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8 届高一·十月月考
语文科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
B.文章着重从乡土社会特征和人际关系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C.文章在论证乡土社会的信用特点时,将乡土社会与陌生人形成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
D.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旨在论证乡土社会对事物认识有其独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B.“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习”得的礼俗。
C.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习俗无法应对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土”贬义的色彩。
D.在乡土社会中 ,一些生活方式会对法治社会产生了干扰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进程路上的绊脚石,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4.根据原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1)①作者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的特性是 (甲) 。
(2)②-③作者指出 ,由于空间上的(乙) 和聚村而居等原因,乡土社会成为一个 (丙) 的社会。
(3)④-⑦由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乡土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得以享有规矩带来的自由;而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信用,也让法律无从发生;另一方面,(丁),人对彼此及其生长环境中的事物熟悉,但不太追究抽象真理,得到的只是个别性的认识,并以孔子因人而异答复“孝是什么”为例加以佐证。
(4)⑧最后作者反思在 (戊) 中的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流弊丛生。
5.下列材料中的“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请结合文本观点简要分析。(5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同志之间(节选)
茹志鹃
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各随部队出发,于是我们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我这个才提拔的女上士,暂时就任事务长。我这边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
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他跳跳蹦蹦地跑了来,嘴里唱着自己改编了的歌:“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①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
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却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但老朱常看不惯老张的做法。他对老张说“人要成真金,就要放到火里去炼。你呢!偏要给他搭凉棚,造暖房。”小周也咬定老朱对自己抱了成见,再也解不开这个疙瘩。这晚上,走到半夜,队伍前面传下了“肃静”“不许掉队”的口令。因为这公路两头,四五里的地方就是敌人。可是在过公路以前,队伍蹚了一条河,在过河以后,我发现老朱不见了。团部说,不能留人联络。
他一掉队,尤其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上掉了队,大家都有些担心,不过能够安慰大家的是,老朱知道今天行军的路线和宿营地点,顶多他迟到一些。
到了宿营地了。又来了紧急通知,部队要立即出发。我一听愣了,老张正在挑水,把水桶一放,木鸡似的站住了,半晌才说:“老朱怎么办 ”
小周在解背包,这时悄悄地坐下,也没做声,两眼只是盯着忽闪忽闪的灯火。我考虑了一下,便到团部请示。团部表示部队立即有军事行动,不能派人等他,更不能把行动地点留下。老朱能不能回来,只有靠他自己了。
第二天晚上,小周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一个老乡说,有个小同志出村去了。老张含着泪说道:“怪我,②我知道他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要是部队现在又要出发,那怎么办呢?”我一听这情况,心里明白了。我来不及说什么拉过院里的大青骡,就朝昨晚来的路上飞奔。远远地,我看小周坐在一块石头上,脸对着山那边,正抽抽噎噎地在哭,一听我的声音,就转过头来,哭得越发伤心起来。我大声责问,他倒反而一头扑到我怀里,索性放声大哭起来,说道:“老朱不能回来了!”我只得拍拍他的肩膀说:“革命嘛!难免要有牺牲的。”好像要证实我这句话似的,远处响了两声冷枪,小周骤然抬起头,不哭了。“老朱他不会不赚他几个,白白牺牲的。”小周说着,慢慢地跟我回去。
“你不是说过,跟老朱再也搞不好了,怎么一下子那么佩服他起来了?”
“好不好都是同志嘛!”③小周横了我一眼。
“要是他没牺牲又回来了,你跟他搞不搞得好呢?”
小周没回答,停了一会儿,听他抽着鼻子又哭了。“你等等。”他忽然停住脚,翻身又跑上山顶,找了一块大山石下面的平净土,用树枝迅速地在上面画道:“向西向南,小周。”写完对我说道:“他不一定牺牲,对不对?”
“对,快走吧!要是部队突然又要行动呢?”
清早,我们正忙着,忽见老张一脸的惊喜,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叫道:“你看看,你看看……”一手指着门外。我便跑到门外一看,也不禁跳起来欢呼道:“老朱回来了!”老朱浑身污泥,仍然挑了那副担子,不过,笋筐已掉扁了,扁担也断了,用树枝绑扎着,手里紧紧地拿着伙房里的那把菜刀,头发好像在两天之内突然长了许多,脸黑了,瘦了,面颊上还带了几点干了的泥巴,只有那对眼睛,仍炯炯有神。他站在那里,呆呆地,老张却给他笑得掉下了眼泪。老朱眼圈儿也红红的,但却大声说道:“哭什么?这也哭,眼泪不值钱了。”
我上前正要说话,小周已从屋里一步蹿了出来,扑上去就抱住了老朱。④老朱一看小周,拼命忍住了眼泪。说道:“啊呀,你们让我放下担子嘛!”老张把他的担子接了过去,他才对小周说道:“你给我留的字,我看见了。”
晚上,我想回去早些睡。可是一走到伙房门口,忽听老朱在里面粗声粗气地说:“不行,不行,不能什么都给他弄现成。”我一听,吓了一跳。又是什么不行了?难道又吵嘴了?我偷偷从门缝里一张,见小周已安安稳稳睡着了,老朱和老张两个人各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正给小周打那种最时髦的布条草鞋呢。
“好了,好了,你只要给他起一个头就行了,要他自己也动动手。”老朱说。
“那你怎么还往下打。”老张果然停住手,笑嘻嘻地吸着旱烟说道。
“我打好这一只,给他做一个样子。”老朱大概觉得自己说得太温和了一些,于是又十分严厉地朝老张瞥了一眼,说道:“宠,是宠不出好小鬼来的。”
他们正谈得热闹,我悄悄地进去,见老朱手里打的那只草鞋已快完工了,老张那一只打了一半,放在那里。我也不打搅他们,就躺下了。一会儿,他们没声音了,只听老张吱吱地吸着旱烟,老朱嘶嘶地撕着布条,嘴里轻轻地哼着:“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
我闭着眼,细嚼着“同志”这两个字眼,想笑,但不知为什么倒滚出了眼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开端,记叙战争年代发生在炊事房的故事,切口独特,激发阅读兴趣。
B.文本以误会的产生与解除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塑造了在战争中对小战士关怀备至的两位老战士形象。
C.文本写两位老同志对待年轻战士的不同态度,既讴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也洋溢着革命理想和热情。
D.文本中“我”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我”字反复出现,突出小周的到来使炊事房关系变得复杂,我深感困难。
B.句子②“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是指小周担心老朱牺牲,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切与情意。
C.句子③“横了我一眼”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小周面对“我”的质疑时鲜明的批评态度。
D.句子④老朱“拼命忍住了眼泪”是重新找到队伍的激动,也充满着对小周的感激之情。
8.文本两次写到哼唱歌谣的细节,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与茹志娟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两者在讲故事上的共同特征。(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吉,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 ”曰:“知之。”“知猎狗乎 ”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汉王A所以具知天下B厄塞C户口D多少E强弱F之处G民所H疾苦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使······知道,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的“闻”意义相同。
B.举,兴起、发动,与《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的“举”意义相同。
C.益,益处、好处,与《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的“益”意义相同。
D.说,音yuè ,高兴,与《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不说”的“说”读音、意义均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只有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让刘邦能了解天下各地的情况。
C.萧何忠于刘邦,谨守君臣礼制。留守关中时,萧何凡事先上奏刘邦,得到批准后再施行;即使来不及上奏的事情,也会在事后汇报情况。
D.萧何不善征战,不曾有汗马功劳,却在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封赏最多,功臣们纷纷持反对意见,刘邦以狩猎为喻,打消了群臣的疑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4分)
(2)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4分)
14.面对群臣争功,刘邦阐述萧何功劳最大的原因后,群臣无人反对。请简要概括刘邦认为“萧何功最盛”的原因。(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作,完成15~16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5.下列对两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芳草无情”两句运用拟人修辞,写出斜阳之外似乎遥接故乡的芳草丝毫不顾及游子的愁绪。
B.“夜夜除非”两句写每夜除了好梦没有其他办法让人入睡,反衬出在外的游子心中深深的愁绪。
C“鹰击”“鱼翔”与“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点及面,描绘出秋天万物自由自在活动的生动画面。
D.“百舸争流”顺流而下, “中流击水”逆流而上,激起的浪花阻遏飞舟,更加凸显出豪迈气概。
16.两首词都是描写秋天的景物,两首词的意象特征和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在《静女》中,有两处写了女子赠给男子礼物,一处是“_________ ”,一处是“ _________”,男子爱不释手,是因为他喜欢女子,爱屋及乌。
(3)《静女》中,女子隐藏起来,没有如约出现,男子只好“ _________”;《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芳草,但不知该送去哪里,因为“_________”。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
(5)秦观的《鹊桥仙》中,词人一反以往哀怨的主旋律,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词句是:“ ______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19题。
月球上是否存在水 1961年,美国科学家肯尼恩·沃森等人率先提出了月球可能存在水的设想。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月球水存在的证据及其可能的来源。如今,科学家已经通过月球遥感探测、月球返回样品分析以及撞击实验等多科研究手段,发现①_________:两极永久明影区的水冰、部分区域来自月球内部的岩浆水以及以羟基或水分子形式遍布月球的月表水。虽然已有种种“实锤”表明了月球水的存在,但这些水究竟是怎么来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科学家以为,月球水有两种可能的来源,即② 。具体而言,月球水可能来自月球内部的岩浆,或来自外部太阳风轰击,或来自彗星、流星体和微流星体的撞击等。
为何科学家如此“执着”追寻月球水的来源 要知道,水在类地行星的地质演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_________,或能帮助科学家揭示月球的身世之谜。此外,通过月球水来源的不断探究,使科学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太阳系中水的演化,以及太阳及其磁层活动对于“行星————卫星”系统的影响。
18.请在文中横线补写语句,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添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小题。
意象——意境———意图(主旨),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而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 ),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诗歌欣赏,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灵魂则在于联想,因此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决于这种联想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语言形象是“形”,它的暗示性是“神”,因此诗歌只有形神兼备,才会境界全出,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反过来说,我们只有抓住了诗歌的形和神,才能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美的精神要义,从而触摸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歌艺术的神圣殿堂。
20.请问括号处所缺的成语应为“世事无常”还是“岁月不居”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1.请你结合文段关于联想在诗歌鉴赏中作用的论述,分析《红烛(节选)》中意象的“形”与“神”。
(3分)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三、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1中提到,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我们从土地里收获着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土”这个意象常让人联想到大地、故土、家园,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情与乡愁。然而,在很多场景中“土气”作为贬义词而存在,春耕秋收这些发生在土地上的故事,很多人都感到十分隔膜。有人说,我们正在远离土地……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8届高一·十月月考文科答案及评分标摧
一、进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慈号
2
3
6
7
10
11
12
15
答案
0
D
C
CEG
C
0
P
1.C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选项,“没有隔膜”错误,原文说的是“弧立和隔膜并不是
绝对的”,说明乡士社会中人与人并非没有隔膜。B选顷,“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
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错误,原文“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
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三家村
式的微型剂落主要是因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和不流动临等特点,人口流动率小,社区间往来疏少,才形成了不
同规模的村落,而不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D选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说乡士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原文只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和法理社
会的信用产生方式不同,并未比较两者优劣。故选C。
2,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选项,“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
性”错误,原文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是为了论证“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是个别的,不是抽
象的普遍原则”,而非内容上的独特性。故选D。
3.A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A选页,“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
真理”错误,原文说“从熟悉里侮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而礼俗是“习出来的”具体
规矩,并非根本原则、抽象真理。故选A。
4.(甲)乡土性(乡土本色)
(乙)不流动
(丙)生于斯、死于斯(熟悉)
(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莲循礼俗(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戊)社会变迁(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5.①乡土社会具有不流动性,“桃花源”中的人“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生活区域周
定,与外界很少往来。②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人们彼此熟悉:关系亲密,过着和谐的生活。③乡士社会遵循礼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
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体现了乡土社会中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的礼裕。
(文本观点1分,材料分析1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6.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选项,“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小说横节的发展”
错误。小说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娓娓道来,我是事件发生中的一员,只是参与其中并观察记录,并未推动情节发
展。故选D。
7.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选项,“是在面对我的质疑时”蜡误。文中“我”问小周“你
不是说过,跟老朱再也搞不好了,怎么一下子那么佩服他起来了”,这并非“质疑”,而是带有调侃惫味的询问。
小周“横了我一眼”,是对调侃的自然反应,而非针对“质疑”的批评。故选C。
8.①(情节结构)两次哼唱歌曲一次开头伴随小周出现,一次出现结尾,老朱哼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
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暗示了人物关系的改变。②(人物形象)第一次小周哼唱着的自创的歌谣,表现了年轻人
的开朗乐观;老朱在为小周打草鞋时的哼唱,老朱嘴严心慈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③(主题表达),小周的哼
唱流露出一个离家小战士对母亲的思念,表达着战争年代中思家念亲的普遍情感:老朱的哼唱,则将战争年代
同志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凸显出来。(一点2分,两点4分。)
9.①(故事选材)两篇小说均避开战争中的宏大事件,以日常生活事件展开故事,真实可感;②(叙辜视角)两
篇均选用女性视角,通过“我”这个女同志、文工团团员的的所见所闻,展开叙事,细腻真实:③(情节结构)
情节舒缓自然,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战争的惊心动魄,充满温情;④(主题表达)两篇小说都表达了是战争中
思家念亲的普遍情感和相互关爱、淳朴真挚的人性之美。(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
10.CG原文: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王后来能详
细知道天下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疾苦的原因,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
档案。)
11.C益,增加、增多,与《出师表》“至于瓣酌损益”的“益”意义不同。
12.DD选项,“萧何不善征战,不曾有汗马功劳”错。这是器臣的错误认知,根据刘邦的解,萧何是“发踪指示”
者,是谋士和战略家,只是没有亲自去做“追杀卷兔者”的事,所以说“萧何不善征战,不曾有汗马功劳”是
错误的。故选D。
13.(1)(萧何)只是管管文书案卷,发表一下见解,从不上场,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徒”,只是,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