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永福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学情调查卷
(范围:1-14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使得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辛丑条约)
2.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①《南京条约》 ②火烧圆明园 ③《马关条约》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列强的侵略 B.近代化的探索 C.内战烽火 D.抗日战争
3.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指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后者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电影《圆明园劫难》
4.歌曲《梦驼铃》中一句“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个“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5.太平天国运动是“人间天国梦”,此“梦”并非洪秀全一人之梦,而是当时苦难中的农民阶级共有之梦。下列文件最能体现“共有之梦”的是(  )
A.《劝世良言》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天演论》
6.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7.“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的是(  )
A.曾国藩创建湘军办洋务 B.李鸿章革新图强
C.左宗棠收复和治理新疆 D.陈宝箴支持变法
8.“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
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9.1895年4月,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被闻声而动的保守派官员阻挠,而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这一事件(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D.表明戊戌变法取得成功
10.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材料说明(  )
A.变法成为朝廷上下共识 B.变法的阻力因素很大
C.变法效果成效显著 D.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1.“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为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推动了思想启蒙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创办京师大学堂
12.下列史实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
A.建立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13.“清廷不再仅仅臣服于一两个对手,而是同时向11国低头。除正约之外,条约还有19个附件。”此“条约”签订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大团体”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团体”是指(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15.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南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6.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17.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洋政府的大总统黎元洪发布一则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五年是公元(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8.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19.下表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执政情况表,该表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
黎元洪 冯国璋 徐世昌 黎元洪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1916.1 /1917.7 1917.7 /1918.10 1918.10 /1922.6 1922.6 /1923.10 1923.10 /1924.11 1924.11 /1926.4 1927.6 /1928.6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20.胡适创作的现代诗《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21.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他所认定的“两位先生”是指(  )
A.民主与法制 B.民主与科学 C.鲁迅与胡适 D.李大钊与鲁迅
2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材料中所提到的每一步的代表人物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 B.李鸿章、康有为、陈独秀
C.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 D.康有为、李鸿章、孙中山
23.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24.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通过创办报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如图所示报刊(  )
维新运动期间 《民报》创刊号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创办
C.是宣传先进思想的载体 D.推动国人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25.为迎接建党103周年,某校准备开展红色之旅,若是前往上海实地参观,其主题可为(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武装反抗,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D.七大召开,指明方向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2分)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方技术惊旧梦】材料一
图一 手工纺织图 图二 湖北织布局
(1)与图一相比,图二开始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图二中湖北织布局创办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近代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2分)
【西方制度促觉醒】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2分),指出他的强国主张及具体措施(4分)。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梦想”是什么?(2分)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2分)(举两例即可)。
【开天辟地展新篇】材料四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中央电视台《信念永恒》朗诵词
(4)材料四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是如何“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的?(2分)
(5)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27.(12分)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八年级某班同学以“近代之变”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社会性质的变化】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列表(部分)
战争名称 时间 签订条约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步沦为④______社会。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③__________________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 《辛丑条约》
【近代思想的变化】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社会习俗的变化】材料三
【生产方式的变化】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各种外来事物纷纷进入中国。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迫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但总的来看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4分)
(2)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2分)
(3)观察材料三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至少两点)。(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分)
28.(16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张老师以“侵略 反抗”为主题,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阅读历史史料——比较两次战争】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千年巨变。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分),并概括两次侵华战争的相同点。(4分)
1840年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宣布封锁广东江面与海口,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任务二【解读历史名片——剖析历史现象】
(2)历史名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观察如图两幅历史名片并解读。(4分)
图一《时局图》 图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任务三【面对民族危机——英雄奋起抗争】(6分)
(3)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多次发动侵略战争,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三元里抗英斗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邓世昌黄海海战 廊坊阻击战
2024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检测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D B A C D B B B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C B C B D B C D C A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目的:辅助军事工业。(答“求富”亦可给分)
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主要因素: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 具体措施:实行维新变法。
(3)“梦想”:为中国谋幸福;
探索: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举两例即可)。
(4)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
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
27.【答案】
(1)补充:①《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马关条约》;④半殖民地半封建。
(2)事件:戊戌变法运动(答“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均可)。
(3)变化:西方发明的火车、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剪发辫、废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礼、倡女权等(任举两例)
(4)特点:曲折发展;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
28.【答案】
(1)原因:英国为开辟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相同点:都以清政府的战败而告终;战后都有赔款,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激化了社会矛盾。(每答对一点得2分)
(2)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抢夺利权,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图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慈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题目:危机·抗争。
论述: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廊坊阻击战,都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壮烈殉国,西北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敢于抗争精神。在救亡图存的抗争中,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