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将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三重结构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间都紧紧相连、不能分离。这一观点( )A.强调了中华文化具有整体性B.凸显了环境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实证了中国一万年的文化史D.确立了中国近现代考古学体系2.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期"质子"委派或交换则较为普遍,《史记.六国年表》中频频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记述。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交质有效调解各国冲突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C.列国互信机制日益完善 D.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3.《诗经·甫田》有言:“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学者对此的解读如下。通过上述解读,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解释一 因为收获不归属自己,所以即便田地荒芜,农夫也不愿白白地劳动耕作公田解释二 丈夫(或儿子)行远未归,妻子(或母亲)无力耕种公田,以致田地杂草丛生A.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家庭单位的小农模式已经普及C.井田制度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农业生产的问题反映时代转型4.《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注:丹穴即水银矿),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材料反映了( )A.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普及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些许松动C.战国时代的商业日益繁荣 D.当时富豪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5.据史书记载,西汉长安所集中的“殊方异物”,既有中亚、印度等地的特产,也有罗马甚至埃及的物品。这( )A.证明了汉朝与罗马存在直接交往B.得益于汉朝稳定北部边疆的措施C.导致了汉朝文化向西欧广泛传播D.反映出汉朝的朝贡贸易成效显著6.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规模推行屯田。这一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 )A.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开发 B.抑制了东吴内部的矛盾C.创新了基层治理的形式 D.奠定了南北统一的基础7.唐朝开元年间,张瑝(13岁)、张琇(11岁)兄弟为父报仇而杀死仇家。宰相张九龄因两人所为符合儒家的孝道,故主张从轻发落。玄宗敕令有言:“苟各伸为子之志,则谁非徇孝之人 ”最终两人被判处杖毙。这一判决体现出( )A.唐朝律令儒家化的特征 B.法家思想的地位有所提升C.中华法系得以最终确立 D.法律维护秩序的核心作用8.北宋时期,士大夫积极关注对历代兴亡的考察,产生了《唐鉴》《论衡》《秦论》等丰富的论述,其核心议题主要是君主德行、党争、宦官、藩镇、用兵、疆土等与兴亡的关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C.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D.政治风气的因循保守9.明朝前期官方役使匠户、民夫开矿。但到了清朝,雇工生产使得官营矿场成本提高,因此全国大体上没有真正的官营矿场,朝廷不得不放宽对民营矿场的限制。这一变化折射出清朝( )A.民众赋税负担减轻 B.雇佣劳动助推技术迭代C.矿业生产趋于没落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10.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11.公元前1世纪以后,罗马作为世界征服者的形象愈加频繁而公开地出现在拉丁语书写的材料之中。“地球”这一术语在罗马文献和钱币上呈现;庞培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以世界征服者形象呈现在文本和图像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世界市场已经成熟 B.缘于农业时代的视野局限C.折射了跨洲联系的缺失 D.印证了世界一体化的形成12.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城市盛行某种狂欢节,人们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表演各种节目,尽情欢乐。教会对这种“颠覆世界”的活动,采取在时间和空间上双重限制的态度。这反映出当时( )A.历史发展新趋势初露端倪 B.城市自治已成为普遍现象C.基督教会的统治走向崩溃 D.城市工商业阶层生活富足13.据印度早期佛教文献记载,刹帝利中有人从事农业,有人作商人,有人作手工业者,甚至有一个刹帝利王曾先后作过陶工、编篮匠、花匠、厨师等在当时被认为低等的职业。这反映出当时印度社会( )A.等级差异消除 B.商品经济发展 C.国王权力削弱 D.种姓制度固化14.英国的航海法令历史悠久。14世纪末,英国颁布严厉的沿海贸易禁令,规定进出口任何商品都必须使用英国船只。16世纪,颁布禁止外国人参与英国海岸贸易的法令。1651年《航海条例》主要谋求打击荷兰转口贸易,垄断殖民地贸易经济,保障本国航运业的发展,强化英国经济及国家防御力量。这些航海法令的本质共性是( )A.君主专制政权强化对贸易的控制B.新教伦理推动英国的贸易扩张C.以重商主义政策维护国家的利益D.满足国内工业资本扩张的需要15.据1689年《权利法案》第9条记载:“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但18世纪初的议会档案显示,上议院贵族仍占据70%的议会席位,且下议院议员选举中“衰败选区”(人口稀少但保留席位)现象普遍。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存在民主形式与实质的矛盾B.议会主权原则遭到贵族势力挑战C.责任内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制衡机制D.王权通过贵族寡头政治得以复辟16.18世纪末,在美国多个州业已立法废除蓄奴的情况下,从19世纪初期起,南方棉花种植园的发展刺激了国内奴隶贸易的复兴。至19世纪50年代末期,英国消费的77%生棉花来自美国。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C.国会立法解放黑人奴隶 D.工业革命的需求驱动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时期,部分中原人士向河西迁徙,中原文化及典籍文物大量流向河西地区,深刻影响了当地学者的著书立学。敦煌郭瑀著《春秋墨说》《孝经错纬》重振河西儒风,使中原籍学者耳濡目染。刘昞注刘劭《人物志》,使这部魏晋时期诞生在中原的玄学名篇流传于河西。河西儒学的发展呈现出超越地域的文化影响力,出现了“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的历史现象。随着北魏统一河西地区,河西学者纷纷东迁平城、洛阳,索敞受太武帝之命教授“胄子”,“笃勤训授,肃而有礼,京师大族贵游子弟皆敬惮威严,多所成益。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受业于敞。”——《秦汉史讲义》材料二 地处“东拒(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的西夏,与宋、辽、金形成了以榷场贸易为主,以和市贸易、贡使贸易和对外贸易为补充的多元化贸易发展格局。西夏所产的党项马非常有名,青白盐的质量甚佳,秦州(甘肃天水)榷马场开设后,宋“以茶数十斤可博马一口”,双方“彼此获利,岁收以十万计”。西夏对经过河西边关往返销售于中原地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所有进出境货物,效仿宋朝榷场制度中有关出境、入境、过境等规定,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实行差别税收政策进行征税。这不仅使西夏从中大获其利,还将大量中原商品远销西方国家。——摘编自何平《传统中国纸币的发展路径》等材料三 明代,卫所是中央政府管理陕甘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机构。顺治时期,“裁甘州中护卫并兰州卫,金川所、安边所并定边所”,拉开了陕甘地区卫所裁并的序幕。康熙朝虽然在陕甘地区只裁并了3个卫所,但将靖远卫改设为靖远县,并设知县、典史二员,行政权归府县,军事权由绿营和驻防八旗掌管。雍正时期,陕甘地区31个卫、所被裁并,改设3府16县(延安府、甘州府、榆林府)。针对陕甘地区民族众多,文化风俗迥异的情况,任命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乡约里长,统辖属民。乾隆时期,陕甘地区66个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摘编自李庆《明代环南海地区货币体系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河西学者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夏贸易繁荣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以下为该书的章目录:第一章 世界主义的唐帝国第二章 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第三章 贞观之治与唐代政治文明第四章 写入日本历史的大唐基因第五章 唐朝与西域的文化融合第六章 美得张扬的唐代女性第七章 佛教与大唐气象第八章 书写时代的唐代诗人第九章 千年前的东方交响乐第十章 唐代书画的传世魅力——摘编自荣新江、辛德勇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肯定、修正或否定,并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解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解释说明要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三、综合题19.17世纪普遍危机指“中、欧在17世纪同时发生的剧烈社会动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6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陷入混乱,极端气象事件集中爆发。在中国,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水等群发性气候灾害异常突出。明代万历、崇祯年间灾荒、瘟疫发生频次及严重程度,可能是过去2000年最突出的。与之伴随的是民变不断,规模日大。1640——1641年,大旱发展到峰值,旱情肆虐华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饥民遍地,本已被击溃的明末起义军李自成部,迎来了发展壮大的绝佳时机……同时荷兰崛起为海上马车夫,全球市场竞争发生大变局,直接导致了17世纪白银供应链断裂,造成中国历史上首次严重银荒。——摘编自李伯重《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材料二 在全球危机冲击下,中、欧分别开启了新一轮国家建构的进程。在中国,清朝以“新正统论”、“新中国论”、“新华夷论”为核心,重构“大一统”国家观;在欧洲,兴起了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国家学说,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国玓势和实现永久和平体系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其一方面使得“正常国家,而不是传统帝国”被接受为国际社会的主角;另一方面无法解决因不同主权国家利益的冲突而造成的生存竞争。这导致了近代早期的欧洲不断出现高烈度、高强度的大规模战争。在这种欧洲国家之间相互高度戒备的普遍心理作用下,各国迫于军备竞赛的压力而产生了堪称“军事革命”潮流;来自战场的需求为,“新兴的科学提供了最富于挑战性且硕果累累的一些课题”,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使得大量重要的技术发明与创造应运而生”。17 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堪称是这一时期政权最分散、政治秩序最不稳定的区域之一。——摘编自朱浒《“17世纪危机”冲击下中国和欧洲的国家构建》(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欧应对“17世纪普遍危机”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欧洲的应对方式对其历史进程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如何应对“普遍危机”。参考答案1.A2.D3.D4.D5.B6.A7.D8.B9.D10.D11.B12.A13.B14.C15.A16.D17.(1)贡献:推动中原文化在河西传播;促进河西学术发展,培养大量学子;为后世保留传承中原文化成果。(2)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利于贸易;与宋、辽、金贸易形式多元;政府重视商业,规范贸易;与西方有往来,能转运中原商品。(3)变化:明朝陕甘仅3个卫所,清前期裁卫所改州县,增多行政单位,重构治理体系。影响:加强中央对陕甘控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陕甘与内地交流,推动经济文化发展;改善民族关系,利于各民族相处发展。18.示例:看法(观点):唐朝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解释说明:一是政治稳定与制度创新:唐朝开启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篇章。唐朝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等。二是经济繁荣与商业交流:唐朝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文化昌盛与艺术辉煌: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唐风”。四是科技发展与对外影响:唐朝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医学之大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日本在唐朝的影响下,进行了大化改新等。综上所述,唐朝以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展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如从修正或否定角度提出观点,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但需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四个以上方面进行史论分析说明,总结要体现对观点的升华。)19.(1)背景:气候混乱,极端气象事件突出灾荒、瘟疫盛行;民变不断,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严重银荒导致明政府财政困难;明政府统治腐朽,缺乏精准的应对手段。(每点2分,4点8分)(2)不同之处:内容不同:中国重构“大一统”国家观;欧洲兴起现代国家学说。对象不同:中国侧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欧洲侧重国与国的关系。目的不同:中国旨在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欧洲力图形成均势(分裂)和实现永久和平国际关系格局。(每点4分,共8分,答出其中两个角度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积极: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之路;客观上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 消极:不断出现高烈度、高强度战争大规模战争引发军备竞赛,形成“军事革命”的潮流;欧洲地区的分裂、不稳定;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殖民争夺。 (每点2分,共4分)(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运用法制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注重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应对危机;培养防范意识等。(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