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三)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聚落遗址已有百余处,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省,单是装李岗文化的遗址就有70余处。其中半数以上的遗址面积都超过2万平方米,甚至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舞阳贾湖等遗址的面积已经超过了5万平方米。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原始农业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B.不同区域的文化向中原汇聚
C.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聚落内部阶级分化不断加剧
2.殷墟甲骨卜辞中出现了为王室服务的工匠的记载,如“已酉,贞王其令山司我工”,卜辞中的“山”是人名,“我工”即王室之工;到了西周时期,百工属“司空”管辖,官府供衣食且“不得迁业”,青铜器铭文有“司工”“工正”等字样。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手工业技术以官办传承为主
B.国家机构从初建到更加完善
C.“工商食官”的制度逐步形成
D.官府对手工业管控逐渐减弱
3.李悝变法前,魏国官吏多从世袭贵族中选取;变法后,推行“为国之道,食有劳面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选官规则,并“察其言,观其行,考其功”、这一变化
A.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推动了军功爵制的发展
历史试题 第1 页(共8页)
4.云梦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代法律的重要史料,下表为其中部分条文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韋閭名称 内容摘要
(为吏之道) 为吏者需“宽俗(容)忠佶,和平毋想”,对待百姓“母暴毋虑”,若欺凌老调雪受罚
(法律答问) 父盡子,不为盡……子處父母,不为公室告
(封修式) 某士伍(无围平民)因“股打其母“被举报,官府即刻逮捕审讯,最终判处“酮刑(刺去衡毛)并罚作東臣”
A.刑罚制度趋向宽松
B.重视规范官僚行为
C.国家治理依赖教化
D.法律体现礼法结合
5.汉武帝初年,河间王刘德召集儒生整理《诗经》传本,资助儒生著书;御史大夫赵馆、郎中令王臧多次向武帝举荐儒生,并建议依儒术改订礼仪制度;董仲舒以阐述《春秋公羊传》的形式提出了一套相当系统且精致的政治学说、这些举措
A.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助推了统治思想向儒学转变
D.实现了学术思想完全统一
6.南朝时期,皇帝常任用身边信任的人,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的寒人。在朝廷上,皇帝把将相之权交给制局小司、外监、舍人等品级较低的官员;在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但将相刺史之职均不废,制局监、外监、舍人、典签品级均不提.这些做法
A.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增强了对抗北方的实力
C.保障了政局的长期稳定
D.使南朝的皇权得以重振
7.北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将鲜卑八姓与汉族高门望族同等对待,共享选官特权;还多次让北魏公主嫁人汉族高门,并命鲜卑贵族仿汉礼参加祭祀、朝会等活动,禁止鲜卑旧俗。这些举措旨在
A.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
B.消弭民族之间的差异
C.弘扬汉族的传统文化
D.优化官员的选拔标准
8.唐代长安西市绢行统一了绢帛等级与售价,禁止以次充好;洛阳药行每日核验药材质量,不合格者禁售;扬州船行制定载货标准,船只违规超载需承担赔偿责任;各行业行首还协助官府登记商户信息、督缴赋税。这有助于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8页)
A.制化宣府商业管控
B.规范城市经济活动
C.提升市人社会地位
D.带动跨区贸易发展
0.唐代史料载,女诗人菲诗与名士唱和且人幕府办公:敦煌文书提到女子可“和离”、自主择偶。此外,长安西市约90%的店铺由女性经营,时人称其能,这些现象揭示出唐代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男女的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D.女性活跃于经济文化领域
10.唐代两税法规定“夏秋征税,户视纳钱、地税纳粟麦”,但民间多是实物交易,农民需变卖谷物换钱缴税。宪宗时“谷贱钱贵”,农户缴问等税钱需多卖两倍粮食;部分农户改种桑麻售卖换钱,甚至弃农经商,民间“农漂经商者日增,集市渐繁”。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B.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D.农村与市场联系加强
11.宋神宗时,地方上报的青苗法账簿常因手抄出现错漏,中央政令传递也多有误记,以致政策执行混乱,朝廷遂令中央政令、地方文书均经校勘后雕版印造,并加盖官印防伪,出现错漏要追责。朝廷此举旨在
A.约束地方行政行为
B.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防范地方势力坐大
D.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12.金太宗时,仿中原三省设立尚书省,由汉官主持政务,同时废除女真旧制(勃极烈辅政体系)中的冗余职位;海陵王迁都中都,仿照唐宋都城布局修建宫城与坊市,并要求女真贵族学习汉族礼仪和服饰;金章宗颁布《泰和令),规定女真猛安谋克户需缴纳土地税,禁止其随意兼并汉族农户土地,这些举措
A.实现了宋金的和平交往
B.加速了女真社会封建化进程
C.巩固了传统的部落联盟
D.削弱了汉族地主阶层的势力
13.下图为南宋马远创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仅绘一叶扁舟、一垂钓者,大片江面留白,却通过简括笔墨营造出空旷寂寥氛围,该绘画
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8页)
A.以写实风格为主要技法
B.重在展现宫延艺术追求
C.折射出文人的家国情怀
D.完全摒弃前代绘画技法
14.立足历史地理的角度去观察,表格信息反映出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
部分特色农业分区 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江淮地区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江苏奉兴银杏栽培系统
安徽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
江南地区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A.手工业主导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显著
C.粮食供应依赖于外地 D.农户收入远超北方地区
15.成化末年,有监察御史在奏疏中指出:我祖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近来政务之决,间有大学士不与闻者。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公同商榷,取自圣裁,其有极重大者,乞敕多官计议,奏请区处。这反映出明代
A.内阁权力基本丧失 B.宦官掌握国家的决策权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异变
16.1693年,法国传教士进献的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此后,传教士在宫廷中陆续介绍西方解剖学、药理学知识,部分内容被清代医学界吸纳。由此可知
A.西学东渐推动传统医学发展
B.东西方医药学理论走向融合
C.传教士主导清代的文化变革
D.明清时期制药水平领先世界
历史试题第 4 页(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里那秦简记载,秦朝基层官吏须定期“上计”,内容包括辖区内户口数量、人口增减变动详情,详细到每户人口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如士伍,商贾等),且“数有不实,辄论如律”。岳麓秦简中也有对隐匿户口、虚报年龄逃避赋役者的惩处律条。汉初,朝延对继承的秦制有所调整,形成每年八月“案比”的管理制度,即对百姓进行全面核查,登记造册,同时增加了对家庭财产的记录,用以确定户等,不同户等承担不同的赋役额度。为管控流民,汉政府在交通要道设关卡,“无符传不得通行”,“符传”上记录持有人户籍信息,以便核验。东汉时,豪强地主势力渐强,部分农民为逃避赋役,主动投身豪强门下为依附农,致使官方户籍人口减少。但政府通过加强对基层乡官里吏的考核,如“能使户版不增,罪当重”,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户籍管理秩序。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魏晋南北朝到 唐时期中外交流的部分记载,
时期 记载 出处
魏晋南北朝 北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的“永桥以南,爾丘以北、伊、洛(二水)之间,央御道置四夷馆”,“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洛阳伽篮记》
隋代 隋炀帝派装矩胜张披管理与西域通商,西域40余国“相率而未朝贡”。装矩著《西域图记),记录了以敦煌为出发点到地中海东岸的三条丝路大道 (隋书·装矩传》
唐代 大食(阿拉伯帝国)使者多次来华,带来香料、珠宝等特产。中国的瓷器、茶叶大量出口,越窑青瓷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备受青睐。扬州、广州等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新唐书·西域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流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为宋元时期有关教化的举措。
时期 核心律法/制度 教化载体 主要内容
北宋 (宋刑统》 乡约、家训 律法裁儒家伦理罪名;地方官以乡约劝民孝悌
南宋 《庆元条法事类》 (家礼) 细化“不孝”“不睡”量刑;朱熹《家礼》规范民间礼仪
元朝 《大元通制) 社学、劝善书籍 保留伦理类罪名;社学教经书、刊印(二十四孝》
————据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宋元卷》等整理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宋元时期的教化”这一主题,可从“政治、思想、教育、法律等角度,就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提出你的见解,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社会出现了封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局面,张翰在他的《松窗梦语》中,描述当时商贾贩夫“趋利欲,如众流赴壑,来往相续,日夜不休”。在商人的价值观念上,《二刻拍案惊奇》中有一段话最具代表性:“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文学作品里,传统商人在经营理念上呈现多彩的风貌,如冯梦龙《醒世恒言》里,卖油郎秦重讲究“诚”“信”二字;经营小酒店的刘德以和为贵,素好行善,赈乏济贫。文人们张扬的商人理想生活图景首先为得官仕进,如《初刻拍案惊奇》中,郭七郎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扛不动的金山”,为“博得个腰金衣紫”,花五千银子换了张“横州刺史告身”,其他还有商人实现发财梦、得助梦等的描写。
——摘编自杨虹《解读明清小说中的明清商人》
材料二
空前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巨变,在明清时期的文化思维和哲学思潮中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这时候,有一部分思想家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对于贵贱失序、“利欲横行”的社会现状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也有一部分先知先觉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苦心焦思,著书立说,力图把这伟大的社会变迁合理化、正义化。如王阳明就宣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出身于商贾之家的汪道昆甚至直言:“良贾何负于困儒!”越来越多的人冲破“士、农、工、商”的职业界限趋向商业,并从经商致富、蓄资入仕的通途中展望美好前程。
——摘编自黄开军《啤刻所见明清商人传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面对巨变,“一部分先知先觉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原因。(8分)
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青桐鸣大联考(高三)
历史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4. D
5. C
6. D
7. A
8. B
9. A
10. D
11. B
12. B
13. C
14. B
15. D
16. A
17.【答案】(1)内容严密全面;与官员考核相结合;与赋役制度相连;继承与完善;管理严格。(每点2分,任答3点得 6分)
(2)有力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控制;有利于维护社会基层秩序;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能;为后世提供了制度借鉴。(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8.【答案】(1)交往的地域扩展;涉及的领域拓展,交往更加深入;海路作用提升;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论题: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2分)
阐述:经济上,中国的丝绸、瓷器通过陆路与海路西传,成为西方追捧的奢侈品;西域的良马被引进中国,改良了中国马的品质;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等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食品种类。文化交流上,佛教沿丝路东传,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禅宗等本土流派;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西传,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与社会变革,而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艺术也融入中原文化,促成了雕塑、石窟等艺术的发展。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明之路,不仅仅促进了中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4分)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9.【答案】示例:
见解:宋元时期的教化呈现多维发展。(2分)
阐述:在政治上,宋朝基于“重文轻武”国策,通过大规模兴办官学和完善科举制度,将教化与选官紧密结合。在思想上,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并开始向基层渗透,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主要通过道德规训和互助组织来管理乡村;同时市民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话本等通俗文学发展,其中蕴含的“忠孝”“善恶有报”等教化思想,使伦理道德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利用儒家教化争取汉族士绅支持,将程朱理学规定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术。元代社会多元文化交融,佛、道等教义中也蕴含着和儒家伦理相通的部分,起到辅助教化的作用,丰富了教化的手段和形式。(8分)
总之,宋元时期的教化在政治、思想、教育等的共同作用下得到不断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风貌,也为明清时期教化的发展奠定基本格局。(2分)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等(7~5分):概念解析较准确,要素分解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概念解析偏离、观点不明确;解析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0.【答案】(1)经商趋利成为商人核心追求;儒家思想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深受重农抑商的影响;群体性商人活跃。(每点2 分,共8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出现;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每点2分,共8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