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邵东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可以通过加固夯土表面来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使之恢复原状”错误,材料二提及保护方法“模拟苔藓、微生物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自然结皮’,……作为‘牺牲层’,避免遗址本体受到侵蚀”,但原文未提及“使之恢复原状”。故选C。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渐失效”错误,材料二指出6号陵“距离山体越近,受雨水、洪水冲击更剧烈”,损坏严重的原因是近山体的地理位置,而非防洪工程逐渐失效。
C.“据此来监测冲沟的做法不值得推行”错误,材料二提到二维码监测“因为风吹雨淋,导致二维码偏移,塔身的形变微乎其微”,只说明存在错误预警,并未否定该方法,选项“不值得推行”的结论与原文“摄像机通过监测二维码距离的变化,判断冲沟扩大与否”矛盾。
D.“缓冲区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区域内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进行治理”错误,材料二提到“缓冲区内的自然环境也保护了起来”,但未明确“主要针对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治理”,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
3. 【答案】①防止雨水冲刷/防止雨蚀破坏 ②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锚固加灌浆/锚固/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 ③设立相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空:前文明确土遗址保护的两大难题之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结合材料二“土遗址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尤其是强降雨”“陵塔外部有几道显眼的冲沟……由雨水冲刷而成”,可推断第二大难题是“雨水冲刷”或“雨蚀”,可填写“防止雨水冲刷/防止雨蚀破坏”。
②空:材料二提到6号陵角台“保护团队横穿了一根木质锚杆,……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且明确这种锚固加灌浆的方法有“救命”之效,是西夏陵中切实可行的加固措施,故填“木锚杆锚固和裂隙灌浆(锚固加灌浆/锚固/利用化学试剂增强土壤黏合力/灌入增强黏合力的化学浆液”。
③空:前文提到“加强管理也是保护土遗址的关键……制定完善的保护法规”,结合材料二“保护区开始建起刺丝围栏,专人管理巡查”,可推断需设立保护管理机构,故填“设立相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
4. 【答案】甲处。
①诗句侧重介绍西夏陵区的整体风貌,说明王陵的属性及数量之多,对应甲处下文陵区建筑数量与地理形势的整体介绍。
②乙处后文侧重介绍西夏陵的地理形势和陵寝制度,放在此处不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结构思路的能力。
甲处:
①“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描述西夏陵在贺兰山脚下,陵墓数量多、分布广。材料一甲处后文为“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与贺兰山势形成雄伟陵区景观”,直接介绍西夏陵的数量、地理位置、整体风貌,与诗句内容完全对应。
②材料一乙处后文侧重西夏陵的选址、陵寝制度、碑亭制度化,与诗句无关,故不适合。
浮水沤(ōu):水面上的泡沫。这句说,大大小小的坟头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一样。
5. 【答案】①深挖西夏陵的文化价值。以考古研究为抓手,持续挖掘提炼西夏陵的价值内涵。②切实保护西夏陵的原貌。以保护为根基,守护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③运用现代科技实时监测。以科技为手段,促进遗址保护与多元呈现。④加强西夏陵的推广宣传。以共享为目标,加强宣传,让文化出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廓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为遗产真实性提供支撑,未来需继续通过考古挖掘西夏文化与丝绸之路、中原文化的关联,挖掘提炼西夏陵的价值内涵。
②材料二强调西夏陵通过加固帝陵、清理违章建筑、保护缓冲区等,维持遗产真实性,未来需持续守护这一核心,才能作为窗口传递真实历史。
③材料二提到监测设备“探测陵塔的温湿度、含水率、含盐率等数据”,手机App,数据实时可查等,科技手段既能加强保护,也能通过数字化方式让游客更直观感受文化,符合“生动窗口”的要求。
④材料一提到“西夏陵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国际展览、线上数字化等方式,让西夏文化走出国门,实现展现中华文明特性的目标。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错误。曲解文意。标题“水磨功夫”在文本一中被杨镇长用来形容耐心细心地处理事,强调慢工细活的必要,而非批评效率低下。
B.“刻意回避方言俚语”错误。前后矛盾。文本一中出现大量方言俚语,如“中不中”“屁滚尿流”“恁乖”等,以还原乡村语境。
C.“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长篇大论”“史诗”错误。夸大其实。文本一以闲谈、片段式对话的“速写”呈现基层生态,属“以小见大”。
故选D。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错误。张冠李戴。因长期离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的是老原,原文中赵顺在杨镇长眼中属于乡贤,并且赵顺每年都会返乡探亲。
故选C。
8. 【答案】①(情节)缓解冲突:用笑声化解尴尬(如记者威胁后的“又都笑”);②(人物)塑造人物:杨镇长的幽默体现其豁达与智慧;③(主题)深化主题:笑声背后是基层工作的无奈与韧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杨镇长抱怨媒体强制订阅、威胁收费时,“又都笑”,用轻松的笑声化解话题的沉重感(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无奈),避免对话陷入压抑。讨论乡贤赵顺“现在可不会恁乖了” 时,“就都笑”,以笑声缓和对乡贤态度转变的微妙评价,体现基层工作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包容。
②杨镇长的话语常引发笑声,如“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其幽默自嘲的表达展现了基层干部在压力下的豁达心态与处世智慧,使人物更鲜活。
③笑声背后隐藏着基层工作的艰辛无奈,如应对媒体、平衡乡贤与政策的矛盾,这种“苦中作乐”的状态,凸显了基层干部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岗位的韧性。
9. 【答案】①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文本通过杨镇长的语言(如“刀尖舔血”“悬吊的肉”)和具体事例(如“拒收快递”“媒体威胁”),真实展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时的无奈与谨慎,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了“说真话”的创作态度。
②直面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文中提到“臭鸡蛋筐”“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污染”等农村治理难题以及乡贤“双刃剑”作用(如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体现了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③语言风格的真实性。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搓泥蛋蛋儿”),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同时,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和俗语运用(如“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贴近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杨镇长用“刀尖儿上舔血”“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比喻面对媒体的压力,结合拒收快递(抵制强制订阅)、媒体威胁发稿等具体事例,真实还原了基层干部在舆论监督下的谨慎与无奈,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说真话”的诚实态度。
②文中直言农村存在“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等治理漏洞,以及乡贤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的转变,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未对现实进行美化,展现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③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等,符合基层干部与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增强生活气息;融入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俗语“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语言贴合身份,形象更鲜活,让故事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文言文:【答案】10. CEG 11. C 12. C
13. (1)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
(2)(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4. ①闾丘邛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②孟子认为人才就是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与材料二均表现出了对贤才的重视。材料一中的闾丘卬以雄辩对答齐宣王,体现出即便年轻但有才者也不应被忽视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材料二中,孟子告诫齐宣王要慎重选贤任能,通过多方考察来决策,从而确保为国家挑选出真正贤德之才。两材料都传递了对人才发掘与任用的深刻思考与建议,为君王治国提供了思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只是我不成才罢了,年纪并不小了。
“项橐”是句子的主语,“七岁”作状语, “为圣人师”是谓语和宾语部分,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在C处断开;
“由此观之”是一个固定短语,应在其后E处断开;
“邛”指闾丘邛,是句子的主语, “不肖耳”中“不肖”表示不贤能,是句子的谓语,“耳”在这里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年不稚矣”则另起一层意思,强调自己年龄并不小了。所以应在“耳”后即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在路上/像席子一样。句意: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像席子一样把天下卷起来。
B.正确。好的、优秀的/善于。句意:你有如此好见解。/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
C.错误。意思和用法不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代词,你的。句意: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你母亲站在这个地方。
D.正确。关系远/陈述。句意: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在奏章上详细地分条陈述它的本领。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连孔子都称赞闾丘邛‘后生可畏’”说法错误,“此之谓也”意思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表明是引用孔子的话称赞这种现象,而不是连孔子都称赞闾丘邛。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试于釜灶之间”,状语后置,“于釜灶之间试”;“疾”,敏捷;“过”,超过。
(2)“亲”,亲近;“进”,提拔;“亡”,跑。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的闾丘邛以雄辩对答齐宣王,体现出即便年轻但有才者也不应被忽视的观点,同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
②材料二中,孟子告诫齐宣王要慎重选贤任能,“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通过多方考察来决策,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才能重用,从而确保为国家挑选出真正贤德之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国有个叫闾丘邛的人,年仅十八岁,在路上拦住齐宣王说:“我家境贫寒,父母年老,希望能得到一个小官职。”宣王说:“你年纪还小,不能胜任。”闾丘邛回答说:“不对,从前颛顼帝,十二岁就治理天下,秦国的项橐七岁就成为圣人的老师。由此看来,只是我不成才罢了,年纪并不小了。”宣王说:“不曾有咫角幼驹能负载重物远行的事例。由此看来,士人也要头发花白、牙齿脱落之后才能任用呢。”闾丘邛说:“不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是天下的骏马,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但如果让它们与燕雀、蝙蝠在堂屋屋檐之下比试飞翔,它们的灵巧未必能超过燕雀、蝙蝠。辟闾、巨阙,是天下的利剑,击石不会缺损,刺石不会弯曲,但如果让它们与小草棍比试剔除眼中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小草棍。由此看来,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跟我有什么两样呢?”宣王说:“好。你有如此好见解,为什么这么晚才见我呢 ”闾丘邛回答说:“那些鸡和猪的喧哗,会掩盖钟鼓的乐声。云霞遮蔽天空,会掩盖日月的光明。进谗言的人在旁边,因此见您晚了。《诗经》上说:‘对可听取的言语进行排斥,对谗言态度柔顺。’我怎么能得到任用呢?”宣王拍着手中的横木说:“我有过错。”于是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去并任用了他。所以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中有高大久远的树木,而是说有历代能为国家建立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齐宣王说:“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孟子说:“国君选拔贤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慎重吗?左右近臣都说他贤能,还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贤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若真的贤能,就任用他。左右近臣都说他不行,不要轻易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不行,就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若他真的不行,就罢免掉。左右近臣都说他该杀,不要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从;全国的人都说他该杀,就去考察实情,发现真的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全国人民杀了他呀。能够明白这样做,就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君王)了。”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人以此指斥街东少年催逼太紧,不近人情”错误,“体倦心烦未容歌”是说老樵不敢休息,急于赶到街市,以便卖个好价,早点回家,不是街东少年催逼太紧,不近人情。在后面追的是“同行壮俊”,同行的壮俊之人常常能在后面追上老樵,以突出老樵体倦心烦,未容歇息。
16. 【答案】①同行壮俊与老樵对比。以“同行壮俊”的“后追”与老樵鬓雪皮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相对比,突出老樵年老体弱、步履艰难、体倦心烦的惨状。
②街东少年与老樵对比。以街东少年傲慢无礼、厉声呼唤与老樵低眉退听、任人使唤相对比,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对老樵的怜悯与同情,对街东少年的愤慨与指责)。
③街东少年与病妇对比。以街东少年“和袖高扉”与老樵家“病妇倚门”的对比,突出老樵家境的艰难,含蓄地批判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明确对比的对象,然后分析对比的内容,最后总结情感和艺术效果。
①诗中先描述了同行的壮俊之人常常能在后面追上老樵,而老樵已是两鬓如雪,皮肤干枯,挑着柴草赶路时不仅大汗淋漓,而且脚步沉重,远远都能听到他喘气时那好似呜咽的声音。通过与同行壮俊之人轻松状态的对比,将老樵年迈体衰、从事这份劳作时力不从心的可怜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老樵生活的不易与劳苦。
②街东少年一副傲岸的姿态,袖着手站在高门之前,还厉声呼唤老樵,态度傲慢无礼。老樵只能低眉顺眼地听着对方的话语,丝毫不敢反驳,处于一种卑微、任人摆布的境地。这样一对比,少年的骄横和老樵的隐忍形成了强烈反差,作者将强烈的爱憎情感蕴含其中。
③街东少年家境优渥,而老樵家中有生病的妻子,倚靠着门在等待着他卖柴换来钱去准备早饭,展现出老樵家庭生活的困苦与艰难。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生活场景的对比,贫富差距一目了然,老樵一家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而少年却能如此闲适,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不合理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
17.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2)《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弊之卒 , 将数百之众”。
(3)《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法的两句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答案】语句①修改为“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
语句⑥修改为“甚至出现故意使用污秽词谐音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原句“不仅这种创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和分句主语的位置不当,采用“同前异后”的原则,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主语“这种创新”应放在关联词语“不仅”前。
语句②:原句“甚至出现故意使用污秽词谐音”宾语中心语残缺,“污秽词谐音”作“使用”的宾语,“出现”一词没有宾语的对象,在句末添加“的现象”。
19.【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语句衔接,由前文“学校端”“家庭端”和两个分号可知,所填句子应以“平台端”开头,故排除AB项。D项的后半句使用了被动句(受),与前文“学校端”“家庭端”的后半句的主动句结构不一致,排除D项。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境,准确选用成语的能力。
D项“本末倒置”指主次颠倒,但原文强调规范“不是禁止创新”与“而是建立弹性引导机制”之间无主次关系;
A项“削足适履”强调适应,对应“网络语言的动态发展本质是语言对社会环境的自适应调整”;
B项“因循守旧”强调固守旧规,对应“通过语言创新寻求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的心理需求”“规范网络语言并非禁止创新”;
C项“矫枉过正”强调过度纠错,对应“若因噎废食地否定所有新形式,反而会割裂代际沟通”。均符合“错误规范方式”的语义。
21.【答案】①创新性:丰富表达形式,增强交流活力。②风险性:语义泛化、低俗化,侵蚀思维深度。
【解析】考查学生关键词语内涵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对文章核心概念内涵的分析与概括。由原文第一段第一句“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语言实践呈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特征”可概括出第一重特性的关键词“创新性”,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可概括出“丰富表达形式,增强交流活力”。“风险性”,与“创造性”相对,可依据第二段中的“泛化”、“低俗化”及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对思维深度的侵蚀。”概括得出。
22.【答案】示例:①陈述现象:青少年语言创新与失范并存;②分析本质:语言自适应与监管滞后矛盾;③核心对策:建立弹性规范与素养教育机制。(评分标准:每点1分,逻辑完整1分)
【解析】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拟写申论提纲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选用句式+解决实际问题。一二两段重点陈述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双重性特征,第三段重点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第四段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申论写作的具体要求。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强调人的发展顺应“本性”;《三字经》中却说“玉不琢,不成器”,认为人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有所成就。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生活经验,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切勿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范文】
顺应天性守其本 雕琢成器塑其形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顺木之天”,是顺应“本性”,以防磨灭天性;《三字经》中说“玉不琢,不成器”,是塑造其形,以防肆意生长。育人也是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各有天性,我们要守其本,把其天性发挥出来,同时,也要雕琢,为其天性服务,促其成才。
顺应天性,守其根本,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个人都成为最适的自己。
郭橐驼的成功在于培植树木能顺其天性,“顺其天性”是其培植的指导思想。可是,我们现今的教育是否真正按照育人的客观规律来操作的呢?学生每天的时间被划分成了许多小块,学校严格地规定着学生几点到宿舍,几点到教室,什么时候学什么课,什么学科的课上学什么内容;学校还给学生设定好了条条框框,哪里是平安区,畅通无阻,哪里是雷区,千万勿涉;学生整天被围在四堵墙内学习僵死的知识,远离社会和生活,以至于成为社会的“傻子”,生活的“盲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宝贝,物种丰富,色彩斑斓才是大自然的本色。是花就让它尽情绽放,是树就让它问鼎苍穹,吾辈青年要依据自己的天性,活出自我的风采。
性本相近,习而相远,教育之道,贵在以专,让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才离不开雕琢,离不开教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世界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有好、中、差之分,永远不可能等同。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能够顺应人的、个体的成长规律,使学生自由的、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特长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最合适、最因材施教的方式就是对于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择时提醒、鼓励,对于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要进行调动,并帮他树立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作为一名老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环境,并适度的施以阳光和雨露……有时候,对学生关注、约束的太多实际上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和阻碍,适度才是真正得为人之道。吾辈青年要适度汲取老师的教诲,修正自己,走上成才之道。
本不易变,教来修研,适度修剪,本得以现,让每个人都成为最真的自己。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而做自己,则是演绎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学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给与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三者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越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老师在学生教育中的让位,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错位,这是在给未来挖深坑……在教育路上,家长、老师、学生应各司其责,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是成功的!
就好比一棵树,在种下它的时候,如果你将它树得不正,培得不实,它就会歪,歪了不去从根子上纠正它,只知道用两根棍子的外力来支撑它,那这棵树越大则棍子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直到把棍子压垮为止。反之,种正了,培实了,活根了,树就会自然地健康成长,经得起雨雪风霜,不需要棍子支撑。2026届邵东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当地时间7月11日,法国巴黎传来喜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
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甲)9座
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层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
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②西夏陵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碑亭遗迹中发现的西夏文与汉文
碑石残块,显示出两种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地位;6号陵出土的绿釉鸱吻,深受中原建筑文
化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党项人独有的审美意趣:西夏陵区出土的瘗金钢牛的铸造技术、文化内
涵等均体现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等随葬品,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
大陆的丝绸之路中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
③(乙)西夏陵的选址像是一场人与大自然的默契对话。西倚贺兰山,东眺黄河,
西夏陵呈背山面水之势,地势高敞,面向开阔。为顺应山势,帝陵的空间轴线与山峦呼应,借
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宏之势。这一布局降低了山洪的威胁,既延续了中原王朝“风水堪舆”
的古老传统,又巧妙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膜拜。西夏陵是西夏全面继承、吸纳唐宋帝陵
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并在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党项人的佛教信仰和文
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的见证。比如,西夏陵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
线两侧建碑亭,成为其布局中的固定做法。
④防洪工程遗址是西夏陵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西夏陵的32处防洪工程遗迹,见证着古人
的生态智慧。防洪墙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阻挡和分流贺兰山山洪的冲击力:
排洪沟直接在地面开挖,发挥着疏导雨水和山洪的作用。历经沧桑的防洪墙与排洪沟组成的防
御体系,至今仍守护着陵区安全。
⑤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本了解了西夏陵的结构布局、廓
清了其范围、探明了建筑特点等。这为西夏陵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也为申遗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研究保障。
⑥从2000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参与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西夏陵遗产
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如今,西夏陵博物馆收藏各类西夏文物近万件,
成为世界范围内收藏西夏文物种类最为丰富、展出西夏文物数量最多的遗址类博物馆。2024
年,西夏陵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70万人次。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驻足,透过玻璃展柜与历
史对话,在光影交错间触摸西夏文化。未来,西夏陵将会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
窗口”
(摘编自张影《“西夏陵”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删改)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