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所示为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时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墓地出土的与性别相关工具出现频率变化。这一变化( )
图1
A.是社会私有制产生的产物 B.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反映出工具使用范围扩大 D.推动了氏族社会逐步建立
2.夏、商两族虽然曾经强大过,并以武力使周围一些方国部落臣服于自己的统治,向其纳贡,接受其军事调遣,但并不纳入其版图……而周人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却是个制度创新,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相互政治独立的格局。这说明周朝( )
A.建立起统一的集权体制 B.拓展了华夏文明的区域
C.地方治理模式相对成熟 D.开始强化边疆地区管控
3.西周时期,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多是顺应民间礼俗。降至战国,各国君主利用权力通过“法”的方式对礼俗进行掌控的行为增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 B.富国强兵变法运动推动
C.基层社会控制力增强 D.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4.《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务为治”的主张反映出( )
A.贵族政治的延续 B.学术格局的混乱
C.教育体制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需求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全国多次巡行刻立石碑,碑文中,“皇帝”一词共出现了15次之多,如“皇帝临位,作制明法”“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於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等。该做法( )
A.实现了统治的稳定 B.记载了始皇真实功绩
C.旨在强化思想认同 D.确立了皇权至上制度
6.楚汉战争时期,依附刘邦的多为军功士人与底层的军爵士卒。当战争僵持不下时,刘邦又发现自己的军事能力远不如项羽,信心产生了动摇。直到张良为他分析形势之后,他才最终坚定选择依靠秦制,维系军功爵体系。这有助于说明,“汉承秦制” ( )
A.易导致王国问题 B.属于皇权的独断
C.是退敌权宜之计 D.有一定社会基础
7.西汉时期,列侯是享有食邑租税的功臣、宗室或外戚。平津侯公孙弘因“诏书有要求而稽留不执行”,违反《置吏律》“受令而逋留”,终“国除”;章武侯窦常“坐谋杀人未杀罪,国除”;宋子侯许九“坐买塞外禁物罪,国除”。这些可印证西汉( )
A.列侯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B.国家治理思想儒法结合
C.集权统治有一定保障机制 D.地方监察与行政权失衡
8.在汉代朝臣的上疏谏言中,将君主比作父母的话语时有出现;而作为“一家之长”的君主也十分注重君臣关系,君主会将辅政大臣称为“吾股肱”,甚至比作自己的孩子。汉代士大夫以“子谏父”的方式进谏,甚至直指君父的过失,以进行辅弼。这表明汉代( )
A.儒家伦理融入政治实践 B.政治监督机制完善
C.官僚体系运行趋于规范 D.君主专制面临挑战
9.图2和图3是河西走廊地区魏晋墓壁画的场景。这两幅壁画反映了河西走廊地区( )
图2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屯垦图》 图3甘肃张掖骆驼城苦水口1号魏晋墓《帐居画像砖》
《屯垦图》中,上半部有两列鲜卑士兵操练,荷戟持盾。下半部的二位耕者,驱牛耕作,前犁后耱 图中男主人为汉人装束,坐于穹庐之中,仕女在一旁侍奉用餐
A.农耕技术水平先进 B.社会阶层的固化
C.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D.逐步完成封建化
10.表1为魏晋南朝时已入仕之正史传主出身统计。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表1
朝代 已入仕之正史传主人数 出身寒门之人数 寒门人士所占百分比
曹魏 247 102 41.3
西晋 234 59 25.2
东晋 350 47 13.4
齐 119 15 12.6
梁 264 14 12.9
陈 46 7 15.2
A.传统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B.社会阶层流动受到制约
C.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重组 D.门阀士族威胁政权稳定
11.南朝梁建康城的登记户籍达28万户,城区面积持续扩大,东西、南北跨度各约40里。城内有大市、北市、东市、斗场市等大小市集,形成众多商业区。此外,京口、广陵、吴兴、会稽、山阴、宣城、毗陵、余杭、东阳等都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城内有繁忙的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商业政策的大力扶持 B.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水运交通网络的便利通达 D.江南农耕经济的发展
12.图4是古代某种选官制度的操作流程。据图所示,可知该制度( )
图4
A.选拔官员程序严谨 B.以才能家世为选拔标准
C.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D.使中央集权制度遭破坏
13.表2为魏晋时期四位文人的诗句片段,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用来说明( )
表2
文人 作品 原文诗句
曹植 《感婚赋》 “春风起兮萧条,蛰虫出兮悲鸣”
陆机 《感丘赋》 “天悠悠其弥高,雾郁郁而四暮”
王粲 《伤天赋》 “昼忽忽其遥暮,夜独申而不寐”
庾信 《拟咏怀》 “南渡衣冠尽,西陵松柏秋”
A.门阀制度确立了士族文化地位 B.时代的变迁对创作视野的影响
C.玄学对文人思想的哲理性重塑 D.北民南迁影响了士人审美风骨
14.隋开皇九年(589年),冼夫人招抚崖州有功,朝廷赐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赠冼夫人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辖全岛之地。大业六年(610年),重新分置珠崖郡、儋耳郡、临振郡。上述措施( )
A.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佐证改土归流政策的执行
C.强化了士族门阀势力 D.体现中央集权向边疆拓展
15.《唐会要》载:贞观三年,太宗欲擢拔武将常何,给事中杜淹封还诏书,称何边功未实;开元中宰相张说请括逃户,黄门侍郎卢怀慎驳其扰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B.中央机构分工明确
C.门下省成为中枢权力核心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6.据表3可知,当时唐朝( )
表3 唐前期兵力分布情况
道名 关中 河东 河南 陇右 其他 合计
军府数(个) 288 164 74 37 94 657
占军府比重(%) 43.8 25 11.3 5.6 14.3 100
A.西重东轻的经营策略,震慑边疆民族 B.府兵制导致兵源枯竭,必须改革兵制
C.军事部署内重外轻,确保关陇安全 D.节度使的权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17.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创作的“秦州——同谷”组诗中,先以“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表达隐逸情怀,又借《法华经》“化城喻”将古寺喻为饥寒旅途中的休憩之所,结尾回归“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济世理想。这反映出( )
A.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B.诗歌题材的丰富多样
C.佛道冲击儒学地位 D.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
18.辽夏金政权并立时期,各政权均以“德运”之说表示继承中原帝统。辽承后晋为水德,西夏承唐土德为金德,金灭北宋承续土德。这一时期的“德运”之争反映了( )
A.少数民族政权内部联系加强 B.阴阳五行学说具有影响深远
C.多元一体民族观念已经形成 D.各族政权对华夏正统的认同
19.绍兴十六年(1146年),宋高宗发布诏书,依照礼器局提交的有关事项,对礼器进行了改革,强调“凝土为质,陶以为尊,贵本尚质而已”,将原本的铜质礼器改为瓷质礼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理学倡导简约质朴祭祀 B.受战争影响国家财政困难
C.铜料优先满足战略需求 D.制瓷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20.《金史·世宗本纪》记载,大定十三年,金朝首开女真策论进士科,将“以求贤为治之道”作为策问考题,且考官既有女真人,也有汉人、契丹人。此外,《金史·文艺传序》提到,“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徭第位至宰辅者接踵”。据此可知( )
A.中原文化对金朝社会影响较大 B.女真族逐渐丧失自己文化传统
C.科举制成为金朝主要选官方式 D.民族文化交流以统治阶层为主
21.北宋的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的马匹,又禁止私下交易马匹,“无以怀远人”。而后“令为长吏谨视马之良驽,官府标记后,允许民间交易劣马”。这一调整反映出( )
A.对军事与政治怀柔的综合考量 B.国家战略资源匮乏得到解决
C.抑商政策调整保证了区域稳定 D.边境贸易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22.宋代童蒙教材《名物蒙求》中辑录:“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往来进退,消息盈虚。”这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 )
A.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B.注重培养儿童理性思维
C.打破了儒家的知识垄断 D.助推了自然常识的传播
23.有学者指出,宋代绘画多表现自己的主观和哲理,尤为注重气韵。宋代工艺也发生显著变化,如“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中无文瓷的流行,以及四川省德阳县出土银器中含有大量无文器物,体现了宋代工艺从唐代工艺的多彩装饰之美转变为清新简洁之美”。这表明( )
A.宋代艺术完全摒弃前代风格 B.社会经济发展决定艺术风格
C.理学思想影响宋代审美取向 D.宋代绘画与工艺缺乏创新性
24.元人虞集在《道园学古录》记载:“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同时派重臣任行省平章政事,“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这体现出元朝( )
A.边疆治理策略的务实 B.地方割据隐患的深重
C.民族政策平等与开明 D.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
25.元代《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外,商贾所聚,国族往来,百货充溢,舟车辐辏,为天下第一都会。”下列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番舶遥通异域货,潮平海阔竞千帆 B.钱塘自古繁华地,十里珠帘映画桥
C.九重宫阙参差见,四海衣冠拜冕旒 D.九衢车马如潮涌,漕舸连云接帝州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秦统一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又迁六国旧族如楚王之族于严道,通过强制迁豪“强干弱枝”,割断其与原籍联系。蒙恬击败匈奴后“收复河套南北,置三十四县”,移民实边。秦“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汉初,高帝九年“徙贵族楚昭、屈、景、怀、齐田氏关中”,此后诸帝即位多迁郡国豪杰、高訾商人及吏二千石于陵县,迁入陵县者“几乎占三辅(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人口的一半”。至西汉中期,豪族性质转变为富商大贾,迁豪仍划定资产标准,如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但元帝永光五年后“诏罢陵县”,迁豪政策渐废。汉武帝时大规模移民西北,“募民十万徙居之”“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配合对匈奴征战。但东汉国力衰弱,转为退却性移民,建武年间“徙雁门、代、上谷吏民六万余口于西河”以避胡寇,安帝时因羌乱“屡诏内徙边民”。汉景帝时“郡国或碗狭,民多乏食,听民徙宽大地”;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徙贫民于关以西”,官府“衣食振业”;平帝时“募徙贫民,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汉“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摘编自梁安和、徐卫民主编《秦汉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时期的主要移民类别及各自的演变趋势。(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移民对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唐开元年间,长安西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唐代前期,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控较为严格,实行坊市制度,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且市的交易时间受到严格限制。至晚唐,扬州“商贾如织”,夜市“每至三更方罢,五更复开”,不再严格遵循昼夜闭市制度。
——摘编自《唐六典》等
材料二
宋代逐步打破了坊市界限,允许商铺临街开设,交易时间也不再受限,由此出现了“早市”“夜市”。姜行、纱行等专业市场集中,商品多为日常消费品。宋代设立“市易务”等机构,通过契约、法规等手段规范交易行为。此外,宋代还取消了唐代以来对商人子弟入仕的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商业政策的变化,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宋代商业政策变化的因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尚书·禹贡》中“禹别九州”蕴含着“中国一统”的理想建构。唐朝杜佑的《通典·州郡》“以九州为纲”延续了《禹贡》九州的认知。两宋以前,“九州”的中心区域在河洛地区。从元朝开始,南北混一,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突破了《禹贡》九州范围的认知,幽燕地区成为新的中心区域,到清朝前中期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先秦到元朝的历史,就“九州”的认知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C D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B C A D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C A D
26.(1)类别及趋势:①政治性移民:从秦及汉初大规模强制迁豪富、贵族于咸阳、关中,到西汉中期后迁豪规模缩减,元帝后罢陵县政策渐废;②军事性移民:从秦及汉武帝时期积极“移民实边”,到东汉因国力弱化转为退却性移民,将边民内迁;③经济性移民:从汉初被动允许灾民“徙宽大地”,到武帝后官府主动扶持移民。(一点4分,共12分)
(2)意义: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边疆防御,形成边防屏障,拓展国家疆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多民族国家凝聚力;移民带来先进技术,推动边疆开发与经济发展。(一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27.(1)变化:从严格管控到逐步放松;从行政限制到规范引导。(6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统治政策的调整;交通运输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城市的发展。(任意一点2分,共6分)
(2)影响因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财政需求;社会观念;历史经验;市民阶层崛起。(任意一点2分,共6分)
28.参考示例
“九州”认知的演变折射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先秦时期,《尚书·禹贡》提出“禹别九州”,虽带有理想建构色彩,却蕴含着早期华夏族群对“天下一统”的憧憬,凝聚着华夏先民对统一秩序的追求,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奠定文化基础,成为后世“中国一统”观念的思想源头。
两宋以前,“九州”中心区域长期稳定于河洛地区。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核心。从秦汉大一统帝国的确立,到隋唐盛世的延续,河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农耕经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九州”认知的中心,反映出中原王朝在政治、文化上的主导地位,也彰显着华夏文明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元朝实现南北混一,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九州”中心区域转移至幽燕地区。元朝疆域辽阔,突破此前地理与民族界限,幽燕地区(今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兼顾南北、辐射全国,契合多民族国家统治与巩固需求。
“九州”的认知演变见证了华夏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凝聚的过程,也诠释着“中国一统”从思想理念到政治实践的历史跨越,成为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