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过程性评价历史试题选择题:(每小题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据此可知( )记载 出处“予(大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尚书·益稷》“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史记·河渠书》A.早期国家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B.治水成为当时部落的首要任务C.大禹借助神权治理洪水泛滥 D.水利建设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2.江西省清江县吴城遗址出土的大部分陶器,如豆、罐等,与商文化的同类器形相似;湖南省发现的商代文化遗址已达20余处,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达300余件,地点遍及湘北、湘中和湘南。这可用于说明,殷商时期( )A.华夏文明向南传播 B.南北经贸往来频繁C.手工业分工的细密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3.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家族关系与封建关系相结合的办法,在王畿及四土的疆域范围内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建立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礼治秩序。这一做法( )A.深受内外服制的影响 B.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C.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的冲突4.《诗经·周颂》载:“侯主(土地领主)侯伯,侯亚(叔、仲诸子)侯旅(幼小子弟辈),侯彊(强壮者)侯以(雇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这体现出( )A.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井田制的土地生产方式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青铜农具使用的广泛性5.传统的宗法等级秩序,为每个人规定了其在特定等级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外在秩序的义务感消失殆尽,代之而起的则是对自我地位的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B.贵族等级制度的瓦解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 D.土地国有制度的形成6.据学者研究,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士人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秦国( )A.文化心理认同得到重构 B.国家治理体系亟待强化C.军事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封建生产关系趋向瓦解7.孔子多次宣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些主张( )A.承认了社会经济落后的危害性 B.强调了富而教民的积极作用C.肯定了民众追求财富的合理性 D.体现了诸子思想的融会价值8.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9.秦统一六国后,由于各地的文化、语言、民俗存在较大差异,统治者创设了通过文书下达命令、向上汇报的行政制度。在文书行政中,公文书的上传下达以及收发、签署、审查都有专人负责。该做法意在( )A.严格控制民众思想 B.消除六国残余势力C.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避免君主决策失误10.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以及随意性11.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12.《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据此推知,“文景之治”的出现( )A.与郡国并行制的推行有关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C.深受儒家治国思想的影响 D.推动了封建农耕文明的发展13.史载,西汉中叶,“丞相府客馆邱虚(墟)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廐、车库、奴婢室矣”,“(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汉承秦制的出现 B.内外朝的形成C.君主专制的确立 D.颁布“推恩令”14.汉代察举制度规定:先由皇帝下诏,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的实施( )A.反映了人才选拔体系趋向成熟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C.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位局面 D.强化了重文轻武风气15.《后汉书》载:“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这可用于说明( )A.黄巾军余部影响力巨大 B.豪强地主威胁君主权威C.军阀割据激化民族矛盾 D.东汉后期政局动荡不安16.东汉史学家班固认为,《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利于宣扬“汉德”,故在《汉书》中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该史书编撰方式的变化源于( )A.君主专制权威的加强 B.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C.封建等级制度的完善 D.学者研究范围的调整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二个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二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政治制度。简述汉武帝是采取哪些的措施解决材料中问题的 (12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滥觞于三代的华夷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春秋时期,华夏居于中原,有诗书法度,夷狄则居于边裔之地,披发左衽。在周王实力下降之际,尽管诸侯各自为政,但在戎狄蛮夷的进攻下,诸夏互相帮助一起抵抗夷狄成为自觉性行动,华夷与尊王结合在一起。孔子修订《春秋》时,把“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作为主导思想,从地理角度严华夷之防。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华夷力量对比的变化,华夏占据更加主动的位置,不再将夷狄视为野兽豺狼,认为其可教化,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摘编自冯盛国《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材料二 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一些族群以夷狄自居,并不认同华夏。血缘联系成为夷狄认同华夏的重要依据。进入战国时期,华夏周边以及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夷狄不少都接受了华夏文化,但这些夷狄之中,未必均在观念上认为与华夏存在血缘关系。而与之对应的是,此时文献中与夷狄对立的“华夏”“诸华”等概念逐渐消失。诸子高度关注华夷一统思想,“四海之内若一家”,兼容华夷受到肯定。——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华夷思想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二,与春秋时期相比,指出战国时期华夷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19.阅读材料,按要求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14分)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柳宗元《封建论》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