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39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共39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03
02
01
比较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教材正文和《材料研读》,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史事并分析其影响。 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了解会议的主要决定,感悟西柏坡精神。
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史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04
唯物史观
1、背景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乡村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平衡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1947年10月10日)
阅读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实行土地改革。
实行土地改革, 废除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不再受地主剥削压迫,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作主。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
分配给农民
1、背景
阶级
矛盾
民族
矛盾
阶级
矛盾
抗战胜利后调整土地政策
启示: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颁布时间
实行区域
颁布会议
主要内容
2、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
全国土地会议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
2、政策
土地改革总路线
贫农:指只有很少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己的土地,主要受地主雇用,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中农:指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一般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贫雇农占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但占有土地最少,经济地位最低。他们迫切需要土地,革命性较强。
在中国近代,中农难以维持自己的经济地位,在地主的压迫下很容易沦为贫雇农。因此,中农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土地改革的
主要依靠力量
土地改革中
需要团结的力量
1947年—1948年
3、实施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
4、意义
土地改革前 对比项 土地改革后
阶级关系
土地占有状况
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地主处于统治地位,
农民则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
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翻身成为主人
农村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手中,贫雇农占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但占有土地最少
广大贫雇农基本获得了
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
其他生产、生活资料,
土地集中的状况被彻底改变
对比项
阶级关系
土地占有状况
4、意义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相关史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经济,挤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国民党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统区人民在饥饿中挣扎。
◎1948年的上海,一位掌柜正在清点钞票
4、意义
1、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形势图
背 景
指挥官
时间
后 续
意义
部队
敌主力深陷陕北、山东解放区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
各战场先后歼敌精锐200多万人,迫使国军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学史崇德
1948年5月,在解放河北隆化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1929—1948)率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一座桥型暗堡中机枪火力的封锁,突击受阻。董存瑞冲到桥下,却发现这座暗堡无处放置炸药,但总攻时间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壮烈牺牲,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1950年9月,董存瑞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董存瑞雕像
1948年9月—1949年1月
2、三大战役
1948年秋国共军事情况对比 对比项 共产党 国民党
后方 巩固 危机
装备 大大改善 略占优势
兵力 127万→280万 430万→365万
士气 高昂 低落
形势 主动 被动
◎三大战役示意图
时 间
指挥官
部 队
经 过
意 义
战 果
2、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示意图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时 间
指挥官
部 队
战 场
意 义
战 果
2、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示意图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时 间
指挥官
部 队
经 过
意 义
战 果
2、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示意图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东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
攻占张家口、天津,包围北平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换防仪式
解放军进驻北平
解放北平后举行盛大入城式
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
1
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3
战役 时间 指挥官 参战部队 歼灭/改编 意义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2、三大战役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
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华东、中原
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战役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合计154万余人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时 间
部 队
经 过
意 义
3、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949年4—6月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摄于1945年4月27日)
相关史事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见大势已去,秘密从上海中央银行国库转移435万两黄金到台湾。又将大批文物和珍贵文献资料运往台湾,仅北平故宫文物就有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中央博物院文物852箱,还有近20万册善本古籍、40万件明清档案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
◎满载物资的汽车
4、胜利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
抗战末期提出组建联合政府的主张
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
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
1945.8
政治
和谈
1945.10
1946.6
1947.3
1947.6
1948.11
1949.1
1949.4
战略
防御
战略
进攻
战略
决战
胜利
进军
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
全面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最高峰
刘邓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进程
解放东北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解放华北
解放南京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确定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两个“务必”:确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时 间
内 容
地 点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筹备建国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筹备建国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相关史事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949年3月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北京西苑机场检阅部队
2、胜利意义
理论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胜利意义
对国内: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更大变化,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2、胜利意义
对国际: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实施改革开放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来历
1943年3月,国民党出版署名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8月,《解放日报》发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予以反击。受此启发,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创作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而唱响全中
国,迎来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毛泽东建议在歌曲名称上添加“新”字。这就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来历。
1.(2025·山东枣庄中考真题)1947年,一位苏联记者著文评述:中国共产党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一切土地概由农村人民平分。解放区数百万农民被吸引进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统治区的成千上万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这段话反映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C.正确的战略战术 D.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A
2.(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 山东省昆嵛县于振海是华东野战军13纵队担架队支前民工,下图是他参加某次战役获得的一等功劳证,颁发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五日”。据此,他参加的是( )
A.百团大战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C
3.(2025·黑龙江中考真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与该诗句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
A.四渡赤水 B.占领南京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过金沙江
B
4.(2025·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多次重大会议。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由乡村转向城市,并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D
5.(2025·山西中考真题)小夏同学绘制
了如下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判断他学习
的单元主题是( )
A.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近代化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