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限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节选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高质量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从资源环境的角度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工业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想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警惕“两高一低”项目卷土重来,在服务和保障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底线。
客观来看,我国在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差距明显,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将处于高位,局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处于上限;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压力客观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仍不容小觑。同时,还要注意到,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存在。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生态环境问题中,仍有个别省区存在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污染型产业、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环评制度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它以环境可恢复、资源可支撑为依据,判断某项开发活动是否打破了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寻求最优解决、发展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当前强化环评制度,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来之不易的成果、减缓和避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新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采取事前预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源头控制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污染治理措施。唯有进一步强化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才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李海生《强化环评制度 提升源头预防效能》2023年3月25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B. 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粗放增长模式,是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必须坚决制止。
C.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需要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推动。
D. 今后我们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向降碳、减污、扩绿转变,而不能去追求经济增长目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明确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材料二主张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对材料一的响应。
B. 材料一“必须”“绝对”“严守”等用词,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环保的坚定决心。
C. 两则材料都主张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不能为了经济而牺牲环境。
D. 材料二认为要约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始终把自然的承载能力放在首位。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举措的一项是( )
A. 对“煤改气”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暂停部分污染重的煤电机组。
B. 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C.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广垃圾分类,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
D.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
4. 结合材料来看,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讯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走了两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只一会儿……”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小秦睡着了。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一位同志一只手把他抱在怀里,另一只手在他额角上轻轻抚摸着。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望远镜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里,引起了他深深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战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 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努力向前走。
C. 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不但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同时也反映了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 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C.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两个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D.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 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9. 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本文也如此。请简要分析小说体现出哪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武纪》)
材料二:
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英文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天下A将乱B非命C世之才D不能济也E能安F之者G其在H君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人的表字,是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相同或相近关系的称谓。
B. 举,推举,推荐,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以任官职,如“公举魏种孝廉”。
C. 孤,古代君王、诸侯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无区别。
D. 属,指委托,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机敏警悟,年少有谋略,被桥玄、何颙看重,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议郎。
B. 曹操深受张绣反叛之害,交战失利,曹操一怒之下,所向无敌,立马将张绣击败。
C. 《短歌行》和《求贤令》都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之情,但前者多含蓄表达,后者多直接抒发。
D.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魏种和毕谌都曾离开过曹操,在将两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计前嫌,对两人继续重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4. 曹操善用贤才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出游
陆游
近过父老远寻僧,病起经行力渐增。
织室蹋机鸣轧轧,稻陂瀦水筑登登。
浅深村落时分径,高下川原自作层。
薄暮到家还熟睡,隔林钟鼓报晨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出游”的行动轨迹,“力渐增”点出了他病后初愈的身体状况。
B. 颔联视听结合,通过对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和稻田耕种场景的描绘,生动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
C. 颈联通过视角的变化,描绘了远近村落之间的小路和高低错落的川原,突显了景色的层次感。
D. 诗人选取乡村常见意象,在从白天到“薄暮”到“晨兴”的时间推移中,呈现出闲适的乡居生活。
16. 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描写了乡村日常生活,但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默写。
(1)在都市里尝尽冷暖、历经喧嚣后,找一人相伴,回归田园,过恬淡安静日子。此时,可以吟咏“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回归自然的欣喜之情。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景象的诗句“________”,描写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景象的诗句“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是小满。古人认为,“斗指甲(北斗七星指向‘甲’方位)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在这个时候,阳气渐长,日暄雨润,田野上的小麦、水稻等谷物,籽粒开始灌浆,逐渐饱满,( )。
①在二十四节气中,②“小”与“大”往往成对出现。③如小暑和大暑相对,④构成了最后两个夏季的节气。⑤唯独初夏的“小满”落单。⑥这个特殊的节气命名,⑦寓意着古人怎样的物候观察和哲理思考?
《说文》:“满,盈溢也。”在汉字中,“满”是一个形声字。一方面,从义符上看,“满”字从“水”。早期文字中,以“水”为义符的字甚多,有的记述水之满盈,如滔滔江水洋洋大海,有的则记述水之微细,如涓涓细流潺潺溪水。同样的,“水”旁也可以表示数量的滋益盈润,如“满、沛、滋、润”等字;有的则表示 ① ,如“減(减)、渻(省)、渴、涸”等字,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另一方面,从音义上看,“蔓”“懑”“漫”等字和“满”同源,词义特点是覆盖和弥漫,从而充盈在空间、时间乃至情绪之中。蔓,是延伸的藤蔓,满山遍野而肆意生长。懑,是填满的心绪,积郁充盈却无从排遣。漫,是天地的广袤,也是时间的长久。至于满字,本义指饱满、充盈,故可以用“满”来形容雨水的丰沛,如“雷雨之动满盈”;也可以用“满”来形容粮仓的充实,如“都鄙廪庾尽满”;亦可以 ② ,如“情不可极,欲不可满”。
“小满”之“小”,与“大”相对,取戒慎太满之意,体现出先民常怀谦逊、不求盈满的朴素哲思。在许多典籍中,也记述了古人对满盈的警戒和对谦卑的礼赞。如《礼记·曲礼》云:“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饱满充盈则可,过度之满则否。与骄满相对,谦逊是君子的至道。
节气既是对自然节律的划分,又沉淀着先民的哲思。在“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时节,奋发努力,又常怀谦逊,沉甸甸而又金灿灿的丰收时节,也就越来越近了。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满于是开始 B. 小满因此得名 C. 小满就此出现 D. 小满即是圆满
20. 文中画波浪线句指出“小满”之“小”,与“大”相对,蕴含着朴素的哲思。下列选项中的词语,能体现文中“小”与“大”哲思关系的一项是( )
A. 小肚鸡肠与宽宏大量 B. 小家碧玉与大家闺秀
C. 小巧玲珑与大智若愚 D. 小有成就与好大喜功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法之一,由义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请结合文中对“满”这一形声字的解读,在下列图片中任选一字,分析其构成和含义。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D 3. B
4. (1)国家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2)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3)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能耗的客观需求、对生态环境的新增压力不断增加。
5. (1)首先指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及其重要性;
(2)进一步指出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环评制度;
(3)再分析我国目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4)最后阐明强化环评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案】6. B 7. C
8. ①意蕴丰富。既指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还象征担负起长征2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
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
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
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
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
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
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答案】10. BEG
11. A 12. B
13. (1)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
(2)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14. ①曹操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结果魏种逃走,后来魏种被活捉,曹公认为魏种是个人才,仍然任用他为河内太守。
②曹操让毕谌离开去救亲人,之后毕谌归附吕布,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擒,曹操认为毕谌孝顺双亲必忠诚君主,便封他为鲁国国相。
③曹操以“唯才是举”的观念招揽人才,包容人才的缺陷,不拘一格,大度容人。
【答案】15. B 16. 相同点: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①陆游诗中描绘了乡村织布、稻田耕种、错落的村落和川原等场景。“薄暮到家还熟睡”能看出诗人在乡村生活得惬意自在,体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祥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不同点:
①陆游诗的情感:从“近过父老远寻僧,病起经行力渐增”可以看出诗人在病后于乡村出游寻僧,有一种在乡村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调养身心的情感,同时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②陶渊明诗的情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更多地体现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官场比作“尘网”,表达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厌恶,回归田园是其追求自由生活的选择。
17.【答案】 ①. 久在樊笼里 ②. 复得返自然 ③. 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⑤. 青青子衿 ⑥. 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
【答案】18. 句④将“最后两个夏季的”修改为“夏季的最后两个”。
句⑦“寓意”改为“寓含”或“蕴含”“蕴藏”。
19. B 20. D
21. ①数量上的减损干涸
②用“满”来形容内心满足
22. 示例一:“清”,义符为“水”,声符为“青”,根据“晴”“精”“静”等字,从音义上看,这些字往往形容事物明朗、纯粹、静止的特点,可以推知“清”的意思是形容水的纯粹、透明。
示例二:“枝”,义符为“木”,声符为“支”,根据“肢”“歧”等字,以及“分支”“支流”等词语,从音义上看,这些字往往指的是事物分出去的一些局部,可以推知“枝”指的是树分出去的部分,意为枝丫、枝干等。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