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五单元 材料的演变17.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能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常见材料(如木头、塑料、金属、皮革等)的类别,理解材料的性质(导电、防水、吸水等)与用途的对应关系。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材料的特点,学会分析材料类别与用途的关联,培养分类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3.探究实践:能通过“材料吸水性”“材料防水性”等实验,掌握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4.态度责任:感受材料从天然到人造的发展过程,体会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树立节约材料、合理利用资源的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明确常见材料的类别;理解材料的性质(如导电、吸水、防水等)与用途的关系。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材料性质差异的原因;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材料选择与用途的匹配逻辑。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课件(含材料图片、分类示例)、天然材料实物(木头块、竹筐、毛笔、皮革片)、人造材料实物(塑料笔筒、玻璃杯、电线、橡皮擦、泡沫海绵)。2.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布(棉布、化纤布)、塑料膜、滴管、水杯、滤纸、实验记录表。3.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材料包(包含上述部分实物材料)、分类卡片(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标签)。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出示生活场景图片(书桌:木桌腿、塑料桌垫;书包:棉布面料、塑料拉链),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日常物品,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这些制作材料都一样吗?”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材料的多样性,引出课题——《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二)观察分类,认识材料(10分钟)1.自主观察,初步感知:分发材料包(木头、塑料、竹筐、橡皮擦等实物),让学生触摸、观察,说说这些材料的“来源”(如木头来自树木,塑料是工厂制作的)。2.定义讲解,明确概念:结合学生发言,讲解定义:“直接来自大自然,没有经过人工深度加工的材料叫天然材料(如木头、竹子、动物皮毛);经过人工加工、合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如塑料、玻璃、橡胶)。”3.分类实践,巩固认知:出示分类卡片,让学生将材料包中的实物分别贴“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标签,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如木头、竹筐归为天然材料,塑料、橡皮擦归为人造材料)。(三)实验探究,分析性质(15分钟)1.探究一:材料的吸水性提出问题:“棉布和化纤布都是布,它们吸水能力一样吗?”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将大小相同的棉布、化纤布平放在滤纸上,用滴管各滴3滴清水,观察两种布的吸水速度和滤纸湿润情况。记录与总结:引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得出结论——棉布(天然材料)吸水性强,化纤布(人造材料)吸水性弱。2.探究二:材料的防水性类比提问:“那塑料膜和棉布谁更防水呢?我们怎么验证?”实验操作:用塑料膜和棉布分别包裹木块,从上方淋少量水,观察是否渗水。交流总结:塑料膜(人造材料)防水性好,棉布(天然材料)防水性差,让学生理解“材料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如塑料做雨衣,棉布做毛巾)。3.拓展关联,理解用途:结合PPT中的电线、玻璃杯等物品,引导学生分析:“电线用铜和塑料,因为铜导电、塑料绝缘;玻璃杯用玻璃,因为玻璃透明、坚硬。”总结“材料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四)联系生活,深化认知(7分钟)1.生活举例:让学生结合家里的物品(如椅子、鞋子、书包),说说哪些部分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如椅子:木腿是天然材料,塑料坐垫是人造材料)。2.材料发展讨论:提问:“从古代用木头、石头,到现在用塑料、金属,材料的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人造材料让生活更便利,培养对科学技术的认可。3.环保教育:补充“节约材料”小知识,强调“天然材料来自大自然,要合理利用;人造材料要分类回收,减少浪费”,树立环保意识。(五)课堂总结,巩固提升(3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材料性质与用途的关系。2.快速提问检测:“竹子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用塑料做雨衣而不用棉布?” 及时巩固知识点。五、板书设计5.17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一、材料分类天然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木头、竹子、皮革、毛笔毛)人造材料:人工加工合成(塑料、玻璃、橡胶、电线)二、材料性质与用途吸水性:棉布(强)→ 做毛巾;化纤布(弱)→ 做外套防水性:塑料膜(好)→ 做雨衣;棉布(差)→ 不做雨衣其他性质:铜导电→ 电线芯;塑料绝缘→ 电线外皮三、材料与生活科学技术→材料发展→便利生活→节约资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