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距今约170万年前,我国云南元谋县就有古人类活动。研究“元谋人”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 B.化石 C.想象图 D.影视剧
2.考古学家运用古地磁法对我国华北地区一处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测定,发现该遗址的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能制造打制石器,还会保存火种。这一古人类最可能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从如图可以获得关于山顶洞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已懂得钻孔技术②有了审美爱美的观念
③已掌握磨光技术④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居民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猿相揖别”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自然工具 B.手足分工 C.直立行走 D.会制造工具
5.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粟 B.水稻 C.小麦 D.玉米
6.“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7.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和舜 C.舜和禹 D.禹和启
8.禅让制推举首领的主要依据是( )
A.财富多少 B.武力强弱 C.贤德才能 D.血缘关系
9.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被发掘。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
A.多元一体 B.彼此孤立 C.中体西用 D.南强北弱
10.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11.据专家测算, 良渚古城及水利工程的土方量约为 1100 万立方米, 即使1万人每天风雨无阻的连续建设良渚古城,也需要1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反映了当时( )
A.组织调动能力强大 B.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C.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D.国家财政收入富足
12.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商朝—→夏朝—→西周 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 D.西周—→商朝—→夏朝
13.在商王太甲以后,王室贵族中争夺王位越演越剧烈,各种内部矛盾削弱了商朝,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维持不下去了。所以盘庚为了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把都城迁到殷 B.赐给贵族土地 C.进行经济改革 D.废除奴隶制
14.在夏商时期,出现了夏桀,商纣王等有名的暴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
A.兴修水利 B.统治残暴 C.重视民生 D.治国有方
15.“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唯有华夏民族
16.春秋时期,耕种的效率大幅提高,百姓在井田之外大量开垦私田。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 D.井田制完全崩溃
17.观察两幅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石斧和骨耜 铁农具和牛尊
A.建筑技术的发展 B.手工工艺的提高
C.战争武器的改进 D.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
18.战国时期,越来越多诸侯国的城墙加宽增高,城墙和护城壕沟之间的距离变宽,城防体系由简单变复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社会等级分明 B.兼并战争加剧 C.边疆治理强化 D.社会风气开放
19.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
B.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
C.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
D.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0.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黄河流域发展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皇帝制度开始确立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天子至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2)该制度的贵族等级从上而下依次是什么?
(3)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三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4)材料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材料四 商鞅变法内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耕织,生产多者免徭役;奖励军功,授爵赐地;确立县制,国君派官治理;统一度量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5)材料四中,哪些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哪些提高军队战斗力?
(6)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A C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B A A D B D D
21.(1)分封制。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人物:商鞅;
国家:秦国。
(5)调动积极性:奖励耕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提高战斗力:奖励军功。
(6)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给人民带来一定负担。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