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运动的快慢【基础巩固】1.百米赛跑中,观众是往往是看到如图a这种情况,得出谁跑得快,而终点裁判员却是以图b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请说明这两种方法是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a)图表明 ;(b)图表明 。2.单位换算:20m/s= km/h;108km/h= m/s;1s= ms= μm3.5月22日,以“中流击水,百年龙腾”为主题的中国龙舟大赛四川遂宁站的比赛在美丽的观音湖举行。在一场小组赛中,四个龙舟队沿200米赛道由北向南争先划行。当安居区龙舟队奋力超越旁边队伍时,以安居区龙舟队为参照物,旁边的队伍向 (选填“南”或“北”)运动;最终安居区龙舟队以40秒的成绩取得小组第一名,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4.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 m/s,人急行横过6 m宽的马路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 s;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 m/s,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 m处开始穿越马路. 5.光在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5×1011m,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________min。(保留1位小数)6.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假设某时刻雷达向飞机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飞机经反射后又被雷达接收,整个过程用时52.4μs(1μs=10-6s)。已知电磁波的速度为3.0×108m/s,则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是__________m。7.小军乘车沿高速公路从福州到厦门,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显示距厦门120km,这时小军看到车上的速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如果汽车以这样的速度继续行驶,再过________h可以到达厦门。8.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9.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A.时间 B.速度 C.路程 D.长度10.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11.正常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1.2米/秒 B.12米/秒 C.1.2厘米/秒 D.1.2千米/秒12.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 s内走10 m,2 s内走20 m,3 s内走30 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1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路程与时间成反比14.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就越大C.物体的运动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D.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越小,它的速度就越大1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 s内通过20 m的路程,则它在前2 s的速度一定是( )A.80 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16.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17.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8.某物体在第一、第二分钟内共前进260m,第三分钟静止不动,第四分钟前进了100m,则它在4min内的平均速度为( )A.1.5m/s B.1.67m/s C.2.17m/s D.2m/s19.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v甲>v乙 B.v甲20.如图所示,是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绘制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汽车做加速运动 B.t1﹣t2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C.t1﹣t2时间内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D.t2﹣t3时间内汽车做减速运动21.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A B C D22.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 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则:(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能力提升】23.某种汽车上的里程表和速度表,是用安装在前轮上的计数齿轮来实现计数的.车轮转动,拨动齿轮转动,再通过特定方式的传动装置和由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在计数器上记录里程,在速度表上指示时速.轮胎用久了,有了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这样,里程表上所计的里程数 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数.若用这种车辆从临沂到济南,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所估算的时间 实际行驶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4.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 )A.50m B.100m C.150m D.250m25.物体在一段路程上运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则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0m/s B.5m/s C.4.8m/s D.2m/s26.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 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 m.再同小丽比赛(两人同时起跑,且两人的平均速度和原来一样),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 B.一起到达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27.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 )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 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28.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29.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m体考,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30.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A.16.7m/s B.12.5m/s C.7.1m/s D.7.3m/s3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4s~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拓展探究】32.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从图像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有甲、乙两村,分别在同一座山的南面和北面,两村之间全是上下山路,某人上山速度为1 km/h,下山速度为2.5 km/h,从甲村到乙村要走41小时,从乙村到甲村要走29小时,问两村之间路程有多长 从甲村到乙村上山路和下山路各是多少 3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题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就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1)略(2)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______.(3)通过计算,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测速仪对该跑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跑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1.3 运动的快慢【基础巩固】1.百米赛跑中,观众是往往是看到如图a这种情况,得出谁跑得快,而终点裁判员却是以图b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请说明这两种方法是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a)图表明 ;(b)图表明 。【答案】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得越快;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 运动就越快。【分析】由a图可知∶ 这三个人跑的时间是相同的,在相同时间内跑在前面的,即跑的路程长的跑得快;由b图可知∶这三个人跑的路程是相同的,在相同路程内用时少的, 跑得快。故答案为∶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得越快;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就越快。2.单位换算:20m/s= km/h;108km/h= m/s;1s= ms= μm【答案】72;30;103;106【分析】20m/s=20×3.6km/h=72km/h;108km/h=108km/h×m/s=30m/s;1s=103ms=106μm故答案为∶72;30;103;1063.5月22日,以“中流击水,百年龙腾”为主题的中国龙舟大赛四川遂宁站的比赛在美丽的观音湖举行。在一场小组赛中,四个龙舟队沿200米赛道由北向南争先划行。当安居区龙舟队奋力超越旁边队伍时,以安居区龙舟队为参照物,旁边的队伍向 (选填“南”或“北”)运动;最终安居区龙舟队以40秒的成绩取得小组第一名,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北;5【分析】解:在一场小组赛中,四个龙舟队沿200米赛道由北向南争先划行。当安居区龙舟队奋力超越旁边队伍时,以安居区龙舟队为参照物,旁边的队伍向北运动;安居区龙舟队以40秒的成绩取得小组第一名,则该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5m/s。故答案为:北;54.人急行的速度大约是2 m/s,人急行横过6 m宽的马路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 s;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是10 m/s,人至少要在距行驶过来的汽车 m处开始穿越马路. 【答案】3;30【分析】t人3 s.t车=t人=3 s,s车=v车t车=10 m/s×3 s=30 m.5.光在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5×1011m,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________min。(保留1位小数)【答案】8.3【分析】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因为v=所以光的传播时间∶ t===500s≈8.3min;故答案为∶8.36.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假设某时刻雷达向飞机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飞机经反射后又被雷达接收,整个过程用时52.4μs(1μs=10-6s)。已知电磁波的速度为3.0×108m/s,则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是__________m。【答案】7860【分析】电磁波从雷达到达飞机所用的时间为52.4μs÷2=26.2μs,故飞机离雷达站的距离为s=vt=3.0×108m/s×26.2×10-6s=7860m故答案为∶ 78607.小军乘车沿高速公路从福州到厦门,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显示距厦门120km,这时小军看到车上的速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如果汽车以这样的速度继续行驶,再过________h可以到达厦门。【答案】1.5【分析】由图示速度计可知,汽车的速度v=80km/h由v=,得汽车到达厦门需要的时间t===1.5h答∶再过1.5h就可以到达厦门。8.如图是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OA段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的速度;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答案】大于;0.25【解答】解:由图可知,OA段和BC段的s﹣t图像为一条斜线,表明OA段和BC段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由图可知,在0~5s内OA的路程为2.5m,在BC段的10~15s内,通过的路程要小于2.5m,运动时间相同,OA段的路程大,则OA段的速度大;0~10s内的平均速度是:v0.25m/s。故答案为:大于;0.259.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A.时间 B.速度 C.路程 D.长度【答案】B【分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因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故选∶ B10.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A.朝辞白帝彩云间 B.千里江陵一日还C.两岸猿声啼不住 D.轻舟已过万重山【答案】B【分析】A、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速度无关,故A错误;B、“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猿的声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D、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通过了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故选B11.正常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1.2米/秒 B.12米/秒 C.1.2厘米/秒 D.1.2千米/秒【答案】A【分析】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正常人的步行速度为1.2m/s是最合理的,BCD不符题意故选A12.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1 s内走10 m,2 s内走20 m,3 s内走30 m……则此车的运动是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答案】C【分析】从表面上看,摩托车每1 s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但每0.1 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一定相等呢 在其他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情况又如何都不得而知,因此不能确定其运动情况.1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物体的(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路程与时间成反比【答案】C【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是指方向和快慢都不变的运动,其速度大小与路程、时间没有关系,但速度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在速度一定时,s=vt,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 ABD错误。故选C14.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就越大C.物体的运动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D.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越小,它的速度就越大【答案】C【分析】AB、由v=可知,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该比值越大,则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大,速度不一定大t运动时间短, 速度不一定大,故AB错误;C、物体运动快慢由v=来计算,但取决于运动物体本身及外界施加的力等因素,与路程及时间无关,即不用这个公式来计算,物体的速度该多大还是大多,故C正确;D、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越小,它的速度就越小, 故D错误;故选C15.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4 s内通过20 m的路程,则它在前2 s的速度一定是( )A.80 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答案】C【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v===5m/s,因为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是不变的,在在前3s内速度也是5m/s。故选 C16.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答案】D【分析】甲的速度∶ v甲==15km/h;乙的速度∶ v乙==15km/h;丙的速度∶v丙==15km/h;通过比较可知三者的速度相等。故选D17.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高铁时代,长约200m的复兴号列车,若以288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约6000m的隧道,对此分析符合实际的有( )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是静止的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是运动的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约为75s④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约为72.5s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①以隧道为参照物,列车与隧道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①错误;②以列车为参照物,隧道与列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②正确;③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路程:s=6000m+200m=6200m,v=288km/h=80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77.5s;故③错误;④列车完全在隧道通过的路程:s'=6000m﹣200m=5800m,v=288km/h=80m/s;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间:t'72.5s;故④正确。故选D18.某物体在第一、第二分钟内共前进260m,第三分钟静止不动,第四分钟前进了100m,则它在4min内的平均速度为( )A.1.5m/s B.1.67m/s C.2.17m/s D.2m/s【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四分钟内的总路程∶s=260m+100m=360m;则物体4min内的平均速度∶ v==1.5m/s。故选A19.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 )A.v甲>v乙 B.v甲【答案】A【分析】本题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分析.方法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如图a,在A,B两点,根据公式v,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但s甲大,所以v甲大;方法2:路程相等比较运动的时间.如图b,在C,D两点,根据公式v,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但t甲小,所以v甲大.故选A20.如图所示,是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绘制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汽车做加速运动 B.t1﹣t2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C.t1﹣t2时间内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D.t2﹣t3时间内汽车做减速运动【答案】C【分析】解:AD、0﹣t1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t2﹣t3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速度方向与0﹣t1时间内相反,故A、D选项错误;BC、t1﹣t2时间内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路程没有变化,汽车此时速度为零,处于静止状态,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21.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A B C D【答案】B【分析】解:ABD、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由图可知,A中物体保持静止;B中物体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中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v﹣t图象反应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图可知,C中物体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故物体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22.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 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 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 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 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 min到达学校.则:(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答案】(1)6m/s;5m/s【分析】(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16 m/s. (2)这位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5 m/s.【能力提升】23.某种汽车上的里程表和速度表,是用安装在前轮上的计数齿轮来实现计数的.车轮转动,拨动齿轮转动,再通过特定方式的传动装置和由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在计数器上记录里程,在速度表上指示时速.轮胎用久了,有了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这样,里程表上所计的里程数 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数.若用这种车辆从临沂到济南,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所估算的时间 实际行驶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大于;小于【分析】当轮胎用久了,有了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这样,里程表上所计的里程数大于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数.若用这种车辆从临沂匀速行驶到济南,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所估算的时间小于实际行驶时间.24.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 )A.50m B.100m C.150m D.250m【答案】A【分析】由得:队伍通过桥通过的路程为则队伍长为。故选A25.物体在一段路程上运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是4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则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10m/s B.5m/s C.4.8m/s D.2m/s【分析】C【解答】由题意可知,根据,则前一半路程所需时间,后一半路程所需时间;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故选C26.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都比小丽提前10 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 m.再同小丽比赛(两人同时起跑,且两人的平均速度和原来一样),结果是 ( )A.小丽先到达终点 B.一起到达终点 C.小宇先到达终点 D.无法确定【答案】C【分析】设小宇用的时间为t,则速度为v1;小丽的速度为v2;第2次比赛时,s1'=100 m+10 m=110 m,s2'=100 m,因为速度不变,小宇用时:t1;小丽用时:t2;因为,所以还是小宇先到达终点.故选C27.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 )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 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 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答案】A【分析】因为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P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点是终点(Q点位于纵轴的10m处)。由图可知:当两车的纵坐标都是10m时,甲车对应的时间是3s,而乙车对应的时间是5s,已知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如果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则甲比乙早2秒通过Q点,所以,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故A正确。故选A28.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A.25km B.50km C.75km D.100km【答案】C【分析】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15km/s,横波的速度为:v23km/s,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由题意可得:10s,即10s,解得:s=75km。故选C29.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考点参加800m体考,t=0时同时起跑,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B.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保持相对静止C.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D.刚到达终点时,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答案】C【分析】0~t1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v﹣t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两人都在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t1~t2时间内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两同学的距离越来越大,故B错误;t4时刻同时到达终点,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总路程相同,则0~t3时间内甲同学的路程小于乙同学的路程,故C正确;刚到达终点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D错误。故选C30.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A.16.7m/s B.12.5m/s C.7.1m/s D.7.3m/s【答案】C【分析】百米全程用时:t=t1+t2=6s+8s=14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7.1m/s。故选C3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C.第4s~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答案】C【分析】A、由图可知乙在甲出发3s后才出发,所以甲乙不是同时出发的,故A错误;BD、由图可知第24s以前,甲乙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发生变化,则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但24s后两物体的s﹣t图象是一组平行线,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变,即两物体运动的速度相等,所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静止,故BD错误;C、第4s~第19s,甲和乙运动的路程均为57m﹣12m=45m,运动时间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知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故选C【拓展探究】32.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从图像中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信息一:骑车者比跑步者迟5s出发;信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信息二:骑自行车15s运动了200m或跑步者25s运动了200m; 信息三:骑自行车的速度大或他们运动的路程相同.【分析】由图知两图线都是直线,说明二人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即他们的运动速度不变;再观察两图线的起点和终点,可以确定运动路程和时间的长短;观察两图线的坡度(或倾斜度)可以确定速度大小. 评析:通过图像获取物理信息的过程,是思维转换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通过数据作图的逆过程.其他合理的答案亦可。33.有甲、乙两村,分别在同一座山的南面和北面,两村之间全是上下山路,某人上山速度为1 km/h,下山速度为2.5 km/h,从甲村到乙村要走41小时,从乙村到甲村要走29小时,问两村之间路程有多长 从甲村到乙村上山路和下山路各是多少 【答案】两村之间路程50km 从甲村到乙村上山路35km,下山路15km 【分析】解:设从甲村到乙村上山路长为s1,从甲村到乙村下山路长为s2,由v,根据题意列方程组得:41 h……①,29 h……②,解之得s1=35 km,s2=15 km.两村之间的路程为50 km.3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题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就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处罚.(超声波速度取)(1)略(2)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______.(3)通过计算,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测速仪对该跑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______m.跑车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答案】(2)68;(3)图像如图所示;51;60。【分析】(2)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为:t=0.5t0=0.5×0.4s=0.2s,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s=vt=0.2s×340m/s=68m;(3)第一次超声波传播的距离为:s1=v1t1=0.6s×340m/s=204m,第二次超声波传播的距离为:s2=v2t2=0.3s×340m/s=102m,图像如答案图所示;测速过程中,跑车通过的路程为:s车=0.5(s1﹣s2)=0.5×(204m﹣102m)=51m,跑车行驶的时间为:t车=0.5(t1+t2)+t间﹣t1=0.5×(0.6s+0.3s)+1.0s﹣0.6s=0.85s,跑车的速度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运动的快慢(原卷版).doc 1.3 运动的快慢(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