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R·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
9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能不能从故事中猜出这个人物他是谁?
人物小故事
有一位首屈一指的诗人,他有一个妹妹,才华出众,兄妹两经常一起切磋诗词、对联。妹妹性格非常活泼,偶尔也会在诗人面前故意嘲笑诗人的朋友。眼见妹妹到了嫁人的年纪,诗人心中有些发愁。当然不是怕她嫁不出去,毕竟妹妹天生丽质,想要娶她的人排成队,只是考虑到妹妹眼光太高,普通男子配不上她,必须才华横溢者才般配。正当诗人为此事烦恼时,他结识了一位生性豪爽、一表人才的朋友秦观。他向别人打听秦观的为人以及家庭背景后,觉得秦观非常靠谱,就开始想办法撮合秦观和妹妹在一起。
有一天,诗人就以下棋的名义邀请秦观到他家中做客,准备给秦观创造一个追求他妹妹的机会。秦观非常仰慕这位诗人,既然对方邀请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拒绝。为了表示尊重,秦观专门到店铺买一些礼物,并且换上最帅气的衣服,弄一个炫酷发型,带着激动的心情出发。
半个时辰后,秦观来到了诗人家门前,两人寒暄一会,笑着走了进去。当时诗人的妹妹趴在窗前摆弄头发,看见哥哥旁边站着一位帅哥,而且此人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顿时心跳加速,许久才平复内心的悸动。诗人摆好棋局,正准备与好友秦观对弈,他的妹妹穿着一袭白裙走了过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妹妹早就知道哥哥的心思,她并不想看哥哥跟秦观下棋,而是打算近距离观察这位意中人。妹妹沉思片刻,对着诗人说出一上联: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在一起是“朋”,属于难度较高的拆字联。诗人想起了妹妹刚才在窗前摆弄头发的情景,随口对出下联:小妹窗前捉半风!其实,风的繁体为“風”,“半风”是去掉左边的“丿”,然后就成了“虱”。哥哥在笑妹妹刚才在窗户前捉头上的虱子,听到诗人说出的下联,秦观忍不住捧腹大笑,诗人的妹妹满脸娇羞跑回屋里。
你们知道这小故事中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
走近作者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称他为苏东坡、苏仙。
苏轼
回顾课文
谁来说说我们学过的苏东坡的诗词有哪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新课导入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便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的一首诗,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苏轼的另一首诗——
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之
《题西林壁》
9
解读课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我会认读
缘故
指原因或理由
缘由
指事情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缘分
指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
初读感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 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 诗,又是一首 诗,哲理蕴含在对 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写景
哲理
庐山景色
品读思考
谁能从诗句找出表示诗人观看庐山不同方位的词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谁来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诗人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什么样子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各不相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谁来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能认识、辨别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我”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作者认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么?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由于
这座山。指庐山
只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下面两行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再读思考
谁来说说像这种先说出结果,再讲明原因的句子我们叫做——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倒装的因果关系句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再读思考
主旨概括
读完全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这首诗的哲理是人们只有 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 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 。要认清事物的 ,就必须从 去观察,既要 ,又要 。
摆脱
庐山
真面目
本质
各个角度
客观
全面
板书设计
变幻莫测
意义深远
赞美奇景
蕴藏哲理
我会读写
题目
题写
题词
侧面
侧身
侧重
山峰
顶峰
峰峦
庐山

题词
题目
题写
题词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