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速度的测量 同步练习(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速度的测量 同步练习(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简介

1.4 速度的测量
【基础巩固】
1.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_________,是否正确还需寻找_________来证明;物理上,往往是用 来验证某个观点或猜测是否正确
2.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_________,纠正错误。
3.如图所示,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实验时为了时间的测量较为准确,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小”或“大”);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当滑块自顶端已经出发才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
4.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5.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3.2 5.3 6.8 9.2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m/s 。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
(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_________m/s;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m。
7.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8.(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10.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
A.1.5 m/s B.2 m/s C.1 m/s D.2.5 m/s
11.一艘快艇以90 km/h的速度去追赶离它120 km远处的军舰,快艇实际航行了270 km才追上军舰,军舰的速度多大
【能力提升】
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  )
A.甲先到达B点
B.乙先到达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13.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     运动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D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14.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2 4
3 9
4 16
5 25
⑴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⑵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⑶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_________(选填“<”、“=”或“>”)6s。
15.某同学在爬山活动中上山、下山共用4 h,如果他上山用2.4 h,从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1.5 km/h,求他上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拓展探究】
16.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17.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 (自行设计表格)
(2)根据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判断小球的速度是否变化。
18.光速的测定在物理学中有多种方法。迈克耳逊曾用类似于下述方法在地球上较精确测定了光速。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装置按图示位置固定,装置a是四个侧面均镀有高反光涂层的正方体,可绕固定的中心轴转动(图示为俯视图)。当正方体转动到图示位置静止时,激光束恰能以45°角照射到某侧面中心P点处,反射到相距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顶上,经此处的光反射器(内部结构未画出,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后,平行于原光线射到正方体另一侧面中心Q点处,最终被接收装置接收到。
(1)若光速为3×105km/s,正方体到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30km,则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    s;
(2)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    次激光的照射;
(3)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用d(单位:m)表示,则测得的光速可能为    m/s(填写选项符号)
A.8nd B.12nd C.16nd D.20nd1.4 速度的测量
【基础巩固】
1.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_________,是否正确还需寻找_________来证明;物理上,往往是用 来验证某个观点或猜测是否正确
【答案】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分析】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一个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都是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是否正确,还需要证据来证明。
故答案为∶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2.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__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_________,纠正错误。
【答案】不可以;原因
【分析】在收集证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收集的数据是不合理的,这个数据是不可以修改的,应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原因,纠正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不可以,原因。
3.如图所示,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实验时为了时间的测量较为准确,应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小”或“大”);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当滑块自顶端已经出发才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测出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
【答案】(1);(2)刻度尺;秒表;(顺序可互换)(3)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大
【分析】(1)该实验需借助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为:;
(2)用刻度尺测斜面上不同位置的距离,用秒表(停表)测量对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3)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小车已经动起来才按下停表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时,根据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故答案为:(1);(2)刻度尺;秒表(3)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大
4.如图所示,记录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况,该小汽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变速;13.5
【分析】由图可知小汽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小汽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小汽车的运动路程为3240m,时间为4min,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13.5m/s。
故答案为:变速;13.5
5.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3.2 5.3 6.8 9.2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m/s 。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
(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答案】(1)3.13;(2)4.76;(3)5.13;(4)4.35。
【分析】(1)由表格数据知,从起点到10m处的时间为3.2s,
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v1=≈3.13m/s;
(2)从10m处到20m处所用的时间为t2=5.3s-3.2s=2.1s,
那么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v2=≈4.76m/s;
(3)从20m处到40m处所用的时间为t’=9.2s-5.3s=3.9s,
那么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v=≈5.13m/s;
(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4.35m/s
故答案为:(1)3.125;(2)4.76;(3)5.13;(4)4.35。
6.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水平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运动,速度大小是_________m/s;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 m。
【答案】匀速直线;20;100
【分析】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20m/s;
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20m/s;
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20m/s;
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20m/s;
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5==20m/s;
由于各段的速度相等,且题中有“任意取”字眼,故该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20m/s。
故5秒内通过的路程是s′=vt′=20m/s×5s=100m。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20;100
7.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答案】C
【分析】A、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
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故B错;
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C
8.(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D
【分析】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公式v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错误;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公式v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选项D正确.
故选AD.
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
【答案】B
【分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 cm+5 cm=45 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 s,滑块的平均速度v9 cm/s.
故选B
10.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
A.1.5 m/s B.2 m/s C.1 m/s D.2.5 m/s
【答案】C
【分析】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最后2 s的平均速度是:v1.5 m/s;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 m/s,因此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11.一艘快艇以90 km/h的速度去追赶离它120 km远处的军舰,快艇实际航行了270 km才追上军舰,军舰的速度多大
【答案】50km/h
【分析】快艇所用时间:t13 h,军舰通过的路程:s2=270 km-120 km=150 km,军舰和快艇所用时间相同: t2=t1=3 h,军舰的速度:v250 km/h.
【能力提升】
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 (  )
A.甲先到达B点 B.乙先到达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不知道v1,v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答案】A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v1×t甲+v2×t甲=s,t甲;
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t乙,,
∵v1≠v2,
∴(v1-v2)2>0,
∴-2v1v2>0,2v1v2-4v1v2>0,2v1v2>4v1v2,
∴(v1+v2)2>4v1v2,<1,
即<1,∴t甲故选A
13.如图为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做的是     运动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小球从D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变速直线;0.2
【分析】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D到F,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DF间的距离为s=12.5 cm-4.5 cm=8 cm,小球运动的时间t=0.4 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20 cm/s=0.2 m/s.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0.2
14.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路程s/m
1 1
2 4
3 9
4 16
5 25
⑴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⑵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
⑶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_________(选填“<”、“=”或“>”)6s。
【答案】 (1)见分析过程(2)6.25m;(3)<。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在图象中分别作出五个点,这五个点分别为(1,1)、(2,4)、(3,9)、(4,16)、(5,25),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
(2)由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可知,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路程是对应时间的平方。所以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2.5的平方,即为6.25m。
(3)在6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6的平方,即为36m,而斜面长为35m,所以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6s。
15.某同学在爬山活动中上山、下山共用4 h,如果他上山用2.4 h,从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1.5 km/h,求他上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1km/h
【分析】∵上山时间:t上=2.4 h;总时间:t=4 h,∴t下=4 h-2.4 h=1.6 h;
∵v下=1.5 km/h;∴下山的路程:s=v下t下=1.5 km/h×1.6 h=2.4 km;
∵上山的路程和下山的路程相同,∴上山的平均速度:v上1 km/h.
【拓展探究】
16.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C
【分析】(1)相机拍照间隔的时间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2)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
故选C.
17.为了“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停表、刻度尺.实验时,使斜面保持适当的坡度,金属挡片分别放在斜面底端和斜面中点,把小球放在斜面顶端滑下,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时通过前半段路程和通过全程的速度是否变化.
(1)要完成这实验探究,必须收集的有效测量数据有哪些 (自行设计表格)
(2)根据公式计算小球的速度,判断小球的速度是否变化。
【答案】(1)必须收集的数据有:前半段的长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全程的长度;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
前半段的长度 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 全程的长度 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 前半段路程的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
(2)根据求出小球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
根据求出小球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见答案
18.光速的测定在物理学中有多种方法。迈克耳逊曾用类似于下述方法在地球上较精确测定了光速。将激光发射器和接收装置按图示位置固定,装置a是四个侧面均镀有高反光涂层的正方体,可绕固定的中心轴转动(图示为俯视图)。当正方体转动到图示位置静止时,激光束恰能以45°角照射到某侧面中心P点处,反射到相距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顶上,经此处的光反射器(内部结构未画出,不计光在其中的传播时间)反射后,平行于原光线射到正方体另一侧面中心Q点处,最终被接收装置接收到。
(1)若光速为3×105km/s,正方体到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30km,则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    s;
(2)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    次激光的照射;
(3)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接收装置可接收到激光,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用d(单位:m)表示,则测得的光速可能为    m/s(填写选项符号)
A.8nd B.12nd C.16nd D.20nd
【答案】(1)2×10﹣4;(2)4;(3)A。
【分析】(1)正方体到光反射器之间的距离为30km,则光所走的路程为2×30km=60km,光从P点射出到射回Q点所用的时间为:t==2×10﹣4 s;
(2)正方体有四个侧面,则有四个侧面中心点处,由图可知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
(3)正方体与对面山顶光反射器间距离用d(单位:m)表示,则每反射一次光所走的路程为2d,正方体快速转动一周,光反射器能接收到4次激光的照射,当正方体的转速为n圈/秒时,光每秒所走的路程为2d×4×n=8nd,故选:A。
故答案为:(1)2×10﹣4;(2)4;(3)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