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把修身看做为人处世的根本,主张“以德修身”。“四书”之首的《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儒家建构了一套细致、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儒家看来,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显然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儒家将“学”分为两种:“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指的是人用耳朵听到后,心上显现出来,然后就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小人之学”则是指人用耳朵听见了、通过口中卖弄出来。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些道德理念,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为,那么纵使他学到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四书章句集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如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可见,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源泉。
儒家修身理论主要通过“内省”“克己”的方法实现个体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并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其道德规范,在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欲望和情感,使个体束缚于宗法伦理的枷锁中。今天我们借鉴儒家的修身方法,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儒家修身理论面对新的社会文明情境和文化语境提出了革命性要求。虽然其具体方法可能不全部适用于今,但是背后体现的重视主体自觉自律的理念却具有永恒的意义。由儒家的修身方法来反思人生存的意义,使其不仅是一种目的性、规范性的运动,也是发掘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解放人、发展人、塑造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运动。
(摘编自《儒家修身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借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认识到道德于人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儒家重视修身,并建构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B. 在儒家思想看来,只要不断反省自身,强化自我道德品格,就能做到“知明而行无过”。
C. 孔子对于“重义轻利”的关注点不在贫穷或者富贵,他对获得利益始终持认可的态度。
D. 儒家的“中庸”理念,强调审时度势,因“时”而中,特殊情况不必固守“礼”“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孟子提出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
B. 古代儒家传授的“知”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C. 在儒家看来,面临道德的冲突时,坚持内心的操守和中庸之道并不矛盾。
D.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儒家修身理论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一项是( )
A.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 “譬如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 根据材料所述,你认为儒家的修身之道对于新时代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哪些借鉴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颂 ①
张炜
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
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
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②。”
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
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
“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
老文公睡着了。
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
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
“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束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
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
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
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
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
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
“橘颂,你在哪里?”
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
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
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
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
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
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
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
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
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
“那是什么宝贝?”
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
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
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
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
“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
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
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
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
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
“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
“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
“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
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
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
(有删改)
【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指扎根深厚,难以迁移,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写在春寒料峭的夜里,老文公写完大字后依然兴奋得毫无睡意,以此引出了赏花和宴请这两个主体事件。
B. 赏花时,一人一猫沉醉其中,面对如银色披挂、像小山、似浪涌的槐花,老文公屏住呼吸,橘颂则边走边嗅、爬上树顶。
C. 老文公使用“高脚酒杯”“三叉青铜烛台”“白瓷碟”来招待乡邻,既符合他讲究的性格.也显现出他对宴请的重视。
D. 老棘拐登门赴宴,带来普通的蘑菇和水,老文公称赞它们是“最好的”来化解对方的尴尬,显现出主人的热情周到。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老文公这个人物形象,这和《复活》(节选)中对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的塑造有共同之处。
B. “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
C. 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
D. 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大卫科波菲尔》“他(米考伯先生)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8. 准备晚宴的过程中,老文公心情有多重变化,请结合文本梳理。
9. 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 (指相爱)。③正:同“政”。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
11. 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 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
C. 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
D. 之,结构助词“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一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
B. 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
C. 《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
D. 《礼记》认为,厌恶上级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4. 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中杂兴(其六)①
陆游
遣信邀邻父,随宜具小餐。
草燔豚肉美,瓮压酒醅浑。
易致商山皓②,难招楚泽魂。
嗟予亦衰矣,心事与谁论?
[注]①本诗写于嘉定三年,诗人85岁,闲居山阴。②商山皓: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四位蛰居商山的隐士,年龄都八十多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邀请邻父来聚餐却无须精心准备,可见诗人平时不拘礼节,邻里关系和睦。
B. 从颔联中可以读出酒食虽算不上精致,但一个“美”字写出了知足之感
C. 喝酒时诗人想起古代的隐士与投江的屈原,感慨他们全都消逝并被人遗忘。
D. 诗歌由生活场景切入却不囿于个人情感的书写,对国家时局也有所关注。
16. 尾联与前面诗句构成强烈反差,表达复杂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4 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常有借江水与月亮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 ① 。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 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 ② ,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 ③ 。
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18.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 A 。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 B 。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 C ,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芽、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21. 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再不回去,他又该唠叨了!
B.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 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 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梭罗
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2. B
3. A 4. 第三段先引用名言交代“养气”说的出处;之后通过孟子的解释阐述了“浩然正气”的意义,指出养
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最后强调“浩然正气”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典
型的例子。
5. ①重视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
②要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
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④坚定内心操守,坚持原则而不僵化教条。
6. D 7. C
8. ①面对乡村有限的条件,招待客人的菜肴不够丰盛,他略有不甘。
②对于足够讲究的餐具,他比较满意。
③收到李转莲画的橘树,他赞叹、感动。
9. ①语言诗意化。引用屈原《橘颂》中的诗句,让小说充满一种诗的意境。
②内容诗意化。如,给猫取名“橘颂”;李转莲赠橘树画;邀请乡邻参加晚宴,携橘颂一同送上祝福等。
③主旨情感诗意化。老文公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坚守梦想的“归去来兮”。
10. BFI
11. C 12. A
13. (1)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
(2)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辈,百姓就会兴起恭敬兄长之
风;在上位的人怜恤孤苦无依的人,百姓就不会背离。
14. 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15. C 16. ①宴会上吃肉喝酒,气氛欢快,但想到年岁已老,心情变得沉重;表明诗人闲居山阴
却不甘沉寂,仍怀有报国之志。②与邻父对饮,十分热闹(关系和睦);因心事无人理解,又感到无比落寞;表达诗人空有报国之志却难遇知音的痛苦。
17.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物有本末 ④. 事有终始 ⑤. 千
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⑦.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⑧.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
送流水)
18 A 19. ①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
②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
③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
20. A.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 B.沁人心脾(满室生香) C.辗转反侧
21. B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