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 分)
一、基础字词(8 分,每小题 2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溃退(kuì) 要塞(sài) 镌刻(juān) 锐不可当(dǎng)
B. 佃农(diàn) 私塾(shú) 周济(jì) 藏污纳垢(gòu)
C. 曦月(xī) 沿溯(shù) 飞漱(shù) 重岩叠嶂(zhàng)
D. 缥碧(piāo) 轩邈(miǎo) 戾天(lì) 嘤嘤成韵(yùn)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督战 歼灭 摧枯拉朽 毫无斗志
B. 劳碌 慰勉 为富不仁 任劳任怨
C. 徙倚 萋萋 晴川历历 芳草凄凄
D. 横柯 经纶 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消息二则》)
B. 他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深恶痛疾。(《藤野先生》)
C. 三峡的春冬景色,真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D. 他在选择中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既想报清华附中,又想报北大附中,总是见异思迁。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使我们了解了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
B. 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C.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文笔清新流畅,深受读者所喜爱。
D. 为了防止新冠疫情不再反弹,我们要做好日常防护措施。
二、背诵默写(10 分,每空 1 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五色交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王绩在《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在《黄鹤楼》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大漠雄浑壮阔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常识与语言运用(7 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消息二则》的作者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B.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
C.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的文章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而有古气,被称为 “吴均体”。
D.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美,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 分)
新闻是时代的喉舌,传递着最新的资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是心灵的独白,抒发着真挚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话说山水文化”(3 分)
请你为班级 “品味山水之美” 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简洁优美。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 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15 分)
(一)阅读《消息二则》选段,完成 16-19 题(8 分)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③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选段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 分)
选段中加点的 “至发电时止”“余部” 等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选段第③段分析西路军所遇敌情顺利的原因有什么作用?(2 分)
这段文字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2 分)
(二)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 20-22 题(7 分)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段第①段中 “他们疑惑” 的原因是什么?(2 分)
如何理解选段第③段中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这句话的含义?(2 分)
选段中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指的是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三峡》选段,完成 23-27 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略无阙处( ) (2)不见曦月( )
(3)沿溯阻绝( ) (4)属引凄异(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选段中描写三峡夏水有什么特点?(2 分)
选段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一句,是对春冬三峡景色的概括,请分别解释 “清”“荣”“峻”“茂” 所指的景物。(3 分)
选段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有什么作用?(2 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 28-32 题
山的褶皱里藏着岁月
①老家屋后的山,不是那种奇峰罗列的名山大川,却在我心头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层层叠叠的褶皱,藏着我成长的岁月。
②小时候,山是我的乐园。春日里,我和伙伴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爬,路边的灌木上缀满了细碎的野花,粉的、白的、紫的,像撒了一地的星星。山风穿过树林,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和我们说话。我们采撷野草莓,红通通的果实放进嘴里,酸甜的滋味在舌尖化开,那是春天最鲜美的馈赠。
③夏日的山是清凉的世界。浓密的树叶交织成巨大的绿伞,将炎炎烈日挡在外面。我们坐在山涧边的青石上,看溪水潺潺流过,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偶尔有小鱼游过,留下一串细碎的涟漪。口渴了,就掬一捧溪水喝,清凉甘甜,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炎热。
④秋日的山则充满了收获的喜悦。柿子树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实,山楂树缀满了红玛瑙般的果子。我们挎着小竹篮,在林间穿梭,采摘着大自然的馈赠。夕阳西下时,山被染成了金红色,我们背着沉甸甸的果实回家,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
⑤冬日的山褪去了繁华,变得沉静而肃穆。树枝上挂满了冰凌,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偶尔有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打破了山间的寂静。我们在山间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在空谷中回荡。
⑥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去城里读书。每当我感到疲惫或迷茫时,总会想起屋后的山。想起春日的野花,夏日的溪水,秋日的果实,冬日的冰凌。那些藏在山的褶皱里的岁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⑦如今再回到老家,我依然会爬上那座山。山路依旧蜿蜒,只是比以前平坦了些。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我长大了,而山的褶皱里,又多了些新的故事。
文章围绕 “老家屋后的山” 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3 分)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第③段描写夏日的山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文中的山在 “我” 心中具有怎样的意义?(3 分)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 “山的褶皱里藏着岁月” 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请以 “身边的山水画卷”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真实感受;(2)不少于 5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 分)
B(2 分) 解析:A 项 “当” 读 dāng;C 项 “溯” 读 sù;D 项 “缥” 读 piǎo。
C(2 分) 解析:“芳草凄凄” 应为 “芳草萋萋”。
D(2 分) 解析:“见异思迁” 指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2 分)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C 项句式杂糅,删去 “所”;D 项否定不当,删去 “不”。
略无阙处(1 分)
重岩叠嶂(1 分)
两岸石壁(1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1 分)
经纶世务者(1 分)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2 分,每空 1 分)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2 分,每空 1 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2 分,每空 1 分)
D(2 分) 解析:苏轼字子瞻,“子美” 是杜甫的字。
示例:诗文是山水的画卷 展现着自然的灵秀(2 分,符合语境即可)
示例:同学们,山水是大地的诗篇,是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山水的灵秀与壮阔,愿这份对自然的热爱永驻心间,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发现身边的美好!(3 分,修辞手法 1 分,内容 2 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5 分)
(一)《消息二则》选段(8 分)
点明新闻的核心内容,概括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壮举,总领全文。(2 分)
这些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发电时止” 明确了时间界限,“余部” 准确说明未渡江部队的情况,避免了表述的模糊性。(2 分)
既揭示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也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本质,深化了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说服力。(2 分)
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2 分)
(二)《藤野先生》选段(7 分)
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我” 的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2 分)
“他们” 的欢呼是对日本侵略者的喝彩,是对中国人的侮辱,而 “我” 作为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欢呼,内心感到无比痛苦和愤怒,所以觉得 “特别刺耳”。(2 分)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指的是从学医救国转变为弃医从文。(1 分)原因是 “我” 意识到医学只能救治中国人的身体,而不能唤醒中国人麻木的灵魂,要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从思想上唤醒民众。(2 分)
(三)《三峡》选段(15 分)
(1)同 “缺”,空隙、缺口 (2)日光,这里指太阳 (3)逆流而上 (4)连接(4 分,每空 1 分)
(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 分)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 分)
夏水暴涨,水流湍急。(2 分)
“清” 指水,“荣” 指树,“峻” 指山,“茂” 指草。(3 分)
引用渔者的歌谣渲染了三峡秋景的凄凉氛围,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2 分)
(四)课外现代文(15 分)
①小时候,山是 “我” 的乐园,“我” 在山中度过了四季的快乐时光;②离开老家后,山是 “我” 心中最温暖的慰藉;③如今回到老家,“我” 依然会爬山,山又多了新的故事。(3 分,每点 1 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将细碎的野花比作撒了一地的星星,(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细碎和美丽,表达了 “我” 对春日山景的喜爱之情。(1 分)
特点:清凉。(1 分)作用:写出了夏日山的宜人,为下文 “我” 在山中避暑、玩耍作铺垫,表达了 “我” 对夏日山景的喜爱之情。(2 分)
山是 “我” 的乐园,承载着 “我” 成长的快乐时光;山是 “我” 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在 “我” 疲惫或迷茫时给予力量;山是 “我” 情感的寄托,见证了 “我” 的成长。(3 分,每点 1 分)
山的褶皱指山的层层叠叠的形态,(1 分)“藏着岁月” 指山见证了 “我” 的成长,承载着 “我” 从小到大的记忆和故事,(1 分)表达了 “我” 对山的深厚情感和对岁月的怀念之情。(1 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评分标准:
一等(45-50 分):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能细致描绘山水景色,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善用修辞;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等(38-44 分):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能描写山水景色,情感真实;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三等(30-37 分):内容单薄,中心基本明确,有简单的景色描写;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四等(29 分以下):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缺乏景色描写;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