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七年级第一阶段学情调研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我个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2.考古学家采用碳—14年代测定方法测算出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观察示意图如图,判断“山顶洞人”应在什么位置
A. A B. B C. C D. D
3.原始农业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除了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有
A.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
C.刻画符在龟甲上出现 D.大型宗教场所的出现
4.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居住的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文明程度
5.以下原始人类,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 ②河姆渡人 ③北京人 ④半坡人
A. ②①③④ B. 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 D.①③②④
6.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
①私有制 ②阶级 ③国家的产生 ④家畜饲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300年的大型水利工程拦洪坝、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以及随葬玉琮、玉钺的高等级墓葬。山西陶寺遗址发现观象台、青铜铃和文字符号,墓葬分化显著。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
C.阶级矛盾彻底激化 D.城市成为经济中心
8.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而考古学家在河南、陕西等地发现距今约7000-5000年的炭化粟粒和石斧、骨耜等工具。这说明
A.传说完全符合真实历史 B.考古发现能印证传说的合理性
C.石斧是传说中炎帝的发明 D.原始农业起源于传说中的炎帝时期
9.“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涵盖了整个黄河、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文明核心。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B.多元一体,核心引领
C.超大规模,世界领先 D.满天星斗,各放异彩
10.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官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构。这标志着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12.“武王所推行的分封制,在于把新征服的商朝王畿分割开来,以便对原来有统治势力的殷贵族加以安抚和监督,从而消除他们的顽强反抗,巩固对这个重要地区的统治。”这主要论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13.西周时期,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等。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青铜冶炼业发达 B.西周社会很腐败
C.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D.西周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D.逐步走向统一
15.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 “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C.西周 D.春秋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3题,第16题7分,第17题6分,第18题7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16.史前时期是探寻中华文明的关键根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A处和B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哪种类型的房屋?(2分)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大意: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自远古时代以来,中华大地各族交错杂居, 频繁接触交流,消除了彼此小的差别而趋向大的一致,逐渐演化形成一个民族,也就是后世的华夏族。)
(3)依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传说中哪两位人物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3分)
17.制度创新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先后成为联盟的首领。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史前时期哪种选举首领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继承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2分)
材料三:为了维护统治,周王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观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即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制度?(1分)实施该制度的主要目的?(2分)
18.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社会大动荡、大变化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美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
(1)材料一中鲁国的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现象?(2分)
材料二: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从本质上讲,是诸侯争当周王的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在这一过渡时期,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谁率先成为霸主?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3分)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