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湖塘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湖塘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湖塘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高星曾说:“我们用地层作为纸张。用文化遗物和遗迹作为文字书写历史。”元谋人和郧县人相关的考古发掘可用于“书写”中国( )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五千年的文明史 D.王朝国家的历史
2.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宾福德等人质疑北京人用火遗迹,认为该遗迹可能是野火或者是腐殖质长期高温氧化的结果。和人类行为无关。反驳该质疑可使用的证据是北京人遗迹中存在( )
A.大量朴树籽和植物孢粉 B.砍砸器和不同动物化石
C.有长期烧烤痕迹的火塘 D.用兽角鹿骨制作的工具
3.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以下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都使用磨制石器 B.都发掘出头盖骨化石
C.都会制作工具 D.都懂得人工取火
4.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已有了原始农业 D.建立了早期国家
5.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农耕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格局。它是( )
A.以粟为主 B.以稻为主 C.南稻北粟 D.以黍为主
6.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
7.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武王
8.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
A.社会分化明显 B.早期文字形成 C.铁制工具普及 D.奴隶社会瓦解
9.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被发掘。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彼此孤立 C.中体西用 D.南强北弱
10.在人类发展史上,下列考古发掘的遗址中,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政权的文化遗存是( )
A.仰韶文化 B.二里头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11.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夏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2.《史记》中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 )
A.华夏族的形成 B.中国王朝的产生 C.世袭制的确立 D.分封制的实行
13.商朝前期遭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历多次迁都,到后来迁到殷,这之后就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造就这一改变的商王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王
14.妇好是商王的王后, 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竹简或木牍上 D.石器或陶罐上
15.如图所示器物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具备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它有助于了解( )
A.商汤灭夏 B.平王东迁 C.商朝灭亡 D.秦国发展
16.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阳 C.齐桓公成为霸主 D.韩赵魏三家分晋
17.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当时( )
A.郑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B.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C.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D.周王室地位逐渐下降
18.春秋时期,楚武王直接任命县级长官,建立直属楚君的县级行政机构,而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该举措( )
A.加速分封制瓦解 B.标志世袭制确立
C.推动礼乐制度发展 D.维护周王统治地位
19.田横山的名称取自秦末汉初时,原齐国王室后裔田横,但西周时的齐国统治者为姜姓。齐国统治者从姜姓到田姓的转变发生于( )
A.春秋时期 B.西周初期 C.秦末时期 D.战国时期
20.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农业生产巨大进步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二、材料题
21.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四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人们定居生活的原因。指出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时期。
(3)材料三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的“天府”指的是哪一地区。该地区成为“天府”得益于谁主持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二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材料三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分别写出材料一示意图中①②处的“制度”名称。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春秋争霸的第一个霸主是谁?为了争霸,他打出了的旗号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概括争霸战争带来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江苏省常州湖塘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C C C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A C B D A D A
21.(1)原因:原始农业的产生;主要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2)名称:铁器、牛耕;时期:春秋后期;
(3)措施:奖励耕织;影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的强大;
(4)地区:成都;水利工程:都江堰。
(5)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政府政策的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兴建水利工程等。
22.(1)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
(2)制度:分封制。
作用: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3)霸主:齐桓公。
旗号:“尊王攘夷”。
(4)一些诸侯国被灭亡或兼并,强国不断扩张;同时也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各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