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生“卷”成绩、企业“卷”价格……作为新的流行词,人们对“内卷”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内卷式”竞争与良性竞争之间又有何异同
通常认为,“内卷”源于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的“内卷化”概念。美国华人史学家黄宗智在20世纪80年代也使用了这一概念。他们都用“内卷化”来描述一种通过大量劳动力投入来获得总产量的增长,但同时又遭遇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内卷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整体的现象,而非对某一微观主体行为的描述。
经济学在研究市场竞争模式时,有“向上竞争”和“向下竞争”之说。向上竞争模式强调,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并不与竞争对手直接对抗或零和博弈,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实现参与者的持续发展。这种竞争模式有助于推动市场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而向下竞争模式则是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总是不断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或其他重要指标,来维持参与者的生存。这显然会导致整个市场或行业的水平下降,甚至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相比之下,这一概念从机制到表现上都与“内卷式”竞争更为接近。
“内卷式”竞争出现的条件可控吗 从实践上看,市场上究竟何时“内卷”、何时呈现出向上竞争的模式,其原因大致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状况相关联。
首先,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上由于总的供给能力有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企业往往会相互竞争,通过加班加点、轻视产品质量追求产量的扩大,以追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将为企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例如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和服务业的众多细分领域,避免了在农业领域的过度竞争。
其次,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经验的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模式时最简单、实用、低风险的办法就是模仿、照搬他人已得到验证的模式。假如有企业采取向下竞争的模式并收获了一定回报,那么大量模仿者企业就会迅速随之而来,从而推动一浪高过一浪的“内卷式”竞争。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顶层设计,为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放宽政策、法规的执行标准或给予过度的“帮扶”,加剧了产业趋同、资源配置混乱等“内卷”现象。
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从过去的“短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也意味着向上竞争正逐步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竞争模式,“内卷式”竞争的土壤正在缩小。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一定要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要注重创新,注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质量、功能,尽快融入向上竞争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之中。
(摘编自剧锦文《“内卷”是一种“向下”的竞争模式》)
材料二:
内卷是一种高度一体化、不允许失败和不可退出的竞争。破除内卷式竞争,就要在竞争的非同质化、可选择性和可退出性等方面下功夫,而归根结底是要重塑竞争规则。
首先,衡量竞争的成败与胜负的标准不应是单一维度和同质化的,而应是千人千面、因人而异、多元化和动态性的。否则人人都要过独木桥,就会带来内卷式竞争。如何打造多元世界,而不是千人一面和千城一面的一元社会,是破除内卷式竞争的关键所在。
其次,在竞争以外,要为人们退出竞争提供出口和通道。内卷式竞争是一种集体现象,而非个体行为。内卷式竞争的背后是观念的落后和思想的迟滞不前,要想退出内卷式竞争,人们不仅需要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斗争,也要突破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编织的社会网络。当有其他更好的赛道可供选择时,当人们有退出的自由时,内卷就不容易发生和持久,内卷式竞争也就不攻自破。
最后,内卷式竞争的背后是竞争的规则出了问题,也是规则的竞争得不到规范。“劣币驱逐良币”会带来内卷式竞争,而这往往是由不守规则的不公平竞争导致的,也同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有关。与此同时,体制壁垒、地方保护等问题,也使不公平竞争变本加厉。政府要更加积极有为地发挥市场监管作用,使市场竞争朝着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人们面临多重规则,不同规则之间的竞争就像食物链,高阶规则挤压低阶规则,带来规则的失灵乃至崩溃。比如,外卖骑手受到外卖平台的算法规训,却对道路交通规则不管不顾。规则之间的关系得不到理顺,规则之间相互龃龉,就会带来竞争的无序和内卷。树立各类规则不容挑战的权威性,而不是被其他规则挤压,才能使这些规则得到执行。总而言之,要认识到竞争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活力、社会的秩序才是竞争要实现的目的。归根结底,要破除内卷式竞争,就要重塑竞争规则,使竞争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初衷本义。
(摘编自马亮《回归以人为本破除“内卷式”竞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上竞争”是良性竞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选择主流竞争模式,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B. 地方政府如果对投资者不合理地放宽标准、过度“帮扶”、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就会成为“内卷式竞争”助推者。
C. 破除“内卷式竞争”,需要让衡量竞争成败与胜负的标准多元化,让人们在退出时有更好的赛道和更多的收益。
D. “内卷式竞争”是一种社会整体现象,它发生于集体之中,并非个体行为,但却背离“以人为本”的初衷,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卷化”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越多,边际效益就越小,这会对市场或行业造成损害。
B. 经济发展更高阶段,企业和劳动者的选择更多,经济发展会趋向“向上竞争”模式。
C. “内卷式竞争”既和竞争者自身的思想认识有关,也受各种外在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
D. 理顺规则的关系,避免规则间的挤压,树立规则的权威性,能有效规范规则之间的竞争。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格尔茨的著作说明“内卷化”现象的起源,引出后文对“内卷”的内涵的分析。
B. 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内卷式”竞争出现原因,材料二侧重分析其解决措施,两者可构成互补关系。
C. 材料二认为“内卷”是高度一体化且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是破除“内卷”的根本途径。
D. 材料二列举外卖骑手的事例,说明规则挤压问题,这也可作为材料一“经营者角度”的一个例证。
4. 材料一提出“‘内卷式’竞争出现的条件可控吗”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其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 请简要说明。
5. 假设你是某新兴文创企业负责人,所在地区文创产业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恶性竞争等“内卷式”竞争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企业破局策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满分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必胜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两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捉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两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两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两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两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先生用诗情画意的笔致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将写人、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他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鲜亮的生命,美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主要指红衣少女与鬼子作战的故事情节,作者将宏大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小战争,是全中国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
B. 全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老人对鱼鹰及红衣女子杀敌故事的讲述,表现了老人抗日认识的提高和坚定乐观的性格。
C. 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两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
D. 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几个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主题,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
B. 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C.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如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环环相扣。
D. 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
8. 小说中的几位女子是抗战时期的普通女性,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形象。
9. 孙犁的《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①。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②。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③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过当:斩杀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写在答案卷上。
骠骑将军【A】逾居延【B】遂过【C】小月氏攻祁连山【D】得酋涂王以众降者【E】二千五百人【F】益封去病【G】五千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 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
C. “骠骑既渡河”中“河”指黄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也指黄河。
D. 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B. 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
C.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 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
14. 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②,不必取长途。
【注】①江汉:地名。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②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15. 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出诗人客滞江汉、思归不得的困窘、心酸的境遇。
B.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在此亦有自省之意。
C. “落日”意为垂暮之年,“病欲苏”体现出积极用世的精神。
D. 颔联与颈联分别承接首联的“归”“腐”之意,逻辑关系严谨。
16. 吴乔《围炉诗话》评价此诗云:“‘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怨而不怒。”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乡间常见的声音来描写乡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 A )很厌烦。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惠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在地把经验为依据来得出庄子大言无用。
患子对庄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着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谁规定了那在荒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容易自暴自弃,______。
我们不仅要懂得“有”之用,还要懂得“无”之用,这样才能全面理解“用”,否则即便是大智慧者恐怕也会如犀牛望月。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罢了。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你还能款款而行吗?大地还有承载之用吗?
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若( B ),人之蒙昧,莫过于此。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语病,请对原句进行修改,使其语句通顺,表意清晰。
20. 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 面对惠子“大而无用”的讽刺,庄子是如何进行回复的?请赏析庄子的论辩艺术。
22. 文中提到“实用”与“虚用”,请你举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并说明其所具备的“实用”与“虚用”,以及只关注“实用”而忽略“虚用”的后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晨五点,街道拐角的包子铺已腾起白雾,李阿姨揉面的双手布满老茧,指节因常年接触冷水而微微发红;写字楼里,张师傅趴在消防通道的台阶上检修电路,安全帽下的鬓角沁着汗珠,工具箱里排列整齐的螺丝刀映着应急灯的微光;暮色中,校门口的环卫工王伯将散落的梧桐叶扫成心形,粗糙的扫帚柄磨出了温润的包浆…… 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沾满汗水的双手诠释生活的温度。
请结合自身见闻或感悟,运用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 C 2. A
3. B 4. ①可控的一面:“内卷式竞争”和经营者的经营模式、政府的顶层设计等相关联,这些是相对主观
的因素,是可控的。
②不可控的一面:“内卷式竞争”与经济发展阶段关联,而这个因素是客观的,从这个角度看是不可控的。
5. ①实施差异化创新策略。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争取资源,加大创意研发投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
避免同质化竞争。(或:拓展多元业务赛道。延伸产业链或开展跨界合作,降低单一市场竞争压力,增加
可选择赛道。)
②倡导行业规则共建。联合行业内优质企业,建立文创产品相关标准,推动文创产业良性竞争。
③主动向政府部门建言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规则竞争,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6. C 7. A
8. ①智慧从容,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②刚烈勇敢,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
不愿让人随意欺辱。
9. ①诗化战争。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淡化了战争的血
腥和残酷。②诗化环境。文本环境描写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
垛”等景色,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③诗化语言。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巧设比
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老头儿质朴热情,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
10. BDF
11. D 12. B
13. (1)骠骑将军常常带着一批壮士冲锋在前,他的部队也很幸运,从来没有陷入过困境。
(2)单于对浑邪王非常恼怒,因为他统领西部而多次被骠骑军击破,以致损失了几万人。
14. 有气敢任就是有气魄,果敢有决断的意思。
①霍去病率领八百名骑兵,离开大军,深入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
②他骁勇善战,有胆识,面对浑邪王的偏将们不降而欲逃跑时,他立即深入敌军腹地,斩杀了想逃跑的
人;
③他有家国情怀,不重个人私利,有强烈的责任感,武帝为他修建府第,他说匈奴还没有消灭,不考虑自
己的小家。
15. B 16. ①诗人以“思归客”“片云”、孤月直写滞留异乡、归途渺茫的孤寂绝望,这是漂泊之怨;
以“腐儒”自嘲,暗含才无所用之怨;老病交加更添暮年悲凉,这是身世之怨。
②诗人虽自伤漂泊,却以“心犹壮”“病欲苏”转写壮心未泯,抒报国之志而非沉溺哀叹;尾联借“老马识途”典故,委婉表达愿以智慧经验效力社稷,未直斥朝堂不公,体现温柔敦厚之旨。
17.①. 指点江山 ②. 激扬文字 ③. 狗吠深巷中 ④. 鸡鸣桑树颠 ⑤. 青青子衿
⑥. 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
18. A 荒诞不经 B 坐井观天
19. 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为依据来证明庄子的大言无用。
20. 也往往容易暴殄天物,荼毒生灵。
21. 回答:庄子就对他说,野猫和黄鼠狼虽然擅长捕食,但是中了兽夹还是一样被捕;牦牛大如云朵却不能
捕捉老鼠。庄子还对他说,他眼中大而无用,是因为没有找准用的地方,大树可栽种在虚无之乡,它会自由 生长,给人阴凉。论辩艺术:他善于用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大而有用”的哲理;还善于用情感浓郁地描 述“大而有用”的好处和至人境界。
22. 例如情人节的一大束鲜花,色泽艳丽,好看是“实用”;代表关心,增进情感,此乃“虚用”。如果只关注
“实用”,时间一长,鲜花凋零,而忽略“虚用”也使生活缺少了一种仪式感,甚至影响双方的感情。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