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清理出大量破碎的兽骨、烧石和厚度达 6 米的灰烬层,部分灰烬层还保留着圆形火堆遗迹。这一情景直接说明北京人 ( )
A.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会使用火并能管理火
C. 以狩猎为唯一食物来源 D. 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干栏式房屋 ”复原模型中,房屋下方架空,屋内摆放着陶罐、骨耜和稻谷遗存;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半地穴式房屋 ”模型则是半埋地下,屋内有粟粒和石铲。这两种房屋的差异反映出两地 ( )
A. 建筑技术的高低 B.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
C. 手工业发展水平 D. 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3.古籍《帝王世纪》记载:“炎帝教民耕种,作耒耜;黄帝作舟车,制文字,定音律。”后人依据这类记载,尊崇炎帝、黄帝为“人文初祖 ”,主要是因为这些记载体现二者 ( )
A. 是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 B. 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
C. 联合击败了蚩尤部落 D. 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4.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宫殿建筑基址、青铜礼器群和大型铸铜作坊。考古学者认为:“这些遗存表明,这里曾是一处具有都城性质的遗址,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夏朝有关。 ”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是该遗址 ( )
A.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 B.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最多
C. 地理位置与夏朝都城吻合 D. 是目前最早的人类遗址
5.某博物馆的商朝青铜器展柜中,四羊方尊的标签写道:“器身四角铸有卷角羊头,羊头与器身浑然一体,纹饰精美,工艺复杂,是商朝青铜艺术的代表作。 ”该标签强调四羊方尊的价值在于 ( )
A. 是现存最重的青铜器 B. 造型与工艺的高超
C. 铭文记录了重大史实 D. 反映民间青铜铸造水平
6.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甲骨展厅里,展出的甲骨上多刻有“贞:今岁受年?王占曰:吉,其受年 ”“贞:王往田,无灾? ”等文字。这些文字内容主要反映了商朝 ( )
A. 商业贸易的频繁 B.军事战争的策略规划
C. 民间的生活习俗 D.王室的占 卜与祭祀活动
7.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 ”的铭文记载:“王命夨曰:‘迁侯于宜……赐土,赐民…… ’”这一铭文情景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禅让制
8.《礼记 · 曲礼》记载:“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诗经》中也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的描述。这些记载体现的西周制度是 (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9.《春秋左传》记载:“周襄王派使者向郑国求和,郑文公却对使者无礼;齐桓公以‘尊王攘夷 ’为号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这一情景反映出春秋时期 ( )
A. 周王室地位衰微 B.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 分封制彻底瓦解 D.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10.史书记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相地而衰征 ’(按土地好坏收税)、‘寓兵于农 ’(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等措施,齐国国力大增,后成为春秋首霸。 ”管仲这些措施的核心作用是 (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军事强大
C. 废除了奴隶制度 D.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11.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颁布《法经》,规定“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这些变法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
A. 缓和社会矛盾 B. 推动文化繁荣 C.实现富国强兵 D. 促进民族融合
1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3.《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学而》又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些记载体现孔子的核心思想与教育理念是 ( )
A. “仁 ”与“有教无类 ” B. “仁 ”与“学思结合 ”
C. “礼 ”与“温故知新 ” D. “仁 ”与“学以致用 ”
14.某同学在整理“诸子百家思想 ”笔记时,写道:“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过度干预,
认为‘无为而治 ’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该同学记录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15.秦朝统一后,大臣李斯上奏:“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李斯这段话支持的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行省制 C. 郡国并行制 D. 郡县制
16.陕西咸阳博物馆展出的“秦权 ”(称重工具)上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一铭文反映秦朝 (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度量衡 C. 统一货币 D. 统一思想
17.《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段记载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法律严酷 D. 土地兼并严重
18.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百姓纷纷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军队。这一情景说明刘邦 ( )
A. 已建立西汉王朝 B. 彻底废除了法律 C. 得到百姓的支持 D. 打败了项羽军队
19.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新语》中写道:“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 ”这种治国理念直接推动汉初统治者实行 (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盐铁官营政策 C. “罢黜百家 ”政策 D. 推恩令
20.史书记载:“文景时期,屡诫百官‘务省徭费以便民 ’,令‘ 田租减半 ’,废除肉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 ’。 ”“文景之治 ”出现的核心原因是统治者 (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减轻百姓负担 C. 废除了所有刑罚 D. 削弱了诸侯势力
21.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后,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
A. 推动文化繁荣 B.发展商业经济 C. 培养军事人才 D. 加强思想统一
22.隋朝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幅运河路线图,标注“ 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这幅图主要体现大运河的特点是 ( )
3
A. 工程规模宏大 B.仅用于军事运输
C. 修建时间最早 D. 贯穿南北交通
23.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基于这一理念,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 ( )
A. 创立科举制 B. 完善三省六部制 C.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D. 发动对外战争
24.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殿试 ”,允许平民子弟报考,还开创“武举 ”选拔军事人才。这些举措的主要作用是 ( )
A. 结束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 B.导致官僚机构的过度膨胀
C. 确立了科举制的正统地位 D. 完善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25.下图是东汉与唐开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布示意图。两图对比变化反映了,唐朝时期( )
A . 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B . 基层自治制度建立
C . 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D . 民族关系极为融洽
26.某历史纪录片中提到:“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一度攻占洛阳、长安,唐朝抽调西北边军平叛,导致边疆空虚。这场叛乱持续八年,对唐朝社会造成极大破坏。 ”这场叛乱指的是 ( )
A. 黄巾起义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27.秦朝竹简《为吏之道》记载:“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这反映秦朝 ( )
A. 重视官吏的道德修养 B. 形成完善的监察制度
C. 官吏选拔标准严格 D. 法律体系的残酷性
28.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 ”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 ”等文字,还绘有孔子画像。这一文物说明西汉时期 ( )
A. 孔子思想开始传播 B. 儒学地位逐渐提升
C. 诸侯墓葬规格极高 D. 绘画艺术达到顶峰
29.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30.唐前期,关中 261个军府拥兵 26 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 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 )
A.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 B.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4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礼记 · 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材料二:《史记 · 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 ”的局面始于哪个朝代?这一局面的出现标志着什么制度取代了禅让制?(4 分)
(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 ”的核心措施有哪些?结合材料,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 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韩非子主张“ 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观点,形成“百家争鸣” 的局面。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结合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背景,并列举儒家、道家、法家的核心主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目的,并说明这一举措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6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 ”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贞观年间怎样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简要概括秦汉至隋唐时期国家发展的总体趋势。(4 分)
华安一中 2025-2026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题,60 分)
1--5 BDBAB 6--10 DACAB 11--15 CCCBD 16--20 BCCAB
21--25 DDCDC 26--30 BABDA
二、主观题(共 3 题,40 分)
31. (14 分)
(1)朝代:夏朝(2 分);制度:禅让制(2 分)。
(2)核心措施:严明法度(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任答 2点 ,4 分);
影响:使秦国社会秩序稳定(“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军事力量增强(“兵革大强 ”),为秦国后续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 分)。
(3)答案: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推动(1 分)。当制度变革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时(如商鞅变法适应战国争霸、封建经济发展需求),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强盛(2 分);而社会发展(如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升、阶级分化)又会催生旧制度瓦解与新制度产生(如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1 分),言之有理即可。
32. (12 分)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如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不同阶层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2 分);
核心主张:
儒家:孔子“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或孟子“仁政 ”);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 ”;
法家:韩非子“ 以法治国 ”“加强中央集权 ”(每点 1 分,共 4 分)。
(2) 目的:通过统一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 分);
影响:积极方面,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有利于国家思想统一与稳定(2 分);消极方面,限制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2 分)。
33. (14 分)
(1)事件: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嬴政灭亡六国,完成全国统一(2 分);
措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任答 2 点,2 分)。
(2)答案:社会状况:经济繁荣(粮食丰收、物价低廉)、社会稳定(犯罪率低、治安良好)、民生改善(流民返乡、出行便利)(3 分);
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善于纳谏(如任用魏徵)、任用贤能(如房玄龄、杜如晦);推行开明治国政策,维护国家统一(任答 2 点,3 分)。
(3)总体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如春秋战国分裂→秦汉统一→隋唐统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如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汉武帝加强集权、隋唐完善中央官制);经济不断发展(如秦汉农业进步、隋唐手工业与商业繁荣)(任答 2 点,4 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