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兆麟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详解第I卷(选择题)1. 答案:D解析:第一手资料为实物证据,考古发掘获原始人类化石、工具等实物,是核心途径;神话、史载、推断均非直接证据。2. 答案:C解析:不同文化“各有起源却存共性”,体现中华文明“多元(多源头)一体(共特征)”的起源特点。3. 答案:A解析: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差异悬殊,直接反映原始社会晚期出现贫富分化。4. 答案:B解析:“嫡长子继位”是宗法制核心,与禅让制(原始推举)、内外服制(商朝)、皇帝制(秦朝)无关。5. 答案:C解析:“华夏”范围从中原人扩展至周边华夏化民族,体现华夏认同观增强。6. 答案:B解析:“耕”“牛”人名连用,佐证春秋战国牛耕与耕作结合,得到推广。7. 答案:B解析:鼎象征周王权力,楚庄王问鼎是对分封制和周王室权威的公开挑战,体现周室衰微。8. 答案:A解析:“什伍连坐”“匿奸同罚”是法治措施,“道不拾遗”反映社会秩序稳定,核心是法治稳秩序。9. 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中,士阶层取代没落贵族,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核心“新集体”。10. 答案:A解析:“万物本原是道”“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核心思想。11. 答案:D解析:笔记强调秦统一后疆域扩大、推动民族交往和国家发展,是秦统一的意义。12. 答案:C解析:秦始皇核心贡献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含皇帝制、郡县制等),奠定中国古代政治框架。13. 答案:A解析:“族秦者秦也”指秦朝灭亡根源是自身暴虐统治,非六国叛乱、郡县制。14. 答案:D解析: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的权力争夺战争。15. 答案:A解析:汉初经济凋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是恢复经济的核心措施。16. 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漠北败匈奴,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名言。17. 答案:C解析:刺史“四条问事针对地方官”,核心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18. 答案:C解析: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诗》《书》从私学教材变为官方推崇内容。19. 答案:B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核心特征是民族交融频繁、北方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开发。20. 答案:B解析:世代把持官位、享特权的显赫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21. 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政权自称华夏后裔、认东晋为“正朔”,体现浓厚的华夏认同。22. 答案:B解析:鲜卑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为“元”,与元姓形成直接相关。23. 答案:B解析:诗句既肯定大运河“千里赖通波”的功绩,也警示隋炀帝“水殿龙舟”的暴政,含历史鉴诫意义。24. 答案:A解析:“省徭赋、不夺农时”对应“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措施。25. 答案:C解析: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体现“夷狄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26. 答案:C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全盛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27. 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推动“士族血统论”盛行。28. 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流程: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礼部(掌科举)。29. 答案:C解析:“纳绢代役(庸)”让农民无需亲自服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30. 答案:A解析:唐太宗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核心是唯才是用。第II卷(非选择题)31.(1)演变1. 春秋:郡县制萌芽,县、郡多在边地;2. 战国: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3. 秦朝:废封国,全国推行郡县制;4. 汉代:沿用郡县制,汉武帝设州为监察区,东汉州成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延续至两晋南北朝)。(2)弊端与措施 弊端: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国辖地广、人口多,威胁中央集权。 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经济措施:“酎金夺爵”,打击王国经济势力。(3)原因与措施 原因:州郡县三级制导致郡县过多、民少官多,行政低效、财政负担重,地方分权明显。 措施:罢郡为州县两级制,合并州县,精简机构。32.(1)唐朝“黄金时代”表现1.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统治清明;2. 经济:耕地、存粮、人口增长,手工业发达,对外开放活跃;3. 疆域:极盛时约1237万平方公里,空前辽阔;4. 文化影响:社会包容,各国文化交流,声誉远播,海外称中国人为“唐人”。(2)唐朝繁盛原因1. 统治者励精图治,推行开明政策;2. 制度革新(租庸调、两税法)奠定基础;3. 民族交融、社会开放促进文化创新;4. 农业、手工业、商业协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pdf 历史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