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 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 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 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 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 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 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 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 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 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
5. 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
吴强
青年战士杨军的年轻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山脚根的小溪边,洗着杨军的和她自己的衣裳,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垂在颊上的头发,春阳沐浴着她的青春的脸,她的影子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洁净的、柔和的而又健壮的身姿、面貌,在这个自然景色的图画里,显得分外俊美。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花飞溅,嘴里哼唱着她的家乡的江南山歌:
河东阿郎忙采菱哟,
河西阿妹妹洗头巾。
头巾抛到河东沿,
阿郎给我一把菱哟!
头巾包着一把菱哟,
菱里包的阿妹的心。
阿妹妹的心比菱甜哟!
阿郎的情比水深哟!
杨军仿佛听到了歌声,轻脚细步地向溪边走来。待他走近的时候,阿菊还在唱着。她听到脚步声,心一跳,截断了歌声,猛一抬头,见是杨军。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阿菊问道。
她收拾了洗好的衣裳,顺便擦了擦脸,理顺了头发,坐到杨军的身边,把杨军拿来的布包解开来,问道:
“做鞋子要这么多布?”
“做四双!”
“先做一双两双,以后,我两个月做一双,带给你,包你赤不了脚。”
“跟阿本、阿鹞也做一双!他们晓得你来了。”
她把杨军赶早集买来的青色鞋面布和蓝条的鞋里布展放开来,揸量了杨军的脚,又楂量一下布的长短和布口面的宽窄。
“刚好,够四双的。会买!布不错,蛮结实。”阿菊说着,对着阳光照看一下布的质料,用力地抖抖。
“快点做!”杨军说。
“来得及,半个月做一双,两个月一定做好四双鞋。”
“要两个月!”杨军瞪着眼惊讶地说。
“要糊鞋骨子,要纳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绱。靠的是两只手,又不是用洋机!半个月一双,还算慢?”
“当我外行?老百姓做支前鞋子三天两双。”
“我要就不做,要做就得样子好看,穿得舒服,牢靠,结实,经得住爬山过岭。”阿菊想了一想,又抖动眉头,轻快流利地说。
杨军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子,送到她的面前,说:“你看看!人家做得不好?”
阿菊瞧着鞋子,杨军补充着说:“是苏中老百姓慰劳的,跑了几百里,打了四五仗,你看底没有通,帮子没有坏,线没有绽。”
“鞋子做得不算坏。三天两双,除非她是天工神手,我心钝手笨做不出来。”
“两天一双,总做得起来吧?”
“什么时候动身?真的走啦?”阿菊在杨军的脚板上轻轻地拍了一掌,把鞋子套回到他的脚上,问道。
“说走就走!”他从衣袋里摸出张华峰、秦守本的来信,接着说:
“你看!一个班捉四百多,一个班捉五百多,一个连总共捉了一两千。真倒霉!这么好的仗,没参加得上!”
“我走了,你……”
阿菊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子,不是乐于在别人怜悯之下过生活的人,他没有把替她担心的话明白地表露出来。
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莱芜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后,她看到杨军那种欢天喜地的情绪,和因为没有参加战斗,跺脚懊丧,怨这恨那的样子,她很同情他,乐于他很快就到前方去。她前几天就对杨军说过:“你从前参军,我赞成,你当了英雄,很多很多人都称赞你、喜爱你,我也有光彩,我还能拖你的后腿?我来找你,就是为的要你上前线报仇杀敌!”她很爱惜杨军,不愿意杨军为了留恋她,在后方多留一天两日,落得人家说他给小媳妇拖住了后腿。她也爱惜自己,不愿意在杨军面前稍稍地表现出她有什么难处、痛苦、不安,影响到他的情绪,也不愿意给人家闲话说,承担拖丈夫尾巴的坏名声。但是,杨军负过伤,肩背上的疤痕,深刻地印在她的心眼里。杨军这两天只是催她缝呀洗的,今天又特地跑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赶集,买来了鞋料,叫她赶紧做鞋子,她的心又禁不住地慌乱起来,明亮的眸子便渐渐地模糊起来。
“我?你不要管!”她的话说得很响,却抑制不住地带着颤声,眼里跟着渗出了泪水。
“不要担心我!好待多待几天,不好待少待几天。你走,我也走!”
“走?到哪里去?”杨军惊异地问道。
“回天目山去!”
“反动派不害你?”
“我不怕!我当游击队去!”
阿菊说的玩笑话,却像是真的一样。像是撒娇,又像是逞性子,她在用心眼儿试探着杨军,是不是舍得让她走。杨军仿佛没有识破她的心眼儿,呆呆地看着她。在他的感觉里,她比过去坚强得多,她的身上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
“要走,我们一道走!”杨军板着脸说。
阿菊感到了温暖,定下心来,微笑着。
杨军告诉她,他在昨天晚上,把她要求参军的事跟留守处主任谈过,留守处主任已经批准她正式参军,她将和他一样,成为解放军的一个战士。
“是吗?”阿菊站起身来,兴奋地问道。
“是的!主任要当面跟你谈谈。”
阿菊用力地把杨军拉站起来,“也发军衣给我?也有这个?”她指着杨军胸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问道。
“都要发的!”
阿菊乐得几乎跳了起来,身子挺得很直,骄傲地笑着,和杨军并立在一起。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阿菊一边搓揉着衣裳,一边哼唱着家乡的江南山歌,说明她勤劳能干,性格开朗。
B. “会买!布不错,蛮结实”,钱阿菊夸奖杨军的话也表明她对做鞋子方面的事情在行。
C. “真倒霉!这么好的仗,没参加得上”,表达了杨军急于上阵杀敌、报效祖国的心情。
D. 钱阿菊要当游击队员的话,让杨军感觉她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故而给她报名参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钱阿菊的描写突出了她健美的特点,为后文杨军给她报名参军埋下了伏笔。
B. 杨军要求妻子快点做鞋,体现了他性子急躁,流露出对钱阿菊做事拖拉的不满的情绪。
C. 钱阿菊明亮的眸子渐渐模糊起来,体现了她既不想夫妻分离又不愿拖后腿的矛盾心理。
D. 文中写妻子想参军,丈夫为其报名,体现了夫妻情深,两人心有灵犀,富于浪漫色彩。
8. 小说开头写钱阿菊所唱山歌的具体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在与杨军对话的过程中,钱阿菊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酂文终侯萧何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秋,七月辛未,何薨。
癸巳,以曹参为相国。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惟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待!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鲁两生曰:“礼乐百年而后兴。”唯惠帝之时言此为宜尔。周公之定礼也,流言未靖,东郊未定,商、奄未殄,不遑及也。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易》于《益》之初曰:“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元吉而后无咎,利者非其利也。风淫于上而雷迅于下,其吉难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参闻A何薨B告C舍人D趣E治行F吾G将入H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遗憾,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恨”意义相同。
B. 微,指地位低下,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义不同。
C. 间,间隙,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意义不同。
D. 咎,指灾祸、不吉利,与《出师表》“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中的“咎”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萧何和曹参之间有嫌怨,但萧何还是在皇帝面前举荐曹参代替他做相国,这表明了萧何公而忘私,为国家着想。
B. 曹参做了相国后,对萧何以前制定的条令不作任何更改,全盘加以使用;任用老成持重的人,使想劝说他的人无从开口。
C. 惠帝对于曹参身为相国却不作为深有怨意,但经过君臣间开诚布公的交流,惠帝最终还是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D. 王夫之认为曹参没有周公之德却要行周公之政,这样会使人心不安,从而导致国家混乱,灾祸也会随之而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2)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
14. 对于萧规曹随,材料一中曹参的解释和材料二中王夫之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
餐毡③怀雁使,无酒羡羔儿。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典。羔儿:美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因雪生发,言志抒怀。
B. 开篇“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夜的宁静和清晨的哀愁。
C. 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D. 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16. “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指点江山 ④. 激扬文字 ⑤. 小学而大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黑板,粉笔、板书的起源要追朔到11世纪,②当时波斯学者比鲁尼描述了在石板上学校的孩子们写字的情景,③之后,人们发明了黑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④今天,有些科学家、教师仍然醉心于思考、讨论及教学中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和画画。这样的情景在电影《美丽心灵》《奥本海默》中都有精妙表现,展现了科学家对板书的“痴情”。
很多数学家喜欢使用粉笔和黑板,当他们在黑板上( 甲 ),往往会思如泉涌,许多异想不到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想法突然冒了出来。最近,伦敦数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手写是否可以促进思考”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黑板是摆脱困境的最好的工具,当研究人员遇到死胡同时,常常会在黑板上和同事分享问题,在写板书的过程中,书写者有时间思考,也会听到建议,通常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此外,黑板是科学家分享知识、观点的舞台,听众会提出问题,并轮留上前书写板书、讲解。例如,主讲人列出一个问题,将讨论或辨论的论点写在黑板上。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言者会接过粉笔写出想法,粉笔像接力捧一样,( 乙 )。因此,书写板书也是一个A、共同创作的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手写应当与打字和电子课件并存。5岁以下的儿童应多多练习手写文字,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B。大学生处理文字主要是做笔记和写论文,对他们来说,最好以手写的方式记笔记,( 丙 )。教师、演讲者可以在使用电子课件(文档)的同时也尝试设计、书写板书,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调整,找到更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方式。
18.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下列句中的引号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痴情”引号作用一致的一项是( )
A. 我们摩挲这本书时,或许思绪会接上“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老庄思想。
B. 开篇点明地点、时间,并直赋其事,以“痛饮”一词写出诗人借酒来排遣愁绪。
C. 评委专家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只是考虑青年科学家的潜力与未来可能的收获。
D. “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3月,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原因是系统误判前方障碍物。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性的讨论:当机器承担更多决策时,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生命安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 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答案】6. D 7. B
8. ①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歌的内容是杨军与钱阿菊爱情甜美的具体体现。②为后文钱阿菊参军做铺垫。阿菊与杨军难以分离,杨军要到前线去,阿菊就不顾生命危险要求“当游击队去”,杨军也为她申请了参军。
9. ①轻松愉悦。她洗衣服,唱山歌,夸奖杨军会买布料,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之中。②担忧慌乱。见杨军急于上前线,又产生了担忧之情:她既担心别人说她拖了杨军的后腿,又担心杨军负过伤,还担心杨军对她不在乎。③惊喜万分。杨军告诉她已批准她正式参军,她将和自己一样成为解放军战士,还会给她发装备,她惊喜万分。
【答案】10. BDF
11. A 12. D
13. (1)(曹参)又问:“陛下您看我的才能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
(2)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并非他的治国方略必须如此,只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得不因袭。
14. ①曹参认为,惠帝比不上高帝,自己不如萧何,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大家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就够了。②王夫之认为,曹参因袭萧何制定的成法来治理天下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而为之:一是汉高祖刚去世,吕太后把持着朝政大权,惠帝懦弱;二是曹参没有周公那样的德行来使天下安定。
【答案】15. C 16. 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借苏武困守北海,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抒发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7.【答案】 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指点江山 ④. 激扬文字 ⑤. 小学而大遗 ⑥. 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8. ①“追朔”改为“追溯”;②“异想”改为“意想”;③“轮留”改为“轮流”;④“辨论”改为“辩论”;⑤“接力捧”改为“接力棒”。
19. C 20. A集思广益 B不无裨益
21. 序号②,修改为“当时波斯学者比鲁尼描述了学校的孩子们在石板上写字的情景”。序号④,修改为“今天,有些科学家、教师仍然醉心于在思考、讨论及教学中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和画画”。
22. 甲:推导数学问题时 乙:一次次被传递下去 丙:以打字的方式写论文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