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杭三中 2025~2026学年第一阶段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请在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5: BADBA 6—10: DABBB 11—15: ADDCB
16—20: AADBD 21—25: DCAAD 26—30: CCBDB
二、综合题(40分)
31.【王朝的兴衰更替】
(1)牧野之战(2分)
(2)同意(2分):夏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最终被商汤推翻;商纣王荒淫无道,失去民心,最终被周武王推翻。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就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6分)
(或者:商部落首领汤,重用人才,发展经济,顺应民意,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了商朝。周武王重用人才,顺应民意,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建立了周朝。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就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32.
(1)农耕特点:合作耕种(或多人合作使用耕作工具在田地里劳作)。(2分)
(2)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被利用。(2分)
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4分)
(3)功能: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具备堤防、分洪、泄洪等功能。(2分)
影响:有利于农业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统一事业作出了贡献。(4分)
(4)因素:生产工具和技术、土地资源、水利工程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33评价:动荡的春秋时期。(2分)
论述:经济上;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政治上;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所以,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8分)上杭三中 2025~2026学年第一阶段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请在每小题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9月1日晚,央视2023年《开学第一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亮相该节目,“郧县人”头骨的化石,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请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外貌带有猿的一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李同学为研究某一学习主题,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中国的远古人类 B.河姆渡人的原始生活
C.远古人类的传说 D.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4.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半坡先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应该是( )
A.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C.二里头一号宫殿主殿复原图 D.洞穴
5.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的是( )
A.原始农业 B.采集狩猎 C.定居生活 D.群体生活
6.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使原始人从居无定所走向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掌握了磨光、钻孔等技术 B.学会了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C.掌握了建造简易房屋经验 D.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7.据下表推断可知,古代“家”字的出现源于( )
(房屋)(豕:猪) (家) “家”字的造字本义是蓄养家畜的房屋
A.定居生活 B.自然崇拜 C.祭祀文化 D.神话传说
8.某班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课后,构建了如下的思维导图。①②两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淮河流域 粟 B.黄河流域 水稻 C.珠江流域 粟 D.长江流域 水稻
9.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而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等地发现距今约7000-5000年的炭化粟粒和石斧、骨耜等工具。这说明( )
A.传说完全符合真实历史 B.考古发现能印证传说的合理性
C.石斧是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D.原始农业起源于传说中的炎帝时期
10.“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B.长江、黄河等流域均发现了原始农耕遗址
C.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 D.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
11.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文明的出现 C.农作物的种植 D.氏族的衰落
12.“由‘采集食物’进化至‘生产食物’,被称为‘产食革命’,相对于以后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下列最早进入“农业革命”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13.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共同特征的是( )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过定居生活 ③会制作陶器 ④种植农作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大河流域进入到文明社会 B.山西出现早期的国家
C.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
15.“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立的制度是( )
A.奴隶制度 B.王位世袭制 C.行省制度 D.皇帝制度
16.“龙”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春秋历史
17.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夏朝时期的大型宫殿基址、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遗址,且史料记载夏朝“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这些史实共同说明夏朝( )
A.已形成早期国家形态 B.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C.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D.社会等级分化不明显
18.商代晚期的“秦”字(图一)指禾苗,西周早期的“周”字(图二)为田的象形,春秋中期的“夏”字(图三)如同光脚劳动之人。从中可以看出( )
A.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当时政治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19.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在下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在阳城 B.盘庚迁都到殷
C.“国人暴动”发生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20.玉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礼器。下列各地出土的玉琮共同反映了( )
A.生产工具发生变化 B.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C.旧石器时代的成就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1.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这种种联系的叠加,成为一个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和平性 B.统一性 C.创新性 D.连续性
22.西周时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统治者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诸侯的独立性 B.缓和阶级矛盾 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D.确立礼仪规范
23.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24.根据下表判断,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夏桀用武力伤害百姓,并大兴土木,百姓难以忍受,最终夏朝为商汤所灭。
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商朝被周武王所灭。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失信于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A.统治者残暴统治 B.赋税沉重 C.自然灾害频发 D.刑罚残酷
25.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体现在( )
①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②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
③分封制逐步瓦解 ④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度开始形成 B.封建制度正式确立C.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D.生产力飞速发展
27.【家国情怀 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
A.导致了政局动荡 B.造就了文化繁荣 C.推动了民族认同 D.削弱了周王威信
28.如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 D.商业的繁荣
29.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其社会变革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多维度,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分封制的强化B.金属货币被广泛的使用C.原始农业发展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30.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D.秦统一中国
二、综合题(40分)
31.【王朝的兴衰更替】
材料: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了商朝。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众多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战役。(2分)
(2)根据材料,小历同学认为,夏桀和商纣王均是实行残暴统治,导致国家最终灭亡。小历的观点是否正确?(2分)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耕作工具耒的形状)并列,表示合作。有的多加个口,表示田地。
——摘编自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协”字体现出的农耕特点(2分)。
材料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为特征;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新气象及其意义。(6分)
材料三 都江堰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的功能,并概括其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名话评价春秋时期。(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