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评估试卷
七年级历史 (部编版)
1~5 课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 6 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1-20 21 22 23 24 25 总分 等级
分数
选择题(共 20 小题,20 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大量粟粒遗存,同时还出土了用于收割的石刀、用于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等工具。这一发现主要证明了半坡先民( )
A. 掌握了纺织技术 B. 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C. 学会建造木结构房屋 D. 已懂得制作彩陶
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木结构水井遗迹,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的遗物。这反映出河姆渡居民( )
A. 过着定居生活 B. 以采集狩猎为主
C. 掌握了冶铁技术 D. 建立了早期国家
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黄帝发明弓箭、指南车。这些传说体现了远古先民( )
A. 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B. 已进入奴隶社会
C. 掌握了先进的科技 D. 建立了完善的制度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基址、城墙、水利系统等,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这表明当时( )
A. 生产力水平低下 B.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C. 处于原始群居阶段 D. 氏族部落联盟尚未形成
《史记》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了他( )
A. 改革创新的精神 B. 无私奉献的精神
C. 追求享乐的态度 D. 迷信鬼神的思想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建立标志着( )
A. 原始社会的结束 B. 封建社会的开始
C. 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用于( )
A. 记录商业交易 B. 占卜和记事
C. 书写法律条文 D. 传播科学知识
考古人员在殷墟遗址发现大量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 )
A. 农业生产工具 B. 日常饮食器具
C. 祭祀和军事 D. 交通运输工具
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这种制度被称为(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西周的礼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祭祀、宴会、服饰等方面的礼仪规范。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文化交流 B. 维护等级秩序
C. 推动经济发展 D. 加强军事防御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 分封制逐渐瓦解
C. 社会安定和谐 D. 民族融合停止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改革内政 B. 发展生产 C. 尊王攘夷 D. 统一文字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C.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 引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贵族墓随葬品丰富,平民墓随葬品简陋。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B. 人人平等 C. 生产力水平低下 D. 宗教信仰盛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根本目的是( )
A. 缓和社会矛盾 B. 实现富国强兵 C. 促进文化繁荣 D. 加强与外国的交流
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的措施,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 促进了农业发展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文化传播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 )
A. 无为而治 B. 仁 C. 法治 D. 兼爱、非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 道法自然 D. 以法治国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A. 仁者爱人 B. 有教无类 C. 无为而治 D. 富贵不能淫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急剧变化 B. 统治者重视思想文化
C. 私学的兴起 D. 各国争霸战争频繁
非选择题(共 5 小题,30 分)
(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遗迹。石器多为打制而成,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用火遗迹包括灰烬层、烧骨、烧石等,灰烬层最厚处达 6 米。
材料二: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等,这些装饰品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同时,还发现了骨针,骨针针身光滑,针尖锋利。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点。(3 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3 分)
(6 分)请任选下面一个主题中的文物遗址或考古发现,围绕该主题结合相关史实,拟出一个观点,写一篇 80~120 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原始农耕】
【早期国家】
半坡遗址粟粒遗存、河姆渡遗址水稻遗存、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殷墟遗址甲骨文
(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材料二: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公天下” 变成了 “家天下”。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 分)
材料二中 “家天下” 局面的出现,标志着什么制度的产生?(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家天下” 取代 “公天下” 的原因。(2 分)
(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二: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2 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的变化。(2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的原因。(2 分)
(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2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主要功能及其影响。(2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 分)河南省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评估试卷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BAABB ABCBB BDAAB
ABACA
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0分)
21.(1)使用打制石器(1分);会使用火(1分);以采集、狩猎为生(1分)。
(2)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1分);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1分);会用骨针
缝制衣物,生活水平提高(1分)。
22.示例1(选【原始农耕】):
题目:原始农耕奠定先民生活基础
半坡遗址的粟粒遗存与河姆渡遗址的水稻遗存,证明我国原始农耕存在南北差异。
半坡先民种植粟,河姆渡先民种植水稻,他们还制作农具、建造房屋,摆脱了采
集狩猎的依赖,过上定居生活,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观点明确2
分,史实正确3分,条理清晰1分)
示例2(选【早期国家):
题目:考古遗存见证早期国家形态
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体现统治者权力,殷墟遗址的甲骨文记录商王活动,二者
均反映早期国家特征。二里头的宫殿是权力中心,殷墟甲骨文印证商朝统治秩序,
这些遗存证明夏商时期已出现国家机构,是中华文明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重要证
据。(观点明确2分,史实正确3分,条理清晰1分)
23.(1)禅让制(1分);推举贤能之人继承首领位置(1分)。
(2)世袭制(2分)。
(3)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1分);部落联盟首领权力扩大,想把权力传给
后代(1分)。
24.(1)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为诸侯(1分);诸侯需服从天子命令、纳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1分)。
(2)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1分);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财政依赖诸侯(1分)。
(3)诸侯势力增强,不再听从王命(1分);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诸侯国经济
实力提升,独立性增强(1分)。
25.(1)出现铁农具和牛耕(2分)。
(2)功能:防洪、灌溉(1分);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农业
发展(1分)。(3)生产技术进步(铁农具和牛耕推广)(1分);水利工程修建
(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