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读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灾害种类多 ②分布范围小 
③发生频繁 ④造成损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青藏地区
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图为某年3月26日20时—27日20时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据此完成3~5题。
3.沙尘暴区域主要位于 (  )
A.新疆南部 B.宁夏西北部
C.内蒙古中部 D.河北西北部
4.与江苏相比,广东受沙尘影响较小的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洋近 D.人口较少
5.受沙尘天气的影响,当地网购量明显增多的商品可能是 (  )
A.口罩 B.烘干机
C.防晒霜 D.除湿机
图为长江上游某区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与地质灾害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6~8题。
6.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的时间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
A.地震 B.洪涝
C.火山喷发 D.滑坡、泥石流
8.可有效减少该类灾害发生的主要途径是 (  )
A.拍摄卫星遥感影像 B.建设加固陡坡等工程
C.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D.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
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B.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C.向垂直于河谷的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D.站在原地大声呼救
10.为防御此类地质灾害,该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其中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尤为重要。图示意黄河“几字弯”区域范围。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两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大气污染 水土流失 B.荒漠化 水土流失
C.森林减少 水污染 D.水土流失 资源短缺
1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是 (  )
A.甲地加大放牧牲畜的数量 B.甲地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
C.乙地增大粮食种植的面积 D.乙地加大煤炭资源的开采
我国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部分清洁能源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下列关于我国清洁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地区地热能最丰富 B.南方地区太阳能最充足
C.青藏地区水能资源匮乏 D.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14.沿长江干流修建的6座大型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得益于该河段 (  )
A.水量较大,水流湍急 B.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C.气候寒冷,结冰期长 D.经济发达,用电量大
15.我国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有利于 (  )
①扩大能源进口 ②缓解能源紧张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降低用电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为某市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6~18题。
16.下列时段,该租赁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是 (  )
A.5—6时 B.7—8时
C.11—12时 D.16—17时
17.市民在该租赁点选用公共自行车主要用于 (  )
A.上下班(学) B.休闲健身
C.周末出游 D.走亲访友
18.该市推行公共自行车的积极作用有 (  )
①增加出行成本 ②方便市民出行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缓解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可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目前,我国处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为主,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结合材料和四类生活垃圾标志图,完成19~20题。
19.标志图中表示可回收物的应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0.下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
①广大农村居民分布相对分散,没必要实施垃圾分类 ②可回收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③可节省土地资源 ④可减轻环境污染 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1.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了解丰富的地理知识,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当灾害发生时,以下采取的行为正确的是 (  )
从2023年7月29日开始,京津冀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的袭击,三天内连发7次暴雨红色预警,降雨时间长达70小时以上,部分地区最大累计降雨量接近1 000毫米。据此完成22~24题。
22、此次暴雨天气引发多地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受( )
A.太平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B.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
C.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D.印度洋东南季风的影响
23、随着雨季的来临,京津冀需要防范( )
①农田被淹 ②低温冻害 ③溺水 ④城市内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为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A.加强蓄洪、分洪、泄洪工程的建设
B.洪灾发生时,要留在家中等待救援
C.爬上泥坯墙的屋顶暂避
D.尽可能捞取洪水中的物品,减小损失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24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础防灾避险能力”。下图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读图,完成25~26题。
25.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青藏地区
26.中学生需要掌握自然灾害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下列自然灾害应对方法合理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应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B.遇到洪水时应及时跑到低洼地带
C.刮台风时应躲在大型广告牌下避风
D.寒潮发生时个人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二、非选择题
27.填空题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      的国家之一。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    、发生频率    、分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      ,带来资源短缺、      、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
(4)坚持      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28.学习地理,关注生活。发生在2025年寒假的一次寒潮天气,让同学们对地理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读我国70年来各月寒潮次数统计图(图5.1.7)、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和拉萨、上海2025年1月14—18日寒潮天气过程中的天气预报表,完成下列问题。

城市 1月14日 1月15日 1月16日 1月17日 1月18日
拉萨 晴气温:-4~4 ℃ 晴气温:-4~7 ℃ 晴气温:-4~12 ℃ 晴转多云气温:-4~12 ℃ 晴气温:-4~11 ℃
上海 晴转多云气温:7~14 ℃ 多云转晴气温:1~7 ℃ 晴转多云气温:-2~6 ℃ 晴转多云气温:0~9 ℃ 多云气温:2~12 ℃
(1)说出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及造成寒潮的季风。
(2)说出寒潮路径A经过的地形区。
(3)寒潮是我国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它是最高级别的冷空气。寒潮过境可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4)请对比在本次寒潮天气过程中拉萨和上海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此差异的主要原因。
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式学习】
项目主题:海洋塑料污染。
项目背景:舟山市某中学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学习时,小兰和同学们了解到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导致海洋塑料污染严重。小兰和同学们以海洋塑料污染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收集信息
信息一:塑料制品制造成本低,抗腐蚀能力强,耐用、防水、质轻、易燃,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埋在地底下几百年才可以腐烂。全球有超过800种海洋生物受到了塑料污染物的影响,塑料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体内,导致人类身体器官的损伤,引起多种疾病。
信息二:2023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奖项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图为“蓝色循环”模式图,图为海洋塑料垃圾图。
说出海洋塑料污染的危害。
任务二:分析探究
简析中国“蓝色循环”模式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产生的效益。
任务三:成果展示
(3)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种可以代替塑料制品的物品。
(4)请结合“蓝色循环”模式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1-5CCCBA 6-10BDBCB 11-15BBDAC 16-21CADBDD
22.(1)较为严重 (2)多 高 广 (3)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4)人与自然 自然恢复
23.(1)11月。冬季风。
(2)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任选三个即可)。
(3)不利影响:造成低温冻害、雪灾等;有利影响: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等。
(4)在本次寒潮天气过程中,拉萨的气温相对稳定,最低气温保持不变,最高气温先上升后下降,后几天最高气温差异较小;上海气温变化较大,最低气温由0 ℃以上下降到0 ℃以下再回升,最高气温也先降后升。原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阻挡了冷空气的入侵,受寒潮影响小;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大。
24.(1)①危及海洋生物的安全,不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②塑料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危及人类健康。
(2)①减少海洋塑料污染,保护海洋环境;②回收利用,节约资源;③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纸装袋、帆布袋或麻布袋代替塑料袋;用陶瓷杯子代替一次性水杯(用纸吸管代替塑料吸管,用竹编袋代替塑料袋等)。
(4)①严控塑料排放丢弃,回收利用;②打捞海洋中的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③循环使用废弃塑料;④减少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⑤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⑥积极寻找塑料污染物的环保替代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