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临漳县南东坊镇中心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五上·临漳期末)安安寒假在长白山旅游时,收集了几块岩石,有一块岩石表面分布着很多小孔,质量较轻,它最有可能是(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2.(2024五上·临漳期末)某人车祸后,左边的身体瘫痪,这可能是因为他的( )出现了问题。A.大脑右半球 B.大脑左半球 C.脑于3.(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A.长时间熬夜看书 B.保证充足的睡眠 C.滑冰时戴头盔4.(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光现象涉及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甲:墙上的手影 乙:白光通过三棱镜 丙:光的漫反射 丁:树荫下的光斑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5.(2024五上·临漳期末)阳光照在玻璃窗上,( )穿过了玻璃窗。A.全部阳光 B.大部分阳光 C.少部分阳光6.(2024五上·临漳期末)当我们的手无意中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时,会瞬间把手缩回,在这个过程中神经传递的正确顺序是( )。A.感受刺激→传出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B.感受刺激→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做出反应C.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7.(2024五上·临漳期末)有一个立式摆钟,3天内走快了2分钟,请你帮忙校正时间,你应该 。A.使摆长变长 B.使摆长变短 C.换质量小的摆锤8.(2024五上·临漳期末)将同一个摆锤挂在不同长度的摆绳上,当摆绳( )时,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越多。A.越细 B.越粗 C.越短9.(2024五上·临漳期末)雅丹地貌中决定岩石列阵走向的主要是( )。A.当地的河流流向 B.当地的风向 C.当地的道路方向10.(2024五上·临漳期末)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下列无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绘制地形图 C.改坡地为梯田11.(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方法中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的是( )A.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B.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C.多建高楼,并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12.(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地形和形成的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雅丹地貌——水的沉积作用B.三角洲——风的作用C.黄土高原——水的侵蚀作用13.(2024五上·临漳期末) 小科记忆的词语比小明多,小科的记忆能力肯定比小明强。( )14.(2024五上·临漳期末)我们的身高由遗传决定,坚持体育锻炼也不会长得更高。( )15.(2024五上·临漳期末)如果我们水钟的水位不固定,那么会导致水钟的时间刻度不均匀。 ( )16.(2024五上·临漳期末)人们常说用了一炷香的时间,这说明古人曾经用燃香计时。( )17.(2024五上·临漳期末)黄河第一湾这段的河流流速缓慢,有三角洲形成。( )18.(2024五上·临漳期末)强劲的风和湍急的水流,都能改变岩石的形状,使它们失去棱角,变得圆润光滑。( )19.(2024五上·临漳期末)小明最近近视了,戴上了近视眼镜,光透过眼镜镜片时产生了折射现象。( )20.(2024五上·临漳期末)军事纪录片中有一种夜视仪可以将十分微弱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使用者看到物体,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夜视仪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物体。( )21.(2024五上·临漳期末)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涌出地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经过长期的降雨便形成了湖,长白山天池就是这样形成的。( )22.(2024五上·临漳期末)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没被物体挡住的光到达屏形成明亮的区域,被物体挡住的光不能到达屏上原本可以直线到达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暗,成为影子。23.(2024五上·临漳期末)科学小组准备了两个相同的塑料盆,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铺在每个塑料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如图所示)(1)实验既运用了 ,又运用了 的实验方法。(2)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 和 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 (填“A”或“B”)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上面的实验模拟的是生活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如果我们在山坡上( )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A.建造房屋 B.植树种草 C.饲养动物 D.堆砌石头(4)实验中,小科观察到“降雨”时,原本平整的土地被“雨水”冲出一条条“小河”,一些泥土被河水带着往前冲,然后“堆积”起来,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河流转弯处(5)根据上面的观察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B.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C.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D.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6)下面关于土壤和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B.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C.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D.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7)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 。24.(2024五上·临漳期末)如图所示,某科学小组为了探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用洗耳球、胶管和水等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1)在实验中,洗耳球模拟的是 ;胶管模拟的是 ;水模拟的是 。(2)反复挤压洗耳球一分钟,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3)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动( )次。A.1800 B.4500 C.108000(4)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它跳动的作用是( )。A.为身体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B.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氧气C.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二氧化碳(5)说一说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25.(2024五上·临漳期末)材料分析题。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21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等均为死火山。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堆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是否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根据火山活动的情况,可以将火山分为哪几类? 。(2)中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虽如今没有发生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属于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在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安安寒假在长白山旅游时,收集了几块岩石,有一块岩石表面分布着很多小孔,质量较轻,这种岩石被称为浮石,浮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所以它最有可能是岩浆岩。2.【答案】A【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存在“交叉支配”机制——即大脑某一侧半球,主要控制对侧身体的运动与感觉。当车祸损伤大脑右半球时,其支配的左侧身体神经信号传递会中断,导致左侧肢体肌肉无法正常接收运动指令,进而出现左侧身体瘫痪。若损伤大脑左半球,通常会导致右侧身体瘫痪,且左半球还与语言、逻辑等功能相关,与题干“左侧瘫痪”不符;脑干主要负责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损伤多危及生命,而非单侧身体瘫痪,故排除。选项A正确。3.【答案】A【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的修复与功能维持依赖充足睡眠,睡眠中大脑会清理代谢废物、巩固记忆,长时间熬夜会打破这一过程,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持续疲劳,影响认知功能,还可能降低大脑免疫力,增加脑血管负担,不利于大脑保护。B选项“保证充足睡眠”,能为大脑提供修复时间,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方式;C选项“滑冰时戴头盔”,可在意外撞击时缓冲冲击力,避免大脑因外力损伤,同样是有效保护措施,故排除B、C。4.【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甲:墙上的手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手(不透明物体)挡住光线时,光线无法绕过手继续传播,在墙面形成光照不到的暗区,即手影。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乙:白光通过三棱镜:白光(复色光)进入三棱镜后,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最终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其原理是光的折射。丙:光的漫反射:平行光照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光线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反射光线不平行),例如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黑板上的字,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其原理是光的反射。丁:树荫下的光斑: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穿过树叶间的缝隙(相当于“小孔”)时,在地面形成与太阳形状相似的亮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答案为B。5.【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玻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对阳光的阻碍作用较弱。当阳光照在玻璃窗上时,只有极少量光线会被玻璃表面反射,还有微量光线被玻璃本身吸收,这两部分光线占比很低。而绝大部分阳光能顺利穿透玻璃,进入室内,比如我们日常能感受到阳光透过玻璃窗带来的光亮,室内植物也能借助这些透过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部分阳光穿过玻璃窗”的表述符合实际情况,B选项正确。6.【答案】C【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神经传递的正确顺序为“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具体过程如下:感受刺激:手部皮肤的感受器(如触觉小体)接触到仙人掌刺的刺激后,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导: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递至脊髓(低级神经中枢,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参与)。神经中枢处理: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接收冲动后,快速分析并产生“缩手”的指令信号。传出神经传导:指令信号通过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递至手部的肌肉(效应器)。做出反应:手部肌肉接收到信号后收缩,完成缩手动作。选项C正确。7.【答案】A【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摆动的就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就越快。8.【答案】C【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在探究摆的运动规律时,摆长是决定摆的速度(即摆动快慢)的关键条件,而摆绳的粗细、材质等因素,并不会对摆的速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当摆长越长时,摆锤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再回到起点(完成一次全摆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摆的速度也就越慢;反之,当摆长越短(本题中摆锤相同,摆长主要由摆绳长度决定)时,摆锤完成一次全摆动的时间会缩短,摆的速度则更快。题目要求“使摆在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越多”,这意味着需要让摆的速度更快。结合摆长对摆速的影响规律可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缩短摆绳长度。故选择C。9.【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其形成核心动力是长期定向风力的侵蚀作用,而非河流、人类活动(如道路)等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强劲且方向相对稳定的风会持续吹蚀地表松散的岩层(多为河湖相沉积岩),将岩层中较软的部分逐渐侵蚀剥离,留下较坚硬的部分形成孤立的岩石列阵。由于风力长期沿固定方向作用,岩石列阵的走向会与风向保持一致(或平行于主导风向),以最大程度适应风力侵蚀的方向。而选项A(河流流向)主要影响流水地貌(如河谷、三角洲),与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无关;选项C(道路方向)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对自然形成的岩石列阵走向无影响。综上,决定雅丹地貌中岩石列阵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风向,选择B选项。10.【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 A.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枝叶可减缓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同时削弱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土壤被冲刷的概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手段之一。B.绘制地形图,仅为地理信息的记录与呈现,作用是反映区域地形起伏、坡度等特征,可作为治理规划的参考资料,但本身无法直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土流失状况,与治理措施无直接关联。C.改坡地为梯田,属于工程措施。黄土高原地表多陡坡,坡地耕作易加剧水土流失。将坡地改造为阶梯状的梯田,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加雨水下渗量,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是当地常用的治理方式。综上,绘制地形图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无关,选择B选项。11.【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考查光的反射,多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可以减少光的反射造成的不便和伤害。12.【答案】C【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A.错误:雅丹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地区,形成核心是风力侵蚀而非水的沉积。强劲风力长期吹蚀地表松散岩层,切割出垄脊与沟槽,形成独特的“魔鬼城”景观,与“水的沉积”无关。B.错误:三角洲的形成依赖流水沉积,而非风的作用。河流携带泥沙至河口时,因流速骤减、搬运能力下降,泥沙逐渐堆积,最终形成扇形陆地,风在此过程中不发挥主导作用。C.正确: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该区域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断下切、冲刷地表,将平坦高原切割成破碎沟壑,符合“水的侵蚀作用”这一成因。故答案为C。13.【答案】错误【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不同人的记忆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擅长记文字,有些擅长记图形,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记忆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要保护好它,科记忆的词语比小明多,并不能说小红的记忆能力肯定比小明强。14.【答案】错误【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身高受遗传因素显著影响,但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后天因素(尤其是体育锻炼)对身高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在青春期结束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身高增长:一是刺激骨骼生长,如跳跃、伸展类运动(篮球、跳绳、游泳等)可对下肢骨骼产生适度压力,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助力骨骼变长;二是改善血液循环,为骨骼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三是调节内分泌,锻炼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而生长激素是推动身高发育的关键激素。15.【答案】正确【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来计时,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类。但是要注意水钟的水位,如果我们水钟的水位不固定,那么会导致水钟的时间刻度不均匀。16.【答案】正确【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一炷香的时间”是古人常用的计时表述,这一说法的根源正是古代确实存在以燃香计时的方式。在钟表等精确计时工具尚未普及的古代,人们需要借助自然现象或简单器物计时,燃香便是其中一种实用方法。题目说法正确。17.【答案】错误【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三角洲形成的关键条件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湖、入海等水体交汇处,因流速骤减导致泥沙沉积,核心在于“水体交汇”与“泥沙大量沉积”。黄河第一湾虽因河道曲折、地势平缓导致流速缓慢,具备泥沙沉积的基础,但此处并非黄河入湖或入海的交汇处,仅为河流中游的弯道段,沉积的泥沙多形成河漫滩等地貌,而非三角洲。三角洲的典型分布区是黄河入渤海的入海口处,因此题干表述错误。18.【答案】正确【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强劲的风和湍急的水流,都能改变岩石的形状,使它们失去棱角,变得圆润光滑。19.【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凹透镜,而光的折射现象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当光从空气(一种介质)进入近视眼镜的镜片(玻璃或树脂等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学性质不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符合折射现象的定义。近视眼镜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镜片的折射作用,将原本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光线矫正到视网膜上,帮助近视患者看清物体。题目说法正确。20.【答案】正确【知识点】能量的转化;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红外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21.【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亦称白头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22.【答案】正确【知识点】影子【解析】【分析】 也就是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23.【答案】(1)对比实验;模拟实验(2)高度;水量;A(3)B(4)C(5)D(6)C(7)土地上有植物覆盖时,不容易被侵蚀【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对比实验与模拟实验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手段。 对比实验,是指为探究特定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特意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组。模拟实验则主要适用于直接对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存在困难的场景——例如研究对象过于庞大(如天体)、过于微小(如细胞内部),或实验过程存在风险(如火山喷发)。此实验既属于对比实验,又属于模拟实验。(2)实验需模拟“同样雨景”,核心是控制降雨相关的无关变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决定雨水冲刷力的关键因素,二者相同才能确保两组实验仅受“是否铺石子/植被覆盖”等研究变量影响,保证实验公平性。A组缺少植物,A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A.建造房屋会硬化地表,虽短期减少局部侵蚀,但破坏原有地形,且无法从根本上保护土壤,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B.植树种草,植物根系可牢牢固定土壤,减少土壤松动;植被覆盖还能减缓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同时促进雨水下渗,从根源上降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C.饲养动物若过度,会破坏地表植被,反而加剧土壤裸露,增加水土流失风险;D.堆砌石头能暂时阻挡水流,但石头间缝隙仍可能导致土壤流失,且适用性有限;故答案为B。(4)“雨水”冲刷形成的“河流”中,泥沙堆积量与流速直接相关。上游坡度通常较陡,“河水”流速快,冲刷力强,以携带泥沙为主,难以堆积;中游流速有所减缓,仅少量泥沙沉积;下游地势更平缓,“河水”流速大幅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显著减弱,大部分泥沙会因失去搬运动力而沉降堆积。河流转弯处虽因离心力可能有局部沉积,但整体堆积量远少于流速持续缓慢的下游。因此,堆积泥沙最多的是下游。(5)A.正确,实验中有无植物/石子覆盖(模拟植被保护)会影响土壤被冲刷的程度,说明流水侵蚀与植物覆盖相关;B.正确,实验中“雨水”冲刷土地形成“小河”,与自然中降雨后地面汇水形成河流的原理一致;C.正确,实验中流水冲刷土地(侵蚀)、搬运泥沙再堆积,体现了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符合流水影响地形地貌的客观规律;D.错误,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部作用(如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和外部作用(如流水、风力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唯一原因是地球外部作用”的表述违背科学事实,因此该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6)A.正确,实验已体现流水侵蚀会带走土壤,而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不当活动,会破坏土壤保护层,进一步导致土壤减少;B.正确,土壤能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扎根空间,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同时土壤也是许多小动物的生存场所,这是土壤与生物的基本关系;C.错误,地球表面的可耕种土壤仅占陆地面积一小部分,且形成周期漫长(通常需数百年到上千年),并非“丰富”。加之流水侵蚀、人类破坏等因素,土壤资源稀缺且易受损,必须特别保护;D.正确,植树种草可通过根系固土、植被挡雨,减少土壤侵蚀,是保护土壤的有效措施,与之前实验结论一致。故答案为C。(7)土壤被侵蚀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土地坡度大小、是否有植物覆盖以及降雨量大小。在土壤条件相同、降雨量也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会显著影响侵蚀程度。其中,坡度大且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受到侵蚀。这是因为坡度大时,水流速度更快,对土壤的冲刷力更强;而没有植被覆盖,土壤失去了根系的固定和枝叶对雨水的缓冲,更容易被水流带走。(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实验既运用了对比实验,又运用了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法。(2)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高度和水量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A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4)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下游;(5)选项A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正确;选项B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正确;选项C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正确;选项D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错误;还有地球内部的作用;(6)选项A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正确;选项B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正确;选项C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错误;我们要学会 保护土壤;选项D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正确。(7)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24.【答案】(1)心脏;血管;血液(2)反复挤压洗耳球一分钟,手有酸痛的感觉。说明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它的工作很“辛苦”(3)C(4)B(5)我们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经常锻炼身体,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1)洗耳球通过挤压和舒张产生动力,能将内部的水推送出去,这与心脏通过心肌收缩和舒张,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核心功能一致,因此模拟心脏。胶管是水流动的通道,能将洗耳球推送的水输送到不同位置,如同人体中血管(动脉、静脉等)作为血液流动的管道,负责运输血液,因此模拟血管。水在洗耳球的推动下,沿着胶管流动,就像血液在心脏的驱动下,沿着血管在全身循环,承担物质运输的角色,因此模拟血液。(2)当手出现疲劳酸痛感时,其实暗含着心脏工作的奥秘。我们的肢体活动依赖心脏持续泵血,为肌肉输送氧气和能量,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手的酸痛,正是肌肉消耗能量后产生疲劳的信号,而这背后,是心脏始终在高效运转——它通过规律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循环,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消耗能量。看似平稳的心跳,实则是心脏在持续“劳作”,长期下来也会产生疲劳,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心脏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3) 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一小时60分钟,一天24小时,75×60×24=108000(次),所以心脏一天要跳动108000次。(4)A.错误:身体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分解,并非由心脏直接提供。心脏的作用是通过泵血,将携带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细胞,为能量分解提供条件。B.正确:肺部吸入的氧气会进入血液,心脏跳动推动血液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将氧气输送给细胞,满足运动时细胞对氧气的需求(氧气是能量分解的关键物质),这是心脏跳动的核心作用之一。C.错误:二氧化碳是细胞代谢的 “废物”,而非身体所需物质。心脏跳动会将携带二氧化碳的血液运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而非向身体各部分提供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5)心脏持续跳动时会消耗能量,长期高强度工作不仅会产生疲劳,还会增加负担。因此,保护心脏、避免其过度劳累十分重要。日常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养成良好作息,通过合理休息与充足睡眠,让心脏在夜间得到充分放松,减少持续工作的压力;二是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等,锻炼能增强心肌力量,提升心脏泵血效率,让心脏更强健,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延长其“工作寿命”。(1)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在实验中,洗耳球模拟的是心脏,胶管模拟的是血管,水模拟的是血液。 捏紧洗耳球水被挤出,心脏收缩。松开吸耳球水被吸入,心脏舒张。(2)手有疲劳的感觉,有点酸痛。这说明心脏跳动也会消耗能量,心脏工作很辛苦,会产生疲劳。(3)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一小时60分钟,一天24小时,所以心脏一天要跳动75×60×24=108000次。(4)我们的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跳动叫作心跳。心跳实际上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身体内循环,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它跳动的作用是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氧气。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5)心脏跳动会消耗能量,心脏工作很辛苦,会产生疲劳。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心脏,避免它过度劳累。可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也可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心脏更强健。25.【答案】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休眠火山【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活火山:核心特征是“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处于活动旺盛期,如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21世纪以来平均每两三年就会持续喷发一段时间,能观察到明确的近期活动迹象。死火山:特点是“史前曾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已丧失活动能力,部分保留完整火山形态,部分因风化侵蚀只剩遗迹,例如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表现为“有史以来曾喷发,但长期相对静止”,保存完好的火山堆形态,仍可能具备活动能力(或无法断定已丧失),处于“暂时停歇”的状态。(2)材料明确“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且“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1658年喷发,且此前有多次活动,符合“有史以来曾喷发”的前提;如今虽无喷发,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状态也与休眠火山的表现一致。其次,它并非活火山,也非死火山。综上,长白山天池符合休眠火山的定义,故属于休眠火山。1 / 1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临漳县南东坊镇中心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4五上·临漳期末)安安寒假在长白山旅游时,收集了几块岩石,有一块岩石表面分布着很多小孔,质量较轻,它最有可能是(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答案】B【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些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在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安安寒假在长白山旅游时,收集了几块岩石,有一块岩石表面分布着很多小孔,质量较轻,这种岩石被称为浮石,浮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所以它最有可能是岩浆岩。2.(2024五上·临漳期末)某人车祸后,左边的身体瘫痪,这可能是因为他的( )出现了问题。A.大脑右半球 B.大脑左半球 C.脑于【答案】A【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存在“交叉支配”机制——即大脑某一侧半球,主要控制对侧身体的运动与感觉。当车祸损伤大脑右半球时,其支配的左侧身体神经信号传递会中断,导致左侧肢体肌肉无法正常接收运动指令,进而出现左侧身体瘫痪。若损伤大脑左半球,通常会导致右侧身体瘫痪,且左半球还与语言、逻辑等功能相关,与题干“左侧瘫痪”不符;脑干主要负责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损伤多危及生命,而非单侧身体瘫痪,故排除。选项A正确。3.(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A.长时间熬夜看书 B.保证充足的睡眠 C.滑冰时戴头盔【答案】A【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大脑的修复与功能维持依赖充足睡眠,睡眠中大脑会清理代谢废物、巩固记忆,长时间熬夜会打破这一过程,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持续疲劳,影响认知功能,还可能降低大脑免疫力,增加脑血管负担,不利于大脑保护。B选项“保证充足睡眠”,能为大脑提供修复时间,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方式;C选项“滑冰时戴头盔”,可在意外撞击时缓冲冲击力,避免大脑因外力损伤,同样是有效保护措施,故排除B、C。4.(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光现象涉及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 )。甲:墙上的手影 乙:白光通过三棱镜 丙:光的漫反射 丁:树荫下的光斑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解析】【分析】甲:墙上的手影: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手(不透明物体)挡住光线时,光线无法绕过手继续传播,在墙面形成光照不到的暗区,即手影。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乙:白光通过三棱镜:白光(复色光)进入三棱镜后,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最终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其原理是光的折射。丙:光的漫反射:平行光照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光线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反射光线不平行),例如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黑板上的字,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其原理是光的反射。丁:树荫下的光斑: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穿过树叶间的缝隙(相当于“小孔”)时,在地面形成与太阳形状相似的亮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答案为B。5.(2024五上·临漳期末)阳光照在玻璃窗上,( )穿过了玻璃窗。A.全部阳光 B.大部分阳光 C.少部分阳光【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玻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对阳光的阻碍作用较弱。当阳光照在玻璃窗上时,只有极少量光线会被玻璃表面反射,还有微量光线被玻璃本身吸收,这两部分光线占比很低。而绝大部分阳光能顺利穿透玻璃,进入室内,比如我们日常能感受到阳光透过玻璃窗带来的光亮,室内植物也能借助这些透过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部分阳光穿过玻璃窗”的表述符合实际情况,B选项正确。6.(2024五上·临漳期末)当我们的手无意中被仙人掌的刺扎到时,会瞬间把手缩回,在这个过程中神经传递的正确顺序是( )。A.感受刺激→传出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做出反应B.感受刺激→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做出反应C.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答案】C【知识点】神经系统【解析】【分析】神经传递的正确顺序为“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具体过程如下:感受刺激:手部皮肤的感受器(如触觉小体)接触到仙人掌刺的刺激后,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导: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递至脊髓(低级神经中枢,该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参与)。神经中枢处理: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接收冲动后,快速分析并产生“缩手”的指令信号。传出神经传导:指令信号通过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递至手部的肌肉(效应器)。做出反应:手部肌肉接收到信号后收缩,完成缩手动作。选项C正确。7.(2024五上·临漳期末)有一个立式摆钟,3天内走快了2分钟,请你帮忙校正时间,你应该 。A.使摆长变长 B.使摆长变短 C.换质量小的摆锤【答案】A【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长,摆摆动的就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就越快。8.(2024五上·临漳期末)将同一个摆锤挂在不同长度的摆绳上,当摆绳( )时,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越多。A.越细 B.越粗 C.越短【答案】C【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在探究摆的运动规律时,摆长是决定摆的速度(即摆动快慢)的关键条件,而摆绳的粗细、材质等因素,并不会对摆的速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当摆长越长时,摆锤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再回到起点(完成一次全摆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摆的速度也就越慢;反之,当摆长越短(本题中摆锤相同,摆长主要由摆绳长度决定)时,摆锤完成一次全摆动的时间会缩短,摆的速度则更快。题目要求“使摆在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越多”,这意味着需要让摆的速度更快。结合摆长对摆速的影响规律可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缩短摆绳长度。故选择C。9.(2024五上·临漳期末)雅丹地貌中决定岩石列阵走向的主要是( )。A.当地的河流流向 B.当地的风向 C.当地的道路方向【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其形成核心动力是长期定向风力的侵蚀作用,而非河流、人类活动(如道路)等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强劲且方向相对稳定的风会持续吹蚀地表松散的岩层(多为河湖相沉积岩),将岩层中较软的部分逐渐侵蚀剥离,留下较坚硬的部分形成孤立的岩石列阵。由于风力长期沿固定方向作用,岩石列阵的走向会与风向保持一致(或平行于主导风向),以最大程度适应风力侵蚀的方向。而选项A(河流流向)主要影响流水地貌(如河谷、三角洲),与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无关;选项C(道路方向)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对自然形成的岩石列阵走向无影响。综上,决定雅丹地貌中岩石列阵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风向,选择B选项。10.(2024五上·临漳期末)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下列无关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绘制地形图 C.改坡地为梯田【答案】B【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 A.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枝叶可减缓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同时削弱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土壤被冲刷的概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手段之一。B.绘制地形图,仅为地理信息的记录与呈现,作用是反映区域地形起伏、坡度等特征,可作为治理规划的参考资料,但本身无法直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土流失状况,与治理措施无直接关联。C.改坡地为梯田,属于工程措施。黄土高原地表多陡坡,坡地耕作易加剧水土流失。将坡地改造为阶梯状的梯田,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增加雨水下渗量,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是当地常用的治理方式。综上,绘制地形图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无关,选择B选项。11.(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方法中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的是( )A.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B.使用表面光滑的材料C.多建高楼,并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考查光的反射,多使用表面粗糙的材料可以减少光的反射造成的不便和伤害。12.(2024五上·临漳期末)下列地形和形成的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雅丹地貌——水的沉积作用B.三角洲——风的作用C.黄土高原——水的侵蚀作用【答案】C【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解析】【分析】A.错误:雅丹地貌多分布于干旱地区,形成核心是风力侵蚀而非水的沉积。强劲风力长期吹蚀地表松散岩层,切割出垄脊与沟槽,形成独特的“魔鬼城”景观,与“水的沉积”无关。B.错误:三角洲的形成依赖流水沉积,而非风的作用。河流携带泥沙至河口时,因流速骤减、搬运能力下降,泥沙逐渐堆积,最终形成扇形陆地,风在此过程中不发挥主导作用。C.正确: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该区域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断下切、冲刷地表,将平坦高原切割成破碎沟壑,符合“水的侵蚀作用”这一成因。故答案为C。13.(2024五上·临漳期末) 小科记忆的词语比小明多,小科的记忆能力肯定比小明强。( )【答案】错误【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解析】【分析】不同人的记忆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擅长记文字,有些擅长记图形,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记忆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要保护好它,科记忆的词语比小明多,并不能说小红的记忆能力肯定比小明强。14.(2024五上·临漳期末)我们的身高由遗传决定,坚持体育锻炼也不会长得更高。( )【答案】错误【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身高受遗传因素显著影响,但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后天因素(尤其是体育锻炼)对身高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在青春期结束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身高增长:一是刺激骨骼生长,如跳跃、伸展类运动(篮球、跳绳、游泳等)可对下肢骨骼产生适度压力,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助力骨骼变长;二是改善血液循环,为骨骼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三是调节内分泌,锻炼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而生长激素是推动身高发育的关键激素。15.(2024五上·临漳期末)如果我们水钟的水位不固定,那么会导致水钟的时间刻度不均匀。 ( )【答案】正确【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来计时,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类。但是要注意水钟的水位,如果我们水钟的水位不固定,那么会导致水钟的时间刻度不均匀。16.(2024五上·临漳期末)人们常说用了一炷香的时间,这说明古人曾经用燃香计时。( )【答案】正确【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一炷香的时间”是古人常用的计时表述,这一说法的根源正是古代确实存在以燃香计时的方式。在钟表等精确计时工具尚未普及的古代,人们需要借助自然现象或简单器物计时,燃香便是其中一种实用方法。题目说法正确。17.(2024五上·临漳期末)黄河第一湾这段的河流流速缓慢,有三角洲形成。( )【答案】错误【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解析】【分析】三角洲形成的关键条件是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湖、入海等水体交汇处,因流速骤减导致泥沙沉积,核心在于“水体交汇”与“泥沙大量沉积”。黄河第一湾虽因河道曲折、地势平缓导致流速缓慢,具备泥沙沉积的基础,但此处并非黄河入湖或入海的交汇处,仅为河流中游的弯道段,沉积的泥沙多形成河漫滩等地貌,而非三角洲。三角洲的典型分布区是黄河入渤海的入海口处,因此题干表述错误。18.(2024五上·临漳期末)强劲的风和湍急的水流,都能改变岩石的形状,使它们失去棱角,变得圆润光滑。( )【答案】正确【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作用,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强劲的风和湍急的水流,都能改变岩石的形状,使它们失去棱角,变得圆润光滑。19.(2024五上·临漳期末)小明最近近视了,戴上了近视眼镜,光透过眼镜镜片时产生了折射现象。( )【答案】正确【知识点】光的折射【解析】【分析】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凹透镜,而光的折射现象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当光从空气(一种介质)进入近视眼镜的镜片(玻璃或树脂等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学性质不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符合折射现象的定义。近视眼镜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镜片的折射作用,将原本成像在视网膜前方的光线矫正到视网膜上,帮助近视患者看清物体。题目说法正确。20.(2024五上·临漳期末)军事纪录片中有一种夜视仪可以将十分微弱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使用者看到物体,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夜视仪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物体。( )【答案】正确【知识点】能量的转化;光的反射【解析】【分析】 夜间可见光很微弱,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却很丰富。红外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帮助人们在夜间进行观察、搜索、瞄准和驾驶车辆。21.(2024五上·临漳期末)火山喷发时,大量岩浆涌出地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经过长期的降雨便形成了湖,长白山天池就是这样形成的。( )【答案】正确【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东南部,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长白山天池亦称白头山天池,系由火山口积水成湖。22.(2024五上·临漳期末)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没被物体挡住的光到达屏形成明亮的区域,被物体挡住的光不能到达屏上原本可以直线到达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暗,成为影子。【答案】正确【知识点】影子【解析】【分析】 也就是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23.(2024五上·临漳期末)科学小组准备了两个相同的塑料盆,在塑料盆底一侧挖几个洞,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铺在每个塑料盆里,铺上石子、倒入土壤,做成两种样本,再用喷水壶洒水。(如图所示)(1)实验既运用了 ,又运用了 的实验方法。(2)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 和 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 (填“A”或“B”)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上面的实验模拟的是生活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如果我们在山坡上( )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A.建造房屋 B.植树种草 C.饲养动物 D.堆砌石头(4)实验中,小科观察到“降雨”时,原本平整的土地被“雨水”冲出一条条“小河”,一些泥土被河水带着往前冲,然后“堆积”起来,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河流转弯处(5)根据上面的观察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B.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C.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D.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6)下面关于土壤和人类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B.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C.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D.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7)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 。【答案】(1)对比实验;模拟实验(2)高度;水量;A(3)B(4)C(5)D(6)C(7)土地上有植物覆盖时,不容易被侵蚀【知识点】植被对侵蚀的影响【解析】【分析】(1)在科学探究中,对比实验与模拟实验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手段。 对比实验,是指为探究特定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特意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组。模拟实验则主要适用于直接对研究对象开展实验存在困难的场景——例如研究对象过于庞大(如天体)、过于微小(如细胞内部),或实验过程存在风险(如火山喷发)。此实验既属于对比实验,又属于模拟实验。(2)实验需模拟“同样雨景”,核心是控制降雨相关的无关变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是决定雨水冲刷力的关键因素,二者相同才能确保两组实验仅受“是否铺石子/植被覆盖”等研究变量影响,保证实验公平性。A组缺少植物,A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A.建造房屋会硬化地表,虽短期减少局部侵蚀,但破坏原有地形,且无法从根本上保护土壤,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B.植树种草,植物根系可牢牢固定土壤,减少土壤松动;植被覆盖还能减缓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同时促进雨水下渗,从根源上降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C.饲养动物若过度,会破坏地表植被,反而加剧土壤裸露,增加水土流失风险;D.堆砌石头能暂时阻挡水流,但石头间缝隙仍可能导致土壤流失,且适用性有限;故答案为B。(4)“雨水”冲刷形成的“河流”中,泥沙堆积量与流速直接相关。上游坡度通常较陡,“河水”流速快,冲刷力强,以携带泥沙为主,难以堆积;中游流速有所减缓,仅少量泥沙沉积;下游地势更平缓,“河水”流速大幅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显著减弱,大部分泥沙会因失去搬运动力而沉降堆积。河流转弯处虽因离心力可能有局部沉积,但整体堆积量远少于流速持续缓慢的下游。因此,堆积泥沙最多的是下游。(5)A.正确,实验中有无植物/石子覆盖(模拟植被保护)会影响土壤被冲刷的程度,说明流水侵蚀与植物覆盖相关;B.正确,实验中“雨水”冲刷土地形成“小河”,与自然中降雨后地面汇水形成河流的原理一致;C.正确,实验中流水冲刷土地(侵蚀)、搬运泥沙再堆积,体现了流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符合流水影响地形地貌的客观规律;D.错误,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内部作用(如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和外部作用(如流水、风力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唯一原因是地球外部作用”的表述违背科学事实,因此该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6)A.正确,实验已体现流水侵蚀会带走土壤,而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不当活动,会破坏土壤保护层,进一步导致土壤减少;B.正确,土壤能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扎根空间,植物又为动物提供食物,同时土壤也是许多小动物的生存场所,这是土壤与生物的基本关系;C.错误,地球表面的可耕种土壤仅占陆地面积一小部分,且形成周期漫长(通常需数百年到上千年),并非“丰富”。加之流水侵蚀、人类破坏等因素,土壤资源稀缺且易受损,必须特别保护;D.正确,植树种草可通过根系固土、植被挡雨,减少土壤侵蚀,是保护土壤的有效措施,与之前实验结论一致。故答案为C。(7)土壤被侵蚀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土地坡度大小、是否有植物覆盖以及降雨量大小。在土壤条件相同、降雨量也一致的前提下,不同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会显著影响侵蚀程度。其中,坡度大且缺乏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受到侵蚀。这是因为坡度大时,水流速度更快,对土壤的冲刷力更强;而没有植被覆盖,土壤失去了根系的固定和枝叶对雨水的缓冲,更容易被水流带走。(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实验既运用了对比实验,又运用了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法。(2)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实验时要保证降雨的高度和水量都要相同,代表同样“雨景”的“降雨”。A组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走。(3)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植树种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4)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堆积泥沙最多的是“河流”的下游;(5)选项A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有无植物覆盖有关,正确;选项B降雨之后在地面会形成河流,正确;选项C流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正确;选项D形成各种地形地貌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外部的作用,错误;还有地球内部的作用;(6)选项A流水侵蚀及人类不当活动会导致土壤减少,正确;选项B土壤为动物和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正确;选项C地球表面土壤丰富,不需要特别保护,错误;我们要学会 保护土壤;选项D人类应该多植树种草,保护土壤,正确。(7)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24.(2024五上·临漳期末)如图所示,某科学小组为了探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用洗耳球、胶管和水等材料来进行模拟实验。(1)在实验中,洗耳球模拟的是 ;胶管模拟的是 ;水模拟的是 。(2)反复挤压洗耳球一分钟,手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3)按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动( )次。A.1800 B.4500 C.108000(4)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它跳动的作用是( )。A.为身体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B.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氧气C.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二氧化碳(5)说一说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答案】(1)心脏;血管;血液(2)反复挤压洗耳球一分钟,手有酸痛的感觉。说明心脏无时无刻地工作,它的工作很“辛苦”(3)C(4)B(5)我们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经常锻炼身体,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1)洗耳球通过挤压和舒张产生动力,能将内部的水推送出去,这与心脏通过心肌收缩和舒张,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核心功能一致,因此模拟心脏。胶管是水流动的通道,能将洗耳球推送的水输送到不同位置,如同人体中血管(动脉、静脉等)作为血液流动的管道,负责运输血液,因此模拟血管。水在洗耳球的推动下,沿着胶管流动,就像血液在心脏的驱动下,沿着血管在全身循环,承担物质运输的角色,因此模拟血液。(2)当手出现疲劳酸痛感时,其实暗含着心脏工作的奥秘。我们的肢体活动依赖心脏持续泵血,为肌肉输送氧气和能量,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手的酸痛,正是肌肉消耗能量后产生疲劳的信号,而这背后,是心脏始终在高效运转——它通过规律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循环,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消耗能量。看似平稳的心跳,实则是心脏在持续“劳作”,长期下来也会产生疲劳,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心脏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3) 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一小时60分钟,一天24小时,75×60×24=108000(次),所以心脏一天要跳动108000次。(4)A.错误:身体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分解,并非由心脏直接提供。心脏的作用是通过泵血,将携带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细胞,为能量分解提供条件。B.正确:肺部吸入的氧气会进入血液,心脏跳动推动血液流向全身各组织器官(包括肌肉),将氧气输送给细胞,满足运动时细胞对氧气的需求(氧气是能量分解的关键物质),这是心脏跳动的核心作用之一。C.错误:二氧化碳是细胞代谢的 “废物”,而非身体所需物质。心脏跳动会将携带二氧化碳的血液运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而非向身体各部分提供二氧化碳。故答案为B。(5)心脏持续跳动时会消耗能量,长期高强度工作不仅会产生疲劳,还会增加负担。因此,保护心脏、避免其过度劳累十分重要。日常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养成良好作息,通过合理休息与充足睡眠,让心脏在夜间得到充分放松,减少持续工作的压力;二是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等,锻炼能增强心肌力量,提升心脏泵血效率,让心脏更强健,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延长其“工作寿命”。(1)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在实验中,洗耳球模拟的是心脏,胶管模拟的是血管,水模拟的是血液。 捏紧洗耳球水被挤出,心脏收缩。松开吸耳球水被吸入,心脏舒张。(2)手有疲劳的感觉,有点酸痛。这说明心脏跳动也会消耗能量,心脏工作很辛苦,会产生疲劳。(3)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一小时60分钟,一天24小时,所以心脏一天要跳动75×60×24=108000次。(4)我们的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跳动叫作心跳。心跳实际上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身体内循环,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它跳动的作用是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运动所需的氧气。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5)心脏跳动会消耗能量,心脏工作很辛苦,会产生疲劳。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心脏,避免它过度劳累。可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也可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心脏更强健。25.(2024五上·临漳期末)材料分析题。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21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等均为死火山。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堆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是否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根据火山活动的情况,可以将火山分为哪几类? 。(2)中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虽如今没有发生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属于 。【答案】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休眠火山【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根据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活火山:核心特征是“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处于活动旺盛期,如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21世纪以来平均每两三年就会持续喷发一段时间,能观察到明确的近期活动迹象。死火山:特点是“史前曾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已丧失活动能力,部分保留完整火山形态,部分因风化侵蚀只剩遗迹,例如非洲东部的乞力马扎罗山、中国山西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表现为“有史以来曾喷发,但长期相对静止”,保存完好的火山堆形态,仍可能具备活动能力(或无法断定已丧失),处于“暂时停歇”的状态。(2)材料明确“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且“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1658年喷发,且此前有多次活动,符合“有史以来曾喷发”的前提;如今虽无喷发,但“长期相对静止”的状态也与休眠火山的表现一致。其次,它并非活火山,也非死火山。综上,长白山天池符合休眠火山的定义,故属于休眠火山。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临漳县南东坊镇中心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临漳县南东坊镇中心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