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是高中化学体系的奠基内容。教材从宏观视角切入,通过物质分类建立认知框架,衔接初中简单分类知识,为后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内容提供思维工具。内容涵盖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及物质转化规律,兼具方法论与知识载体的双重价值,其中无机物分类体系是贯穿高中化学的核心认知模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基础分类概念,且具备生活中“物品整理”的分类经验。但存在三大局限:一是分类标准单一,缺乏多角度思维;二是对“氧化物、酸碱盐”的界定模糊,如易混淆碳酸盐与有机物;三是难以将宏观分类与微观构成关联。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需通过具象素材与探究活动突破认知瓶颈。 二、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依据组成、性质对物质分类,如区分纳米SiO 与KMnO 的类别;能从微观粒子构成解释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本质差异。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现象与真题案例构建物质分类模型,能用树状图呈现分类体系,能依据类别预测物质转化方向。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完成“谷物中物质分离”“胶体性质验证”等实验,设计物质转化方案,提升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分类法在水质净化、材料研发中的应用,理解化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如ClO 的消毒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分类标准及实例辨析。 氧化物、酸碱盐的定义及典型物质归属,如判断SiO 、K CO 的类别。 树状分类法的应用及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难点 交叉分类法的多角度应用,如Na CO 既属碳酸盐也属钠盐。 从微观视角解释物质分类依据及转化本质。 利用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混合物分离方案。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一)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结合2025热点素材)、合作学习法(小组分类任务)、实验探究法(物质性质验证)、问题链驱动法(真题改编设问)。 (二)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含2025中考真题、胶体应用视频)、物质分类卡片(含SiO 、KMnO 等20种物质)、激光笔、丁达尔效应演示器。 实验器材:烧杯、漏斗、磁铁、滤纸、FeCl 饱和溶液、麦片、稀盐酸、NaOH溶液、CuSO 溶液。 素材:2025苏州/重庆中考物质分类真题、自来水消毒用ClO 资料、纳米材料应用新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热点情境,激活认知热点设问:展示2025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真题情境“《平江图》铜雕涂覆纳米SiO 抗氧化层”,提问:“纳米SiO 属于哪类物质?它为何能保护铜雕?”引发认知冲突。 生活关联:播放自来水厂用ClO 消毒的短视频,追问:“ClO 与我们熟悉的O 、CO 有何异同?如何科学划分这些物质?” 任务导入:明确本节课核心任务——“构建物质分类体系,破解2025真题中的物质类别密码”,激发探究欲。 (二)构建新知: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分类方法初探:从生活到化学 学生活动1:分组完成“超市商品分类迁移”任务,用树状图整理“矿泉水、白酒、消毒酒精、食盐、醋”,阐述分类标准。 教师引导:对比生活分类与化学分类的共性,引出树状分类法的核心——“层级划分,标准唯一”;展示Na CO 的多角度分类(钠盐/碳酸盐),介绍交叉分类法。 2.物质分类体系构建 学生活动2:领取“物质身份卡”(含2025真题涉及的KMnO 、葡萄糖、SiO 等物质),小组合作完成树状分类,标注分类依据。 精准点拨:聚焦易错点:①纠正“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的误区,用微观示意图展示H O分子构成;②辨析有机物:强调CO、K CO 虽含碳却属无机物;③氧化物分类:以Al O 为例介绍两性氧化物,为转化规律铺垫。 评价反馈:随机抽取小组分类结果,用投影标注修正,依据“分类完整性、标准准确性”评分,即时反馈。 (三)深化探究:实验论证,突破难点1.混合物分离实验:宏观现象→微观本质 实验任务:利用磁铁、过滤装置分离麦片中的铁单质、淀粉与杂质,记录每步分离依据。 核心追问:“为何能用磁铁分离铁?过滤后滤液与滤渣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关联“混合物各成分保持原有性质”的概念。 2.胶体性质探究:丁达尔效应的应用 演示实验:制备Fe(OH) 胶体,用激光笔照射对比CuSO 溶液与胶体的现象,播放“胶体金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视频。 真题衔接:展示2025模拟题“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淀粉溶液与生理盐水”,让学生设计鉴别方案。 (四)知识迁移:热点应用,解决问题1.2025真题实战 呈现重庆市中考题“KMnO 的物质类别判断”,引导学生从“组成元素、电离产物”分析,明确盐的定义。 变式训练:“医用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C H O )属于有机物中的哪类?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别属于什么类别?” 2.物质转化设计 任务:以“Ca→CaO→Ca(OH) →CaCO ”为例,小组书写转化方程式,标注物质类别变化,教师用流程图展示转化规律。 拓展:结合“铜雕保护”情境,提问:“如何实现Cu→CuO→CuSO 的转化?该过程体现了哪类物质的性质?” (五)课堂总结:梳理升华,构建体系师生共绘“物质分类及转化”思维导图,标注核心概念与易错点。 升华认知:强调“分类是认知工具,转化是应用桥梁”,引用《周易》“物以群分”,链接化学史中贝采利乌斯的分类贡献。 六、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必做) 完成2025安徽省中考真题改编题:判断“酥梨中的维生素、玉米中的淀粉”所属类别,纠正错误选项。 用树状分类法整理家中10种物质,标注分类标准。 (二)能力提升(选做) 查阅资料:“纳米SiO 的制备流程”,分析其中涉及的物质类别及转化反应。 设计实验:鉴别厨房中的白醋、白酒、纯净水,写出实验步骤与分类依据。 七、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通过小组分类任务、实验操作评分表(含“分离效率、现象记录”维度)实时评估。 终结性评价:用“2025真题小测”检验知识掌握,重点分析交叉分类法与物质转化的失分点。 (二)反思方向 需关注学生对“两性氧化物、同素异形体”等概念的接受度,可增加微观模型演示降低难度。 热点素材的融合需更自然,可增设“2025化学热点解读”微环节,强化知识与现实的关联。 实验探究时间可优化,提前培训小组实验员,提升课堂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