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走进提问王国,成为阅读侦探”
01.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通过提问策略训练,学习用疑问句表达思考,积累“质疑”“探究”“筛选”等学术性词汇。
思维能力:培养多角度提问、分类筛选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
审美创造:在提问与解问中感受文本的深层意蕴,尝试用问题链挖掘文学与科学之美。
文化自信:体会“提问”在中华传统治学精神中的价值,培养敢于质疑、严谨求真的态度。
(二)内容目标整合:
1.文本分析: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学习针对局部细节和整体主旨提问。
《夜间飞行的秘密》:从内容、写法、启示等多角度提问。
《呼风唤雨的世纪》:筛选核心问题,区分“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
《蝴蝶的家》:综合运用提问策略,尝试自主解问。
习作:将提问思维迁移至写作,抓住特点提问以突出人物描写。
2.跨学科链接:
科学:结合《夜间飞行的秘密》探究仿生学案例。
信息技术:使用在线工具整理小组问题清单。
美术:为“问题清单”设计思维导图式海报。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三年级已学习“预测”策略,能初步提出简单问题。
认知难点:从“随意提问”到“有针对性的多角度提问”的转换;区分问题价值。
兴趣点:对科学类文本的好奇心强,易激发探究欲。
02.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提炼:走进提问王国,成为阅读侦探。
通过提问解锁文本深意,在问与答中提升阅读深度。
(二)真实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成立“课堂研究院”,分组担任“文本侦探”,提交《提问研究报告》。
项目化情境:制作《提问策略手册》,收录个人问题清单、解决路径及反思。
生活化情境:采访家人(习作素材收集),用提问法挖掘人物特点。
03.单元导图:
04.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基础积累) 识字学词、朗读课文、初提问题 制作“问题卡”(如“为什么豌豆觉得世界是绿的?”);分组朗读并标注疑问处。
黄金任务 (策略应用) 多角度提问、筛选问题、合作解问 辩论“哪种提问最有助于理解文本?”;设计“问题筛选筛子”(过滤无效问题)。
钻石任务 (迁移创新) 跨学科拓展、提问策略迁移至写作 仿生学设计赛(如“根据蝙蝠设计新发明”);习作《小小“动物园”》提问访谈稿。
05.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走进提问王国
【核心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策略”的兴趣,明确单元学习意义。
2.初步区分“局部提问”与“整体提问”,感知多角度提问的雏形。
3.建立“课堂研究院”情境,组建学习小组并发布任务链。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疑问初体验。
教师活动:
播放动画片段:豆荚裂开,五粒豆飞向不同方向。提问引导:“如果你是一粒豆,你会好奇什么?比如——其他豆去了哪里?自己会遇到什么?”
板书学生问题,归类为“关于一粒豆(局部)”和“关于五粒豆命运(整体)”。
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提出对动画情节的疑问。
将问题纸条贴到对应的“局部问题板”或“整体问题板”上。
2.策略揭秘·提问小侦探。
教师活动:
出示“提问三棱镜”模型(内容、写法、启示),举例说明:
内容类:“为什么蝙蝠夜里飞行不会撞墙?”
写法类:“作者为什么用‘像没头苍蝇’比喻蝙蝠?”
启示类:“从蝙蝠身上还能学到什么发明?”
分发《提问侦探手册》,介绍“青铜-钻石”任务等级。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针对《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段,试提一个内容类问题。
填写手册第一页:“我的第一个研究问题”。
3.任务发布·研究院招募令。
教师活动:
宣布成立“课堂研究院”,展示任务海报:
青铜任务:破解《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之谜。
黄金任务:探究蝙蝠与雷达的奥秘。
钻石任务:设计仿生学发明。
引导小组组建:命名研究组、设计研究口号。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设计组名与口号,并上台展示。
领取《研究院任务卡》,阅读本周任务要求。
4.总结与衔接。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是提问王国的新侦探,接下来要用提问这把钥匙,打开课文深处的秘密之门!”
课后任务:观察家中一个物品,提一个内容类和一个启示类问题。
第2-7课时:青铜任务——学习提问策略
第2-3课时:《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初探提问奥秘
【核心目标】
1.学习针对局部细节(词句、段落)和整体主旨提问,初步整理问题清单。
2.借助问题理解童话主题,感受生命成长与希望的力量。
【重点环节设计】
1.问题大搜罗。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提示关注细节(如“为什么豌豆以为世界是绿的?”)和整体(如“五粒豆的结局有什么深意?”)。
展示“问题分类板”(局部板、整体板),示范归类。
学生活动:
独立标注疑问,小组汇总问题并写便签贴到对应板块。
讨论:“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读懂故事?”
2.深度解问工坊。
教师活动:
聚焦关键问题:“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好了?”引导画“豌豆生长vs小女孩心情”双线图。
提供叶君健译文片段,提问:“翻译用词不同(如‘囚犯’vs‘困住’),影响理解吗?”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绘制双线图,图文结合阐述发现。
对比译文提新问题,并讨论“问题如何帮助理解文本”。
3.提问策略迁移。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任务:观察家中植物,提一个局部问题和一个整体问题。
学生活动:记录问题并填入《提问侦探手册》第1页。
第4-5课时:《夜间飞行的秘密》——多角度提问探秘
【核心目标】
1.从内容、写法、启示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
2.理解仿生学原理,感受科学提问的价值。
【重点环节设计】
1.多角度提问擂台。
教师活动:
出示科学家实验段落,示范三角度提问:
内容:“蝙蝠靠什么探路?”
写法:“为什么详写第一次实验?”
启示:“人类还能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
组织小组竞赛,评选“最佳提问组”。
学生活动:
分组针对全文提3角度问题,填写“多角度问题清单”。
互评问题价值,用“★”标记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仿生学设计室。
教师活动:
播放“仿生学发明”视频(如潜艇与鱼鳔、雷达与蝙蝠),提问:“还能从动物身上学什么发明?”
提供设计框架:“问题+发明草图+原理说明”。
学生活动:
小组设计“仿生学发明”,撰写提问式说明。
展示设计并回答同伴提问(如“你的发明解决了什么问题?”)。
3.科学提问迁移。
教师活动:观察一种动物(如蚂蚁、鸟类),从内容、写法、启示三角度各提一个问题。
学生活动:记录问题并分享至班级在线讨论区。
课时6:《呼风唤雨的世纪》——筛选核心问题
【核心目标】
1.学习区分问题价值,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联系现代科技,体会提问推动科学发展的意义。
【重点环节设计】
1.问题筛选筛子。
教师活动:
展示问题清单范例,引导辨析:“哪个问题能帮你读懂世纪成就?”
教授筛选方法:删除重复或类似问题;合并同类问题;标记核心问题(涉及主旨、结构、关键矛盾)。
学生活动:
小组整理问题清单,用“★”标记核心问题,淘汰低效问题。
说明筛选理由:“为什么这个问题最重要?”
2.世纪辩论赛。
教师活动:
设辩题:“科技发展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提供资料包(如环境数据、医疗进步案例)。
强调用课文证据(如“人类生活大大改观”)+生活实例辩论。
学生活动:
正反方分组辩论,记录对方观点中的有效提问。
总结:“如何提问才能全面思考科技发展的影响?”
3.现实问题工坊。
教师活动:“针对智能手机提一个启示类问题。”
学生活动:写出问题并填入手册,课后采访家人观点。
课时7:《蝴蝶的家》——综合提问与解决
【核心目标】
1.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自主提问并尝试解决。
2.感受散文语言之美,培养对自然的关怀之心。
【重点环节设计】
1.提问接力赛。
教师活动:
要求默读课文,每人提1个问题,小组接力记录。
提示提问角度:语言特点、情感主旨、自然奥秘。
学生活动:
组内轮流提问,记录员整理分类。
投票选出“最值得探究的3个问题”。
2.解问路径图。
教师活动:
引导制定解问计划:
查资料(科普书籍、网络资源);
联系上下文;
请教他人(生物老师、家长)。
提供资源包(蝴蝶栖息图文、作者燕志俊背景资料)。
学生活动:
分组选择1个问题,制定解问方案并汇报。
展示成果(如“蝴蝶的家可能在树叶背面——依据观察记录”)。
3.提问反思圈。
教师活动:
引导反思:“哪些提问策略最有用?哪些问题最后无法解答?为什么?”
学生活动:填写《提问策略反思表》,小组交换心得。
第8-11课时:黄金任务——提问策略的迁移与升华
第8-9课时:习作《小小“动物园”》——提问点亮人物描写
【核心目标】
1.用提问法捕捉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完成生动人物描写。
2.掌握“特点-事例”描写结构,在习作中迁移提问策略。
【重点环节设计】
1.提问访谈会。
教师活动:
示范采访提问:"妈妈像什么动物?为什么?(温顺如羊?勤劳如蜂?)有什么具体事例?(如睡前讲故事像袋鼠呵护宝宝)"
提供提问支架:
外貌:___像___的?(卷发像狮子鬃毛)
行为:___时像___?(爸爸跑步像猎豹)
性格:___时像___?(弟弟撒娇像小猫咪)
学生活动:
小组角色扮演:一人扮演“小记者”,用提问法采访“家人”(同伴扮演)。
记录“特点-事例”关键词卡。
2.习作工坊。
教师活动:
展示范文框架:
开头(比喻句):“我家是小小‘动物园’,妈妈是……”
事例1(提问引导):“哪里像?——事例证明”
事例2(多角度):“不仅……还……”
结尾(感受):“生活在这个‘动物园’,我感到……”
个性化指导:针对“提问单一”小组,提示从行为、性格等多角度追问。
学生活动:
独立写作,重点运用提问挖掘的细节。
小组互评:用“★”标记运用提问策略的佳句。
3.家庭发布会。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任务:将习作读给家人听,请家人评价“像不像”,记录反馈。
学生活动:
填写《家人反馈表》:“家人认为最传神的细节___,建议补充___”。
第10-11课时:《语文园地二》——梳理提问策略
【核心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系统梳理提问策略,从态度、方法、习惯三方面形成结构化认知。
2.在“词句段运用”中迁移提问思维,辨析表达差异,体会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
3.通过“日积月累”积累勤学名句,深化对提问价值的文化理解。
【重点环节设计】
1.交流平台——提问策略总结会。
教师活动:
用思维导图梳理单元提问策略:态度(敢问、乐问)、方法(多角度提问、筛选核心问题、习惯(边读边问、持续追问)
出示案例对比:
有效问题:“为什么蝙蝠靠超声波探路?”(帮助理解原理)
无效问题:“蝙蝠吃什么?”(与主旨无关)
引导反思:“你曾提过哪些高质量问题?它们如何帮你读懂课文?”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提问策略手册》终页,填写“我的提问秘籍”。
全班接龙分享:“我从《___》中学到___提问法,用它解决了___问题。”
2.词句段运用——提问思维迁移。
教师活动:
出示对比句组:
原句:“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改句:“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提问引导:“哪句更强调‘什么都没有’?为什么?”
总结:重复“没有”强化了落后感,突出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小组辩论:“重复表达vs简洁表达”的不同效果。
仿写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描写原始社会的生活。
教师活动:
出示课文例句:
l“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l“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提问:“自问自答有什么好处?”(强调重点、引发思考)
拓展示例:“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去观察物候。”
学生活动:
改写练习:将陈述句“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改为自问自答句。
创作应用:针对校园现象写自问自答句。
3.日积月累——提问文化传承。
教师活动:
解读名句内涵: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提问使人渊博,自以为是使人狭隘)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提问与学、思相辅相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提问是学习的基础)
关联单元课文:
科学家(蝙蝠实验)因“好问”发现奥秘;
小女孩(蝴蝶的家)因“追问”体现关怀与探索。
学生活动:
名句应用:选择一句解释单元学习体会。
创作书签:书写名句+个性化插图。
赠送分享:与同伴交换书签并说明寓意。
4.整合实践——提问策略挑战营。
教师活动:
发布跨学科任务:
科学阅读:《萤火虫的发光秘密》
要求:提出3角度问题(内容、写法、启示),并筛选1个核心问题。
生活观察:校园角落的“问题发现计划”。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萤火虫提问清单》,标注筛选理由。
实地观察校园,提交《校园发现卡》:“我最想研究的问题___,计划通过___方法解决。”
第12课时:钻石任务——提问策略成果分享会
【核心目标】
1.综合展示本单元提问策略学习成果,通过多元形式深化对“善问启思”的理解。
2.在交流互动中反思提问策略的应用价值,提升元认知与表达能力。
3.激发持续运用提问策略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重点环节设计】
1.成果博览会——提问策略作品展。
教师活动:
组织布展:划分“科学探秘区”(蝙蝠雷达研究报告)、“自然发现区”(蝴蝶的家解问方案)、“家庭故事区”(小小“动物园”习作)。
引导参观:发放《点赞贴纸》,要求从“提问角度、解决路径、表达效果”三方面评价。
学生活动:
分组展示核心成果:如仿生学设计图配提问说明、家庭采访视频配提问清单。
参观投票:用贴纸为最佳作品点赞,并记录“我最欣赏的一个提问”。
2.策略反思圈——提问高手访谈会。
教师活动:
主持访谈:邀请“提问小能手”分享经验,提问引导:“你从不敢问到敢问,发生了什么?”“哪个提问帮你解决了大问题?”
提炼方法:板书关键词(如“多角度联想”“联系生活”“筛选整合”)。
学生活动:
嘉宾分享:讲述《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通过筛选问题理解科技发展。
观众提问:“遇到难题时,怎样提出好问题?”
3.未来行动站——提问宣言发布会。
教师活动:
发起倡议:“将提问进行到底”——制定课后提问计划。
颁发认证:为全员授予“阅读侦探”勋章,强化成就感。
学生活动:
小组制定计划:如“观察校园植物变化,每周提3个问题”。
宣誓仪式:集体朗读《提问宣言》——“敢问、善问、解问,让思考点亮世界!”
06.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 工具与策略
提问能力 《问题清单评分表》(角度多样性★、价值度★)
合作探究 小组研究报告等级(证据充分性★、解问逻辑性★)
迁移应用 习作《小小“动物园”》星级评价(特点鲜明★、事例具体★)
文化积累 “名句运用卡”(能用名句解释单元主题★)
07.教学资源拓展:
1.文本资源:
补充阅读:《人类的老师》(仿生学科普文)、《二十世纪科技史绘本》。
2.技术工具:
在线协作平台:用于小组问题清单整理(如腾讯文档)。
音频资源:蝙蝠超声波模拟音效、蝴蝶栖息环境纪录片片段。
3.实践活动:
校园“提问墙”:张贴每日最佳问题。
家庭采访:习作前用提问法收集家人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