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37分)
(一)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是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
作家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的作品,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 ① ,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 ② ,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
另外,正因为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更容易写出好作品,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 ③ 。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
(摘编自李东华《新时代儿童文学——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材料二:
这些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实则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不仅不能怡情悦性,反会给读者“添堵”。
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文如其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从人到文,诗歌的格律、节奏,小说、戏剧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影响着作者个人面貌和性情的呈现。相反,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也撤去了虚构的帷幕,因此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摘编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找到恰当的关联点,拓展儿童文学的题材,就能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这种做法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B. 儿童文学从“小儿科”转向重大题材,主要是因为21世纪初的校园家庭题材难以满足小读者的期待。
C. “跨界写作”热潮的出现,意味着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不再被需要,出版社转而依赖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
D. 言说历史、展示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散文只有立意真切、感情真挚、摒弃生硬的说教,才可能是“厚重”的。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伪“厚重”作品常常篇幅失控,且往往伴随“不及物”的高谈阔论,缺少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
B. 散文“厚重”与否不以篇幅为据,短小的散文同样可以微中见著、以小寓大,产生“厚重”的气象。
C. 日常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所以作家反映时代的丰富性、复杂性就要以日常琐事为写作题材。
D. 散文以写实求真为能事,形式自由,所以它比诗歌和小说等文体更容易展现自我、表现“个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真实经验”的重要性,但其具体内涵和论述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列电[注](节选)
姜铁军
克服了重重困难,列车电站终于通过隧道,安全到达安东六道沟纺织厂。
这个纺织厂因为受到敌机轰炸被迫停产。列车电站可以利用厂区的铁道线,这里距离鸭绿江近,发电取水方便是一大优势。这里距离一条铁路隧道只有一公里,方便列车电站撤退,也是考虑的一个因素。
安东市电业局派出人员早早在纺织厂等候。带队的王副局长把工程师李玉德介绍给列车电站站长何开满,随后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这儿条件有限,委屈大家了。”何开满哈哈一笑:“咱们是来抗美援朝的,不是来享福的!”①穿过隧道的艰苦,让列车电站职工对困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何开满招呼列车电站职工把行李带好,跟李玉德去宿舍。
从列车电站往北走不远,有个大仓库,纺织厂被轰炸停产,仓库闲置。仓库的窗户离地面很高,是为货物通风开的,不是为住人设计的。列车电站选在这里落址,仓库临时改为列车电站职工宿舍。
住宿条件简陋,沿南北两面墙排开大通铺,松木板搭建的,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列车电站的职工扛着行李走进仓库——职工宿舍——虽然床铺简陋,②但已心满意足,生活条件慢慢改善吧。睡觉的位置是按照班组分配的,大通铺也没有好赖,一个挨着一个放行李。
当天晚上,辽东省电业局、安东市电业局、安东市公安局和列车电站四方联合召开会议,就列车电站调试、发电并网、安全保卫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会议临近结束,何开满代表列车电站保证,一定在最短时间内搞好调试,争取早日发电。
锅炉车厢里一片繁忙,几个职工在检修锅炉。连续作业,根本没有休息时间,有的锅炉工连打哈欠,有人靠着车厢壁睡着了。何开满进来,锅炉组组长想把睡着的人叫醒。“别叫!别叫!”何开满制止,大家很辛苦,实在太累了。“你们坚持不住,也歇一会儿。”何开满眼窝发热,为了早发电,大家真拼命。
离规定开机发电时间越来越近了。
汽机车厢里一片忙碌,每个人都满头是汗。从开始调试,两天期限快到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卫生员小谭去安东医院调剂药品,回来和大家说:“因为缺电,医院做手术只能打着手电筒照明。”不仅医院缺电,很多军用设施更是等着用电,雷达站用柴油机发电解燃眉之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③忽然,外面响起尖厉的空袭警报,何开满以为听到空袭警报大家会马上离开去防空洞,可没一个人离开。
“没听到防空警报吗?快出去!”何开满急了。
“何站长,规定发电的时间马上到了,必须抓紧时间把调试做完!大家都拼命了,绝不能耽误开机发电!”罗志峰这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何开满了解这些职工,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极其负责,为抗美援朝不惜一切。他有把握准时开机发电。
④列车电站两天完成调试,顺利发电,这是列车电站从未有过的事。为了犒劳职工,何开满让负责伙房的隋志祥采购好吃好喝,改善职工生活。
列车电站有六十多名职工,平时吃饭是件大事。为方便采购,需要时,安东市电业局派一辆汽车来帮忙。今天派来的是一辆美式旧卡车,司机是个中年人。隋志祥和他打招呼,拉开车门在副驾驶座位上就座。
旧卡车开出纺织厂院子,大门设置了门岗,两个戴红袖章的公安人员站岗。列车电站保卫工作很严,出入要有通行证。外人来访,必须由列车电站的职工到大门口领人,门岗才放行。
卡车驶出纺织厂院子,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隋志祥想到“老牛破车”。司机用嘲弄的口气说:“这车真是老了,坏了零件都不好找,将就开!”道路坑坑洼洼,卡车不停地摇晃。隋志祥颠得屁股离开了座位:“这条路真不好走啊!”司机紧握方向盘:“原来路况就不好,被美国佬飞机炸了更难走了。”隋志祥提醒:“真得小心,不知什么时候敌机就来了。”“你常出来采购啊?”司机问。隋志祥答:“六十多号人吃饭,附近没市场,只好去市里。”司机用称赞的口气说:“幸亏你们列车电站救急!”隋志祥感到很自豪,列车电站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
为了让职工们吃好这顿饭,隋志祥和伙房师傅绞尽脑汁,特意做了炸豆腐泡、干豆腐丝拌粉条、猪肉炒白菜、萝卜炖肉,还有小鸡炖蘑菇,最后一个是东北菜。主食照顾南、北方职工不同喜好,有米饭,有馒头。何开满往自己的搪瓷缸里倒了白酒,端着站起来:“同志们,自从有列车电站,我就在站上工作,风风雨雨不容易。这次千里迢迢来安东,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电了。按以往进度还得几天时间,大家拼命了!前线志愿军感谢你们。燃料部电业总局领导很满意,我代表列电基地敬大家一杯!”他把手里的搪瓷缸举起来,其他人纷纷举起搪瓷缸,不会喝酒的倒上白开水,表示下激动的心情。
“为抗美援朝胜利,干!”何开满带头喝酒,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
大家呼喊:“抗美援朝必胜!”
(有删改)
【注】列电:列车电站,将发电设备安装在特种铁路车辆上的移动式发电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副局长与何开满初见时寒暄的对话虽简短,但既不乏人情味,又体现出使命感。
B. 卫生员小谭短短一句话,进一步描绘出缺电的严重,可见此次发电任务的紧迫性。
C. 发电完成前,何开满的“急”更多是出于对同志们的关心,而非对任务没有把握。
D. 隋志祥和司机的对话暗示出路况条件差和处境的危险,主要目的是营造紧张的氛围。
7. 下列对小说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中,“穿过隧道的艰苦 ”与开头相呼应,“ 对困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后文完成任务的内容作出铺垫。
B. 第②句省略了人物主语,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表达了面对简陋环境时的心理,更显自然真实,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C. 第③句预示危险的警报打破了原先平静忙碌的氛围,带来突转的效果,“没一个人离开”衬托出何开满的敏感、多虑。
D. 第④句列车电站成功在两天内完成发电,但作者却简要带过,便转入后续的情节,可见这次发电任务难度并不大。
8.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语句大量列举食物的名称,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是典型的“英雄题材”作品,却通过列车电站这一相对陌生的角度切入叙事。这对该题材的表达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述而》)
子曰:“周监②于二代③,郁郁乎④文哉⑤!吾从周。”
(《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⑥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⑦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礼乐制度。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
10. 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 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 “而下无奸诈之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之相乱家”中的“之”用法不相同。
D.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会失去,所以执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 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施加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14. 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四)阅读IⅣ(9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 “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
C. 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 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 这首诗和庄子《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在《论语·泰伯》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张载曾说读书人的理想是“为万世开太平”,《大学之道》则具体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为:先整治家族关系,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开创太平盛世。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二、课内检测(15分)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②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C.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治乱者何独不然
D.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中第一个“明”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 B.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0.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客得之,以说吴王(《五石之瓠》)
B.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D.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22. 下列选项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虚饰浮夸,文采超过质朴就会粗野鄙俗。
B.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定是都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C.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知道的人就不会感到迷惑,仁德的人就不会忧愁,勇敢的人就没有畏惧。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译文: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说,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够捷足先登;也有人说,后来者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C
3. ①从时代赋予的使命来看;②从国际传播需求来看;③写作者的亲身经历。
4. ①首先提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②接着举例论证题材的拓展为孩子们带来了丰盛的精神食粮;③再深入分析“儿童文学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的原因和逻辑;④最后强调“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身经历”。
5. 具体内涵:材料一的“真实经验”既指作者个人的童年往事,也指通过采风等方式获取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材料二的“真实经验”则主要指作者对日常生活的亲身观察、体验和深刻感受。
论述侧重点:材料一侧重论述将“真实经验”进行“文学转化”,目的在于蓄积滋养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实现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材料二侧重论述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切感知,深入解剖自我,张扬个性,构筑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传递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
【答案】6. D 7. A
8. ①具体展现伙食的丰富,体现列车电站发电任务完成后对职工的犒劳,凸显职工此前调试工作的辛苦;
②兼顾南北方职工饮食喜好,体现团队关怀,侧面展现列车电站职工队伍的多元构成;
③通过列举日常且有地域特色的食物,营造温馨、热闹的氛围,与前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形成对比,突出发电成功后的喜悦。
9. ①聚焦列车电站这一“后方保障”视角,补充了英雄题材的叙事维度,展现抗美援朝中不仅有前线战斗英雄,还有后方保障物资、提供能源的平凡英雄,丰富题材内涵;
②以列车电站职工的日常工作(调试设备、采购物资等)为切入点,用生活化场景展现英雄品质,让英雄形象更贴近大众,增强情感共鸣;
③通过列车电站发电对医院、军用设施等的重要作用,凸显后方工作对前线的支撑意义,深化“众志成城抗敌”的主题,拓展题材的表达深度。
【答案】10. BDF
11. D 12. B
13. (1)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2)因此,施行奖赏最好是丰厚而且总能兑现,使人们有所贪图;进行刑罚最好严厉而且肯定,使人们有所畏惧。
14. ①儒家重视“仁”,肯定“仁”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法家重视“法”,更看重“赏罚”而非“仁”。
②儒家复古,效法先王,致力于恢复周代礼仪;法家创新,认为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采用新的方法。
【答案】15. B 16.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
17.【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家齐而后国治 ④. 国治而后天下平 ⑤. 慎终如始 ⑥. 则无败事 ⑦. 相顾无言 ⑧. 惟有泪千行 ⑨.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⑩. 江月年年望相似
18-22.
【答案】B
【答案】A
【答案】C
【答案】D
【答案】D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