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限时规范练(一)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限时规范练(一)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限时规范练(一)
地 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某游客利用年假到山西大同(40°N,113°E)游览云冈石窟。进景区时,他在东西走向的大道上拍了张照片,此时图中大道左侧高大石柱的影子朝向右略偏后方(即偏向该游客拍摄时所在的方位),目测石柱影长不到石柱高度的一半(tan64°≈2)。下图为“游客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游客进入景区的时间更接近当地的
A. 9时 B. 11时 C. 13时 D. 15时
2. 该游客的年假最有可能安排在
A. 谷雨期间 B. 小暑期间 C. 寒露期间 D. 小雪期间
每年5月份开始,青藏高原主体由热汇(从大气净吸收热量)转变为热源(向大气净释放热量),成为同一纬度上最早的热源区。9月份开始,青藏高原由热源逐渐转变为热汇。受地表下垫面影响,夏季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热源贡献率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夏季青藏高原热源贡献率较高的地区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横断山脉 C. 柴达木盆地 D. 青海湖
4. 夏季青藏高原热源明显偏强年份,我国
A. 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减少 B. 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弱
C. 华北地区出现持续低温 D. 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12月11~13日,长三角及周边地区发生一次空气污染事件。12日,该区域内部分地区大气颗粒物(PM)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标准;13日,各地污染状况先后缓解。下图为“北京时间12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 图示时刻,长三角地区比图中甲区域
A. 水汽少
B. 气温低
C. 风力弱
D. 气压高
6. 下列区域内污染状况最可能首先得到缓解是
A. 江苏北部 B. 福建北部 C. 江西南部 D. 浙江南部
下图为“某地地表地层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河流发育于
A. 断裂带上 B. 地堑部位 C. 向斜槽部 D. 背斜轴部
8. 下列四幅构造地貌示意图中,与甲-乙剖面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洞里萨河是一条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流,其连接东南亚最大的河流湄公河、最大的湖泊洞里萨湖。下图为洞里萨河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洞里萨河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形成条件是
①湄公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 ②湄公河流域年降水量大
③洞里萨湖周边地形相对平坦 ④洞里萨湖周边海拔较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洞里萨河自东南流向西北主要时间与影响是
A. 5-10月,洞里萨湖水量骤减,面积退缩
B. 5-10月,减轻湄公河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
C. 11-次年4月,洞里萨湖水量增加,面积扩大
D. 11-次年4月,维持湄公河下游水位,保障通航
南极辐合带是环绕南极一周的稳定环形锋面带,是寒冷的南极海水和北侧较为温暖的亚南极海水汇集的水团,形成了类似气象学中“锋面”的结构。下图为南半球区域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洋流
A. ①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B. ②使沿岸地区常年多雾
C. ③使沿岸形成峡湾地貌
D. ④使途经船只节省燃料
12. 南极辐合带对所在海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A. 促进南北热量交换 B. 促进海洋渔场形成
C. 盐度垂直分层消失 D. 提高海水的透明度
13. 与南极辐合带形成机制相似的地理现象是
A. 北海渔场 B. 赤道逆流 C. 秘鲁渔场 D. 季风洋流
托来南山6号冰川位于祁连山中段地区的托来南山北坡,无表碛物覆盖,冰面坡度较小,比较平整。左图为冰川厚度等值线图,右图为冰川底部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地点中,冰川冰面海拔最高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5.冰川消退后期,最易形成湖泊的地点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矮曲林是一种树干变形弯曲、矮化成灌丛状的植被,一定条件下可以标志山地森林带分布上限。如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山地海拔高度以及矮曲林、气候林线(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气候林线变化特点大致是山体
A.海拔越高,气候林线越低 B.纬度越高,气候林线越低
C.离海越近,气候林线越低 D.降水越多,气候林线越低
17.图中部分矮曲林分布范围未达到山顶的主要原因是山顶
①气温低 ②风力大 ③坡度陡 ④土壤贫瘠 ⑤冰川发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8.由图可推测,下列山地中矮曲林与气候林线海拔最接近的是( )
A.安徽黄山 B.福建武夷山 C.山东泰山 D.吉林长白山
下表为2024年江西、吉林、甘肃、福建四省常住人口、人均GDP、城镇化率及第一产业占比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GDP(万元) 城镇化率(%) 第一产业占比(%)
甲 2317 6.2 65.8 11.1
乙 4193 13.8 71.8 5.7
丙 4502 7.6 63.8 7.6
丁 2458 5.3 56.8 12.5
19. 甲、乙、丙、丁对应的省份是
A. 甘肃、福建、江西、吉林 B. 吉林、福建、江西、甘肃
C. 吉林、江西、福建、甘肃 D. 甘肃、江西、福建、吉林
20.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省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B. 乙省内人口分布均衡
C. 丙省人口大多迁入珠三角 D. 丁省东南部为湿润区
区域性人口回流是指流动人口由跨省流动转为省内流动,亦或由省内跨市流动转为市内跨县流动的返迁流动行为。下图示意近年我国区域性回流人口在不同行政等级城镇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1.关于图中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接受的区域性回流人口最多
B.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是区域性人口回流主要目的地
C.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对区域性回流人口吸引力最强
D.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的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最高
22.与县级城市相比,普通地级城市区域性人口回流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更高 ②占地面积更广大
③工资水平和生活成本更高 ④公共服务更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针对我国人口区域性回流现象,下列应对措施合理的是
A.提高直辖市能源工业、重化工业、第三产业比重
B.大力扶持技能型劳动力丰富的普通地级城市发展
C.调整、优化四大直辖市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空间
D.全面落实城市落户、住房、医疗、教育等平等化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54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洱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流域内水系发达,共有117条大小河流汇入,有一条天然出湖河流。苍山入湖径流的各河段水源补给主要依赖降水、河水和地下水,受地形、地质、植被覆盖等条件的影响,雨季时苍山入湖径流的各河段补给来源及其空间分布比例呈现显著变化。下图为苍山—洱海间地表水补给“源—汇”格局及机制示意图,图中百分比数值表示各种补给水源的补给量占比。
按湖泊性质分类,洱海属于___▲______湖,说明其形成原因。(6分)
______▲_______
(2)简述苍山东坡流域内气温的分布特征,从大气环流角度解释其主要成因。(6分)
__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该地中游河段地下水补给量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6分)
______▲_______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鲁汶流受帝汶海和澳大利亚西南沿岸之间海平面压力梯度的驱动,沿澳大利亚西岸流动,到达鲁汶角后继续沿南岸流动。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信风的变化对鲁汶流的强度起调控作用。
材料二 研究发现,鲁汶流的强弱影响热带物种T的相对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在位于亚热带海区的站点中,M站点该物种的相对丰度变化大于N站点。下图为“末次冰期海平面以及鲁汶流及M、N站点分布图”。
(1)对比冰期和间冰期鲁汶流的强弱变化。(4分)
______▲_______
(2)写出鲁汶角的气候类型,并分析鲁汶流对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简析信风的变化对鲁汶流强度的影响。(6分)
______▲_______
(4)从水温及其变化角度,说明M站点热带物种T的相对丰度变化大于N 站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太行山东麓有一条“盛产”古都(北京、燕下都、灵寿故城、邯郸、邢都、邺城、安阳等)的大走廊(如图)。
(1)据图文材料推断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并分析原因。(4分)
______▲_______
(2)说出太行山山麓焚风效应较弱的时段是白天还是夜晚,并分析原因。(4分)
______▲_______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太行山焚风对华北平原山麓地带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
(4)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太行山东麓成为我国古都集中地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
江苏省如皋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限时规范练(一) 地理试卷答案
1-5CBCDC 6-10ADAAB 11-15ABABC 16-20BBDBB 21-23DCB
24.(1)淡水 (2分)西侧苍山大量径流注入洱海,持续输入低盐淡水;湖水通过天然出湖河流排出,形成开放水系,盐分不易积累。 (4分)
(2)特征:流域内气温从上游向下游递增。(2分)
成因: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向东越过苍山,下沉增温。
(3)上游山区植被覆盖度高,植被截留大量雨水,雨水补给河水的水量减少,上游河水对中游河水的补给比例减少;
上游植被覆盖度高且地表温度低,蒸发量小,地表水下渗量大,多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中游河水;
上、中游河段透水岩层发育,利于储存地下水,上游地下水易通过地下径流补给中游河流;
下游河段地势低平,地下水倾向于水平流动,向上补给地表水较少。 (6分)
25.(1)冰期鲁汶流势力减弱,间冰期鲁汶流势力增强。(4分)
(2)地中海气候 增温增湿 (4分)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向西流动的海水减少,导致帝汶海和澳大利亚西南海岸之间的海平面压力梯度减小;鲁汶流减弱。(6分)
(4)M站点纬度相对较低,更接近热带,水温较高;鲁汶流增强,水温升高后适合热带物种T生存,热带物种T 丰度明显增加,鲁汶流减弱,则水温降低,不适合热带物种T生存,丰度降低,鲁汶流强弱变化对M站点热带物种T丰度变化影响大。(4分)
或者从N 站角度:N 站点纬度相对较高,离热带海区较远,水温较低;鲁汶流强弱变化对其水温变化影响小,对热带物种工丰度变化影响较小。(4分)
26.(1)东麓。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强劲且干燥的气流越过太行山,在东坡(背风坡)下沉增温,东侧相对高差大,下沉增温幅度大。 (4分)
(2)白天。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4分)
(3)不利影响:焚风造成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加剧华北平原的干旱状况,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华北平原地区风沙问题加剧;有利影响:初春焚风使热量改善,有利于冬小麦返青;有利于春播提前。 (4分)
(4)与西侧山区比,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城市聚落形成和发展壮大;与东部平原相比,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洪涝灾害相对较少,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山麓冲积扇地形,为早期农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有利于聚落发展壮大。(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