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参考答案1、D 2.D 3.B4.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切人,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然后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最后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C 7.B8.唐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敏感脆弱、知恩图报、有等级观念的人。9.凤尾菊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象征老范的质朴、热情和唐先生与老范的友情;烘托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深化人与人之间应真诚相待的主题。【析】《雕花烟斗》以凤尾菊为线索,通过画家唐先生与花农老范的交往,展现了人情冷暖与人性反思。唐先生从落魄到复出,对老范的态度由感激转为疏离,最终在老范去世后深感愧疚。老范的质朴真诚与唐先生的世故形成鲜明对比。凤尾菊既是情节纽带,也象征老范纯真的心灵。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揭示了人性在地位变化中的脆弱,以及真诚友谊的可贵。结尾的悔悟深化了主题,发人深省。CEF 11.A 12.C13.(1)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上,应推崇追求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福禄。(2)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啊。14.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异:《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立为郑国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史记·郑世家》,通过郑文公与晋公子重耳(晋文公)的恩怨纠葛,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文章以郑国无礼于重耳为引,串联起郑国与晋、周、秦等国的外交冲突,情节跌宕。人物刻画鲜明,如叔詹的忠谏与牺牲、子兰的政治投机,体现了《史记》叙事精炼、人物生动的特点。文中多处以小见大,通过郑国命运折射出“礼”在诸侯争霸中的重要性,以及弱国外交的困境。参考译文: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穷困潦倒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逃亡的公子路过此处的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三十七年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听命于郑国,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服替滑国说情,郑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情反而囚禁了伯服。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冬季,翟人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到郑国,郑文公让襄王住在氾。三十八年,晋文公把周襄王送回成周。(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协助楚国攻打晋国,因为当年晋文公途经郑国,郑国没有礼遇他,过去郑国背弃晋国协助楚国。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君的无礼罪行。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生气,赶走了各位公子。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回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庶子没有比得上子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C16.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对杏花的喜爱和赞美。梅诗“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写杏花早开,体现惊喜欣赏;欧诗“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赞杏花风和日丽时绽放之美。不同点:①梅诗侧重赞赏杏花早开,借“不待春风遍”,肯定其勇于争先、突破常规的精神,蕴含着诗人对新生事物、独特之美的关注与欣赏。②欧诗强调认同杏花顺应时机绽放。以“残年岂是春”否定梅花残冬开放,用“艳风日”“独自占芳辰”表达了对杏花能够顺应美好时机绽放光彩的赞赏,蕴含着对顺应时势、把握机遇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与思考。【析】《初见杏花》描绘了早春杏花独放的景象,以“浅红欺醉粉”展现其淡雅之美,表达了对杏花早开的惊喜与赞美。《和梅圣俞杏花》则通过反问质疑梅花早开代表春天的观点,强调杏花在艳阳下的独特风姿,表达了对杏花独占春光的欣赏。两诗均赞美杏花,但梅诗更重早春之静美,欧诗则突出其独占芳辰的自信与风韵。17.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18.渡:度 由:尤19.语句③,可改为“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或者“也会反复读取储备在记忆数据库中的信息”;语句④,可改为“神经元产生疲劳,就会导致信号搜索停滞”,或者“由于神经元产生疲劳,信号搜索就会停滞”。20.虽然图案不是连续的,但由于我们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大脑会自动补全空白部分,所以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图案的整体形状。21. A.会突然觉得自己的脸很陌生 B.解决之道在于合理的休息22.A23.写作立意:1.追赶潮流不盲从,守护本心不封闭。2.做时代弄潮儿,更要当价值守望者。3.青年当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初心指引航程。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度(上)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阅读(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材料二: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材料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B.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D.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C.生态文学要讴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成果,也要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 族的深情厚谊。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 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雕花烟斗冯骥才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 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 还知道我画画 ”“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 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 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 ”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 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 “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显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 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 ”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B.到花房画过画的唐先生对花农没有半点印象,而花农不仅一眼认出了唐先生,还对他的画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两人社会地位相差悬殊。C.老范在花房里发现唐先生嘴上的烟斗很特别,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在唐先生诚恳地想要把雕花烟斗送给他时,他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没有接受。D.第八段“秋风一吹”既指自然界的秋风,用以引出唐先生不来赏花、老范登门送花的情节;也指人情冷暖的秋天,在这样的季节里,唐先生对老范的情感像秋天一样降温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出人物名字,而是后文逐步交代。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虚化人物背景客观地突出了凤尾菊这一物象。B.文章开头以生动的比喻手法,描写眼前这一盆凤尾菊的形态特征,既揭示了唐先生被凤尾菊迷住的原因,又为全文奠定了沉郁、悲愤的基调。C.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对老范前后态度的变化对比等,通过对比更好地突显人物性格。D.文章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布局别具匠心。虚写唐先生带学生到花房画画和老范病重去世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再想象加工的空间,文章呈现一种含蓄美。8.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4分)9.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四十一年,助楚击晋,因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急。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节选自《史记·郑世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不同。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C.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不同。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B.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D.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13.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14.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5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初见杏花梅尧臣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浅红欺醉粉,肯信有江梅?和梅圣俞杏花欧阳修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梅诗前两句描绘出早春时节杏花独自开放的景象,营造出淡雅幽静的意境。B.欧诗开篇以反问的形式,对人们通常认为梅花早开代表春天的观点提出质疑。C.两首诗都认为杏花独具优势,而且对其优势成因的认识相同,从而形成唱和。D.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1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杏花,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3)《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 ”的结论。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为什么盯着某个字或词看久了,突然间会感觉这个字变得陌生?其实,这是一种被称为“语义饱和”的心理现象。当你对一个字进行持续的注视或者反复的读写,你的大脑会因为过渡刺激而开始“疲劳”。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汉字,它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只是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中表现得由为明显。人类的视觉感知具有整体性,从文字识别的过程来看,当我们识别一个字(尤其是认识或熟悉的字),首先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的,并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①而如果长时间识别同一个字,②那么相同神经信号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③也会反复读取储备在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④由于神经元产生疲劳,就会导致信号搜索停滞,⑤一段时间内这个字在人的眼中就会“瓦解”,⑥变得陌生,⑦成为失去意义的笔画组合。哪类字词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有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些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情况;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是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不同情绪的字词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中性的字词对人来说没有很深刻的意义,而消极的词汇可能会起到警告的作用,为了自我保护,大脑会尽量避免语义饱和。其实除了会不认得字,有时候我们照镜子照久了, A ,也是由于语义饱和。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疲劳现象呢?其实, B 。当我们发现对某个词汇或概念开始感到模糊时,这便是大脑发出的休息信号。此时,若能放下手中的学习工具,给大脑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便能帮助其恢复活力,进而提升后续的学习效率。18.文中第一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当看以下两幅画时,我们一眼就注意到左边中间是一个三角形,右边是一匹马,为什么呢?请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简要说明理由。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根据文中第三段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的汉字全都属于最容易发生语义饱和情况的一项是( )(3分)A.水 书 路 车 B.天 苦 怒 哭 C.痛 地 花 怕 D.恨 悲 死 忧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在快速迭代的时代,青年应紧跟潮流,在变化中寻找机遇。”也有人说:“越是喧嚣的时代,青年越要守住内心的恒定,不被外界轻易左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徽省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答案.docx 安徽省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