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常见题型归纳 总结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物态变化 常见题型归纳 总结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态变化 常见题型归纳 总结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温度计的读数问题
1. 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中: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为;
(2)如图(a)所示的操作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 ,且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3)如图(b)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将此温度计放入碎冰中一段时间,测得温度为,请画出温度计此时的液柱液面所在的位置,并把液柱部分涂黑。
小明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玻璃瓶配一个橡胶塞,橡胶塞上插入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使玻璃管与橡皮塞、橡胶塞与瓶口均密封,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液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此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此装置放在室内,当周围的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小明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小明的体温为 。
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某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确,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90℃,在测一杯热水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6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 ℃。
附加题:安粒粒有一支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但标度却不准确,标准大气压下,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5℃,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5℃。则:
(1)这支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当它指示的温度是17℃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3)当温度为多少摄氏度时,它的指示温度等于实际温度?
二、温度计的使用问题
5. 如图所示,是小明用同一支温度计测量碎冰块的温度时的几种情况,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6.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自制温度计,他们用玻璃小瓶装满带颜色的水,在瓶口的橡皮塞上插进一根透明吸管,如图所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该温度计对温度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吸管越长越灵敏 B.吸管内径越大越灵敏
C.瓶子壁越厚越灵敏 D.瓶子容积越大越灵敏
7. 下列关于鹤壁市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淇河表面雾气弥漫——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五岩山顶冰雪消融——冰变成水是液化现象
C.浚县山顶霜满枝头——霜的形成是吸热现象
D.云梦山顶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放热现象
三、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问题
8. 在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圆鋬宽叶倒勾铜矛是珍贵的青铜器。古代制作青铜器常采用“失蜡法”,先以蜡制成与铜矛形状相同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耐火材料制成“外范”,加热使蜡变成液态后流出形成空腔,最后将青铜熔液倒入空腔,冷却后去掉“外范”,就得到了青铜器。以下关于制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和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持续上升
D.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是凝华现象
9.我国古诗词语言优美、寓意深远,同时古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下列对诗句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中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B.“晓驾炭车辗冰辙”中冰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窗含西岭千秋雪”中雪的形成是吸热过程
D.“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的形成是放热过程
10. 冻豆腐是涮火锅必备食材,如图甲所示,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内部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 (选填“先凝固后汽化”“先汽化后凝华”或“先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餐桌上端来的一盆撒有少量干冰的海鲜,仙雾缭绕美轮美奂,如图乙所示,这“仙雾”是由于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四、熔化和凝固的图像问题
11.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3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一共花了30min
D.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不变
1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熔点是49℃ B.c点处甲、乙两物质的温度不相同
C.甲属于晶体 D.甲在ab段没有吸热
13. 小杨同学在“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画出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该固体在第10min时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炎热的夏天吃“盐水冰糕”既可以解暑,又可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小明将适量的食用盐加入冷开水中来制作“盐水冰糕”。他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中,每隔一定时间记录盐水的状态和温度,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如图甲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1)从图像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点为 ℃;
(2)如图乙所示,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盐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的质量会 (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依据以上实验信息,请写出一条削减公路上积雪的措施 。
五、探究晶体熔化的实验问题
实验课上,同学们将碎盐冰放入易拉罐中,研究盐冰的熔化过程。同学们每间隔1min记录一次盐冰的温度,并依据熔化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出了盐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盐冰为 (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了约 min;
(3)盐冰的熔点为 ℃,在熔化时,盐冰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在温度为0℃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5)在盐冰熔化的过程中,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白色的霜,如图2所示。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6.在“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图甲、乙所示的两种装置。
(1)实验时应选用图 中的实验装置,其优点是 。
(2)试管中的固体颗粒 (选填“大一点”或“小一点”)好。
(3)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4)实验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56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59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①海波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在此过程中,海波的温度 (选填“变化”或“不变”)。
②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
17.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冰的熔化特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与进行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的合理顺序应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 (选填“冰块”或“碎冰粒”),其目的是 。
(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是为了 。
【分析与论证】
(5)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其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为 ℃。
(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是 (选填“AC”“BC”或“AD”)段,其熔化特点为 。第7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交流与反思】
(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
(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9)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此时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78
汞 357
(10)另一组的同学采用了一样的实验装置,但冰熔化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记录温度和观察状态,请你帮他们想一个在实验中延长冰熔化时间的方法: 。
(11)小明又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试管中的碎冰第 min开始熔化,14min后持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六、探究液体沸腾的实验问题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雨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问题】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规律。
【证据】
(1)实验步骤:
①组装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某一时刻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②当水温升高到92℃后,每隔10s读一次温度,把读数记录在表格中,并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
时间t/min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温度t/℃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1 101 …
③分析数据,总结出水沸腾前后温度特点;
【解释】
(2)从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实验中还发现,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化情况是 ,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判断水是否沸腾;
【交流】
(3)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此时的气压 (选填“低于”或“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小雨发现妈妈炖汤时,汤沸腾后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小雨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不沸腾”的原因是 。
19. 小明在“探究水沸腾条件”学习活动中,经历了以下过程:
(1)观察水沸腾现象如图1,水正处于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听到的水声与之前相比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
如图2,小明点燃酒精灯开始实验,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的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①利用表中数据,在图3中画出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②由数据分析可知:水沸腾前,温度 ; 水沸腾时,温度 。
③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水温低于沸点时,不能沸腾。
(3)探究水沸点的影响因素:
如图4实验,瓶内水正在沸腾,用注射器压入空气,瓶内气压变大,水停止沸腾,继续加热,水又沸腾了,此时水温高于100℃ 停止加热,水停止沸腾,用注射器抽气,水面上方气压变小,水又沸腾了,此时水温低于100℃ 由此得出结论:液体沸点与 有关。已知: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由此可知,题(2)实验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探究水沸腾的条件:
如图5实验,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水未沸腾,且两只温度计示数相同。小明分析试管中水不能沸腾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水面上方气压与烧杯中水面上方气压不同
B.试管中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
C.试管中水不能从外界吸热
20.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
(1)为使烧杯受热均匀,烧杯底部应垫 ;有同学提议在图甲装置的烧杯口加纸盖,其主要目的是 。
(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此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3)在水温升高到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4min后停止读数;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4)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这是由于当地气压 (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5)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 图。
(6)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7)小明和小华都进行实验,两人的水从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 不同。(答一条即可)
(8)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9)小红又做了图戊所示的实验,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发现烧杯中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当小红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了,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0)放学回家看到妈妈用炉火炖汤,于是在汤沸腾后小明建议妈妈调为小火,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
【补充设问】
(11)如图己所示,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小明将注射器内的冷水注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水停止沸腾,则烧杯中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2)同学小亮用图庚所示的装置在完成实验后,移走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烧瓶中的水 ,这样操作探究的问题是 。
(13)小明做完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变化的图像如图辛所示,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有A、B两种方案可选择:
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然后加冷牛奶 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
结合图像,你认为方案 的冷却效果好。
七、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问题
小林自制了一个加湿装置来提高房间湿度。如图所示,他将浴巾搭在衣架上,浴巾下端浸入水中,吸水浴巾表面一直处于湿润状态,然后用电风扇正对浴巾吹风加速空气流通来对房间进行加湿。
【问题】为了弄清楚自己制作的加湿装置对空气加湿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林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浴巾的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电风扇的风速大小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
【证据】小林将湿度计和图示装置放置在封闭小房间中,依次改变浴巾的面积、电风扇的挡位大小和水的温度重复实验,1小时后将房间的湿度记录在下表中,每次实验前打开窗户通风直至空气湿度恢复到35%(实验过程中用加热器维持水温不变)
实验序号 浴巾的面积 电风扇的风速 水的温度/℃ 空气湿度
1 小 快 45 38%
2 中 快 45 42%
3 大 快 45 45%
4 大 慢 45 41%
5 中 快 20 33%
6 中 快 60 47%
(1)浴巾上的水分通过 (填物态变化)变为水蒸气散播到空气中。
(2)每次实验前打开窗户通风直至空气湿度恢复到35%的目的是 。
【解释】
(3)分析第1、2、3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浴巾的面积越 ,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越强。
(4)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与 大小有关。
(5)分析第 三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越强。
【交流】
(6)小林不小心弄坏了湿度计,小明告诉小林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得知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 操作是 。(不允许增加器材)
22. 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会影响脚的舒适感。透水汽性是指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的水蒸气质量。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在相同规格的容器中盛放等质量的水,用恒温装置维持水温不变,面料与容器口紧密贴合。容器口的面积为40cm2,装置甲中的水温为37℃,实验室温度为23℃。
(1)实验中,装置乙中的水温应为 ℃。
(2)分别测出两装置中容器、水和面料的总质量m1;30min后,再次测出相应的总质量m2,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
实验装置 总质量m1/g 总质量m2/g
甲 225.00 223.12
乙 235.00 232.68
①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 g;
②面料 的透水汽性更大;它的透水汽性为 。
(3)请举出一个生活中选用透水汽性大的材料而增强舒适感的实例: 。
23. Ⅰ.小明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对比A、B,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 有关。
(2)通过对比 ,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相同,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并及时观察到了现象:在玻璃板上,同时用酒精和水分别涂一个大小相同的圆斑,观察发现 (选填“酒精”或“水”)圆斑先干了,从而说明了其他因素一定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若室内温度为,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Ⅱ.小明继续应用物理课堂所学知识模拟大自然中雨形成的实验装置图(如图乙)。
(4)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 (选填“酒精灯”或“酒精灯及其火焰”或“烧瓶”)高度,先固定 (选填“铁夹”或“铁圈”),然后再依次固定好其他器材。
(5)点燃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 ,这是因为水蒸气由于 而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6)若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 (选填“冰块”或“热水”)。
(7)实验时,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 (填序号)。
①夏天在饮料里加冰块
②北方冬季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
③用蒸笼蒸馒头
④用干冰作为制冷剂人工降雨
答案
一、温度计的读数问题
1. (1)[1][2]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3)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0℃刻度线下方第5格为-5℃,如图所示:
[1][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此温度计中测温物质是液体,所以其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升高时,液体膨胀,液柱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收缩,液柱下降。
[3]如图该体温计分度值为0.1℃,由液面位置可知,小明的体温为36.6℃。
3. [1]一般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表面对应在30℃右侧第4格处,所以其示数为34℃。
[3]对于刻度均匀而示数不准确的温度计,若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t1,放入沸水中时示数为t2,则其分度值为
用其测量实际温度时,若温度计的示数为t3,则实际温度为
已知在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是90℃,则在温度计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60℃恰好相等的情况中,则
由此解得
4. (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这支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2)当它指示的温度是17℃时,实际温度是
(3)它的指示温度等于实际温度时,设温度为t,则有
解得
二、温度计的使用问题
5. A.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A错误;
B.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故B错误;
C.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且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
D.图中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6. A.温度计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液体热胀冷缩时在吸管中引起的液面高度变化,而不是吸管的长度,故A错误;
B.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可知,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的情况下,吸管内径越小,液柱上升或下降的高度越大,温度计越灵敏,反之,吸管内径越大,液柱高度变化越不明显,灵敏度越低,故B错误;
C.瓶子壁的厚度对瓶内液体的热传递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影响温度计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如果瓶子壁过厚,会使热量传递变慢,反而可能使温度计的反应更迟钝,故C错误;
D.瓶子容积越大,装的液体越多,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液体热胀冷缩的体积变化量就越大。由于吸管内径一定,液体体积变化越大,在吸管中引起的液柱高度变化就越明显,温度计也就越灵敏,故D正确。
故选D。
A.淇河表面雾气弥漫,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并非汽化现象。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故A错误;
B.五岩山顶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这一过程属于熔化现象,而非液化现象。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B错误;
C.浚县山顶霜满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并非吸热现象。故C错误;
D.云梦山顶朝露晶莹,露的形成和雾类似,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三、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问题
8. A.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会吸收热量,故A错误;
B.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
C.青铜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蜡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上升,故C错误;
D.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9. A.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冰是液态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固体的冰晶,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1]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在冷冻时由液态变成固态,即发生凝固,解冻时由固态变成液态,即发生熔化而形成的。
[2]“仙雾”是由于固态的干冰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升华过程干冰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使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的。
四、熔化和凝固的图像问题
11. A.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它有固定的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凝固,到第20min凝固结束,在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第13min处于这个时间段内,因此此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
C.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凝固,到第20min凝固结束,凝固过程持续的时间是20min 减去10min,即10min,而不是30min,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凝固点是-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此时该物质温度为-2℃),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水会凝固成冰,因此试管内冰的质量将增加,故D错误。
故选B。
12. A C.由图可知,甲熔化时温度保持在48℃不变,甲的熔点是48℃,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所以,甲是晶体,故A错误,C正确;
B.由图可知,c点是甲乙图像的交点,交点的含义是该时刻甲、乙两种固体的温度相同,故B错误;
D.由图可知,甲在ab段正在熔化,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温度不变,持续吸热,甲在ab段持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1]由图像知,BC段温度保持不变,该固体处于熔化过程,熔化有固定的温度,所以是晶体。
[2]由图像知,CD段温度升高,该物质处于液态,DE段温度降低,但未达到凝固温度,处于液态,EF段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过程,所以第10min处于液态。
14. (1)晶体的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图像中与横轴平行的一段是温度保持不变的,所以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C。
(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增多。
(3)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在不能及时熔化的积雪地面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使雪在较低温度下熔化。
五、探究晶体熔化的实验问题
15.( (1)[1][2]实验中需要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2)[1][2]由图1可知,盐冰熔化从第4 min开始至第10 min完成,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盐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因此盐冰是晶体。
(3)[1][2]由图1可知,盐冰熔化时温度保持-2℃不变,即盐冰的熔点为-2℃。
(4)温度为0℃时,高于盐冰的熔点,盐冰已经熔化结束,处于液态。
(5)易拉罐的底部出现的白色的霜是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16. (1)[1][2]实验时应选用图乙中的实验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能使固体受热均匀,并且可以使海波和石蜡缓慢吸热,从而更便于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2)试管中的固体颗粒小一点好。因为固体颗粒小,受热更均匀,能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测量出的温度更准确。
(3)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因为实验中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的外焰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固定好铁圈后再放置烧杯等器材,所以自下而上安装更符合实际操作需求。
(4)[1][2]由表格数据可知,海波从第4min到第9min熔化,经历5min。在此过程中,海波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海波是晶体。
[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持续升高,说明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17. (1)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确定铁圈的高度,再安装其他器材,合理顺序应是自下而上。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1][2]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碎冰粒。因为碎冰粒与热源的接触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加热时间短,效果明显。
(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使温度缓慢上升,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5)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在0℃以下,所以其示数为-12℃。
(6)[1][2][3]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则BC段是熔化过程,由此可知冰是晶体,从图像可以得出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试管中碎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15min完全熔化,历时10min,所以第7min,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且不能接触试管壁和试管底。因为如果玻璃泡接触试管壁或试管底,测量的温度就不是被测物质的真实温度,会受到试管壁或试管底温度的影响。
(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冰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冰还能从烧杯中的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9)由表格可知汞的凝固点是-39℃,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汞会凝固,因此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10)冰的熔化时间过短,可能是外界温度太高,吸热太快,或者冰的质量太小,所以我们可以减小酒精灯火焰或者增加冰的质量。
(11)[1]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的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0℃时,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则试管中的冰的温度也只能升到0℃,然后保持不变,此时试管内外的温度相同,试管内的冰不能继续吸热,不能熔化。当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温度升高,试管中的冰吸收热量,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温度才会升高。所以图戊中的实线是烧杯中的冰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2]试管中的碎冰在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才能吸收热量,开始熔化,由图戊知,试管中碎冰从第10min开始熔化,14min完全熔化,历时4min。
[3]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当试管内外温度相同时,没有温差,试管内的水不能继续从烧杯中的水吸收到热量,所以温度不可能超过烧杯中水的温度。
六、探究液体沸腾的实验问题
18. (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91℃。
(2)[1]从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1℃不变,温度保持不变。
[2]水沸腾时,水内部和表面同时剧烈汽化,气泡上升时不断有水蒸气进入,且水的压强变小,气泡体积膨胀,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
(3)[1][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10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所以此时的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
(4)汤沸腾后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把火调得更小,虽还在加热,但汤不沸腾了,原因是相同时间内,汤吸收的热量小于或等于散失的热量,不能继续吸热(沸腾需要持续吸热,当吸热不足以弥补散热时,就不能维持沸腾状态)。
19. (1)[1]由图可知,此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变大,说明此时水正处于沸腾时。
[2]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气泡不断升高,深度减小,水压减小,气泡逐渐变大,迅速到达液面破裂,几乎听不到“嗡嗡声”,听到的水声与之前相比变小。
(2)[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采用描点法画出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2][3][4]水沸腾前,持续吸热,温度升高 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
(3)[1]用注射器压入空气,瓶内气压变大,水停止沸腾,继续加热,水又沸腾了,说明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水停止沸腾,用注射器抽气,水面上方气压变小,水又沸腾了,此时水温低于,说明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由此得出结论: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高。
[2]题(2)实验时水的沸点是,低于100℃,说明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A.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同时同地进行加热,所以试管中水面上方气压与烧杯中水面上方气压相同,故A错误;
B.由题干两只温度计示数相同可知,可知试管中水达到沸点,故B错误;
C.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要有温度差才能吸热。试管中的水和烧杯内的水没有温度差,所以不能持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故C正确。
故选C。
20. (1)[1]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烧杯底部应垫上石棉网,石棉网能够均匀地分散热量,确保烧杯各个部分都能受到均匀的加热。
[2] 烧杯口加盖,可以减少烧杯内水的热量的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2)根据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从下往上示数变大,所以是零上,故示数为88℃。
(3)[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中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2] 由图像可以看出沸腾时持续加热并继续测温,水的温度会保持不变。
(4)[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温度上升到99℃时不再上升,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故水的沸点是99℃。
[2] 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增大而增大,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所以此时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5)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图A符合水沸腾时的现象。
(6)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说明水还满足沸腾的条件,可能的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继续吸热。
(7)水从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或者水的初始温度不同。
(8)“白气”是杯中水汽化形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小水珠。
(9)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当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试管中的水能够沸腾了,说明加入食盐后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了,所以烧杯中的水沸点升高了,故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升高了。
(10)水沸腾时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因此调到小火,汤能继续沸腾还能节约能源。
(11)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小明将注射器内的冷水注入烧杯中,则烧杯中的水温降低,不能达到沸点,所以烧杯中的水停止沸腾;由于大气压不变时,水的沸点不变,故烧杯中水的沸点不变。
(12)[1][2]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会看到烧瓶中的水再次沸腾,本实验操作是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3)由图看出水冷却过程温度变化特点是先快后慢,即水在高温时散热快,温度降低得快,低温时散热慢,温度降低得慢。根据水的温度降低的规律,如果要使一杯热的奶茶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先将滚烫的热茶自然冷却一会,然后加冷牛奶,故方案A效果更好。
七、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探究问题
21. (1)浴巾上的水分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
(2)每次实验前打开窗户通风直至空气湿度恢复到35%的目的是控制变量,确保每次实验时的初始空气湿度相同,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分析第1、2、3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浴巾的面积越大,空气湿度越高,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浴巾的面积越大,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越强。
(4)第3、4次控制其他条件相同,改变电风扇的风速,风速越快,空气湿度越高,可得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与电风扇的风速大小有关。
(5)分析第2、5、6三次实验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高,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水的温度越高,加湿装置的加湿能力越强 。
(6)小林不小心弄坏了湿度计,可以在相同时间内,观察不同条件下房间内物品出现的水珠情况或者感觉皮肤的湿润程度,或者观察木板在不同条件下的受潮程度等,来大致判断驾驶装置的加湿能力。
22. (1)为比较两款鞋子面料的透水汽性,应用控制变量法,所以两个装置内水温应该要相同,装置甲中的水温为37℃,则装置乙中的水温也应为37℃。
(2)[1]分析表格数据可得,装置甲中透过面料1的水蒸气质量为
[2][3]分析表格数据可得,装置乙中透过面料2的水蒸气质量为
根据透水汽性的定义可得,面料1的透水汽性为
面料2的透水汽性为
因为,所以面料2的透水汽性更大。
(3)长时间驾驶时,手掌易出汗,透水汽性大的皮革能及时排出湿气,可以保持干爽,所以汽车方向盘选用天然皮革制作。
23.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1]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控制水的温度和水的表面积相同,由图知,A、D水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情况不同,故应选A、D两图进行对比。
[2]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某些因素相同,进而寻找出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3)[1]根据酒精容易蒸发,可以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酒精会先蒸发完,故酒精圆斑会先干。
[2]其他因素一定时,酒精和水蒸发的快慢不同,由此可以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温度计的玻璃泡时,温度计所测温度先降低;酒精全部蒸发后,温度上升,与室温保持一致,故温度计的示数会先降低再升高,最后保持不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2]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好下面的器材,所以先固定铁圈。
(5)[1][2][3]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小水珠,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金属盘会放热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
(6)若要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冰块,温差越大,液化现象越明显。
(7)[1]实验时,因为液化要放热,水蒸气放出的热量部分被金属盘吸收,所以握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升高。
[2]夏天饮料里加冰块,这是利用熔化吸热;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这是凝固放热;蒸笼蒸馒头,这是液化放热;用干冰作为制冷剂人工降雨,这是升华吸热,故选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