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10月检测
语文试卷
时量:150满分:150
一、阅读
(一)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①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既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谙熟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他们不但延续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熔铸中西诗歌传统的做法,而且能够较好地将西方诗歌的意象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观念相融合。他们尤擅于运用唐宋诗词意象,并与西方诗歌意象相融合。其新诗既继承了以唐宋诗词为典范的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情感内涵的注重,又借鉴了西方诗歌意象的思维形态与展开方式,往往表现为一种意象的意境美与氛围美。“既有意象象征的思致深奥,又有意象意蕴的悠长;既有意象的朦胧幽晦,又呈现出意境的空灵;既讲究意象的个体的凝重,又追求整体意境的浑成”。这是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果,也是对唐宋诗词讲究情景交融、追求含蓄蕴藉诗风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派诗人们在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上始而趋同,继而分化乃至最终趋异。一部分现代派诗人追求意象意境化,呈现出朦胧空灵之美感色彩;另一部分现代派诗人则逐渐趋向于玄学化、思辨化诗风,并将其与唐宋诗词的理趣美因素相融合,从而形成浓厚而独特的知性特征。
②一大批现代派诗人在意象运用上受到唐宋诗词的深刻影响,同时融合了西方现代派意象艺术,致力于意象意境化,其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含蓄蕴藉的诗意结构,显现出空灵幽晦的美感色彩。将唐宋诗词意象与法国象征主义意象有机融合,始终是戴望舒意象运用的基本特征。他的《流浪人的夜歌》兼采法国象征主义怪戾幽咽情调与晚唐诗人的凄婉迷离的风韵:“残月是已死的美人,/在山头哭泣嘤嘤,/哭她细弱的魂灵。//怪枭在幽谷悲鸣,/饥狼在嘲笑声声/在那残碑断码的荒坟。//此地是黑暗的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来到此地泪盈盈,/我是颠连漂泊的孤身,/我要与残月同沉。”一连串阴冷意象营构出一幅凄凉悲哀的意境,其中的“魂灵”“怪枭”“饥狼”“荒坟”乃是法国象征主义常用意象,是唐宋诗词中所没有的;这些意象与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交合杂糅,呈现出凄美婉丽的意境,意象与情绪相合相应,凸显出抒情主体飘零孤寂的心理状态。抒情主体“我”到了最后一节才出现,此前各节或设置一个核心意象,或多个意象组合,通过意象之间的连接与渲染,诗歌情境呈现极度沉郁感伤的情调。
③受到新月派、象征派以及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润泽而成长起来的更年轻的一代青年诗人,如何其芳等人均为唐宋诗词行家里手,一方面迷恋于唐宋诗词那种惝恍迷离的意境,另一方面热衷于以分行书写的新诗来表达自我内心的情思。他们的新诗亦多用唐宋诗词的意象与语言,在诗风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象意境化色彩,甚至将新诗写得如同唐宋诗词一般。
④如果说戴望舒、何其芳等人的诗歌更倾向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对唐宋诗词意象的借鉴与沿袭主要是晚唐五代诗歌与唐宋诗词“兴象玲珑”之美,那么,废名、卞之琳等则既重视“兴象玲珑”之美,又较为偏重与突出唐宋诗词意象的独特运用——善于以理性与智慧选择富有差异性的意象,并将这种差异性予以突出与强调,因而其诗歌意象与意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与背离,但这些看似相互背离的意象,却在情感指向与艺术功能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与统一性。换言之,他们善于以其独特的理性与智慧,在意象选择与艺术营构上体现出惊人的冷静与克制,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本为感性意味的意象,却因经过了理性与智慧的冶炼而展现出别样的知性之美。其诗歌的意象艺术,可以说是唐诗之“兴象”、宋诗之“理趣”、唐宋词之“婉约”与西方现代派诗歌之“知性”的有机融合。
⑤废名不仅精通唐宋诗词,而且深谙佛禅学理,故其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而其诗美常常依赖于意象来呈现。其新诗多取唐宋诗词常用意象,且擅于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废名诗歌凭借意象来悟道证道,也凭借意象来传达自己对人事的看法。
⑥卞之琳在《魏尔伦与象征主义》译序中提出,魏尔伦以及象征主义的诗为什么特别合中国人的口味?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魏尔伦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亲切”与“暗示”,正是中国“旧体诗词底长处”。所谓“亲切”在诗歌意象呈现上便表现为一种切己的日常生活性、场景性以及自然而然的品性;而所谓“暗示”,自然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讲究隐喻与象征。既强调“亲切”,又看重“暗示”,意味着题材、意象与布局谋篇,既要来自日常生活,又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换言之,前者要求的是“自然”,后者要求的则是“诗意”。
⑦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或知性化,取决于新诗诗人之诗歌阅读经验与诗歌审美心理结构。这往往成为制约其新诗创作的重要因素,或自然而然渗透到其创作之中,或因诗人的刻意追求而使得某些诗美因素得以凸显与强化。中国现代新诗诗人对唐宋诗词意象的选择、熔铸与转化也是如此。
(摘编自陈学祖《意境化与知性化:现代派新诗意象与唐宋诗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新诗往往兼有中西方意象的思致深奥和意蕴悠长的特点。
B.意象意境化诗歌往往在整体上呈现出含蓄蕴藉的诗意结构和空灵幽晦的美感色彩。
C.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中国旧体诗词中的意象特点极为相似,既自然,又充满诗意。
D.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或知性化取决于诗人创作中对某些诗美因素的刻意追求。
2.根据原文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熔铸中西方诗歌传统的做法,受到前期新月派和象征派影响。
B.戴望舒《流浪人的夜歌》里中外意象的交合杂糅运用,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C.废名的新诗擅长化用诗词典故,甚至诗词名句,所以其新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
D.区别中国现代新诗意象意境化还是知性化,要看其诗歌内涵更偏向抒情还是偏向玄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文章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B.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听鲛人的召唤,/听木叶的呼息!
C.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D.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5.现代诗《断章》中的意象运用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第⑥段内容简要分析。(5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二)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正月(节选)
孙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件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拉动机子,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象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的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被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的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挑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的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气息的青春。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
B.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话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C.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
D.文中的“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是“填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象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这句话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
C.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叙写自由,不受限制,可以多角度的描写人物,叙述事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有时会跳出来对多儿的表现进行点评。
D.本文内容围终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8.文中写多儿织布时,“白布在她的胸前卷出来,像小山顶的瀑布。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请从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9.孙犁的小说因风格独特被称为“诗体小说”,请结合本文从情节、语言、人物的角度分析诗体小说的特点。(6分)
(三)阅读I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郭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材料三: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孟尝君A曾待客B夜食C有一人蔽D火光E客F怒G以饭H不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存,此处意为“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字意义不同。
B.遗,此处意为“赠送、给予”,与《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的“遗”意义相同。
C.厌,此处意为“厌烦、厌倦”,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意思不同。
D.说,此处意为“劝说、说服”,与《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的“说”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尝君善待宾客,甚至将礼物送到宾客亲戚的住处,并且能平等对待宾客,不少宾客慕名而来,情愿归服孟尝君。
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得以主持家事,后来又凭借宾客的力量得以从秦国逃脱,可见养士对孟尝君意义重大。
C.司马光引用《易》当中的内容,论述君子养士应该为国为民,他认为贤能之士,可以匡正风俗,能够高瞻远瞩。
D.司马光认为养士作用巨大,大到利于天下,小到利于一国,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和尊贵的地位来礼待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14.三则材料对孟尝君养士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IV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6小题。
别匡山【注】
唐·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远近、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匡山晓峰环簇,藤蔓摇曳,清幽秀丽的景致。
B.颔联描写诗人熟悉的山村,家犬伴随,村人晚归,充满了浓郁而平静的生活气息。
C.前三联借景抒情,突出了匡山的“清境”,末联直接表达诗人“书剑许明时”之情。
D.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
16.此诗写于李白离乡去蜀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有评论者说:“此诗透露出诗人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请据此分析此诗的情感。(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 , ”。
(3)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
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毛笔又名毛颖、寸翰等,其笔锋的弹性和幻变是成就中国书画艺术之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意象造型带来惊喜,还为创新技法提供空间。①书画同源,②皆强调一个“写”字,③本质上都是笔锋运转而生成的精神印迹。④关于这一点,从两者始终追求点线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窥一斑。⑤毛笔作为传统书画之美的首要工具,⑥写出点线风骨,⑦绘出勾皴神韵。
成功的书画作品离不开毛笔性能的极致发挥,而“笔力”关键则在于运笔技巧。毛笔的使用还夹裹着新、盛、残之阶段性内涵,即新笔之芒,相当于青年之勇;盛笔之茂,相当于中年之壮;残笔之拙,相当于老年之苍。三种状态的生发,丰富了书画作品的境界。
浓墨令笔锋钝滞,线条厚重沉郁;淡墨使笔锋流畅,线条轻薄飘逸。泼墨似云涌,颤笔如雨坠,笔法与墨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方显无尽的艺术魅力。
宣纸是毛笔的舞台。生纸渗水性强,笔锋钝涩,如车轱涉泥泞;熟纸光滑,笔锋流利,似玉珠滑琉璃。笔墨勾画释放笔纸特性,凸显纸纹肌理,生发苍茫墨韵,可以说是( ),拓展出奇妙的艺术空间。
正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毛笔是人传递情感的工具。同样的笔不同的人来用,或者不同的笔相同的人来用,效果各异。
如今,虽然毛笔不常使用,但其被赋予的中国文化之柔软与坚韧,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辟一片新天地。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笔记笔意,墨承人意 B.笔承人意,墨记笔意
C.浓墨承意,淡墨含情 D.淡墨含情,浓墨承意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浑然一体 B.入木三分 C.珠联璧合 D.各得其所
21.苏轼一生跌宕沉浮,其书作皆为一生心画,各具姿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下面苏轼的三幅作品依次为《宝月帖》、《寒食帖》、《渡海帖》。请根据示例,并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后两幅作品的特点。(4分)
示例:《宝月帖》笔锋锐利,有青年锐气;
①《宝月帖》 ②《寒食帖》 ③《渡海帖》
22.非遗工坊里,文化推广人员正在用VR设备开发“毛笔虚拟体验”项目,人们带上眼镜就能在虚拟空间“亲自”体验与毛笔相关的多种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仿照下面已开发项目,拟写一个新的项目名。(4分)
已开发项目:百工凝匠意,一管写春秋——毛笔制作百道工序体验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汪国真《旅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李大钊《青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级高一10月检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D(“刻意追求”错误,原文“或自然而然渗透到其创作之中,或因诗人的刻意追求而使得某些诗关因素得以凸显与强化”可知选项以偏概全,除了刻意追求,也可以自然而然渗透。)
2.C(“所以其新诗······”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为“废名不仅精通唐宋诗词,而且深请佛禅学理,故其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可见“其新诗常常思理玄妙,朦胧晦涩”的原因是废名“精通唐宋诗词”“深谙佛禅学理”。)
3.C(第三段观点是:年轻一代诗人(如何其芳等)“多用唐宋诗词的意象与语言,在诗风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象意境化色彩,甚至将新诗写得如同唐宋诗词一般”,强调意象的意境化和含蓄关。A、B、D三项均运用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如“三月”“鲛”“砧声”“寒塘”),营造朦胧意境,符合观点:C.“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语言直白,情感强烈,缺乏意境化色彩,不适合作为论据。
4.①首段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受新月派、象征派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意象意境化和意象如性化的不同追求。(2分)②主体部分以现代派诗人、诗歌为例,分别论述了意境派和知性派不同的风格特点。(2分)③最后一部分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意象追求的根本原因。(1分)
5.①选用“明月”“桥”“窗子”“梦”等唐宋诗词常用意象,营造了朦胧迷离的氛围。(2分)②意象的选择来自日常生活,又有隐喻与象征,意蕴无穷。(2分)③富有知性特征。象征性的画面中蕴含深刻的哲理。(1分)
6.C(“突出了大姐夫贫穷而爱面子的特点”分析错误。大姐夫为妻子走娘家精心准备礼物,表现了他的热情与实诚。)
7.B(“意在赞颂受过教育的女孩多儿能言善辩,口才好过母亲,一代更比一代强”理解太过肤浅,这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满足女儿的心愿。)8.①比喻精妙,化静为动:将“白布”比作“小山顶的瀑布”,形象地写出了新织布机效率之高、织由的布匹绵长洁白且有光泽的动态美感(1分),生动地表现了多几手艺的娴熟和辛勤的劳动成果(1分)。②细节传神,烘托心理:“头歪着”、“身子颤动”的细节,写出了多儿劳作时全身心投入的专注与身体的韵律感(1分):“猜不透的笑”则含蓄地传达出她内心对美好新婚生活的憧憬、对自主劳动的骄傲和甜蜜(1分)。
9.①情节方面:诗化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这篇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主要聚焦“多儿备嫁妆”这一质朴日常事件,依托母女、姐妹间的家常对话推进叙事。这种处理方式削弱了故事的戏剧性,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抒情韵味更加浓郁。(2分)②语言方面:小说的语言质朴清新,明快自然,有画面感,句式灵活,富有音乐性。如“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和象征性。(2分)③人物方面:小说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物质匮乏的背景下,多儿身上依旧保有美好的品质,她是劳动能手、进步青年,对婚姻自主怀揣向往、对用劳动创造新生活拥有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是作者对“人”的美好期许的诗歌式表达。(2分)
10.CEG(句意: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光,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孟尝君曾待客夜食”为兼语结构,“客”为前面宾语,后面主语,C处断开:“有一人蔽火光”,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且后文的主语变为了“客”,E处断开:“客怒”,主谓结构,句意完整,G处断开。)11.A(C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厌,满足:D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说,同“悦”)12.B(“孟尝君受到宾客的赞誉,得以主持家事”错误,原文是“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意思是“靖郭君命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争相赞誉田文,皆请求靖郭君立田文为继承人”,可见,主持家事发生在宾客赞誉之前。)
13.(1)孟尝君在薛城,招揽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有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到孟尝君门下。评分建议:译出大意(1分),“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罪者亡人”(1分);“招致”,招纳、招揽1分,“归”归附。(1分)
(2)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揽贤士,贤士因此归附他,而他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评分建议:“能得士”,能够招贤纳士、善于得到人才(1分):“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1分);“赖”,依靠、借助。(1分)
14.(1)材料一,由原文“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可知,司马迁认为孟尝君喜好养客,以此沾沾自喜。(2分)(2)材料二,山原文“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可知,司马光认为孟尝养士的是结党营私,洁名钓誉,欺瞒国君,盘刹百姓。(2分)(3)材料三,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可知,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招的门客都称不上贤士。(每点2分,答对3点给5分)
15.D(“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错,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飘逸豪放。)
16.①隐逸:首联描写了匡山雄奇秀丽、清幽雅致的自然美景,领联、颈联展现了村野生活的平静安详(携犬野游、带樵归晚、倚树看云、临池洗体),这些画面凸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眷恋,可见其思想中的隐逸情结。(2分)②入世:尾联抒发了诗人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定离开,希望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情怀。(2分)③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留恋,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2分)
17.(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示例一: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示例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例三: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示例四: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8.(1)语句④修改为:这一点,从两者始终追求点线本身的情趣意味便可窥一斑
(2)语句⑤修改为:毛笔作为表现传统书画之美的首要工具
19.B(前文围绕毛笔的“笔力”以及笔墨配合展开,后文有“毛笔是人传递情感的工具”,可见应是“笔承人意”,前文还有“笔法与墨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可见应是“墨记笔意”。在“笔承人意,墨记笔意”中,“笔承人意”体现毛笔承载人的情感,“墨记笔意”体现墨色记录笔锋蕴含的意韵,与前文笔墨相关内容衔接紧密,且句式工整,符合语境逻辑。
20.B(A.浑然一体:形容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文中可以用来形容笔墨与宣纸配合后,整体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恰当的。B.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文中是说笔墨与宣纸相互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并非强调见解或议论的深刻,所以该词不恰当。
C.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里可形容笔、墨、纸这些美好的事物相互配合,是恰当的。D.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文中可表示笔、墨、纸在艺术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发挥,是恰当的。)
21.《寒食帖》运笔酒脱/奔放豪壮,有中年的豁达深沉;(2分)《渡海帖》沉雄凝重/随意无羁,有老年的持重圆融。(2分)
22.①锋锐含朝气,毫苍见古心——毛笔不同阶段性能体验②锋毫藏万象,水墨演春秋—一笔法墨法魅力体验③柔锋载道韵,宣纸映天机—一纸墨共生艺术体验(4分)
23.作文解析:
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强调在困境中的自主选择。这句话的核心是困境中的觉醒与希望追寻——无论身处多么迷茫、黑暗的环境,青春都应有主动探寻方向、坚守光明的勇气,青春拒绝沉沦。汪国真“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这句诗的重点是强调内在精神的坚韧与挺立——青春难免遇低谷,“垂下头颅”象征压力下的蓄能,非消极妥协,唯有守住不屈的灵魂、保持独立的思想,才能在人生中站稳脚跟,拥有对抗挫折的底气。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则是青春价值的格局与升华——青春不应只局限于个人的悲欢,更要将“自我”与“家国”融合,用青春的力量为国家发展、时代进步贡献力量,这是青春最厚重的意义。三句诗并非孤立,而是层层递进的逻辑:顾城的“寻光”是青春的“方向前提”,解决“青春向何处去”的问题;汪国真的“不屈灵魂”是青春的“内在支撑”,回答“凭什么走下去”的问题;李大钊的“青春报国”是青春的“价值归宿”,诠释“青春为何而活”的问题。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青春精神图语”。二、写作建议:写作时可侧重某一维度的深度挖掘,也可将三者融合论证,如强调青春当以“不屈灵魂”为根基,在“黑夜寻光”中明确方向,最终以“青春之我”践行报国使命,三者相轴相成,缺一不可。三、参考立意:于黑夜中塑韧性,在光亮处见苍生以韧性寻光,以微光筑国
以不屈铸魂,以寻光定向,以青春报国携不屈灵魂寻光,以青春之力筑国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发怒,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的人,仅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的大概就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大臣的报告,您应该每天亲自听取并反复审核。”齐王照此做去。不久就厌烦了,全部委托给靖郭君代办。于是,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郭君广散钱财,蓄养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活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哪里值得颂扬啊!
材料三: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