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课件(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基础过关
1.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为了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他是(  )
A.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B.左宗棠
2.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陆续采取了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举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等措施。该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振兴中华”
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激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4.扎西同学喜欢用顺口溜方式记忆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例如,他将某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编成“割台湾、赔两亿、增四口、设工厂”的顺口溜。该不平等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5.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款的实施(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C.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阻止了其他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6.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D.天京定都
C.公车上书
7.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A.《辛丑条约》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9.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一个争议的历史人物
材料三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线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其中任何一件发生的大事及其重要影响。
(1)大事及其重要影响: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任选一个回答)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想一想,梁启超对李鸿章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2)口号:“自强”“求富”。
原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 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3)管带:邓世昌。
原因:中国清政府的腐败。
(4)依据材料四中这位中学生写的作文,思考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公民的是什么 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4)考验:责任意识(对国家与社会负责意识)。
责任:维护(珍惜)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考点清单
考点一: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




背景 国际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革命与改革。
国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 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洋



口号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内容 军事 工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新式 教育 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民用 工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建立新式 海军 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评价 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进步性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 原因 ①洋务运动只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③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先进的技术。 启示 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收 复 新 疆 背景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得到俄国、英国支持。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策略 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结果 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后来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影响 新疆建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考点二: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背景 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时间 1894-1895年
经过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大战:邓世昌;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 关条 约》 的 签 订 时间 1895年 地点 日本马关 内容 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瓜分 中国 狂潮 导火线 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向中国索取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表现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考点三: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公车 上书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宣传 变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百日 维新 时间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教育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结果 失败。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戊戌六君子”。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失败 原因 顽固派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考点四: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义 和 团 运 动 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等民间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发展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口号 “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结果 中外联合绞杀。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时间 1900-1901年
直接 原因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
结果 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辛 丑 条 约》 的 签 订 时间 1901年 签约国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内 容 及 危 害 经济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影响和控制之下。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于清政府按照帝国主义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考真题
1.(2024·湖北武汉·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供应给驻守台湾以及广西、云南等前线的各路清军使用。煤矿、冶铁、纺织等领域建立的民用企业也逐渐改变着社会面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太平天国分土地
C.维新变法启民智 D.扶清灭洋御外侮
B.洋务运动求富强
2.(2025·广西中考·7)自19世纪60年代起,至甲午战争前,各类新式学堂在中国渐次设立,培养了大批军事、科技、外语人才。这主要得益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3.(2025·山东烟台中考·8)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和维持清王朝封建统治政权,一批当权官僚出面主持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自强”“求富”运动。该“运动”(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D.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之中
解析:洋务运动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时,由曾国藩、李鸿章等官僚推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学习西方科技、引进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序幕,因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故选B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而非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排除A项;洋务运动虽引进技术,但未触动封建制度,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未能实现富强,排除C项;军阀割据纷争始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时期,与洋务运动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4.(2024·四川宜宾·6)1879年,《纽约时报》报道称,洋务派“已经获得皇帝陛下的许可,在上海办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织厂——上海织布局”。该报道说明,洋务运动(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C.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关注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2023·安徽)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6.(2024·贵州黔东南州·4)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7.(2025·威海中考·9)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A.威海
解析:1895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是威海,“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所以举办地是威海,故选A项;旅顺在甲午战争中遭日军占领并发生大屠杀,但北洋舰队主力覆没于威海非旅顺,排除B项;青岛在甲午战争时期非主要海战战场,后成为德国租借地,与北洋舰队覆没无关,排除C项;大连与旅顺相邻,甲午战争中日军登陆但北洋舰队覆没地为威海非大连,排除D项。
8.(2023·甘肃兰州)李鸿章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据此他积极投身于(  )
A.镇压太平军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9.(2025·陕西中考·4)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愚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D.民主共和
C.变法图强
10.(2023·西藏)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2024·河南中考·9)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
12.(2024·内蒙古包头·6)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3.(2024·广东中考·12)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14.(2024·山东烟台·9)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2025·吉林中考·6)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解析:题干序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展示了列强侵华逐步升级:鸦片战争(1840—1842)后《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丧失主权,甲午战争(1894—1895)后《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巨额赔款加深危机,八国联军侵华(1900)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民族危机持续加剧,故选A项;序列聚焦外国侵略事件,未涉及人民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斗争,排除B项;清朝统治于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朝仍存续,排除C项;近代化早期探索涉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题干主要是列强侵略,排除D项。
16.(2024·四川广元·7)某校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专题做了如下梳理。对该专题主线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7.(2025·齐齐哈尔中考·2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一八九四年,日人预备充足,蓄意挑衅,卒至以兵戎相见。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唐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东亚等地区的文明进步,古代东亚的日本通过哪一改革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改革:大化改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兵戎相见”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该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战后召开的哪次国际会议,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2)条约:《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会议:华盛顿会议。
18.(2024·云南中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列举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2)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革。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征。
THE END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