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州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第一次阶段练习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42分)
1.请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关诗文中的原句。(20分)
古人常将景物当做抒发情感的载体,寄托自己的情怀。“(1) ,(2) ”,是刘祯在《赠从弟》(其二)中借赞美松柏经受冰霜的严酷而屹立不倒,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正气凛然;“(3) ,(4) ”,是郦道元在《三峡》中面对三峡的春冬之景,从色彩、情态方面表达欣赏江水的愉悦。
《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之思的诗句是“ (5) ,(6) ”。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 (7) ?(8) ”。
《龟虽寿》中表现诗人珍惜生命,敢于有所作为,让有限生命得以永恒的诗句是“ (9) ,(10) ; (11) ,(12) ”。
《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 (13) ? (14) 。
《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 (15) ,(16) 。
《三峡》中描写了三峡两岸初晴霜旦之时高猿长啸的奇景,“ (17) ,(18) ”是当地渔者用歌声对此现象的描述。
《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19) ,(20) ”。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1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中国航天已悄然走至世界前列。2024年发生了太多值得【甲】 (铭记 缅怀)的精彩事件□中国“天宫”首迎“90后”,嫦娥六号带回首份人类月背样品,载人登月任务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秀□这些成果都章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将隽刻在祖国的史册上!
回首过往,我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勇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追逐前沿□崇尚创新的他们将【乙】 (收获 收取)更多惊喜!
(1)上面语段中“悄然”的“悄”是多音字,此处应该读 。第一段有两个词语书写错误,正确的书写是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从语段括号中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入【甲】【乙】两处的横线上。(2分)
(3)语段方框处缺少标点符号,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3分)( )
A. : …… 、B. — — …… , C. : ; , D. — — ;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的修改建议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首份”和“月背”调换位置。 B.将“人类”和“月背”调换位置。
C.将“首份”放在“月背”之后。 D.将“首份”和“人类”调换位置。
3.班级拟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1分)
(1)任务一:《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小组收集到一则相关新闻,请你根据新闻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新闻标题,要求不多于15个字符。(3分)
本报讯 一部由外籍主持人讲述、记录当下中国发展变化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新西行漫记》,5月23日至28日每晚20:00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连续播出。
该片共分六集,每集30分钟,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集团)摄制。全片通过外籍主持人的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观察、体验、感悟长征沿线各地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秉承长征精神,持续接力,在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长征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带来的巨变,进而彰显“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美切”这一深层主题。
(节选自《今晚报》)
任务二:该新闻的最后一段写到“外籍探索者的肉眼所见、亲身所感,使他们对这个国度和她的建设者充满信心,这与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传达的信心同样坚定。”班上有同学不了解埃德加·斯诺在书中所传达的“信心”是什么。请读过原著的你,为他讲述这里的“信心”内容。(3分)
(3)任务三:下面是该小组收集到的两副相关人物对联,请根据对联中的关键词写出这两位人物。(2分)
①天命之年圆夙愿,投身教育捧丹心 人物:A
②三度入狱不死心,两把菜刀闹革命 人物:B.
(4)任务四:交流会上,有同学发现,这部名著里的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并为其中一人列表证明,请你帮忙完善。(3分)
书名 人物 反抗的典型事迹 精神品质
《红星照耀中国》 ① A.为造反派被杀感到不平; B.钦佩激进派教师: C.大量阅读进步书籍。 A. ② : B. ③ C.向往民主自由。
二、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小题(18分)
【材料一】
序号 标题 公众号
1 “神仙打架”全红婵摘金 南京日报
2 全红婵简直是跳水届的小精灵 报刊文摘
3 全红婵和陈芋汐联手上演“水花消失术”,收获第2金 国际在线网
【材料二】
陈芋汐、全红婵水花消失,国旗升起
新华社巴黎7月31日电 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组合全红婵、陈芋汐夺得金牌。夺冠后,陈芋汐一把抱起全红婵,还走了几米,全红婵面对镜头做出“拿捏”的手势。
比赛在位于巴黎北部圣但尼的水上运动中心举行。记者注意到,7月27日跳水开赛以来,女双10米台是场内氛围最热烈的一次,大批中国观众来到现场见证陈芋汐/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领奖时刻,《义勇军进行曲》合唱声环绕全场,五星红旗在场中央升起。粗略一数,场内至少有50面展开的中国国旗。
决赛跳5轮,陈芋汐/全红婵轮轮领先。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设立双人跳水项目以来,中国队从未让这个项目的金牌旁落。这也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第50枚奥运金牌。
“首先,非常感谢祖国和中国跳水队,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站上奥运会的舞台,去赢得这第50枚金牌。同时也非常感谢前辈给我们奠定下的基础,才有今天的第50枚。”陈芋汐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
上届东京奥运会,这枚金牌由陈芋汐/张家齐组合摘取,彼时14岁的全红婵在单人10米台夺金一跃成名。陈芋汐、全红婵搭配后,在国际赛事未有败绩。此番出战巴黎,是全红婵首次站上奥运会双人跳台。
“我们搭档三年来,确实经历过很多大大小小比赛,然后一起携手站上过很多次领奖台。但是奥运会,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一样。这枚奥运会金牌,是对我们这三年的肯定和鼓励。非常感谢我的搭档,陪我一起走过艰难也好、快乐也好的时光。”陈芋汐说。
“我觉得上一届奥运会自己特别小,这一届长大了,会去全力以赴跳动作。”全红婵说,“现在接受采访没那么紧张了。我主要怕你们嫌我话少。”言罢,似乎有些害羞,她称“我都热了”。
获得铜牌的英国组合斯彭多利尼-西里埃/图尔森在混采区称赞中国对手的表现,说她们入水就像“滑进去似的”。斯彭多利尼-西里埃用中文词“闺蜜”“妹妹”称呼全红婵,表示她们生活中会通过微信联系,“像家人一样”。
接下来,陈芋汐、全红婵将各自准备女单10米台的比赛。
“我俩做好自己就行了,不管谁拿(金牌),只要是中国就行了。”全红婵说。(完)
【材料三】
她静静地站在10米高台上,耳朵里没有任何嘈杂的声响,全场肃静,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大家都在等这个前三跳令人赞不绝口的选手的这一次的表现。
这是全红婵的第四跳,也是唯一一个倒立动作。她将手紧贴在台面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
突然,她猛地抬头,双腿弯曲,手掌撑了一下,离开了跳台,动作干脆得仿佛在空中停顿了一秒,定格成了一幅画。她先是空中转体三周,自如得活像一只在水里自在的游鱼,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灵巧活泼却不失一个“梦之队”队员的稳重。整套动作安排合理,倒立后跳更是展现出了全红婵纤细的身材。虽是一个3.2的难度系数,但整个在空中的动作的完成度和连贯性是其他选手比不上的。
还没等大家从她完美的动作中反应过来,全红婵像一根针笔直地掉进水里一般,在一串串小到不用在意的白色泡沫中消失在了水中,没有落水的声音,只有气泡从水底轻轻冒上来然后破裂的声音,水花在她的感染下,也全然消失不见。
此时,全场的气氛拉到了高潮,会场中的音乐声被观众和教练们无限的称赞声压下去了,大家都被这个14岁的小女孩震撼得哑口无言。观众席上的中国助威团一个个都抖动着手中的红旗,呐喊声远比之前任何对一个参赛队员的都要洪亮。
10分,10分,10分!全场满分的成绩让第四跳的全红婵已经以断层式的成绩锁定了这枚金牌,她征服了所有的裁判,以三跳满分,总分466.0的优异成绩,碾压其他选手,夺得了这枚金牌。
她震惊世界的精彩表现和独门秘籍“水花消失术”使所有人都记住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个14岁的中国姑娘——全红婵。
4.阅读材料一,请选择一个标题说说这些公众号推文标题的妙处。(3分)
5.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客观的叙述中传达情感的。(4分)
6.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4分)
篇目/项目 体裁 新闻要素及事件呈现方式 写作意图
材料二 (1) 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中国组合全红婵/陈芋汐夺得金牌 (2)
材料三 (3) (4) 让读者在知晓“全红婵夺冠”的同时,详细了解“全红婵是怎样夺冠的”。
7.成龙在“湾区升明月”2024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彩排现场与全红婵见面时,表达了对她的极高赞誉。他称全红婵为“偶像,偶像,你是我的偶像。太厉害了,你太厉害了,中国人的骄傲。”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8.正当全红婵享受着荣誉与赞美之时,南方日报的朱小龙却在直播中做出了极其不当的评价。他在评论全红婵的表现时,竟然用“疯疯癫癫”来形容她的状态,并将她在不跳水时的生活状态称为“白痴”。这一言论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对与愤怒。如果你是网友中的一员,你怎么看待南方记者的评价,如果让你写一则新闻评论,请根据新闻评论的要素和以上材料写出这则新闻评论的思路。(3分)
(二)文学作品阅读(11分)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①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②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③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④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⑤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⑥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⑦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⑧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⑨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⑩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小贴士: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研读角度 研读提示 研读内容 研读结果
结构 9.(2分)认真阅读文章,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会通过线索、写作顺序等展现自己的巧妙构思。 10.(3分)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 手法:反复在散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强调突出内容、渲染情感氛围,还能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深化主题思想。 11.(3分)“枣花”的花语是纯洁、美好。文中“枣花”这一物象被反复提及,有何作用?
风格: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作家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从遣词造句中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12.(3分)有人评价吴继红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又蕴含生活温情。请以第⑦段为例,分析这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9分 )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A)不如亲见矣。其叠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②,(B)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③,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郦道元《西陵峡》)
【注释】①践跻:登临。②离离蔚蔚: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③信宿:连宿两夜。
(1) 汉语词义丰富,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可能完全不同。请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填序号)
词语释义 语境一 语境二
辞:①言辞,用言辞;②推托,不接受;③告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1)固难以辞叙:________
习:①反复练习,复习;②通晓,熟悉;③靠近,亲近。 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 (2)弥习弥佳:________
(2) 请将“乃”“之”还原到文章括号内。A( ) B( )
(3)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和郦道元所写的《三峡》分别是如何表现山的不同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微写作。
16.【微型写作巧练】(10分)一张一弛 本文节奏有张有弛。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风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风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请根据你的理解,选取一个季节,描写一个关于你去过的自然景区的片段,做到张弛有度。(150字左右)
【答案】1、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2、(1)qiǎo 彰显 镌刻 (2)铭记 收获 (3)A【解析】第一个方框前是总结性话语,方框后是对总结的分说举例,所以应该用冒号引出下文;第二个方框前是对2024年中国航天成果的分项列举,所以应该用省略号;第三个方框前后是两个并列的四字短语,所以应该用顿号。 (4)D【解析】画横线句中“嫦娥六号带回首份人类月背样品”多项定语排序不当,“人类”表示领属,“首份”代表位次,“月背”表示类别,“月背”与中心语“样品”联系最为紧密,按照多项定语的排序原则,应将“首份”和“人类”调换位置。
3、(1)《新西行漫记》纪录片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2)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传达的信心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通过实地采访和观察,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理想,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3)A.徐特立B.贺龙(4)①毛泽东②忧国优民③追求真理
4.示例:标题2 中的“简直”二字;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全红婵比作小精灵,“水花消失术”增添文学性,吸引眼球;“神仙打架”偏口语化,适应社会潮流,吸引读者眼球。(意思对即可)
5.文中使用准确的数字“10米台”“第5轮”“50枚金牌”“至少50年国旗”“2000年以来”,体现新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的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6.(1)消息 (2)让读者知晓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女双十米跳台中夺冠和两位小将比赛的感受 (3)特写 (4)描写
7.材料二中全红婵获得金牌,让外国选手对中国选手刮目相看,为中国取得了荣誉,是中国人的骄傲;材料三种描写了全红婵夺冠时动作轻盈,“水华消失术”的呈现体现了她跳水水平高超,震惊世界。成龙句话也表达了他对全红婵的钦佩和赞美之情。(在文中找到依据分析“厉害”和“骄傲”都算对)
8.①先写出评论的观点。②再写出支持评论观点的依据或材料。③富有逻辑性的评论结构或思路。
9.①父亲更早出晚归辛勤工作 ②怀念、愧疚
10.①明暗线交织,条理清晰。将枣花作为明线,串起我和父亲关于枣树、枣花的故事,暗线则是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怀念;②采用时间顺序。小时候、高一时、上大学、毕业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11.①枣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②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在树下乘凉、洗衣等场面的描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怀念。③枣花是父爱的象征,塑造了一个为子女日夜操劳、默默付出的父亲形象,赞扬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突出主题。④枣花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12.①语言朴实: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过多的修饰,口语色彩浓厚,“叫到了枣树下”、“吸了半天烟”、“一直在轻轻地颤抖”等词句通俗易懂。
②蕴含生活温情:“五妮啊”“家里的事你甭管”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看似平淡,但蕴含温情。表现了父亲由内心挣扎、犹豫到最后下定决心让我继续上学的心理过程,蕴含对我的支持和疼爱。
13.【小题1】(1)①( 2)②
【小题2】A.之 B.乃
【小题3】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4、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互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
15、郦道元所写的《三峡》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写山的高峻挺拔。本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写山,通过“叠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直言山景的奇特秀丽。
【参考译文】
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互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的美丽。到我来此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之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这样壮丽的)。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如果)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