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科 试题注意: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国,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憔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第 1 页 (共 8 页)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 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2.下到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真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第 2 页 (共 8 页)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骑桶者①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寻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因此女主人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刚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 ”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 是一个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了,当家的 ”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第 3 页 (共 8 页)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经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钟楼里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 ”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埻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有删改)【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促织》中成名之子变形后,一家人摆脱厄运,飞黄腾达。带有喜剧意义;而本文中“我”变形后仍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意义。B.本文两次描述了“我”的声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我”哀求老板娘,声音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C.本文开买骂“我”因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烧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请求帮助,并猜想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D.本文最后写煤店老板要动身回应“我”,却被老板娘截停了,但老板娘既听不见“我”,也看不见“我”.最后“我”被她用围裙扇走了。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与《大卫·科波菲尔》相似,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走进了叙述者所创设的时空,为当时的气氛所压抑,为人物的表现所震惊。B.《变形记》的“我”有着沉重的“外壳”,而本文的“我”却轻飘飘的,时常随着煤桶被升到很高 但都有现代派小说人物“异化”的隐喻作用,C.本文与《复活》一样,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环境、对话、细节描写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生题。D.本文通过动作细节的荒诞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卑怯而复杂的心理,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富有讽刺意味。第 4 页 (共 8 页)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有人说:“这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韩昌黎表谏佛骨矣,潮阳一贬,至滨死不悔,晚乃与佛子游。又作《李于墓志》,历序以服食败者数人为世戒,晚年服食用火灵库,卒致绝命。是所谓笑前车之覆辙,而疾鞭以追其后也。(选自张燧《千百年眼》,有删改)材料二:孔毅夫《杂说》称退之晚年服金石药致死。引香山诗“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为证。吕汲公辨之云:“卫中立字退之,饵金石,求不死,反死。中立与香山交好,非韩退之也。韩公之痛诋金石,已见李虚中诸人墓志矣,岂有身反服之之理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有删改)材料三:太学博士顿丘李于,余兄孙女婿也。初,于以进士为鄂岳从事,遇方士柳泌,从受药法,服之往往下血,比四年,病益急,乃死。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在文书所记及耳闻相传者不说,今直取目见亲与之,并而以药败者穴七公,以为世诫。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御史大夫卢坦、金吾将军李道古:此其人皆有名位,世所共识。工部既食水银得病,自说若有烧铁杖自颠贯其下者,摧而为火,射窍节以出,狂痛号呼乞绝;其菌席常得水银,发且止,唾血数十年以毙。呜呼!可哀也已,可哀也已!(选自韩愈《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有删改)材料四:凡人多所见则少所误,少所见则多所误。唐卫退之饵金石药而死,故白居易诗云:“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而宋人杂说遂谓韩退之作《李于墓志》戒人服金石药,而自饵硫黄。无他,彼但知有韩昌黎字退之,而不知唐人之字退之者尚多也!故曰,少所见则多所误也。余崔在魏,族颇繁,然外县人罕识之,多知有余兄弟。族人有病于试场者,则相传以为余兄弟病也。族人有富优者,则相传以为余兄弟富优也。此耳目之前,身亲之事,犹若此,则天下之大,千古以上可知已。虽聒而与之语,终不见听,必曰:“古者言如是,夫岂无所传而妄记者!”然则唐、虞、三代之事,战国、秦、汉所述,其移甲为乙,终古不白者,岂可胜道哉!犹之乎卫退之饵金石药,而以饵药而死为昌黎罪也。故今《录》中凡事之不见于经者,度其不类此人之事,则削之而辨之。嗟夫,嗟夫,此难为眇见寡闻而粗心浮气者道也!(选自崔述《考信录》,有删改)第 5 页(共 8 页)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余不知A 服食说B自何世起C杀人不可D计E而世慕尚之F 益至G此其H感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音 yuè,高兴,与《静女》”说怿女美”的“说”读音及意思均相同。B.已,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无能为也已”的“已”用法相同。e 但,仅只,与《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意思相同。D.胜,尽、完,与《鸿门宴》“沛公不胜杯勺”的“胜”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指出韩愈晚年行为与早年主张的矛盾,即嘲笑前车之覆,却又快马加鞭重蹈覆辙。B.材料二吕汲公辩驳韩愈服丹致死之说,指出白居易诗“退之服硫黄”中的“退之”并非韩愈。C.材料三中韩愈记述了自己的亲身见闻,在文中详细描写了服务忽利与弊,呼吁世人谨慎待之。D.材料四探究了出现“韩愈是否服丹而死”争议的可能原因,不同于材料一结论,但与材料二观点相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韩昌黎表谏佛骨矣,潮阳一贬,至滨死不悔,晚乃与佛子游。(4分)(2)虽聒而与之语,终不见听,必曰:“古者言如是,夫岂无所传而妄记者!”(4分)14.材料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展现了怎样的历史态度?请简要说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九日次韵王巩苏轼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①。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注】①青州从事:《世说新语》载,晋朝拒公手下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称好酒为“青州从事”,不好的为“平原督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两联表现出了诗人的天真率性,九九重阳节朋友欢会,难得一聚,尽兴喝酒吟诗。B.闻道郎君,语出“朝闻道,夕死可矣”,此联劝诫王巩莫要闭门潜心学问,要及时行乐。C.此诗写重阳赏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又借秋色表现诗人年老再经情怀。D.全诗精细收敛,清秀细密,总体较为清逸,但也有成熟和睿智,非经营结构而浑然天成,16.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说“相逢不用忙归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心情极为沉痛,无处可以述说自第 6 页(共 8 页)己凄凉心境的句子是 , 。(2)《春江花月夜》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3)《将进酒》藐视富贵利禄又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5)《琵琶行》中的“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做“多巴胺色系”的防滑瑜伽袜,为头发浓密的人提供大尺寸的发圈,给玩偶LABUBU设计时髦的“娃衣”——他们生意做得不大,上架两天能卖一两百单就算“爆了”。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群“轻轻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 (),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商业灵感,在细分赛道里精耕细作。。他们看准轻量化小产品,订单小投入少,甚至接单一对一的定制生意。这样一来,创业的试错成本大大降低,摆脱了传统创业模式一旦失败就可能背上巨额债务的沉重包袱。“轻装上阵”让这些青年创业者有了更多尝试的勇气——反正失败了也并不可怕,为什么不试试呢 同时,他们从自身或小众群体的需求出发,有“二次元”亲手设计定做“谷子”,有人把串手链的爱好做成了小生意,依托我国成熟的供应链,最终将创意转化为同好青睐的产品。①年轻人选择“轻轻创业”,②不仅可以摆脱传统工作的束缚、追求更高自由度,③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④有人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画在手机壳上,⑤皴售卖一空;⑥有人创作“幻想生物”毛绒玩,⑦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创业者将个人情感倾注到设计中,传达出某种理念或是附着上情绪价值,在满足自我的同时照亮他人。这些产品既是“赚钱的商品”,又是传递热爱的载体。这也与当前市场的消费趋势相契合——“年轻人很愿意花小钱,购买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东西”。“轻轻创业”能成为一种商业现象,正是因为满足了各个群体多元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过去,创业往往像是一场“豪赌”:先咬牙砸钱,再硬扛风险。如今的年轻人则换了套打法;先把门槛拆低,再把代价摊平,最后还“先赚后付”。乍一听像是某种“邪修”,却的确帮越来越多的人,摸清了路,也修成了自己的果。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另辟蹊径 B.另起炉灶C.异军突起D.特立独行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年轻人“轻轻创业”,主打的就是小投入、低风险、个性化B.“轻轻创业”,主打的就是小投入、低风险、个性化C.年轻人“轻轻创业”,主打的就是个性化、小投入、低风险D“轻轻创业”,主打的就是个性化、小投入、低风险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第 7 页 (共 8 页)21.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正在进行采访家乡人物的社会实践。你打算采访镇里一位从事“轻轻创业”的大学生,请根据文本内容,拟写四个采访问题。(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的人说,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够捷足先登;也有人说,后来者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第 8 页(共 8 页)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Ⅰ(19 分)答案:C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A 项 “翻译主体中国学者为主” 错误,材料一明确中国典籍译本多由西方汉学家完成;B 项 “迎合读者” 表述不准确,霍克思省译是为考量译本艺术性,非单纯迎合读者;D 项 “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 无依据,材料三仅提及霍译本完成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答案:A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B 项 “增加典籍翻译数量” 并非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能力的关键,材料一强调结合本土经验与西方理论;C 项 “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 错误,材料三指出学界对技术性问题有细致讨论;D 项 “本土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 未提及,材料一强调二者结合。答案:B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A 项材料一未分析杨译本不足,仅提及要客观看待翻译实践与接受的差距;C 项逻辑倒置,材料三是霍译本通过创造性重构完成文化观念转换;D 项三则材料非总分结构,是从不同角度探讨典籍翻译相关问题。答案:杨宪益:以 “临摹式翻译” 理解译文艺术性,将忠实原作视为核心追求,力求译文与原作在形神上惟妙惟肖,贴合汉语文化观念。霍克思:从篇章层面理解译文艺术性,以实现译本与原著艺术性等值为目标,可根据需求对原文进行调整,如省译部分内容。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 4 分。需分别概括两人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要点准确、表述清晰即可得分,遗漏关键信息酌情扣分。答案:能否准确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避免曲解、误译,符合典籍英译向西方介绍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翻译策略与立场是否合理,能否平衡对原作的忠实度与目标读者的接受度,助力中西文化交流。译文是否具备较高艺术性,无论是 “临摹式” 还原原作艺术特色,还是从篇章层面实现艺术等值,都需保证译文的文学性与感染力。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共 6 分。需结合材料从文化传递、翻译策略、艺术性三个角度概括,角度全面、要点明确即可得分,表述不完整酌情扣分。(二)现代文阅读 Ⅱ(16 分)答案:C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猜想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 错误,原文是 “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是 “我” 的主观期望,并非确定的 “一定会”。答案:C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错误,《骑桶者》是现代派小说,运用荒诞、象征等手法,并非现实主义手法;《复活》是现实主义作品,二者创作手法不同。答案:最初:因煤尽屋寒,迫切希望得到煤店老板帮助,对求助成功抱有期待,如认为煤店老板会因 “不可杀人” 而提供煤。过程中:多次呼喊却未被清晰感知,逐渐感到失落与无助,如 “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最后:被老板娘扇走,求煤彻底失败,内心充满愤怒与绝望,最终 “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评分标准:共 4 分,需梳理出 “期待 - 失落无助 - 愤怒绝望” 的心理变化过程,每个阶段 1-2 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逻辑清晰、表述准确即可得分,遗漏关键心理阶段酌情扣分。答案:荒诞不经:情节设定违背现实逻辑,如 “我” 骑着煤桶飞行,能升到二层楼高,却会被妇女的围裙扇走;煤店老板夫妇对近在眼前的 “我”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情节充满奇幻与荒诞色彩。合情合理:反映社会现实:小说以荒诞形式展现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我” 的贫困、求助无门,正是当时社会中底层者无助处境的真实写照,具有现实意义。符合人物心理:“我” 骑桶飞行的荒诞行为,实则是其渴望被关注、希望轻松获得帮助的卑微心理的夸张体现;煤店老板夫妇的冷漠,也符合现实中部分人趋利避害、漠视他人困境的心态。评分标准:共 6 分,“荒诞不经” 与 “合情合理” 各 3 分。需分别结合文本情节分析,荒诞之处要指出违背现实的地方,合理之处要联系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分析透彻、表述清晰即可得分,分析片面酌情扣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一)文言文阅读(22 分)答案:C、E、F(断句结果: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得 1 分,涂错或多涂不得分,共 3 分。答案:A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材料四中 “说” 是 “说法、言论” 之意,读音为 shuō;《静女》中 “说怿女美” 的 “说” 是 “高兴” 之意,读音为 yuè,二者读音和意思均不同。B 项 “已” 均为语气词;C 项 “但” 均为 “仅、只”;D 项 “沛公不胜杯勺” 的 “胜” 是 “能承受、经得起”,与 “尽、完” 意思不同,A 项错误。答案:C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详细描写了服食的利与弊” 错误,材料三中韩愈仅详细描写了服食金石药的危害,如归登服水银后的惨状,并未提及 “利”,旨在以实例告诫世人,C 项错误。答案:(1)韩昌黎(韩愈)上表劝谏(反对)迎奉佛骨,(因此)被贬到潮阳,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也不后悔,晚年却和僧人交往。评分标准:“表谏”(上表劝谏)、“滨死”(濒临死亡)、“佛子”(僧人)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共 4 分。关键词翻译准确,语句连贯即可得分,关键词翻译错误酌情扣分。(2)即使(我)反复地和他们谈论(这件事),(他们)最终也不被说服,(还)一定会说:“古代的人是这样说的,难道会没有依据就胡乱记载吗!”评分标准:“聒”(反复、絮叨)、“见听”(被说服)、“妄记”(胡乱记载)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共 4 分。关键词翻译准确,被动句式翻译正确,语句连贯即可得分,句式或关键词翻译错误酌情扣分。答案:核心观点:人见识少就容易产生错误,见识多就能减少错误,如世人因不知有多位 “退之” 而误将卫退之服金石药致死归到韩愈身上。历史态度:对待历史记载应保持审慎态度,对于不见于儒家经典、且不符合人物行事风格的内容,要进行删减与辨析,避免因见识短浅或粗心而误解历史。评分标准:核心观点 2 分,历史态度 3 分,共 5 分。需准确概括观点与态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表述清晰、逻辑准确即可得分,概括片面或分析不透彻酌情扣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答案:B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劝诫王巩莫要闭门潜心学问,要及时行乐” 错误,“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是说听闻王巩关闭东阁,希望能允许自己登上南楼赏景,并非劝诫王巩不要闭门做学问,B 项错误。答案:当下相聚难得:重阳节朋友欢聚,饮酒吟诗,氛围融洽,“我醉欲眠君罢休” 体现出相聚时的闲适愉悦,不愿因匆忙离去破坏这份情谊。菊花明日将败:“明日黄花蝶也愁”,重阳节赏菊是传统习俗,明日菊花凋谢,再无今日赏菊之景,暗含珍惜当下美好时光的意味。对友人的不舍:诗人与王巩诗歌唱和,彼此欣赏,如 “诗律输君一百筹”,相聚时光宝贵,因此不愿友人匆忙离开。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需结合诗句内容与诗歌情境分析,要点准确、表述清晰即可得分,遗漏关键原因酌情扣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答案:(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共 10 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答案:D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另辟蹊径”“另起炉灶”“异军突起” 均能体现 “轻轻创业” 者开辟新赛道、以新方式创业的特点;“特立独行” 侧重人的性格或行为与众不同,不适合形容创业模式,D 项不恰当。答案:B评分标准:选对得 3 分,选错或不选得 0 分。解析:横线后内容先讲 “小投入少、试错成本低”(小投入、低风险),再讲 “从自身或小众群体需求出发”(个性化),故括号内句子应先 “小投入、低风险” 后 “个性化”,排除 C、D;前文已提及 “一群‘轻轻创业’的年轻人”,此处以 “‘轻轻创业’” 为主语更简洁,排除 A,B 项正确。答案:③句:“而可以实现” 改为 “还可以实现”。理由:前文用 “不仅可以摆脱……”,“不仅…… 还……” 是固定递进关联词搭配,“而” 无法体现递进关系,修改后逻辑更严密。⑤句:“皴售卖一空” 改为 “其作品售卖一空”。理由:“皴” 为错别字,且原句缺少主语,不清楚 “售卖一空” 的对象是什么,补充 “其作品” 后,既修正文字错误,又明确了主语,使语句完整准确。评分标准:指出序号各 1 分,修改正确各 1 分,共 4 分。需准确找出表述不当之处(包括错别字、成分残缺等),修改后需符合语法规范、逻辑清晰且不改变原意,修改错误或遗漏不当之处酌情扣分。答案:你当初是如何发现 “轻轻创业” 这个方向,又为什么选择当前这个细分赛道的呢?在 “轻轻创业” 过程中,你是如何将自己的个人体验或小众群体需求转化为具体产品创意的?相比传统创业,“轻轻创业” 的小投入、低风险特点,给你的创业过程带来了哪些实际帮助?未来你对自己的 “轻轻创业” 项目有怎样的规划,会考虑扩大规模吗?评分标准:共 4 分,每个问题 1 分。问题需围绕 “轻轻创业” 的背景、创意来源、优势、未来规划等展开,符合采访情境,具有针对性即可得分,问题空泛或与 “轻轻创业” 无关酌情扣分。四、写作(60 分)评分标准基础等级(40 分)文体特征(5 分):文体明确,议论文结构清晰、论证充分,记叙文情节完整、情感真挚,得 4-5 分;文体较明确,结构或情节有缺陷,得 2-3 分;文体混乱,得 0-1 分。内容充实(10 分):有具体事例、名言警句等论据支撑观点,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得 8-10 分;有一定论据,分析较浅,内容单薄,得 4-7 分;缺乏论据,内容空洞,得 0-3 分。语言表达(10 分):语言流畅、准确,有文采,得 8-10 分;语言基本流畅,偶有语病,得 4-7 分;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得 0-3 分。发展等级(20 分)深刻(6 分):能深入分析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关系(如探讨先行者如何保优势、后来者如何实现超车的条件),见解深刻,得 5-6 分;有一定深度,得 3-4 分;缺乏深度,得 0-2 分。丰富(6 分):论据丰富多样,涵盖古今中外,或从不同领域(科技、商业、文化等)举例,得 5-6 分;论据较丰富,得 3-4 分;论据单一,得 0-2 分。有文采(4 分):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语言生动,或引用名言恰当,得 3-4 分;有一定文采,得 1-2 分;无文采,得 0 分。有创意(4 分):立意新颖(如 “先行者为后来者铺路,后来者推动先行者进步”),或论证结构、表达方式独特,得 3-4 分;有一定创意,得 1-2 分;无创意,得 0 分。扣分说明:字数不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完为止。套作、抄袭,视情节轻重扣 5-30 分;全文雷同,得 0 分。泄露个人信息,扣 5 分。参考立意先行者与后来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发展。把握先行者优势,规避其不足;挖掘后来者潜力,实现突破。无论先行还是后至,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积极进取。(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docx 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