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法国一旅游团想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 )
A.北京市 B.陕西省 C.云南省 D.浙江省
2.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
A.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B.建造房屋
C.集体生活,用打制石器 D.人工取火
3.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搜集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B.原始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C.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D.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
4.下列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它们共同说明了(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远古人类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原始农业的发展
5.《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反映了远古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 而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家畜饲养的出现 D.陶器玉器的制作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下列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
A.河姆渡遗址 B.良渚古城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陶寺古城遗址
7.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尧 B.炎帝、黄帝 C.黄帝、尧 D.尧、舜
8.“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9.下而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全不可信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10.他既是一位治水英雄,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他”是( )
A.蚩尤 B.禹 C.舜 D.黄帝
11.《史记》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注:敌人)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表明受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
A.定期到周室朝觐 B.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C.定期向周王纳贡 D.对下属再分封
12.河南洛阳是著名的古都下列朝代中第一个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A.西周 B.夏 C.东周 D.商
13.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商朝 B.②——东周 C.③——西周 D.④——夏朝
14.“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关于夏、商、周诸朝君王与其执政期间发生大事的对应,正确的是( )
A.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B.桀——有所作为,国力强大
C.周公——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D.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15.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春秋无义战”反映了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诸侯矛盾 B.发展国家经济
C.争当诸侯霸主 D.镇压平民起义
16.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于葵丘会盟,周襄王派特使参加,送来王室祭肉并免其跪拜礼,但齐桓公坚持恭行跪拜。这反映了( )
A.宗法等级制度已彻底瓦解 B.齐桓公以尊王来巩固霸业
C.齐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确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稳固
17.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
C.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
18.《史记·周本纪》中写道“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这则材料强调的是( )
A.诸侯争霸促进民族交融 B.礼崩乐坏导致思想混乱
C.诸侯崛起操纵国家政治 D.战争惨烈引发巨大灾难
19.商鞅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通过把秦国绑到战车上,商鞅把诸侯眼中的“夷狄之邦”改造成了诸侯谈之色变的“虎狼之国”。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禁止私斗 C.奖励耕战 D.编制户口
20.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吴国 B.齐国 C.赵国 D.晋国
21.张炜同学收集到了一段文字史料:“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该史料描述的局面出现在( )
A.部落联盟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2.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23.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
请我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以执养战斗之士”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打击了旧贵族的等级秩序
24.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材料叙述了诸侯争霸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积极影响 D.消极影响
2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26.下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最东和最西的两国是( )
A.齐秦 B.楚燕 C.韩魏 D.赵秦
27.解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战国铁农具 战国牛耕图 商鞅舌战旧贵族
A.铁农具和牛耕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B.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变革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D.铁农具和牛耕为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
28.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29.《史记》中记载:“蜀守_______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横线处应填的人物是( )
A.李冰 B.商鞅 C.韩非 D.大禹
30.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出欧洲早近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于下列哪一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31.“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用个人能力取代血缘关系来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商鞅变法措施中体现这一核心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确立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32.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商鞅变法中体现“国家形态”转折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C.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3.都江堰的治理坚持“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这是其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注重( )
A.设计精巧美观 B.政府的扶植 C.人与自然和谐 D.人民的支持
34.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逐渐增强,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实行变法改革。这说明各国变法( )
A.顺应了社会转型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巩固了周朝统治 D.实现了国家统一
35.周礼规定:天子食用牛肉,诸侯食用羊肉,大夫食用猪肉。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的确立 B.阶层差异消失
C.铁器牛耕推广 D.统一王朝出现
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1)图1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是什么?
(2)图2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什么制度?请写出图2中反映的此制度的主要内容(提示:从对象、权力、义务方面介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3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战国时期,七雄逐鹿中原,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下,秦国的强兵富国梦逐渐得以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美又重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废除)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秦以前的旧制度)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 岷山乡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哪些新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变法名称,并简述材料中体现的“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及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起到的作用。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反映的水利工程名称及主要设计者。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B D B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C B D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D C B A B A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A C A C
36.(1)制度:禅让制。
人物:启
(2)制度:分封制。
主要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宗亲、功臣等(对象);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拥有统治和管理封地的权力(权力);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进献贡物,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义务)。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促进了中原与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
37.(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影响:加速了统一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促进了社会变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3)名称:商鞅变法。
措施一及影响: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激发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措施二及影响: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作用: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名称:都江堰。
人物:李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