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9.建筑材料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认识常见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钢筋、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等),了解不同材料的基本特性(硬度、形状、用途等),知道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建筑功能、风格密切相关。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建筑材料、青泥与泥板制品的差异,培养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能初步总结材料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建筑图片、动手体验青泥与凝固泥板的不同,以及查阅新型混凝土资料,掌握“观察—对比—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动手操作和信息收集能力。4.态度责任:感受建筑材料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变化,体会科技进步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树立节约材料、关注环保(如透水混凝土缓解城市内涝)的责任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建筑材料的特性(硬度、形状、材料组成),理解材料特性与建筑用途的关系;知道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的主要差异。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材料特性决定用途”的规律;理解新型混凝土(如透水混凝土)的特殊性质及其在环保中的作用。三、教学准备1.实物材料:青泥、凝固的泥板制品(方块、板状等)、小块木材、砖石、混凝土块。2.多媒体资源:传统建筑(老厂房、古民居)和现代建筑(摩天大楼、会展中心)的图片或短视频;透水混凝土的科普图片、渗透雨水的动态视频。3.学习资料:新型混凝土(透水混凝土)资料卡模板、记录对比表格(提前打印发放)。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教师展示传统建筑(如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和现代建筑(如玻璃幕墙的写字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张图片里的建筑,它们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建造它们用的材料可能相同吗?”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建筑风格的差异,引出本节课主题——《建筑材料》,激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探究兴趣。(二)探究体验,认识材料特性(15分钟)1.对比青泥与凝固泥板(7分钟)教师分发青泥和凝固泥板,让学生动手触摸、揉捏,观察两者的不同。引导学生从“形状、硬度、稳定性”三个方面对比,完成记录表格:“青泥是软的还是硬的?能随意改变形状吗?凝固后的泥板呢?”师生总结:青泥无固定形状、柔软易变形;凝固泥板有固定形状、坚硬稳定,初步建立“材料变化与特性”的认知。2.认识传统与现代建筑材料(8分钟)展示木材、砖石(传统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现代材料)实物,让学生观察外观、触摸感受硬度。结合建筑图片讲解:“老房子常用木材、砖石,它们是天然材料,风格复古;现代高楼用钢筋、混凝土,坚固耐用,能建得很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在材料组成、硬度、用途上有什么不同?”,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总结。(三)拓展延伸,了解新型材料(10分钟)1.初识新型混凝土:播放透水混凝土的科普视频,提问:“这种混凝土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混凝土有什么不一样?它能让雨水‘消失’,大家知道为什么吗?”2.制作资料卡:分发透水混凝土资料卡模板,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教师讲解,填写资料卡(名称、性质:多孔、能透水、有强度;用途:人行道、停车场,缓解内涝)。3.教师补充:“透水混凝土是环保的新型材料,能帮助城市‘呼吸’,减少积水,这就是科技让建筑材料更实用、更环保。”(四)总结提升,梳理知识(7分钟)1.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回顾青泥与泥板的差异、传统与现代材料的不同、新型混凝土的特性与用途。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不同的建筑材料有不同的特性,人们会根据建筑的用途(住人、办公、走路)选择合适的材料,特性决定用途。”3.渗透态度责任:“建筑材料在不断发展,从传统到现代,再到环保新型材料,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我们要珍惜材料,关注环保,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五)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不同的建筑材料,知道了它们的特性和用途,还了解了环保的新型混凝土。希望同学们课后观察身边的建筑,看看它们用了什么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这样选。”五、板书设计5.19 建筑材料一、材料的变化(青泥→泥板)形状:无固定形状→固定形状硬度:柔软→坚硬稳定性:易变形→稳定传统vs现代建筑材料类型 材 料 特 性 用 途传统 木材、砖石 天然、复古 老厂房、古民居现代 钢筋、混凝土 坚固、耐用 摩天大楼、写字楼三、新型建筑材料——透水混凝土性质:多孔、能透水、有强度用途:人行道、停车场(缓解内涝、环保)核心规律:材料特性→决定建筑用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