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三中2025-2026学年10月阶段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 井冈山①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②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③。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1965年
注:①1965年5月毛泽东重访井冈山,写下该词。②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总称五井。③古代曾云海绿: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绿色的海。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 “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 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 试从情与景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 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4.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5.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绿绮”代指名琴,“峨眉峰”点明蜀僧来历,二者结合既暗示琴品之高,也赋予僧人清雅出尘的气质。
B. 颔联“一挥手”以白描刻画弹琴动作,“万壑松”将抽象琴音转化为自然意象,一动一静,展现出琴声的磅礴气势。
C. 颈联既暗示琴声对心灵的净化过程,又暗含了时间在聆听中的流逝,为尾联的暮色感知作铺垫。
D. 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描写“碧山暮色降临、秋云逐渐暗沉”的客观景象收束全诗,余韵悠长。
7. 在突出弹奏者高超的技艺时,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二)(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乐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9. “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在“伤”什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8分,每空1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纷飞,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贤才犹豫不决的现状,曹操借此启发贤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仿用了《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4)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流露出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
(5)谢灵运及其山水诗歌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次提及他以表达追慕之意,这两句诗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6)《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7)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借“月”衬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没有音乐只能凄惨离别之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琵琶女弹奏后四周一片寂静的氛围。
(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9)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眼前秋景和长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浓重的悲凉之感,典型地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课内文言知识题(共22分,每题2分)
11. 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常:经常
C. 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茂盛
D. 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刚刚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D.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1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君翻作《琵琶行》 霓为衣兮风为马
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势利导
C. 转徙于江湖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 岂无山歌与村笛 微斯人,吾谁与归
1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恍惊起而长嗟 表并列 B. 忽魂悸以魄动 表并列
C. 我欲因之梦吴越 代词,指越人说的话 D.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表修饰
15.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C.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孟子二章》)
D. 告知于帝(《愚公移山》)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对此欲倒东南倾
A. 訇然中开
B.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 梦啼妆泪红阑干
D. 云青青兮欲雨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
B. 使快弹数曲 钟山只隔数重山
C. 命曰《琵琶行》 命如南山石
D. 商人重利轻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轻
18.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听其音②问其人
③遂命酒④命曰《琵琶行》
A.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 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 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19.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暮去朝来颜色故
20. 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转徙于江湖间
A. 送客湓浦口 B.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 使快弹数曲 D. 本长安倡女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木兰当户织
B. 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 ①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②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D. ①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②乃心念,此痹之久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2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 ②⑤③④① B. ②⑤①③④ C. ①③④②⑤ D. ③④①②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俱,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延安时期流传着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
2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
B.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
C. 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
D. 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共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梦寐以求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2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 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 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 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2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六、作文(60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毛泽东以豪迈之问,展现改天换地的担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借典故发问,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以劝诫之语,问出实干奉献的人生态度。这些跨越时空的“问”,或激昂,或沉郁,或深邃,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品格与人生抉择。
“问”与“不问”之间,藏着青年对价值、理想与行动的深刻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青春之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上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写出了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借楼台亭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最后抒发观览感受:远古的大海,如今已如图画般美好。(或: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答案】3. B 4. D
5. 分析:
①第一次,因迷失方向而崩溃, 无声无息的泪水毫无顾忌地涌出,此时他孤独无助。 ②第二次,因体力耗尽、前路渺茫,泪水便像决了的堤,此时他绝望无奈。③第三次,与哑巴扭打时“伏在哑巴身上大哭”,后“抽抽噎噎”,此时他既有委屈、疼痛,也有对战友的牵挂和对哑巴的无奈。
效果:
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答案】6. B 7. ①均以“比喻”将抽象琴音具象化,直观展现技艺之妙。本诗颔联“如听万壑松”以自然声响作喻,将蜀僧弹奏的琴音比作万壑间奔涌的松涛,生动地表现出琴声的磅礴气势和深远意境,直接凸显弹奏者的高超技艺。《琵琶行》多处以比喻摹写琵琶声,将琵琶的高亢、细柔、清脆等不同音色,分别比作急雨、私语、落玉盘的珍珠,尽显弹奏者技艺的精湛。
②均以“侧面烘托”强化弹奏效果,间接凸显技艺高超。本诗“客心洗流水”写诗人听琴后心境被净化的状态,借听者的情感共鸣侧面体现琴音的感染力;“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诗人沉浸琴音、浑然忘时,借“忽略时间流逝”的反应,间接烘托琴声极具吸引力,反推弹奏者技艺非凡。《琵琶行》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沉浸琴音、全场静默的场景,借听众的专注反应凸显琴音的震撼力;又以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自我情感流露,借听者被琴音触动落泪的细节,间接证明弹奏者能以乐声传递深层情感,技艺已达“以声传情”的高境。
【答案】8. A 9. 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
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
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
10.【答案】 ①. 绕树三匝 ②. 何枝可依 ③. 山不厌高 ④. 海不厌深 ⑤. 榆柳荫后檐 ⑥. 桃李罗堂前 ⑦. 且放白鹿青崖间 ⑧. 须行即骑访名山 ⑨. 谢公宿处今尚在 ⑩. 脚著谢公屐 . 冰泉冷涩弦凝绝 . 凝绝不通声暂歇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五陵年少争缠头 . 一曲红绡不知数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11-22
【答案】C
【答案】D
【答案】C
【答案】A
【答案】D
【答案】D
【答案】B
【答案】B
【答案】B
【答案】B
【答案】A
【答案】B
【答案】23. B 24. (1)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2)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毛泽东对读报的迫切需求。
【答案】25. A 26. C
27.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