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是中国人》教学教案设计课题名称 我是中国人授课年级 一年级(上册) 所属学科 语文教材版本 统编版 章 节 我上学了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教师 学校名称一、课标与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旨在通过识字、看图、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标识,感受国家文化的初步印象,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从而在内心深处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2.教材分析: 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也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正式课文,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课文以“我是中国人”五个字为核心,配以天安门、国旗及56个民族儿童欢聚一堂的插图,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识字教学、看图说话有机融合。它不仅是识字教学的起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开端。二、学情分析1.知识起点: 学生初入学,已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国旗、北京等有模糊印象。识字量很少,需要借助图画学习。 2.能力与兴趣: 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参与互动。对节奏感强的儿歌和色彩鲜艳的图画有浓厚兴趣。 3.潜在困难: 对“祖国”“民族”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将“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口号内化为真实情感需要情境支撑。 长时间保持坐姿和专注听讲有一定挑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我、是、中、国、人”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我是中国人”。 通过看图,知道中国有北京天安门,有五星红旗,有56个民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体验、游戏识字、观察图画、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生字和句子,初步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初步建立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大家庭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通过图文结合,激发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教学难点: 理解“56个民族”的含义;将“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认知转化为初步的情感体验。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开国大典升旗视频片段、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爱我中华》MV、天安门、国旗、各民族高清图片。 教具: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生字卡片、一套56个民族卡通形象贴纸、一幅大型中国地图背景板。 制作“我的第一张身份证”卡片模板。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插图。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认同(约5分钟) 1.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内容为:壮观的升旗仪式、运动员夺冠升国旗、56个民族小朋友笑脸合集。 2.视频结束后,教师手持五星红旗,亲切地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令人激动和自豪的场景,都来自我们共同的家。我们的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 3.揭示课题,张贴课题卡片,带读课题。 1.被视频画面和音乐吸引,产生初步的情感共鸣。 2.齐声回答:“中国!”“中国人!” 3.响亮、自豪地跟读课题“我是中国人”。 用视听盛宴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在情感上“先声夺人”,将抽象的“中国”与具体、自豪的场景联系起来,为整节课奠定情感基调。2.新授: 多元识字,图文探秘(约15分钟) 环节一:游戏识字 1.出示“我、是、中、国、人”生字卡片。 2.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我”(用手指自己)、“是”(联系生活“我是老师”)、“中”(出示国旗,指出五星红旗正中的大星)、“国”(用“口中藏玉”的故事或图画记忆)、“人”(做站立的人形动作)。 3.组织“开火车读”、“摘苹果”等游戏巩固字音。 环节二:朗读句子 1.将生字送回句子“我是中国人”中,指导朗读。注意“中国”的“国”字读阳平,要读得响亮有力。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环节三:看图说话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上有谁?他们在哪里?在做什么?” 2.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天安门(介绍这是在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五星红旗(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旗)、56个民族的小朋友(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但都是一家人)。 1.通过动作、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认识、记忆生字。 2.积极参与游戏,大声朗读生字和句子。 3.仔细观察插图,寻找图中的信息,尝试用“我看到了……”的句式说话。 1.将识字教学与情境、动作、游戏相结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识字变得有趣、高效。 2.图文结合,将语言学习与国情认知融为一体,在识字学句中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3.巩固: 情境游戏,深化体验(约10分钟) 1.组织大型互动游戏 “民族娃娃找家”。 2.在黑板上张贴中国地图背景板。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个不同民族的卡通娃娃贴纸。 3.播放《爱我中华》背景音乐,引导学生依次上台,将自己的民族娃娃贴在地图上,并大声说:“我是中国人,我是XX族娃娃!” 4.教师总结:“看!从雪山到草原,从海边到高原,56个民族的娃娃就像56朵花,都开放在中国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我们亲亲热热是一家!” 1.领取自己的“民族身份”,在音乐中快乐地参与游戏。 2.将贴纸贴到地图上,并自豪地进行自我介绍。 3.看着被贴满的地图,直观感受“大家庭”的团结与美好。 此环节是教学难点突破的关键。通过全员参与的角色扮演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多民族国家”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可爱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理解“我们都是中国人”。4.小结: 情感升华,内化于心(约5分钟) 1.指着贴满民族娃娃的中国地图,充满感情地总结:“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2.带领全体学生起立,再次庄严而自豪地朗读:“我——是——中——国——人!” 1.与老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2.起立,用最饱满的情感齐声朗读句子,表达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通过庄严的仪式感,将语言知识、图画认知和游戏体验最终凝聚为一句深情的告白,让爱国情感在学生心中沉淀、内化。5.作业: 实践延伸,联结生活(1分钟) 布置两项实践性作业: 1.“制作我的身份证”:在“我的第一张身份证”卡片上写下或描红“我是中国人”五个字,并贴上自己的照片。 2.“向家人介绍”:回家后,手指课文插图,向爸爸妈妈介绍:“这是天安门,这是五星红旗,我们是中国人。” 选择一项任务完成,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 作业兼具趣味性、实践性和选择性。既是知识的巩固,也是情感的延续和表达能力的锻炼,将国家认同与自我认知紧密结合。七、板书设计我是中国人 我 是 中 国 人 (生字卡片) 中国地图背景板 (贴满56个民族娃娃) 首都:北京 → 天安门 国旗:五星红旗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哪个环节学生参与度最高? 2.在识字教学中,哪种方法(如动作记忆、故事记忆)对学生最有效?哪些字的掌握情况欠佳,需要在下节课前复习巩固? 3.“民族娃娃找家”的游戏是否成功化解了“理解56个民族”这一难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 4.课堂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各环节的衔接是否流畅? 5.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了哪些引导策略?效果如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