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
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10月月考
语文
考 生 须 知 1. 本试卷共8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试题部分,共七大题(共150分);第二部分为答题纸和作文纸。 2. 考生务必在试卷与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班级信息; 3.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 考试结束时,立即停止答卷,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考生保留试卷与草稿纸。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其可徵【注】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
【注】徵:证明。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
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
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材料二
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
放断线的风筝叫做 “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民俗之一。 据 《东周岁时记》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身厄消灾, 送厄迎福” 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 然后把它放掉, 希望就此送出厄运, 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 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根”“放晦气”。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民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祸放飞于天空。”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 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俗。
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疾病。
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特色。
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
材料三
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渔的《风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的重要线索和具象。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1929年就被收入《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具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的一项是( )(3分)
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唐 高骈《风筝》)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村居》)
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 曹雪芹《风筝》)
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现代 郭沫若《咏风筝》)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6分)
二、文言文阅读 (共21分)
(一)课内部分
6.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7.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期的老聃的学说,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B.“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精神的写照。
(二)课外部分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 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 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 导:教导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喟然而叹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以其类异也 足以保四海
C.则由无所施其勇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 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 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 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三、诗歌鉴赏(共12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是五言古体诗,节奏舒缓,语言质朴自然而有韵味。
C.“无为忽去兹“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守拙归园田“都表达了诗人不再出仕,永远躬耕田园的决心。
D.全诗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14、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聚集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来,在家里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诗歌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哪些乐趣。 (6分)
四、名著阅读(共12分)
16.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女娲炼石补天遗弃的一块顽石,幻化为一块美玉,在人间经历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后,返本归真,在石头上自记了这段经历,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B.“木石前盟”是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旁,有降珠仙草一株,被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浇灌,得以修成女体,二者下世为人,前者把一生眼泪相还。二者分别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身。
C.“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第一回和第五回分别出现在王熙凤和贾宝玉的梦中, 这是着意强调,借此点出贾雨村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宝玉的人生遭际的缩影。
D.《红楼梦》在人名地名命名上多使用谐音法。比如甄士隐、贾雨村,实为“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
17.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姑表兄妹,薛宝钗与贾宝玉是姨表姐弟,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嫂子,也是姑表姐姐。
B.“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首判词暗示的是王熙凤的命运结局。
C.“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咏唱的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枉凝眉”歌咏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D.“金陵十二钗”正册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晴雯,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与秦可卿。
18.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6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为政》)
(2)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学而》)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五、背诵默写(共16分)
(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
(2)《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
(3)《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
(4)《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____。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 __,____ ___。”。
(6)______ __,任重而道远。
(7)其恕乎!______ __,勿施于人。
(8)岂曰无衣,______ __,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______ __。
(10)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 __。
(11)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 __。
六、散文阅读(共21分)
说起梅花
  (1)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2)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3)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4)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5)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6)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7)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8)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9)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10)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11)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 B。说和 C.话说 D.学说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2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22.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23.本文第(9)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6分)
  
 
七、作文(共50分)
(1)《西游记》中,孙悟空外出化斋前给师傅和两位师弟画了一个能抵挡妖魔的圆圈,要三人坐在圈中等他回来。但三人没能抵制住食物的诱惑,走出了圈外,因而经历了一场劫难。
(2)近年来,有一个网络热词叫“破圈”,指人或事物突破原有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和认可。
上面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出圈”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或主旨)明确,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
1、答案:B。“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有误,原文是“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
2、答案:A。
3、答案:D。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为了祈吉盼福。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是为了呈现指意境美
4、答案:C。
5、材料一:我国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
材料二:放风筝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感和愿望。
材料三:“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
【评分说明: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D (3分) 7.C(3分) 8. C(3分) 9.C (3分)
10.A 11D 12C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地方施展他的勇力,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参考答案】
13 D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田园生活的特色“分析错误,本诗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14.D
15.①登高赋诗之乐,诗歌开头即写出了春秋佳日,诗人登高赏景并赋诗记录。 ②饮酒之乐,登高赋诗之余,诗人更与邻人互相招呼饮酒,斟酌品尝。 ③人与人纯真质朴的情谊带来的快慰,人们农忙时期各自归家,闲暇时相互思念,及至披衣相访,写出了人情质朴之乐。 ④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诗歌最后表达了自食其力,躬耕自理的劳作之乐。
【译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16.【答案】C “‘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第一回和第五回分别出现在贾雨村和……的梦中”错误,“贾雨村”应为“甄士隐”,如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17.D “晴雯”换成“妙玉”
18.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是为政的根本原则。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
②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③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评分要点:①“德政”是孔子的根本主张;②实施“德政”的方法;③实施“德政”的原因,以礼育人。
评分参考: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直接翻译原文,可酌情扣分。
19.C 20 D 21.B
22.【参考答案】
  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
  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23. 情境:
  (1) 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2)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
  (3) 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
  (4)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品质与格调:
  (1) 不畏风雪,坚忍不拔
  (2)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3) 高洁孤傲淡然
  (4) 超凡脱俗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