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第二学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第二学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学期文山市第二学区9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卷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更替,在探索历史长河的旅程中,同学们已走过许多历史篇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测试,展现你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思考吧!
注意事项 :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 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在试题卷 、草稿 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 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庆期间,某研学组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成员到我国境内目前已
确认的最古人类遗址之一所在地参观。他们应去的地方是( D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蓝田 C.浙江余姚 D.云南元谋
2.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该
直立人已经会( A )
A.制作工具 B.纺织制衣 C.人工取火 D.建造房屋
3.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B )
A.吃熟食 B.可能懂得人工取火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D.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4.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
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C )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已有了原始农业 D.建立了早期国家
5.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
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
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A )
A.阶级分化明显 B.早期文字形成
C.铁制工具普及 D.奴隶社会瓦解
6.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
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C)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半坡居民出土的碳化粟粒 D.刻符的龟甲
7.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注:揖别有拜别之意),只
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
是( C )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旁边告别了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使用工具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8.我国古代流传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选项不
属于神话传说的是( B )
A.盘古开天 B.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C.神农尝草 D.精卫填海
9.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的部
落联盟首领是( D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10.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
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D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11.以下是我国王朝更替顺序,序号里应填的朝代是( A )

A.商朝、春秋、 B.春秋、商朝 C.商朝、秦朝 D.春秋、三国
12.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
桓王肩头中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这反映当时( D )
A.郑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B.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C.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D.周王室地位逐渐下降
13.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春秋到战国时期诸
侯发动的战争目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C )
A.从臣服到争霸 B.从争霸到臣服
C.从争霸到兼并 D.从统一到分裂
14.下图所示文物的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 B )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青铜牺尊
A.冶铁技术的成熟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耕地面积的扩大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5.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由此判断,该同学学
习的主题是( D )
A.早期国家的初步建立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6.春秋末期,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齐国出现了“田氏代齐”、
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的结局。这些形势出现的根源是( C )
A.社会经济发展 B.诸侯相互征战
C.分封制瓦解 D.国家走向统一
17.“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以上内容出自谁
的改革( A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张居正改革 D.范仲淹改革
18.诗人胡曾《流沙》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它反映了( B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战事连绵
C.春秋时期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政治改革
19.考古学家在湖北某号秦国墓葬中发现秦军士兵的家书,里面提到因杀敌而晋升爵位的记录,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B )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
20.按照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分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由什么社会开始进入到什么社会( D )
A.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 D.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21.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称自己为( B )
A.蚩尤子孙 B.炎黄子孙 C.女娲子孙 D.后羿子孙
22.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 D )
A.父传子 B.兄传弟 C.母传女 D.推举
23.春秋时期,大诸侯国兵力不超过六七万,到战国时,秦、楚两国兵力就可达
到百万。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比春秋时期( A )
A.战争规模大 B.战争持续时间长
C.战争频繁 D.交战区域广
24.“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
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D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2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
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D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第29题8分;共50分)
26.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拜访远古祖先”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12分)
任务一【祖先来对座】
(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填对1个序号1分,本题3分)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③黄帝 、炎帝 和尧、舜、禹
洞穴中的祖先 ②
定居时代的祖先 ①
远古传说的祖先 ③
任务二【生产有农业】
材料一:【作物种植】
某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2)材料一的“稻谷”出土与学过的哪一遗址相对应?(2分)写出该遗址农业的发展与哪一流域有关?(1分) 河姆渡遗址(2分),长江流域(1分)
材料二:【住房见发展】
摘编自西安半坡博物馆(绘图) 图一 摘编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二
(3)(3)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两处遗址房屋的样式名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处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2分) 原因:受地理环境、气候等不同因素影响。(2分)
材料三:【工具见进步】
从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开始,人们就使用石头作为工具。最初的石器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敲砸而成。距今20000多年前,为了提高石器的使用效率,出现了对石器通体磨光的磨制石器。此后,到金属制生产工具出现之前。
——2021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依据材料三分析“石头作为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2分)
27.某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材料,探究我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期间的相关制度,请你参与完成相关探究。(16分)
材料一
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晋 姬娃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卫 姬娃贵族
鲁 姬娃贵族
燕 姬娃贵族
齐 功臣
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材料四
材料一中提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传位的方式是远古社会哪一民主制度?(2分)制度:禅让制(2分)
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从哪一朝代哪一人物开始的(2分)?他破坏了原有的制度后,王位的继承采取了什么制度?(2分)
朝代、人物:夏朝、启(2分); 制度:世袭制(2分)
根据材料三,说说这是哪一朝代的哪一制度(2分),判断这种制度封哪些人为诸侯?(2分),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朝代、制度:西周分封制(2分) ; 受封对象:宗亲和功臣(2分)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等,意思接近即可)(2分)
(4)根据材料四,分别从上而下依次写出该制度四个统治阶级名称?(4分)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
28.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据推测,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材料四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一反应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分)?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哪一诸侯国的哪次政治改革?(2分)这次改革对该诸侯国有何影响?(4分)
秦国的商鞅变法(2分); 影响:①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②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③为以后清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任意两点即可得分)(4分)
(3)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哪两种生产工具?(2分)
铁制农具和牛耕(2分)
材料四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谁主持建造的哪一水利工程(2分),该工程使哪里号称“天府之国”?(2分)
李冰、都江堰,(2分);四川成都平原。(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拜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
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A C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B D C A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D A D D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内容,称为“人文初祖”的是谁?(1分)中华文明的起
源和发展具有什么特征?(1分)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1分) 特征:多元一体(1分)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黄帝经历、主要贡献,撰写一篇导游词,现场
直播解说黄帝的事迹。(约120字,共6分)
参考范例
尊敬的游客朋友,欢迎参观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黄帝,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他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后又在涿鹿之战大败蚩尤部落,结束了部落间的纷争。他和炎帝被誉为“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今天,黄帝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圣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2025年秋季学期文山市第二学区9月质量监测
6.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
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
七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卷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半坡居民出土的碳化粟粒
D.刻符的龟甲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更替,在探索历史长河的旅程中,同学们已走过许多历
7.毛泽东在《贺新郎·咏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注:揖别有拜别之意),只
史篇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测试,展现你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思考吧!
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
注意事项:
是()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B.人和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旁边告别了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使用工具
1.国庆期间,某研学组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组织成员到我国境内目前已
D.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确认的最古人类遗址之一所在地参观。他们应去的地方是()
8.我国古代流传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下列选项不
A.北京周口店B.陕西蓝田C.浙江余姚D.云南元谋
属于神话传说的是()
2.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该
A.盘古开天
B.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
直立人已经会()
C.神农尝草
D.精卫填海
A.制作工具
B.纺织制衣
C.人工取火
D.建造房屋
9.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的部
3.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落联盟首领是()
A.吃熟食
B.可能懂得人工取火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D.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10.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
4.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
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C.已有了原始农业D.建立了早期国家
11.以下是我国王朝更替顺序,序号里应填的朝代是()
5.在良渚遗址权贵们的墓葬中,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
夏朝
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
①→
西周→②
战国
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A.商朝、春秋、B.春秋、商朝C.商朝、秦朝D.春秋、三国
A.阶级分化明显
B.早期文字形成
12.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
C.铁制工具普及
D.奴隶社会瓦解
桓王肩头中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