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一 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器官的反复使用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3.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A.啄木鸟的长喙是长期啄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D.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知识点二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4.(2024·新沂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材料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6.(2024·盐城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对维持物种内个体数目的稳定有重要作用B.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但对其本质,达尔文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是家猪使用腿和吻较少的结果D.达尔文的研究处于个体水平上,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7.(2024·涟水一中高一月考)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8.水虱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用它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虱生活的最适温度为 。有些水虱能在20 ℃的环境中生活,有些水虱能在28 ℃的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虱个体间存在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 的。(2)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下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因此,温度的改变对水虱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3)将在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虱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死亡;同理,将在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虱移入20 ℃环境中也将死亡。这说明当环境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 ,就会被环境所淘汰。9.(2024·南京六合区高一统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适应环境的性状来源于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10.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该群体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11.(多选)(2024·苏州高一质检)有研究团队分析了某国139家医院在2014到2018年开出的超过1.7亿个门诊处方,发现其中近11%含有抗生素。在所有抗生素处方中,只有15.3%是合理的。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致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C.存活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D.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12.(多选)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1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类型,而杀虫剂起了 ,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 ,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从而使杀虫剂失效。(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 ,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 的数量逐渐增多。(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1.C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2.C 3.D 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只有长喙才能捕捉到,短喙的捉不到昆虫,慢慢被淘汰,因此啄木鸟的长喙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不符合题意;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中心论点: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根据用进废退学说原理,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由于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前进的习性,C不符合题意;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D符合题意。4.D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正确;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B正确;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这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实现了对基因型的选择,D错误。5.D 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①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正确;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④正确,故选D。6.C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在生存斗争中,一些个体被淘汰,从而对维持一个物种内个体数目的稳定有重要作用,A正确;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但达尔文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之一,B正确;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是家猪使用腿和吻较少的结果,这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的解释是环境对猪的腿和吻的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处于个体水平上,并解释了物种形成的原因,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D正确。7.D 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8.(1)25 ℃ 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2)适应20 ℃温度环境 适应28 ℃温度环境 选择 定向 (3)适应环境的变异解析:由题中所示实验可以看出,把水虱放入25 ℃水温的试管中,大多数个体能适应25 ℃的水温环境而正常生活,少数个体因不适应25 ℃水温的环境被淘汰。如果把适应25 ℃水温的大多数个体分成两部分,分别移入20 ℃和28 ℃水温的试管中,每支试管中只有少部分能适应新温度环境条件而生存下来,大部分因不适应而死亡。这一现象说明25 ℃温度环境中能正常生活的个体中,存在略耐低温或高温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在,当温度条件改变时,这种变异类型的个体也能适应新的温度环境条件生存下来,而其他个体因不适应新的温度环境条件而死亡。如果把20 ℃水温试管中的个体移入28 ℃水温的试管中,把28 ℃水温试管中的个体移入20 ℃水温的试管中,结果均为全部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本生存的个体中因缺乏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异而被淘汰。9.D 适应具有相对性,一方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不利变异,从而导致过早死亡,不能繁殖后代;另一方面变异是有利的,但由于意外死亡(病亡、被捕食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生存和繁殖后代,D错误。10.D 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11.AD 致病菌可以产生各种变异,抗生素仅仅起选择作用,A错误;存活的细菌产生的是可遗传变异,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C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D错误。12.ABD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比较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13.(1)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选择 (2)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突变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2)利用人为因素(如电离辐射、激光)诱发基因产生突变的方式称为人工诱变。(3)分析实验结果图可知,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实验组导致种群个体数低,不反弹,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3 / 3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导学 聚焦 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2.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知识点(一) 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2.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拉马克进化理论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 )(3)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的依据是地层中的化石。( )(4)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探讨 分析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3.从拉马克关于进化原因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现象:现象一: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现象二: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长期不用就萎缩、退化了。 对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理解(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3)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1.(多选)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B.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拉马克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2.下列叙述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是( )A.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差、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B.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C.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D.由于煤烟熏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桦尺蛾所代替知识点(二)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2.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果蝇耐药性的形成使用DDT前,果蝇群体中 对DDT耐受程度不同的个体,只不过在没有DDT的环境中,耐药性性状无法表现出来。使用DDT后,耐药性差的个体被 而无法繁育后代;随着DDT剂量的不断增加,耐药性强的个体被保留,并通过 活动逐渐成为群体中的主体。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果蝇群体中耐药个体的增多是DDT 的结果。3.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局限性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 以及 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3)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4)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探讨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提高问题分析能力1.根据教材“积极思维:果蝇耐药性是怎样形成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第一组实验中,DDT是不是诱发抗药性产生的因素?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DDT之前出现还是之后出现?(2)在第二组实验中,人的参与发挥怎样的作用?2.请结合情境,回答问题: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4)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解读(1)自然选择(定向选择)的对象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③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2)自然选择的因素:外界环境(环境不是诱变因素而是选择因素),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3)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4)进化的内因:遗传和变异。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②遗传的作用: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5)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般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选择越频繁,生物进化速度就越快。1.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2.(多选)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3)达尔文对于 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 化石 变异 环境多样性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不变的 生物进化理论2.(1)√ (2)√ (3)√ (4)√互动探究1.提示:有一定意义,否定了“创世说”。2.提示:不一定。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的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3.提示:用进。提示:废退。学以致用1.ABC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A正确;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正确;拉马克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C正确;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2.B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核心理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视力差的猫头鹰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A不符合题意;拉马克提出,动物的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B符合题意;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不断积累的结果,说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条件之一,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C不符合题意;由于煤烟熏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桦尺蛾所代替,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D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 “自然选择”学说 可变的 物种的演变 原始祖先 同种 异种 无机环境 过度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⑩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已经存在 淘汰 繁殖 选择3.本质 自然选择4.(1)×(2)× 提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3)× 提示:生存斗争包含了生物与同种或异种生物以及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4)× 提示:基因突变不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的,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中已存在抗药性,抗生素只起选择作用。互动探究1.(1)提示:DDT不是诱发抗药性产生的因素;抗药性个体在使用DDT之前就已经出现。(2)提示:人在其中起了人工选择的作用。2.(1)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2)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3)提示: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4)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学以致用1.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即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应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2.ABC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过程评价·勤检测】思维启迪(1)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3 / 4(共72张PPT)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导学 聚焦 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2.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课时训练·提素能03目录CONTENTS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1. 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2.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 )(2)拉马克进化理论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 √ )(3)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的依据是地层中的化石。 ( √ )(4)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 )√√√√探讨 分析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学说1. 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提示:有一定意义,否定了“创世说”。2. 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提示:不一定。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的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3. 从拉马克关于进化原因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现象:现象一: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提示:用进。现象二: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长期不用就萎缩、退化了。提示:废退。 对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理解(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3)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1. (多选)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B. 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 拉马克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解析: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A正确;拉马克认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正确;拉马克认为,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C正确;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D错误。2. 下列叙述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是( )A. 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差、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B. 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C. 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D. 由于煤烟熏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桦尺蛾所代替解析: 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核心理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视力差的猫头鹰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A不符合题意;拉马克提出,动物的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B符合题意;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不断积累的结果,说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条件之一,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C不符合题意;由于煤烟熏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桦尺蛾所代替,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D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二)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1.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2. 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果蝇耐药性的形成使用DDT前,果蝇群体中 对DDT耐受程度不同的个体,只不过在没有DDT的环境中,耐药性性状无法表现出来。使用DDT后,耐药性差的个体被 而无法繁育后代;随着DDT剂量的不断增加,耐药性强的个体被保留,并通过 活动逐渐成为群体中的主体。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果蝇群体中耐药个体的增多是DDT 的结果。已经存在 淘汰 繁殖 选择 3.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局限性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 以及 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本质 自然选择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提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3)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 )提示:生存斗争包含了生物与同种或异种生物以及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4)抗生素的滥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原因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使细菌中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 × )提示:基因突变不是抗生素诱发细菌产生的,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中已存在抗药性,抗生素只起选择作用。×探讨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提高问题分析能力1. 根据教材“积极思维:果蝇耐药性是怎样形成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在第一组实验中,DDT是不是诱发抗药性产生的因素?抗药性的个体在使用DDT之前出现还是之后出现?提示:DDT不是诱发抗药性产生的因素;抗药性个体在使用DDT之前就已经出现。(2)在第二组实验中,人的参与发挥怎样的作用?提示:人在其中起了人工选择的作用。2. 请结合情境,回答问题: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提示:有差异;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提示: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4)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内容解读(1)自然选择(定向选择)的对象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③根本对象是与性状相对应的基因。(2)自然选择的因素:外界环境(环境不是诱变因素而是选择因素),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环境。(3)自然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斗争)。(4)进化的内因:遗传和变异。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变异可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②遗传的作用: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从而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5)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般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选择越频繁,生物进化速度就越快。1. 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C.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即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应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2. (多选)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D.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3)达尔文对于 等问题,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 【教师备用栏目】1. 生物进化理论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理论,下列观点不符合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环境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B. 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由于不使用而退化C. 生物由于适应环境变化,能够产生可以遗传的性状变异D. 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物种是不变的解析: “创世说”认为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不相信“创世说”并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2. 下列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是( )A.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B. 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C. 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D. 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A正确,B、C、D错误。3. 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是( )A.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 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环境选择的结果,A错误;拉马克认为动物的变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决定的,没有说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达尔文学说认为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利变异,不适应环境的变异是有害变异,并不是说变异就能适应环境,C错误;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D正确。4. (多选)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几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时仅杀死了40%的斑蚊。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 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B. 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C. 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 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解析: 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存在,A错误;斑蚊抗药性的增强是由于杀虫剂对其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斑蚊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斑蚊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正确;第一年的斑蚊种群中已经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说明第一年的斑蚊种群已有基因突变,D错误。5. 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使用杀虫剂Ⅰ和Ⅱ后,曲线不会下降到0的原因是 。解析:通过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因为甲虫存在变异,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以使用杀虫剂后种群密度不会下降到0。甲虫存在变异,部分甲虫具有抗药性 (2)曲线回升是 通过 来实现的。解析:使用杀虫剂后,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甲虫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反而增加,这就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故曲线回升是甲虫与杀虫剂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3)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 (填“增强”或“减弱”)。解析: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到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的,结果会使有抗药性的个体被选择并保留下来,导致甲虫的抗药性增强。选择 定向 增强 ② 。解析:使用杀虫剂治虫主要有两个缺点:一是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二是污染环境。对环境造成污染(4)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① 。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1. 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 器官的反复使用解析: 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123456789101112132.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 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 最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D. 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123456789101112133. 仔细分析下列现象,除哪项外都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A. 啄木鸟的长喙是长期啄食树内昆虫、反复伸长的结果B. 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C. 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行进的习性D. 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只有长喙才能捕捉到,短喙的捉不到昆虫,慢慢被淘汰,因此啄木鸟的长喙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符合拉马克的进化学说,A不符合题意;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中心论点: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根据用进废退学说原理,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由于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前进的习性,C不符合题意;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知识点二 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4. (2024·新沂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材料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正确;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B正确;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这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型,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实现了对基因型的选择,D错误。123456789101112135.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 ①②③ B. ①③④C. ①②④ D. 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①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正确;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④正确,故选D。123456789101112136. (2024·盐城一中高一月考)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对维持物种内个体数目的稳定有重要作用B.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但对其本质,达尔文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C. 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是家猪使用腿和吻较少的结果D. 达尔文的研究处于个体水平上,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在生存斗争中,一些个体被淘汰,从而对维持一个物种内个体数目的稳定有重要作用,A正确;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但达尔文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之一,B正确;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是家猪使用腿和吻较少的结果,这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家猪的腿和吻比野猪的短的解释是环境对猪的腿和吻的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处于个体水平上,并解释了物种形成的原因,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D正确。123456789101112137. (2024·涟水一中高一月考)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B. 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C. 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D. 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解析: 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123456789101112138. 水虱是一种小型水生动物,用它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虱生活的最适温度为 。有些水虱能在20 ℃的环境中生活,有些水虱能在28 ℃的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虱个体间存在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 的。25 ℃ 各种变异类型 不定向 (2)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下生存的个体都是 的个体。因此,温度的改变对水虱起了 作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适应20 ℃温度环境 适应28 ℃温度环境 选择 定向 12345678910111213(3)将在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虱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死亡;同理,将在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虱移入20 ℃环境中也将死亡。这说明当环境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 ,就会被环境所淘汰。适应环境的变异 解析:由题中所示实验可以看出,把水虱放入25 ℃水温的试管中,大多数个体能适应25 ℃的水温环境而正常生活,少数个体因不适应25 ℃水温的环境被淘汰。如果把适应25 ℃水温的大多数个体分成两部分,分别移入20 ℃和28 ℃水温的试管中,每支试管中只有少部分能适应新温度环境条件而生存下来,大部分因不适应而死亡。12345678910111213这一现象说明25 ℃温度环境中能正常生活的个体中,存在略耐低温或高温的不同变异类型的存在,当温度条件改变时,这种变异类型的个体也能适应新的温度环境条件生存下来,而其他个体因不适应新的温度环境条件而死亡。如果把20 ℃水温试管中的个体移入28 ℃水温的试管中,把28 ℃水温试管中的个体移入20 ℃水温的试管中,结果均为全部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本生存的个体中因缺乏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异而被淘汰。123456789101112139. (2024·南京六合区高一统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适应环境的性状来源于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C. 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12345678910111213解析: 适应具有相对性,一方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不利变异,从而导致过早死亡,不能繁殖后代;另一方面变异是有利的,但由于意外死亡(病亡、被捕食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生存和繁殖后代,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0.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点该群体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B. 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 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1. (多选)(2024·苏州高一质检)有研究团队分析了某国139家医院在2014到2018年开出的超过1.7亿个门诊处方,发现其中近11%含有抗生素。在所有抗生素处方中,只有15.3%是合理的。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致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 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C. 存活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D. 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致病菌可以产生各种变异,抗生素仅仅起选择作用,A错误;存活的细菌产生的是可遗传变异,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C正确;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2. (多选)某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 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 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 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 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比较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1234567891011121313. 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2345678910111213(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 类型,而杀虫剂起了 ,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 ,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从而使杀虫剂失效。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选择 12345678910111213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12345678910111213(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 ,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 ,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 的数量逐渐增多。解析:利用人为因素(如电离辐射、激光)诱发基因产生突变的方式称为人工诱变。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突变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 12345678910111213(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 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解析:分析实验结果图可知,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实验组导致种群个体数低,不反弹,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12345678910111213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docx 第一节 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pptx 第一节 第1课时 拉马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