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九台期中)放大镜又叫 ,它的特点是中间 、边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有关。【答案】凸透镜;厚;薄;透明;镜面凸度【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部件是凸透镜,其镜片有两大关键特点:一是具有透明性,能让光线顺利穿过;二是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态,这是它能实现放大功能的基础。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非固定,而是与镜片的凸度紧密相关。凸度指的是镜片中间向外凸起的程度,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高,但同时能观察到的范围(即视野)会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低,视野则更广阔。2.(2024六上·九台期中) 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答案】细胞【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从最小的变形虫和细菌到最大的鲸和红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最简单的低等生物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组成,复杂的高等生物一般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内部分为三部分,从内向外依次为 、 、 ,地震通常发生在 内。【答案】地核;地幔;地壳;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构造并非均匀一体,而是呈圈层状分布,由内到外可清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最核心的区域是地核,处于地球最中心;地核之外包裹着的是地幔,厚度远超地壳,是地球内部体积占比最大的圈层;地球的最外层,也就是我们人类生活所在的圈层,称为地壳。地壳虽然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但并非完整无缝的“硬壳”,其内部存在着许多断裂带和活动板块。绝大多数地震就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多是由于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导致岩层突然破裂、释放能量而引发的。4.(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答案】昼夜交替;自西向东;24小时【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存在一种持续不停的运动——自转,其运动方式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轴是地球内部一条假想的轴线,贯穿南北两极,地球的自转就围绕这条轴线展开。地球完成一周自转的时间相对固定,大约为24小时,这也对应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天的时长。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面会被照亮,形成“白昼”;背对太阳的一面则处于黑暗中,形成“黑夜”。随着地球持续自西向东自转,昼夜区域不断交替,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5.(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上同一时间,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一定是 。【答案】夏季【知识点】四季的特征【解析】【分析】四季的形成与阳光照射角度密切相关。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会规律地迎来阳光直射或斜射:阳光直射时,热量集中,该地区气温升高;阳光斜射时,热量分散,气温降低。这种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便造就了春、夏、秋、冬四季。同时,因地球公转轨道与赤道存在夹角,南北半球接收阳光的情况始终相反。当北半球处于阳光斜射、气温较低的冬季时,南半球恰好处于阳光直射或近直射、气温较高的夏季。所以,地球上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必然相反。6.(2024六上·九台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在寒冷的冬天,一些动物会用 的方式过冬。【答案】光照;冬眠【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交替中,光照是对生物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白昼光照强,黑夜光照弱,这种差异直接塑造了不同动物的活动规律。有些动物适应较强光照,主要在白天活跃觅食、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例如蝴蝶,会在白天借助阳光寻找花朵吸食花蜜;而有些动物更适应弱光环境,主要在夜间活动,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像猫头鹰、蝙蝠,它们依赖夜间的弱光捕食或行动。此外,面对寒冷的冬季,部分动物还会通过冬眠来度过食物匮乏、气候恶劣的时期,这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另一种重要生存策略。7.(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答案】一年;椭圆【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始终处于持续运动中,主要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与公转。其中,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假想的“地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而公转则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开展的周期性运动。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正圆形,而是呈椭圆形状,运动方向与自转一致,均为自西向东。地球完成一次完整公转所需的时间相对固定,这个周期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年”,正是公转运动为地球上四季的更替奠定了基础。8.(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心说”是由古代天文学家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日心说”是由波兰天文学家 创立的。【答案】托勒密;哥白尼【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且处于宇宙的中心,自身保持静止,太阳、月亮等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转。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与之不同的“日心说”,挑战了“地心说”的宇宙中心观点,为人类认识宇宙的结构带来了重要变革。这两种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9.(2024六上·九台期中)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细胞”这一名称的人。( )【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科学研究中,成功研制出显微镜。他运用这一工具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由无数个类似“小房间”的单元组成,便将这些单元命名为“细胞”,“细胞”一词由此诞生。后续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细胞学说,意义重大,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之一,为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10.(2024六上·九台期中)熊、青蛙、蛇、猫到了冬天都会冬眠。( )【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熊、青蛙、蛇确实会通过冬眠过冬,它们通过降低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应对冬季寒冷和食物短缺。但猫不会冬眠,猫适应冬季的方式是换毛(长出厚实绒毛保暖)和提前储存食物,而非冬眠。题干将猫归为 “会冬眠” 的动物,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该表述错误。11.(2024六上·九台期中)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12.(2024六上·九台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人用来观测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工具。( )【答案】正确【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 —— 直立的标杆叫“表”,平放的刻有刻度的尺板叫“圭”。古人利用正午时太阳照射表杆形成的影子,投射在圭板上,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变化,不仅能确定正午时刻,还能推算节气(如夏至影最短、冬至影最长),题干表述符合圭表的核心用途,因此正确。13.(2024六上·九台期中)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比电子显微镜大。 ( )【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核心区别在于放大原理和能力。光学显微镜依赖可见光透过标本成像,受光的波长限制,最大有效放大倍数通常在2000倍左右;而电子显微镜利用波长更短的电子束成像,摆脱了光波长的束缚,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观察到病毒、分子等更微小的结构。因此,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大于光学显微镜,题干表述错误。14.(2024六上·九台期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我们应该消灭微生物。( )【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虽然部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引发疾病,威胁人类健康,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至关重要:例如肠道中的有益细菌能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某些微生物还能分解污染物、参与生态循环。若盲目消灭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产生活。我们应做的是防控有害微生物,而非消灭所有微生物,因此题干表述错误。15.(2024六上·九台期中)同一地区,一年四季日出日落的时间在变化,正午太阳仰角也在变化。( )【答案】正确【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解析】【分析】同一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源于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夏季直射点靠近该地区,正午太阳仰角大,日照时间长,日出早、日落晚;冬季直射点远离,正午太阳仰角小,日照时间短,日出晚、日落晚;春秋季则处于过渡状态。这种周期性变化是四季更替的重要表现,题干表述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正确。16.(2024六上·九台期中)当地球运动到与太阳的远距点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答案】正确【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存在近日点(离太阳最近)和远日点(离太阳最远)。地球约在7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接收热量多,处于夏季;而南半球因太阳直射点远离,接收热量少,处于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关键是太阳直射点位置,而非日地距离(远日点与近日点的距离差异对气温影响极小),因此当地球在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的表述正确。17.(2024六上·九台期中)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答案】正确【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特殊的非细胞生物,其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缺乏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代谢系统。病毒无法自主完成呼吸、营养吸收、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必须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细菌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繁殖。一旦离开宿主细胞,病毒会失去活性,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8.(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更替。( )【答案】正确【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直射点所在区域接收的太阳热量更集中、气温更高,形成夏季;斜射区域热量分散、气温较低,形成冬季;春秋季则是直射点移动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这种因公转导致的太阳照射角度和热量分配的季节性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更替,题干表述符合这一科学原理,因此正确。19.(2024六上·九台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A.标本没做好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C.反光镜没调好【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20.(2024六上·九台期中)如果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玩具球当作地球,那么图中的四点处于白天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答案】C【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当“太阳”(手电筒)照射时,被照亮的一侧为白天,未被照亮的一侧为黑夜,光照边界是昼夜分界线。观察可知,乙和丁面对光照,是白昼,甲和丙背对光照,是黑夜。选项C正确。21.(2024六上·九台期中)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形成的是( )。A.昼夜交替 B.月相变化 C.四季变化【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A.“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形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使同一地区交替面对太阳(白昼)和背对太阳(黑夜);B.“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位置关系变化,导致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被观测到的部分不同而形成;C.“四季变化”由地球公转形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造成不同地区热量分配随季节变化,进而形成四季。22.(2024六上·九台期中)在夜间开放的花是( )。A.太阳花 B.郁金香 C.昙花【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三种花的开放习性与光照密切相关。太阳花,又名向日葵,其生长和开放依赖较强光照,通常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开放,夜晚闭合,是典型的昼开性花;郁金香同样适应白天的光照环境,一般在白天开放,傍晚后逐渐闭合;昙花则适应弱光环境,为避免白天高温和强光对花朵的损伤,通常在夜间开放,且花期短暂,有“昙花一现”的说法,因此夜间开放的花是昙花。23.(2024六上·九台期中)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图中撕下的洋葱表皮已经展平在清水中,箭头表示盖上盖玻片的方向,椭圆表示载玻片中央的清水),其中正确的是( )。A.B.C.【答案】A【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盖玻片的关键是避免产生气泡。正确操作需遵循“一侧先接触,再缓缓放”的原则:先让盖玻片的一侧边缘与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接触,借助水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贴合,再缓慢放下另一侧,让空气逐渐排出。若直接将盖玻片平扣或快速放下,易导致空气被封在盖玻片下形成气泡。选项A正确。24.(2024六上·九台期中)以下哪些是显微镜操作的要点( )。① 先用低倍物镜对光(明亮光圈)② 把标本放在通光孔中心③ 眼看物镜,把镜筒降到最低④ 眼看目镜,调节粗准焦螺旋,慢慢抬升镜筒A.④①② B.③②④ C.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规范操作需涵盖对光、放标本、调焦等关键步骤,四个要点均正确。对光时先用低倍物镜(视野范围大,易找到光源),选择明亮光圈(保证视野亮度),是对光的基础;将标本放在通光孔中心,能确保标本处于视野范围内,便于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看物镜,可避免物镜碰撞标本损坏镜头;上升镜筒时眼看目镜,调节粗准焦螺旋能快速找到物像。选项C正确。25.(2024六上·九台期中)下面的透明玻璃镜片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 D.【答案】A【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关键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结构,其能通过折射使物体成像放大。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只能缩小成像,无放大作用;镜片厚度均匀(如平板玻璃),光线透过时基本不发生折射变形,也无法放大物体。选项A不具有放大效果,具有缩小效果。26.(2024六上·九台期中)观察模拟地球自转实验图,完成下面练习。(1)图中,蜡烛模拟的是 。(2)图中,A处于一天中的 (填“白天”或“黑夜”),B处于一天中的 (填“白天”或“黑夜”)。(3)当蜡烛不动,地球仪自转时,我们发现地球仪表面 (填“会”或“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4)结合实验可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下面哪些因素有关?( )(多选)A.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B.地球在不停地自转C.太阳的照射【答案】(1)太阳(2)白天;黑夜(3)会(4)A;B;C【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1)在模拟地球自转实验中,核心是还原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时与太阳的相对关系。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能持续发光发热,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实验中“光源”的最佳模拟对象。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光可模拟太阳光的照射,通过固定蜡烛位置,让代表地球的物体绕地轴转动,就能直观展现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等现象,因此蜡烛对应模拟太阳。(2)模拟地球自转实验中,蜡烛是唯一光源,被阳光照射的一侧为白天,背向阳光的一侧为黑夜。A处朝向蜡烛,能被蜡烛光直接照射,对应地球面向太阳的昼半球,故为白天;B处背向蜡烛,无法接收光照,对应地球背向太阳的夜半球,故为黑夜。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而产生,自转使地球不同部位交替面对太阳。(3)在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地球仪绕地轴自转时,其表面各点会交替面对和背向蜡烛。面对蜡烛的一侧能接收光照,为白天;背向蜡烛的一侧无法接收光照,为黑夜。这种因自转导致的“面向/背向光源”的周期性变化,恰好模拟了地球自转真实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地球仪表面会出现昼夜交替。(4)实验中,蜡烛提供光照,地球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才会有“被照到”和“照不到”的两侧;而地球仪绕地轴自转,让其表面各点交替面对/背向光源,最终形成昼夜交替。三者缺一不可:无光照则无明暗之分,地球发光或透明则无固定夜半球,无自转则明暗区域不会交替,因此选ABC。(1)模拟地球自转实验图中,蜡烛代表的是太阳。(2)蜡烛只能照亮地球仪的一半,朝向蜡烛的一侧是被照亮的部分,表示白天,图中,A处于朝向蜡烛的一侧,代表一天中的白天,B处于背向蜡烛的一侧,代表一天中的黑夜。(3)根据题干图中验证的假说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仪绕着蜡烛转动时,前半圈是左半面对着蜡烛,那左半面是昼,右半面是夜;当转过180°之后,会变成右半面对着蜡烛,这样就变成了右半面是昼,左半面是夜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有昼夜交替现象。(4)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时,被太阳照射的一面为白昼,未被照射的一面为黑夜;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7.(2024六上·九台期中)认识、使用下面的两种科学仪器。(1)A图中的是 镜,B图中的是 镜。(2)A图中“④”所指的部分是 镜。(3)通过调节A图中的 镜,可以使我们得到明亮但不刺眼的视野,得以清楚地观察标本。它位于 (填序号)所指的位置。(4)如果从目镜中观察到玻片标本位置偏左下方,向 移动玻片能使标本的位置处于正中间。(5)如果你想观察微生物,可以选择用图 (填“A”或“B”)中的仪器来观察;如果你想观察蚂蚁的活动,可以选择用图 (填“A”或“B”)中的仪器来观察。【答案】显微;放大;物;反光;④;左下方;A;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放大镜结构简单,多为单块凸透镜,无复杂镜筒、物镜和目镜组合,主要用于放大近处微小物体,放大倍数较低。显微镜有镜筒、载物台、物镜和目镜等复杂结构,需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能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微结构(如细胞),放大倍数远高于放大镜,据此可判断A为显微镜,B为放大镜。(2)物镜是显微镜的核心部件之一。它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主要功能是先对标本进行第一次放大,形成倒立的实像,为后续目镜的二次放大奠定基础。图中④是物镜。(3)在显微镜中,调节视野亮度的关键部件是反光镜。反光镜可反射光线,能调节光照,反光镜位于物镜下方,即④下方。(4)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即目镜中看到的标本像,与玻片标本的实际位置完全相反(上下、左右均颠倒)。当像偏左下方时,说明标本实际位置偏右上方。要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像所在的方向移动玻片 —— 因为玻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一致,向偏左下方移动玻片,其倒立的像会随之向右上方移动,最终回到视野正中间。(5)观察对象不同,需选择匹配放大能力的仪器。微生物体积极小,肉眼无法看见,需用显微镜——其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能呈现微生物的细微结构。而蚂蚁活动肉眼可初步观察,只需用放大镜辅助放大细节,无需高倍放大,且放大镜使用便捷,适合观察活动的物体,因此分别选A和B。1 / 1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九台期中)放大镜又叫 ,它的特点是中间 、边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 有关。2.(2024六上·九台期中) 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内部分为三部分,从内向外依次为 、 、 ,地震通常发生在 内。4.(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5.(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上同一时间,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一定是 。6.(2024六上·九台期中)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在寒冷的冬天,一些动物会用 的方式过冬。7.(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8.(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心说”是由古代天文学家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日心说”是由波兰天文学家 创立的。9.(2024六上·九台期中)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并提出“细胞”这一名称的人。( )10.(2024六上·九台期中)熊、青蛙、蛇、猫到了冬天都会冬眠。( )11.(2024六上·九台期中)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12.(2024六上·九台期中)圭表是我国古人用来观测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工具。( )13.(2024六上·九台期中)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比电子显微镜大。 ( )14.(2024六上·九台期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我们应该消灭微生物。( )15.(2024六上·九台期中)同一地区,一年四季日出日落的时间在变化,正午太阳仰角也在变化。( )16.(2024六上·九台期中)当地球运动到与太阳的远距点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17.(2024六上·九台期中)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18.(2024六上·九台期中)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更替。( )19.(2024六上·九台期中)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目镜上看去一片漆黑,可能原因之一是( )。A.标本没做好B.标本没放在显微镜上C.反光镜没调好20.(2024六上·九台期中)如果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玩具球当作地球,那么图中的四点处于白天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21.(2024六上·九台期中)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形成的是( )。A.昼夜交替 B.月相变化 C.四季变化22.(2024六上·九台期中)在夜间开放的花是( )。A.太阳花 B.郁金香 C.昙花23.(2024六上·九台期中)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图中撕下的洋葱表皮已经展平在清水中,箭头表示盖上盖玻片的方向,椭圆表示载玻片中央的清水),其中正确的是( )。A.B.C.24.(2024六上·九台期中)以下哪些是显微镜操作的要点( )。① 先用低倍物镜对光(明亮光圈)② 把标本放在通光孔中心③ 眼看物镜,把镜筒降到最低④ 眼看目镜,调节粗准焦螺旋,慢慢抬升镜筒A.④①② B.③②④ C.①②③④25.(2024六上·九台期中)下面的透明玻璃镜片不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 D.26.(2024六上·九台期中)观察模拟地球自转实验图,完成下面练习。(1)图中,蜡烛模拟的是 。(2)图中,A处于一天中的 (填“白天”或“黑夜”),B处于一天中的 (填“白天”或“黑夜”)。(3)当蜡烛不动,地球仪自转时,我们发现地球仪表面 (填“会”或“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4)结合实验可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下面哪些因素有关?( )(多选)A.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B.地球在不停地自转C.太阳的照射27.(2024六上·九台期中)认识、使用下面的两种科学仪器。(1)A图中的是 镜,B图中的是 镜。(2)A图中“④”所指的部分是 镜。(3)通过调节A图中的 镜,可以使我们得到明亮但不刺眼的视野,得以清楚地观察标本。它位于 (填序号)所指的位置。(4)如果从目镜中观察到玻片标本位置偏左下方,向 移动玻片能使标本的位置处于正中间。(5)如果你想观察微生物,可以选择用图 (填“A”或“B”)中的仪器来观察;如果你想观察蚂蚁的活动,可以选择用图 (填“A”或“B”)中的仪器来观察。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凸透镜;厚;薄;透明;镜面凸度【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核心部件是凸透镜,其镜片有两大关键特点:一是具有透明性,能让光线顺利穿过;二是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形态,这是它能实现放大功能的基础。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非固定,而是与镜片的凸度紧密相关。凸度指的是镜片中间向外凸起的程度,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高,但同时能观察到的范围(即视野)会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低,视野则更广阔。2.【答案】细胞【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的。从最小的变形虫和细菌到最大的鲸和红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最简单的低等生物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组成,复杂的高等生物一般由数以万亿计的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答案】地核;地幔;地壳;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球的内部构造并非均匀一体,而是呈圈层状分布,由内到外可清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最核心的区域是地核,处于地球最中心;地核之外包裹着的是地幔,厚度远超地壳,是地球内部体积占比最大的圈层;地球的最外层,也就是我们人类生活所在的圈层,称为地壳。地壳虽然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但并非完整无缝的“硬壳”,其内部存在着许多断裂带和活动板块。绝大多数地震就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多是由于地壳板块的相互挤压、碰撞或错动,导致岩层突然破裂、释放能量而引发的。4.【答案】昼夜交替;自西向东;24小时【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存在一种持续不停的运动——自转,其运动方式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轴是地球内部一条假想的轴线,贯穿南北两极,地球的自转就围绕这条轴线展开。地球完成一周自转的时间相对固定,大约为24小时,这也对应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天的时长。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面会被照亮,形成“白昼”;背对太阳的一面则处于黑暗中,形成“黑夜”。随着地球持续自西向东自转,昼夜区域不断交替,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5.【答案】夏季【知识点】四季的特征【解析】【分析】四季的形成与阳光照射角度密切相关。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会规律地迎来阳光直射或斜射:阳光直射时,热量集中,该地区气温升高;阳光斜射时,热量分散,气温降低。这种气温的周期性变化,便造就了春、夏、秋、冬四季。同时,因地球公转轨道与赤道存在夹角,南北半球接收阳光的情况始终相反。当北半球处于阳光斜射、气温较低的冬季时,南半球恰好处于阳光直射或近直射、气温较高的夏季。所以,地球上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必然相反。6.【答案】光照;冬眠【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白昼与黑夜交替中,光照是对生物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白昼光照强,黑夜光照弱,这种差异直接塑造了不同动物的活动规律。有些动物适应较强光照,主要在白天活跃觅食、活动,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例如蝴蝶,会在白天借助阳光寻找花朵吸食花蜜;而有些动物更适应弱光环境,主要在夜间活动,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像猫头鹰、蝙蝠,它们依赖夜间的弱光捕食或行动。此外,面对寒冷的冬季,部分动物还会通过冬眠来度过食物匮乏、气候恶劣的时期,这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另一种重要生存策略。7.【答案】一年;椭圆【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始终处于持续运动中,主要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与公转。其中,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假想的“地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而公转则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开展的周期性运动。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正圆形,而是呈椭圆形状,运动方向与自转一致,均为自西向东。地球完成一次完整公转所需的时间相对固定,这个周期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年”,正是公转运动为地球上四季的更替奠定了基础。8.【答案】托勒密;哥白尼【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且处于宇宙的中心,自身保持静止,太阳、月亮等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转。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与之不同的“日心说”,挑战了“地心说”的宇宙中心观点,为人类认识宇宙的结构带来了重要变革。这两种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9.【答案】正确【知识点】生物细胞【解析】【分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在科学研究中,成功研制出显微镜。他运用这一工具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由无数个类似“小房间”的单元组成,便将这些单元命名为“细胞”,“细胞”一词由此诞生。后续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细胞学说,意义重大,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之一,为生物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10.【答案】错误【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熊、青蛙、蛇确实会通过冬眠过冬,它们通过降低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应对冬季寒冷和食物短缺。但猫不会冬眠,猫适应冬季的方式是换毛(长出厚实绒毛保暖)和提前储存食物,而非冬眠。题干将猫归为 “会冬眠” 的动物,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该表述错误。11.【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12.【答案】正确【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圭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 —— 直立的标杆叫“表”,平放的刻有刻度的尺板叫“圭”。古人利用正午时太阳照射表杆形成的影子,投射在圭板上,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变化,不仅能确定正午时刻,还能推算节气(如夏至影最短、冬至影最长),题干表述符合圭表的核心用途,因此正确。13.【答案】错误【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核心区别在于放大原理和能力。光学显微镜依赖可见光透过标本成像,受光的波长限制,最大有效放大倍数通常在2000倍左右;而电子显微镜利用波长更短的电子束成像,摆脱了光波长的束缚,放大倍数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观察到病毒、分子等更微小的结构。因此,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大于光学显微镜,题干表述错误。14.【答案】错误【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解析】【分析】虽然部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引发疾病,威胁人类健康,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至关重要:例如肠道中的有益细菌能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某些微生物还能分解污染物、参与生态循环。若盲目消灭所有微生物,会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产生活。我们应做的是防控有害微生物,而非消灭所有微生物,因此题干表述错误。15.【答案】正确【知识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解析】【分析】同一地区日出日落时间和正午太阳仰角的变化,源于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夏季直射点靠近该地区,正午太阳仰角大,日照时间长,日出早、日落晚;冬季直射点远离,正午太阳仰角小,日照时间短,日出晚、日落晚;春秋季则处于过渡状态。这种周期性变化是四季更替的重要表现,题干表述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正确。16.【答案】正确【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存在近日点(离太阳最近)和远日点(离太阳最远)。地球约在7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接收热量多,处于夏季;而南半球因太阳直射点远离,接收热量少,处于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关键是太阳直射点位置,而非日地距离(远日点与近日点的距离差异对气温影响极小),因此当地球在远日点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的表述正确。17.【答案】正确【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特殊的非细胞生物,其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缺乏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代谢系统。病毒无法自主完成呼吸、营养吸收、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必须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细菌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繁殖。一旦离开宿主细胞,病毒会失去活性,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8.【答案】正确【知识点】四季成因【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直射点所在区域接收的太阳热量更集中、气温更高,形成夏季;斜射区域热量分散、气温较低,形成冬季;春秋季则是直射点移动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这种因公转导致的太阳照射角度和热量分配的季节性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更替,题干表述符合这一科学原理,因此正确。19.【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视野漆黑通常是光线未进入显微镜所致。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到通光孔,若反光镜未调好(如未对准光源),光线无法进入镜筒,就会导致视野漆黑。A、B 选项可能导致视野中无物像,但不会是完全漆黑。故选C。20.【答案】C【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当“太阳”(手电筒)照射时,被照亮的一侧为白天,未被照亮的一侧为黑夜,光照边界是昼夜分界线。观察可知,乙和丁面对光照,是白昼,甲和丙背对光照,是黑夜。选项C正确。21.【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A.“昼夜交替”由地球自转形成——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使同一地区交替面对太阳(白昼)和背对太阳(黑夜);B.“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位置关系变化,导致月球反射的太阳光被观测到的部分不同而形成;C.“四季变化”由地球公转形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造成不同地区热量分配随季节变化,进而形成四季。22.【答案】C【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三种花的开放习性与光照密切相关。太阳花,又名向日葵,其生长和开放依赖较强光照,通常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开放,夜晚闭合,是典型的昼开性花;郁金香同样适应白天的光照环境,一般在白天开放,傍晚后逐渐闭合;昙花则适应弱光环境,为避免白天高温和强光对花朵的损伤,通常在夜间开放,且花期短暂,有“昙花一现”的说法,因此夜间开放的花是昙花。23.【答案】A【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盖玻片的关键是避免产生气泡。正确操作需遵循“一侧先接触,再缓缓放”的原则:先让盖玻片的一侧边缘与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接触,借助水的表面张力使盖玻片贴合,再缓慢放下另一侧,让空气逐渐排出。若直接将盖玻片平扣或快速放下,易导致空气被封在盖玻片下形成气泡。选项A正确。24.【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的规范操作需涵盖对光、放标本、调焦等关键步骤,四个要点均正确。对光时先用低倍物镜(视野范围大,易找到光源),选择明亮光圈(保证视野亮度),是对光的基础;将标本放在通光孔中心,能确保标本处于视野范围内,便于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看物镜,可避免物镜碰撞标本损坏镜头;上升镜筒时眼看目镜,调节粗准焦螺旋能快速找到物像。选项C正确。25.【答案】A【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关键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结构,其能通过折射使物体成像放大。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只能缩小成像,无放大作用;镜片厚度均匀(如平板玻璃),光线透过时基本不发生折射变形,也无法放大物体。选项A不具有放大效果,具有缩小效果。26.【答案】(1)太阳(2)白天;黑夜(3)会(4)A;B;C【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1)在模拟地球自转实验中,核心是还原地球围绕地轴自转时与太阳的相对关系。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能持续发光发热,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实验中“光源”的最佳模拟对象。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光可模拟太阳光的照射,通过固定蜡烛位置,让代表地球的物体绕地轴转动,就能直观展现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等现象,因此蜡烛对应模拟太阳。(2)模拟地球自转实验中,蜡烛是唯一光源,被阳光照射的一侧为白天,背向阳光的一侧为黑夜。A处朝向蜡烛,能被蜡烛光直接照射,对应地球面向太阳的昼半球,故为白天;B处背向蜡烛,无法接收光照,对应地球背向太阳的夜半球,故为黑夜。这一现象由地球自转而产生,自转使地球不同部位交替面对太阳。(3)在实验中,蜡烛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地球仪绕地轴自转时,其表面各点会交替面对和背向蜡烛。面对蜡烛的一侧能接收光照,为白天;背向蜡烛的一侧无法接收光照,为黑夜。这种因自转导致的“面向/背向光源”的周期性变化,恰好模拟了地球自转真实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地球仪表面会出现昼夜交替。(4)实验中,蜡烛提供光照,地球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才会有“被照到”和“照不到”的两侧;而地球仪绕地轴自转,让其表面各点交替面对/背向光源,最终形成昼夜交替。三者缺一不可:无光照则无明暗之分,地球发光或透明则无固定夜半球,无自转则明暗区域不会交替,因此选ABC。(1)模拟地球自转实验图中,蜡烛代表的是太阳。(2)蜡烛只能照亮地球仪的一半,朝向蜡烛的一侧是被照亮的部分,表示白天,图中,A处于朝向蜡烛的一侧,代表一天中的白天,B处于背向蜡烛的一侧,代表一天中的黑夜。(3)根据题干图中验证的假说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仪绕着蜡烛转动时,前半圈是左半面对着蜡烛,那左半面是昼,右半面是夜;当转过180°之后,会变成右半面对着蜡烛,这样就变成了右半面是昼,左半面是夜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有昼夜交替现象。(4)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时,被太阳照射的一面为白昼,未被照射的一面为黑夜;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27.【答案】显微;放大;物;反光;④;左下方;A;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1)放大镜结构简单,多为单块凸透镜,无复杂镜筒、物镜和目镜组合,主要用于放大近处微小物体,放大倍数较低。显微镜有镜筒、载物台、物镜和目镜等复杂结构,需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能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微结构(如细胞),放大倍数远高于放大镜,据此可判断A为显微镜,B为放大镜。(2)物镜是显微镜的核心部件之一。它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主要功能是先对标本进行第一次放大,形成倒立的实像,为后续目镜的二次放大奠定基础。图中④是物镜。(3)在显微镜中,调节视野亮度的关键部件是反光镜。反光镜可反射光线,能调节光照,反光镜位于物镜下方,即④下方。(4)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即目镜中看到的标本像,与玻片标本的实际位置完全相反(上下、左右均颠倒)。当像偏左下方时,说明标本实际位置偏右上方。要让像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像所在的方向移动玻片 —— 因为玻片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一致,向偏左下方移动玻片,其倒立的像会随之向右上方移动,最终回到视野正中间。(5)观察对象不同,需选择匹配放大能力的仪器。微生物体积极小,肉眼无法看见,需用显微镜——其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能呈现微生物的细微结构。而蚂蚁活动肉眼可初步观察,只需用放大镜辅助放大细节,无需高倍放大,且放大镜使用便捷,适合观察活动的物体,因此分别选A和B。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