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七 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课件(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七 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课件(通用版)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2026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
主题七 人民解放战争
基础过关
1.这是一次胆识的较量,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然而却让中国人见证了毛泽东“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气魄,这里的“较量”和“谈判”是指1945年的(  )
A.西安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B.重庆谈判
2.“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B.挺进大别山
3.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考点清单
考点一: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重 庆 谈 判 背景 国际 抗日战争刚结束,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国民党内战准备尚不充分。
国内 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
目的 国民党 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 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意义 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政治 协商 会议 概况 1946年1月,重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国民党 发动 内战 爆发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全面进攻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解放区 军民的 自卫 反击战 论断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战术 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反击 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消灭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二: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解放 区的 土地 改革 实施 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依据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 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战略 进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 战役 辽沈 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人物 林彪、罗荣桓
概况 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 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人物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概况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 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人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概况 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
意义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 战役 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放 战争 胜利的 原因 ①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
②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中考真题
1.(2023·山东东营)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国共双方(  )
  B.进行了军队整编
C.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D.建立了联合政府
A.签订了“双十协定”
2.(2024·甘肃兰州·14)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3.(2024·云南中考·15)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2025·四川达州中考·7)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一些著名论断,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解放战争初期,他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D.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解析: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指出其表面强大实则虚弱,极大鼓舞了解放军斗志,推动了革命进程,故选B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1930年在土地革命时期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时提出的,与解放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毛泽东1942年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中为克服经济困难提出的口号,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是毛泽东1927年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初期强调武装夺权的观点,与题干解放战争初期不符,排除D项。
5.(2025·四川南充中考·9)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  )
A.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扫除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障碍
D.促进了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解析: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奠定胜利基础,故选A项;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47年时全国并未完全解放,无法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年才开始,1947年改革未涉及工业化障碍清除,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土地分配方式,没有关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内容,事实上当时处于战争时期,难以仅因土地分配就促进全国粮食产量增加,排除D项。
6.(2023·吉林长春)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均田免赋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2024·山东烟台·13)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2025·山东烟台中考·13)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继辽沈战役之后又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主要发生在华东和中原地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大大削弱了国民党主力的战斗力,并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决定性的战役”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D.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解析: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地点在华东和中原地区,它削弱了国民党主力战斗力,为渡江战役奠定基础,与材料描述相符,故选C项;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对日军的伏击战,属抗日战争时期,远早于1948年且地点不符,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是国民党军在山东对日军的防御战,也属抗战阶段,与材料解放战争背景及时间不匹配,排除B项;平津战役虽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进行,但主战场在华北如北平、天津,并非华东、中原,材料明确限定该区域,排除D项。
9.(2025·江苏苏州中考·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体与会同志提出了“四不两少”的要求: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平列。这些规定(  )
A.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D.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解析:毛泽东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四不两少”要求,包括不做寿、不送礼等,旨在反对个人崇拜、提倡廉洁自律,直接加强了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故选C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会议,不是转向农村,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在1945年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非1949年,排除B项;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抗日无关,排除D项。
10.(2025·江苏苏州中考·26)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务。
时间 事件
1945年8月 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
1946年1月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协决议
1946年6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打退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10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土地改革
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1)事件: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据材料将人民解放战争分成若干阶段,写出每个阶段名称。
(2)阶段: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自卫反击;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政治: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争取到了广泛的政治支持。经济;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支持解放战争。
11.(2025·云南中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结束时,国民党政府财政负担十分沉重。为了维持内战的庞大开支,国民党政府除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外,还大量发行纸币。一百元可购买的物品,从1940年的1头猪到1947年仅为1/3盒火柴,恶性通货膨胀和美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使民族工商业纷纷停产、倒闭,失业人数陡增。为挽救经济崩溃,国民党政府又无限额地发行新纸币,强迫民间用金银和外币兑换。与此同时物价狂涨,抢购风潮席卷全国,民怨沸腾。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投机资本家囤积粮食、煤炭,棉纱,哄抬物价,引发了全国性涨价高潮。国民党特务分子甚至公然叫嚣:只要控制了米、棉和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人民政府紧急从全国各地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全国各大城市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一致行动。这场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平息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国民党政府覆灭的原因。
(1)国民党政府覆灭的原因:
经济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大量发行纸币)、美国商品倾销,导致民族工商业倒闭,民生恶化。
统治腐败:增加捐税盘剥人民,失去民心;内战开支巨大,加剧财政危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哪些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2)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形势:
国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特务破坏(如上海投机资本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经济凋敝,物价飞涨,民生困难。
国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国际局势紧张(如朝鲜战争即将爆发)。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认识
(3)历史认识:
政府的经济政策直接关系民生与政权稳定,只有关注民生、维护经济秩序,才能获得人民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局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THE END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