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知识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B.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不会变化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2.(2024·四川成都高二月考)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人凶猛,是登革热的第二大传播媒介,有“亚洲虎蚁”之称。在白纹伊蚊猖獗的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过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次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30%的白纹伊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白纹伊蚊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B.杀虫剂导致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基因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白纹伊蚊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决定其进化的方向3.(2024·徐州贾汪区高一月考)姐妹种是指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机制的生物。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但它们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属于同一个物种B.两种玉米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姐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D.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4.(2024·盐城高一月考)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了两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C.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D.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5.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和乙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不利的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种群基因库D.自然选择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整个种群而影响基因频率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C.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长期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7.(2024·淮安盱眙一中高一月考)农业害虫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异,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如下图所示(抗药性为隐性突变)。第二年春,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因存活的少量个体繁殖而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B.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为0C.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D.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8.(多选)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B.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9.(多选)(2024·南京鼓楼区高一月考)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B.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D.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0.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 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 作用。(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 ,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若想知道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 ;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C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降低,显性基因频率升高,B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2.C 白纹伊蚊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3.D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A错误;两种玉米螟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姐妹种属于两个物种,所含基因不属于同一基因库,C错误;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说明仅凭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还需要根据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来判断,D正确。4.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使两个种群的松鼠的形态和体色出现差异,B不符合题意;由于河流的存在,使南北两岸的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进而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加大,C不符合题意;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符合题意。5.D 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的生物,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B错误;种群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甲、乙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种群基因库,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6.A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基因频率,A错误。7.B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杀虫剂对抗药性起到选择作用,A正确;冬天保留下来的是无抗药性的个体,已知抗药性为隐性突变,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无抗药性个体可能是抗药基因的携带者,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B错误;冬季二化螟大量死亡是由于寒冷环境引起的,无法判断是否与抗药性有关,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C正确;图中冬天保留下来的都是无抗药性的个体,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D正确。8.ACD 题干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能够定向进化,B正确;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C错误;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9.ACD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0.(1)环境(或食物) 选择 (2)地理隔离 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 (3)1%、18%、81% 逐渐减少解析:(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环境(或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2)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两岛上S鸟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若想知道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3)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0.1×0.1×100%=1%,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1×0.9×100%=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0.9×0.9×100%=81%。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2 / 3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导学 聚焦 1.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多。 2.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3.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知识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1.现代综合进化论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小提醒:(1)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原因:种群很大、个体间随机交配、种群没有迁移和突变以及没有自然选择。(2)种群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4)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5)只要能够交配便是同一物种。( )(6)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两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7)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探讨一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1.某桦尺蛾种群中,控制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控制浅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70个。假设该桦尺蛾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产生突变。(1)该种群产生的S配子和s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子一代基因型频率是多少?(2)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3)自然选择是如何使桦尺蛾种群中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频率越来越小的?(4)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并简要说明原因。探讨二 分析物种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2.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4)请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5)总结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 、 。(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吗?能否在短时间内就形成生殖隔离?请举例说明。1.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2.物种形成的三种模式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1.(2024·沛县一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2.下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类的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戊和丁的形成是地理隔离造成生殖隔离B.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图示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3.(多选)(2024·连云港赣榆区高一月考)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2)现代综合进化论与中性学说2.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生物进化理论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符合 的解释,把 的思想引入 研究,使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此外,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 、植物栽培、 等实践活动,也对 、人工合成新物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生物进化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影响(1)生物进化理论颠覆了“ ”的统治地位。(2)生物进化理论促进了 的发展。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物种可变论与物种不变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2)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3)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4)中心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与现代综合进化论相违背。( )探讨 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理解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1.人和鲨鱼的血红蛋白α链氨基酸差异率为53.2%,人和狗的血红蛋白α链氨基酸差异率为16.3%。这能说明什么问题?2.1968年,日本生物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主要内容为多数或绝大多数基因突变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对生物体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你能举些例子支持他吗?3.现代综合进化论揭示了种群进化的规律,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请分析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冲突的吗? 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比较 名称 项目 中性学说 现代综合进化论区别 突变 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进化的主导因素 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研究水平 分子水平 个体、群体水平联系 一个侧重于宏观水平,一个侧重于微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现象及本质 1.(多选)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学说的是( )A.中性突变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中性突变不是突变B.当自然选择作用于中性突变时,有利的变异被积累C.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加快了D.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2.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理论仅阐明了生物之间的联系B.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良种选育、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D.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1)种群指 。(2)种群基因库是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率。基因型频率: 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3)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最终导致生物 。(4)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在自然状态下能够 并繁殖 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地理隔离:指同一种生物由于 而被分隔成不同的种群,各种群之间不发生 的现象。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同一物种可能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这些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 或交配后不能产生 后代的现象。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 杜布赞斯基 种群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2. 同种生物 基因总和 全部等位基因数 比率3.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突变 基因重组 可遗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基因型 ⑩不能4. 种群的基因频率 定向 一定 5% 95% 自然选择5.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相互交配 可育后代 自由交流基因 地理屏障 不能自由交配 可育后代 遗传6.(1)√(2)× 提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3)× 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4)× 提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 提示: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才属于同一物种。(6)× 提示: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存在生殖隔离,不是指个体。(7)× 提示: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互动探究1.(1)提示:S配子占20%,s配子占80%;子一代基因型频率:SS占4%,Ss占32%,ss占64%。(2)提示: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S占20%,s占80%。(3)提示: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导致种群中基因型为ss的个体的数量越来越少,基因型为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色性状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大,而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4)提示:表型;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型。2.(1)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2)提示: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3)提示:不相同;因为不同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故进化的方向不相同。(4)提示:让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交配,发现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5)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6)提示: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生殖隔离。如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二倍体西瓜种子或幼苗即可获得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是新物种,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学以致用1.C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2.D 分析题图可知,A岛和B岛存在地理隔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方向不同,最终导致戊和丁形成生殖隔离,A正确;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形成的,由于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非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丙和丁,D错误。3.BD 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若后代不育,则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 木村资生 自然选择 中性突变 核酸 蛋白质 碱基 氨基酸 置换 中性的⑩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 不同种群间 物种 中性突变 差异 自然选择 表型 (2) 种群 不利 有利 生存 被淘汰 个体 群体 宏观 分子水平 ⑩分子 微观2.(1)唯物史观 发展变化 生物学(2)良种选育 动物饲养 疾病防治3.(1)创世说 (2)生态伦理4.(1)√ (2)√ (3)√(4)× 提示:中性学说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并不矛盾,更不对立。互动探究1.提示:这说明人和鲨鱼的亲缘关系较远,人和狗的亲缘关系较近。2.提示: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大多不止一个,密码子中的第三个碱基置换往往不会改变氨基酸的组成,如密码子UUU突变成UUC,它们编码的氨基酸都是苯丙氨酸;基因中的内含子和重复序列发生突变同样也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还有一些基因的突变虽然能够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但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并不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因此,这些基因突变是中性的。3.提示:两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现代综合进化论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中性学说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两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学以致用1.ABC 中性突变学说是指生物的进化主要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中性突变经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再经隔离形成新物种,因此中性突变也存在基因突变,A错误;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也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B错误;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会变慢,C错误;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所以,中性学说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对达尔文主义的补充和发展,D正确。2.A 从生物自身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过程评价·勤检测】思维启迪(1)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等位基因数某种基因型(3)定向改变 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相互交配 可育 地理屏障 基因交流 自由交配 可育6 / 7(共79张PPT)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导学 聚焦 1.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多。2.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3.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课时训练·提素能03目录CONTENTS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1. 现代综合进化论2.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小提醒:(1)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原因:种群很大、个体间随机交配、种群没有迁移和突变以及没有自然选择。(2)种群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3.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4.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 √ )(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 )提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3)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 )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有害突变也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4)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 )提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只要能够交配便是同一物种。 ( × )提示: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才属于同一物种。(6)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两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 × )提示: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存在生殖隔离,不是指个体。(7)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 )提示: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探讨一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1. 某桦尺蛾种群中,控制黑色体色的基因为S,控制浅色体色的基因为s,抽样调查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SS、Ss、ss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70个。假设该桦尺蛾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体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S和s都不产生突变。(1)该种群产生的S配子和s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子一代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提示:S配子占20%,s配子占80%;子一代基因型频率:SS占4%,Ss占32%,ss占64%。(2)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提示: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S占20%,s占80%。(3)自然选择是如何使桦尺蛾种群中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频率越来越小的?提示:在树干变黑的环境下,浅色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和捕食,导致种群中基因型为ss的个体的数量越来越少,基因型为SS和Ss的个体越来越多,决定黑色性状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大,而决定浅色性状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小。(4)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并简要说明原因。提示:表型;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探讨二 分析物种的形成,提高理解能力2. 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在不同岛屿上形成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这些不同种群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为什么?提示: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3)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相同;因为不同岛屿上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故进化的方向不相同。(4)请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提示:让不同岛屿上的地雀交配,发现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5)总结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 、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6)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吗?能否在短时间内就形成生殖隔离?请举例说明。提示:地理隔离不是必需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生殖隔离。如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二倍体西瓜种子或幼苗即可获得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是新物种,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1.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2. 物种形成的三种模式3.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 (2024·沛县一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 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 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解析: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2. 如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类的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戊和丁的形成是地理隔离造成生殖隔离B. 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C. 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图示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岛和B岛存在地理隔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方向不同,最终导致戊和丁形成生殖隔离,A正确;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自然选择定向形成的,由于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非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丙和丁,D错误。3. (多选)(2024·连云港赣榆区高一月考)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B. 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 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 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会导致生殖隔离解析: 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若后代不育,则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2)现代综合进化论与中性学说2. 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生物进化理论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符合 的解释,把 的思想引入 研究,使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此外,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 、植物栽培、 等实践活动,也对 、人工合成新物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生物进化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影响(1)生物进化理论颠覆了“ ”的统治地位。(2)生物进化理论促进了 的发展。唯物史观 发展变化 生物学 良种选育 动物饲养 疾病防治 创世说 生态伦理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物种可变论与物种不变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 √ )(2)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 √ )(3)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 )(4)中心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与现代综合进化论相违背。 ( × )提示:中性学说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并不矛盾,更不对立。√√√×探讨 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理解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1. 人和鲨鱼的血红蛋白α链氨基酸差异率为53.2%,人和狗的血红蛋白α链氨基酸差异率为16.3%。这能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这说明人和鲨鱼的亲缘关系较远,人和狗的亲缘关系较近。2. 1968年,日本生物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中性学说。主要内容为多数或绝大多数基因突变是中性的,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对生物体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你能举些例子支持他吗?提示: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大多不止一个,密码子中的第三个碱基置换往往不会改变氨基酸的组成,如密码子UUU突变成UUC,它们编码的氨基酸都是苯丙氨酸;基因中的内含子和重复序列发生突变同样也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还有一些基因的突变虽然能够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但这种蛋白质的功能并不受影响或影响很小。因此,这些基因突变是中性的。3. 现代综合进化论揭示了种群进化的规律,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请分析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冲突的吗?提示:两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现代综合进化论侧重于个体、群体,即宏观水平;中性学说侧重于分子,即微观水平;两者相互补充,更好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中性学说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比较 名称 项目 中性学说 现代综合进化论区别 突变 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 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进化的主导因素 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研究水平 分子水平 个体、群体水平联系 一个侧重于宏观水平,一个侧重于微观水平,二者相互补充,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现象及本质 1. (多选)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学说的是( )A. 中性突变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中性突变不是突变B. 当自然选择作用于中性突变时,有利的变异被积累C. 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加快了D. 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是指生物的进化主要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中性突变经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再经隔离形成新物种,因此中性突变也存在基因突变,A错误;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也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B错误;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会变慢,C错误;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所以,中性学说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对达尔文主义的补充和发展,D正确。2. 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进化理论仅阐明了生物之间的联系B.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 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良种选育、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D.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解析: 从生物自身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种群指 。(2)种群基因库是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 的比率。基因型频率: 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等位基因数 某种基因型 (3)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最终导致生物 。定向改变 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在自然状态下能够 并繁殖 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地理隔离:指同一种生物由于 而被分隔成不同的种群,各种群之间不发生 的现象。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同一物种可能演化为不同的物种,这些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 或交配后不能产生 后代的现象。相互交配 可育 地理屏障 基因交流 自由交配 可育 【教师备用栏目】1. 下列关于种群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种群基因库B. 每种生物不止有一个种群基因库C. 种群越小,其种群基因库越不稳定D. 基因突变丰富了种群的种群基因库解析: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称为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与种群不是同一个概念,A错误;每种生物可以有不同种群,因此可以有不同的种群基因库,B正确;种群越小,种群基因库越小、越不稳定,C正确;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丰富了种群基因库,D正确。2. 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C.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D. 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可得到三倍体西瓜,但是三倍体西瓜不可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中性学说的区别在于(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生物进化的实质B. 中性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中性学说否定了自然选择C. 通过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由生物个体决定保留和淘汰D. 中性学说侧重于微观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侧重于宏观水平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侧重于在个体以及群体水平研究生物进化,即宏观水平,揭示了种群进化的规律。中性学说侧重于分子水平,即微观水平,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本质。4. (多选)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_)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 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 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 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定向突变成S基因解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B正确;基因型为Ss的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5. 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发现该群岛上有地雀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均存在差异,这是各小岛上不同的 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1)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食物 选择 (2)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物种。解析: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有利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地理 生殖 (3)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解析: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基本单位 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1.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B. 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不会变化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12345678910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降低,显性基因频率升高,B错误;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123456789102. (2024·四川成都高二月考)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人凶猛,是登革热的第二大传播媒介,有“亚洲虎蚁”之称。在白纹伊蚊猖獗的地区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过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次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30%的白纹伊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白纹伊蚊控制某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B. 杀虫剂导致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基因C. 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D. 白纹伊蚊种群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决定其进化的方向12345678910解析: 白纹伊蚊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就已经产生,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就有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杀虫剂只是对白纹伊蚊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123456789103. (2024·徐州贾汪区高一月考)姐妹种是指在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机制的生物。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但它们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属于同一个物种B. 两种玉米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姐妹种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D. 仅凭外部形态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12345678910解析: 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是姐妹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A错误;两种玉米螟吸引异性交配的信息素不同,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物种全部个体所含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姐妹种属于两个物种,所含基因不属于同一基因库,C错误;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在外貌上几乎无法辨认,说明仅凭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无法辨认两种生物是否为姐妹种,还需要根据两者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来判断,D正确。123456789104. (2024·盐城高一月考)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了两个种群,南北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不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 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C. 河流的阻隔使南北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D. 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12345678910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不符合题意;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使两个种群的松鼠的形态和体色出现差异,B不符合题意;由于河流的存在,使南北两岸的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进而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加大,C不符合题意;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对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符合题意。123456789105. 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甲和乙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 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不利的C. 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种群基因库D. 自然选择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12345678910解析: 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的生物,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B错误;种群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甲、乙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种群基因库,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12345678910知识点二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6.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整个种群而影响基因频率B.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但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C. 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D. 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长期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12345678910解析: 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基因频率,A错误。7. (2024·淮安盱眙一中高一月考)农业害虫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异,春夏季大量繁殖,到了冬季由于寒冷原因而大量死亡,仅有少数个体能存活下来,如图所示(抗药性为隐性突变)。第二年春,二化螟的种群数量因存活的少量个体繁殖而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2345678910A. 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B. 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为0C. 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D. 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12345678910解析: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杀虫剂对抗药性起到选择作用,A正确;冬天保留下来的是无抗药性的个体,已知抗药性为隐性突变,若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无抗药性个体可能是抗药基因的携带者,第二年夏天该二化螟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B错误;冬季二化螟大量死亡是由于寒冷环境引起的,无法判断是否与抗药性有关,图示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变化,不能说明抗药性状不利于二化螟生存,C正确;图中冬天保留下来的都是无抗药性的个体,该现象表明,在自然界中抗药性的个体的存留具有一定偶然性,D正确。123456789108. (多选)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B. 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 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12345678910解析: 题干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能够定向进化,B正确;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C错误;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123456789109. (多选)(2024·南京鼓楼区高一月考)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B. 经过长期选择、驯化,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D. 栽培水稻与野生稻的性状差异显著,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12345678910解析: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不等于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野生稻和栽培稻某些性状存在差异,由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该过程中有人工选择的作用,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野生稻的“缺点”是对于人类的利用而言,并非是针对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C错误;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据题干信息可知:栽培水稻是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两者之间可能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234567891010. 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 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 作用。环境(或食物) 选择 12345678910解析: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环境(或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12345678910(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 ,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若想知道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地理隔离 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12345678910解析: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地理隔离,因此两岛上S鸟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若想知道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12345678910(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 ;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1%、18%、81% 逐渐减少 12345678910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0.1×0.1×100%=1%,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1×0.9×100%=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0.9×0.9×100%=81%。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12345678910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docx 第一节 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pptx 第一节 第2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