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人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考点培优)专项03 判断题-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人教版(2024)(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点培优精练人教版(2024)专项03 判断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不管从哪个方向观察正方体,看到的面都是正方形。( )
2.把一个没有开口的长方体纸盒剪开,需要剪开5条边。( )
3.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相同。( )
4.观察一个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一样的。( )
5.观察一个,从上下、左右或前后观察到的图形都是。( )
6.将长方体纸盒沿不同的边剪开,得到的图形一般也不同,但都有3组相同的。每组中的两个面不相连。( )
7.从图形的右面看可以看到。( )
8.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最少可以看到1个面。( )
9.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一个正方体,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
10.站在不同位置上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
11.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
12.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相同。( )
1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这个立体图形一定是圆柱。( )
14.一个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都一样,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球。( )
15.两个箱子放在一起,从右面只能看到一个箱子,看到的箱子一定比另一个大。( )
16.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 )
17.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长方体,看到的面一定都不一样。( )
18.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面一定是不相同的。( )
19.琪琪从上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 )
20.站在小明的后面拍照,拍不到他的两只眼睛。( )
21.超市有119个梨,上午卖出去35个,下午卖出去49个,超市里还剩多少个梨?列式为119-35-49。( )
22.淘气买了24条金鱼,送给笑笑6条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平均每个鱼缸放几条?列式是:24-6÷3。( )
23.在计算时,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最后结果是9。( )
24.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无论有没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25.在一个不含括号,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按顺序从左到右计算。( )
26.小云从一楼走到二楼用了9秒,那么她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54秒。( )
27.在一个算式中被除数是54,除数是,商是9。( )
28.8的4倍减去15,结果是47。( )
29.计算18÷3×3,先计算3×3。( )
30.3×6+1与3×(6+1)的结果相同。( )
31.4×8-5与4×(8-5)的结果相同。( )
32.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 )
33.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
34.计算30+(25-5)时,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
35.计算40-10÷5时,先算减法,再算除法,结果是6。( )
36.5+4×5=6×5-5。( )
37.计算36÷(5+4)时,必须先算5+4。( )
38.如果7×(□+6)=56,那么□=2。( )
39.在计算24+16÷8时,按从左至右的顺序计算,最后结果是5。( )
40.24+7×5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
41.三年级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42毫米。( )
42.1米5厘米和150厘米一样长。( )
43.10张A4纸厚约1毫米,100张这样的纸叠在一起厚约1厘米。( )
44.莉莉计划在1小时内抵达60千米外的旅游景区,她最好骑自行车去。( )
45.1米和10分米的长度相等。( )
46.1千米和1000米的长度相等。( )
47.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
48.测量公路的长度,用千米做单位较合适。( )
49.50厘米长的绳子比5分米长的绳子长一些。( )
50.在950米、940分米和1千米中,最长的是950米。( )
51.甜甜去与家相距1600千米的城市旅游,选择骑自行车的出行方式比较合适。( )
52.出租车每天约行驶300千米。( )
53.一本字典厚70毫米。( )
54.小明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也就是1米40分米。( )
55.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长约50米30厘米,也就是503分米。( )
56.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2263米。( )
57.50个2分硬币叠在一起后高约为1厘米。( )
58.测量一粒大米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
59.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
60.1千米铁丝比1000米的电线短。( )
61.一条小路全长500米,小丽沿着这条小路跑2个来回,小丽一共跑了2千米。( )
62.乘数的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
63.一条跑道长100米,沿这条跑道跑10个来回正好是1千米。( )
64.因为5×8=40,所以50×8=400。( )
65.任何数乘0都是0,任何数乘1都是原数。( )
66.8×250的积的末尾有三个0。( )
67.文文折了135只千纸鹤,将这些千纸鹤装在瓶子里,每个瓶子里装22只,准备7个这样的瓶子就够了。( )
68.任何数乘0还得任何数。( )
69.笔算275×4只要连续进位两次就可以了。( )
70.0÷100和0×100的结果相等。( )
71.125×8的末尾有三个0。( )
72.游泳池长25米,小军游了4个来回,一共游了100米。( )
73.两个数的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中的任意一个。( )
74.游泳池长35米,点点游了2个来回,她一共游了140米。( )
75.和的积末尾都有2个0。( )
76.要使□23×3的积是三位数,□中最大填4。( )
77.两位数与不为0的一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三位数。( )
78.教室与办公室相距500米,李老师一天走两个来回共1000米。( )
79.奶奶想买一台1180元的洗衣机。如果她每个月存400元,那么她至少需要积攒3个月就能买到。( )
80.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末尾有0,这两个因数末尾一定有0。( )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备考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分析】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面都是正方形。
【解析】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所有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从正面、侧面、顶部或底部等任何方向观察时,视线垂直于被观察的面,因此看到的图形均为正方形。
故答案为:√
2.×
【分析】长方体共有12条边,展开成平面图形时,需剪开部分边使各面相连。展开图通常保留5条边作为连接边,因此需要剪开12 5=7(条)边,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长方体有12条边,剪开纸盒展开成平面图时,需剪开7条边,保留5条边连接各面。例如,展开后中间4个面相连,上下各1个面,需剪开顶部和底部的3条边及侧面的1条边,共7条。
故答案为:×
3.×
【分析】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当两个物体是完全相同的正方体,且它们并排放置时,从正面和上面观察,都是两个正方形并排的形状,即看到的形状相同。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
【分析】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单个物体,球无论从哪面看都只能看到一个圆形,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观察一个球,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一样的。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
【分析】
的上下、左右或前后的面都是一样的,为。据此判断。
【解析】
观察一个,因为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所以从上下、左右或前后观察到的图形都是。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
【分析】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面,每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且不相邻;展开后,每组中的两个面不会相连,因为它们原本是相对的面,没有公共边;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长方体有6个面,分为3组相对的面(如上下、前后、左右),无论沿哪条边剪开,展开图中每组相对的两个面始终不相连,因为它们原本是相对的面,没有共同的边;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故答案为:√
7.√
【分析】
观察物体时,视线要垂直于所要观察的物体平面。的右边是一个圆,所以从图形的右面看可以看到,据此解答。
【解析】
从图形的右面看可以看到;原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
8.√
【分析】根据题意,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最少能看到1个面,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
如我们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最少能看到1个面,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9.√
【分析】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从前面观察:正对前面,看到的是正方形。从上面观察:正对顶面,看到的仍是正方形。从左面观察:正对左侧面,同样看到正方形。无论从哪个正对方向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解析】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一个正方体,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0.√
【分析】球体从任何位置观察,看到的都是一个圆;除球体以外,如我们观察一个圆柱,从它的上面看到是一个圆,从它的侧面看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看到的形状是不相同的;如我们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从它一个面观察,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从它的一条棱观察,能看到它的两个面,从它的一个顶点观察,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即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得:站在不同位置上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1.√
【分析】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如观察一个长方体,从它一个面看,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从它的一条棱看,可看到它的两个面,从它的一个顶点看,能看到它的三个面,因此,站一个位置上观察物体,最少可看到一个面,最多可看到三个面。
【解析】根据分析可得: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2.×
【分析】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比如圆球,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有些看到的不相同,比如我们穿的鞋,手机等。据此解题。
【解析】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相同。这句话错误,有的物体不相同,比如手机。
故答案为:×
13.×
【分析】根据对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可知:长方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是长方形(有时也可以看到正方形);正方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侧面看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上下看是圆形;球表面是曲面,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知: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这个立体图形不一定是圆柱。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4.√
【分析】正方体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球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都是圆,据此解答。
【解析】一个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都一样,这个物体不一定是球,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5.×
【分析】把两个箱子放在一起,从右面只能看到一个箱子,那么这两个箱子一定是并排放在一起,箱子的大小一共有两种情况,右边的箱子比左边的箱子大或者是相等,据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可得:
两个箱子放在一起,从右面只能看到一个箱子,箱子的大小一共有两种情况,右边的箱子比左边的箱子大或者是相等的,故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16.√
【分析】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一个正方体,角度合适可以最多看到前面,上面和侧面;但看到上面看不到下面,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看到左面看不到右面,据此判断。
【解析】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一个正方体,角度合适可以最多看到前面,上面和侧面3个面,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7.×
【分析】因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其它4个面完全相同;所以观察同一个长方体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据此即可判断。
【解析】如图:
从侧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正方形,从前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长方形,从上面看长方体,看到的是长方形,
所以一个长方体无论从哪个面观察,看到的形状都不全是长方形,从前面和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从侧面看到的是正方形;所以原题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8.×
【分析】对于一般的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有特殊情况,如果这个物体是球体或正方体,那么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一样;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相同的。
故答案为:×
19.√
【分析】这个立体图形由两个圆柱组成,一个小圆柱在大圆柱的上面,从上面看,看到一个小圆,一个大圆。
【解析】
根据分析可知:琪琪从上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0.√
【分析】站在小明的后面,能看到他脑袋的后面,所以无法拍到他的两只眼睛。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站在小明的后面拍照,拍不到他的两只眼睛。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1.√
【分析】根据题意,用梨的总个数119个连续减去上午卖出的个数35个和下午卖出的个数49个,即得到还剩的个数;据此判断。
【解析】119-35-49
=84-49
=35(个)
所以,超市有119个梨,上午卖出去35个,下午卖出去49个,超市里还剩多少个梨?列式为119-35-49。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22.×
【分析】用总条数减去送出去条数求出剩余的,再除以鱼缸的数量,列式为(24-6)÷3,题干错在24-6没有加括号,导致运算顺序错误。
【解析】(24-6)÷3
=18÷3
=6(条)
淘气买了24条金鱼,送给笑笑6条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鱼缸里,平均每个鱼缸放几条?列式是:(24-6)÷3。
故答案为:×
23.×
【分析】在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综合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据此计算出结果并判断。
【解析】136-64÷8
=136-8
=128
所以,在计算136-64÷8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结果是128。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4.
×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分两种情况: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解析】如:
5×4+6
=20+6
=26
5×4+6,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根据四则运算规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若同时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应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5.

【分析】掌握运算顺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当算式中有小括号时,要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如果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解析】根据四则运算的规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必须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所以在一个不含括号,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按顺序从左到右计算,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26.×
【分析】由题意得,小云从一楼到二楼需要走1层楼梯,用时9秒,说明走一层楼梯用时9秒。小云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5层楼梯,直接用9乘5即可算出小云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用多少秒。
【解析】9×(6-1)
=9×5
=45(秒),即小云从一楼走到六楼要用45秒。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7.√
【分析】根据除法运算的定义,被除数÷除数=商。题目中被除数为54,除数为2×3,应先计算除数部分的值,即2×3=6,再用被除数54除以6,验证商是否为9。
【解析】54÷(2×3)
=54÷6
=9
在一个算式中被除数是54,除数是2×3,商是9。
故答案为:√
28.×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先用8乘4,计算出8的4倍是多少,再减去15计算出结果,再进行判断;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8×4-15
=32-15
=17
所以8的4倍减去15,结果是17,而不是47,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9.
×
【分析】根据运算顺序,乘除属于同级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据此解答。
【解析】18÷3×3
=6×3
=18
所以计算18÷3×3,先计算18÷3。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0.×
【分析】3×6+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6+1)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的乘法。据此算出两道算式结果再判断。
【解析】3×6+1
=18+1
=19
3×(6+1)
=3×7
=21
因为19与21不相等,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不同。原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31.×
【分析】根据四则运算的规则,4×8-5先算乘法,再算减法;4×(8-5)先算括号内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乘法;分别计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即可解答。
【解析】4×8-5
=32-5
=27
4×(8-5)
=4×3
=12
27≠12,因此4×8-5与4×(8-5)的结果不相同,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2.

【分析】根据四则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第一个算式先进行乘法运算,再进行减法运算;第二个算式由于有括号,先计算括号内的减法,再进行乘法运算。因此两者的运算顺序不同。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5×9-7
=45-7
=38
5×(9-7)
=5×2
=10
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3.×
【分析】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时(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有多层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之后算大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的,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在混合运算中,若存在不同级运算(如加法和乘法混合),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若有括号,则先算括号内的。例如:计算3+5×2时,应先算5×2=10,再算3+10=13,而非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3+5=8,再算8×2=16。
所以在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34.√
【分析】根据整数混合运算法则: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中的再算小括号外的。
【解析】由分析可得:
计算30+(25-5)时,先算减法,再算加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5.×
【分析】根据四则运算的规则,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题目中的算式是40-10÷5,应先计算除法部分,再计算减法部分,据此解答。
【解析】40-10÷5
=40-2
=38
所以原题说法和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
36.√
【分析】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减法。分别计算等式两边的结果,判断是否相等。
【解析】5+4×5
=5+20
=25
6×5-5
=30-5
=25。
因为25=25,所以5+4×5=6×5-5。
故答案为:√
37.√
【分析】根据四则运算的规则,含有括号的算式应先计算括号内的部分。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在计算36÷(5+4)时,按照运算顺序,应先计算括号内的5+4=9,再进行除法运算:36÷9=4。因此必须先算5+4,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38.√
【分析】根据算式7×(□+6)=56,先用56除以7,得到□+6的和,再减去6,即可求得□的值。
【解析】56÷7-6
=8-6
=2
所以□=2。
故答案为:√
39.
×
【分析】根据题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应遵循“先乘除,后加减”。24+16÷8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
24+16÷8
=24+2
=26
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0.×
【分析】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由此解答。
【解析】由分析得:
24+7×5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1.×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等,米尺的长度是1米,手一拃的长度约是1分米,食指头的宽度约是1厘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42毫米约是一支铅笔的长度,三年级学生的身高不可能是142毫米,应大约是142厘米比较合适。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三年级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42厘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2.×
【分析】比较两个长度是否相等,需统一单位后比较数值。根据1米=100厘米,将1米5厘米转换为厘米,再与150厘米对比。
【解析】1米5厘米=100厘米+5厘米=105厘米
105厘米≠150厘米
所以1米5厘米和150厘米不一样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3.√
【分析】已知10张纸厚1毫米,求100张纸的厚度。100张包含10个10张,再将10个1毫米相加得到10毫米,最后将毫米换算成厘米(1厘米=10毫米)。
【解析】100张纸包含10个10张,每个10张厚1毫米,10个1毫米为10毫米。因为1厘米=10毫米,所以10毫米=1厘米。
故答案为:√
44.×
【分析】常见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千米常用于计量较远的距离。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计算按时到达所需的速度,而自行车的平均速度约为15-20千米/时,将两者进行比较。
【解析】60÷1=60(千米/时)
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远低于60千米/时,因此无法在1小时内到达。
故答案为:×
45.√
【分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据此进行判断。
【解析】1米和10分米的长度相等。
故答案为:√
46.√
【分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因此两者的长度相等。
【解析】1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题目中直接给出“1千米”和“1000米”,通过单位换算可知,1千米=1000米,因此它们的长度相等。
故答案为:√。
47.×
【分析】根据所学长度单位的知识,测量较薄的物体时,通常用毫米作单位。数学课本的厚度一般在几毫米左右,不到一厘米,所以选择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解析】由分析得,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48.√
【分析】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有:成年人的一个步,成年人的一个手臂的长度;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所以计量公路的长度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解析】分析可知:测量公路的长度,用千米做单位较合适,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9.×
【分析】根据1分米=10厘米,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将它们转换为相同单位再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5分米=50厘米
所以,50厘米长的绳子和5分米长的绳子一样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0.×
【分析】比较不同单位的长度时,需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因为1米=10分米,所以940分米=94米;因为1千米=1000米,所以1千米=1000米。据此解答。
【解析】因为1000米>950米>94米;即1千米>950米>940分米。
所以,最长的是1千米。
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1.×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1600千米是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属于极长距离,骑自行车所需时间太长,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考虑乘坐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或飞机。据此判断。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甜甜去与家相距1600千米的城市旅游,选择骑自行车的出行方式不合适。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2.√
【分析】根据生活实际,出租车每小时行驶约40千米,按每天工作约8小时计算,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出一天大约行驶的总距离。
【解析】出租车每小时大约行驶40千米,若每天工作约8小时,则总行驶距离为(千米),与题干中的300千米接近,且单位“千米”符合实际,原题表达正确。
故答案为:√
53.√
【解析】1厘米=10毫米,字典的厚度通常用厘米或毫米表示,70毫米转换为厘米是7厘米,据此解答。
【分析】70毫米=7厘米,1厘米大约是矿泉水盖子的高度,字典的厚度通常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之间,70毫米(即7厘米)是合理的数值,原题表达正确。
故答案为:√
54.×
【分析】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需将40厘米转换为分米后,判断是否等于题目中的40分米。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1分米=10厘米,40厘米=4分米,因此1米40厘米=1米4分米。
小明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也就是1米4分米。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5.√
【分析】将50米30厘米转换为分米时,需分别将米和厘米转换为分米再相加。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因此50米=500分米,30厘米=3分米,总和为503分米。据此判断。
【解析】50米=500分米
30厘米=3分米
500分米+3分米=503分米
因此,题干中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6.×
【分析】长度单位的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境。米(m)通常用于较短距离,如房间长度;千米(km)用于较长距离,如城市间铁路线。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远超2263米,故应用“千米”作单位。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实际长度约为2263千米,题干中单位“米”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7.×
【分析】根据题意,明确1厘米=10毫米,1厘米大约指甲盖的宽度,1毫米大约是1枚硬币厚度;50个2分硬币叠在一起后高约为50毫米,也就是5厘米。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50×1=50(毫米)
1厘米=10毫米
50毫米=5厘米
50个2分硬币叠在一起后高约为5厘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58.√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适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大米的长度通常在几毫米左右,因此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以此判断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
在三年级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毫米(mm)、厘米(cm)等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毫米适合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粒大米的长度一般在5到8毫米之间,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59.×
【分析】常用的长度单位中,毫米比厘米更小,1厘米=10毫米。测量较短物体或需要较高精确度时,应使用更小的单位毫米。厘米适用于稍长的物体或一般精度要求。
【解析】测量较短物体或要求较高精确度时,应使用毫米而非厘米。例如,书本厚度用厘米可能合适,但精确测量纸张厚度需用毫米。题目中“用厘米”不符合精确测量需求,正确单位应为毫米。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0.×
【分析】因为“1千米=1000米”,所以,1千米铁丝与1000米的电线一样长;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1千米铁丝与1000米的电线一样长;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1.√
【分析】根据题意,小丽跑1个来回就跑了2个500米,跑2个来回就跑了2×2=4(个)500米;把500米和4相乘即得到一共跑的米数;再根据1千米=1000米,把单位化成千米数。即可判断。
【解析】500×2×2
=1000×2
=2000(米)=2(千米)
所以,一条小路全长500米,小丽沿着这条小路跑2个来回,小丽一共跑了2千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2.

【分析】在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们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数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情况一:如果0前面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没有0,比如,乘数20末尾有1个0,末尾没有0,那么积的末尾0的个数就和因数末尾0的个数相等,也就是积的末尾有1个0。
情况二:如果0前面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比如,乘数20末尾有1个0,但是末尾有1个0,这样积的末尾0的个数就比因数末尾0的个数多,积的末尾有2个0。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乘数的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3.×
【分析】根据1千米=1000米,一条跑道长100米,一个来回则是200米,结合题意求出沿这条跑道跑10个来回的距离,可以先算5个来回的距离,然后用5个来回的距离乘2,即可求得沿这条跑道跑10个来回的距离,解答即可。
【解析】沿这条跑道跑一个来回是200米。
200×5=1000(米)
1000×2=2000(米)
1千米=1000米,2000米里面有2个1000米,也就是2000米里面有2个1千米,即2千米,所以2000米=2千米。
所以沿这条跑道跑10个来回正好是2千米。
因此,一条跑道长100米,沿这条跑道跑10个来回正好是1千米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64.√
【分析】50表示5个十,5与8的积是40,所以50与8的积就是10个40,记为400。
【解析】因为5×8=40,所以50×8=400,这句话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5.√
【分析】根据乘法定义,0表示没有数量,任何数与0相乘的结果都是0。1是乘法单位元,任何数乘1结果均为原数,可通过举例判断即可。
【解析】任何数乘0都是0;例如,5×0=0,0×0=0,均符合结论。
任何数乘1都是原数;例如,7×1=7,0×1=0,均与原数相等。
综上,两个结论均正确,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6.√
【分析】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计算8×250的积,观察积的末尾0的数量;据此解答。
【解析】8×250=2000,积的末尾有3个0;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7.√
【分析】先用22×7求出这7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只千纸鹤,再与135进行比较,如果大于或等于135就能够装下,据此判断解答即可。
【解析】22×7=154(只)
154>135
总容量154只大于文文折的135只,因此7个瓶子足够装下所有千纸鹤,原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68.×
【分析】因为数学中规定,0乘任何数的结果都只能是0,而不是得到原来的那个数。
【解析】任何数乘0都得0,例如0×5=0,并不是等于5。所以“0乘任何数还得任何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69.×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方法:先将两数的末尾对齐(三位数末尾有0,可以和0的前面数位对齐),数位多的放上面,再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满十进一即可。
计算275×4时,个位5×4=20,向十位进2;十位7×4=28,加上进位2得30,向百位进3;百位2×4=8,加上进位3得11,向千位进1,因此共进位三次,而非两次。
【解析】由分析可知,计算275×4时,个位、十位、百位运算均涉及进位,共连续进位 3 次,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0.√
【分析】根据有关0的运算,计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再判断即可。任何数乘0都得0;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0不能作除数)都得0。
【解析】0÷100=0
0×100=0
0÷100和0×100的结果相等,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1.√
【分析】要判断125×8的末尾有几个0,我们就需要算出125×8这个乘法运算的结果,通过结果来看末尾0的个数。
【解析】125×8=1000
所以,1000的末尾有3个0,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2.×
【分析】一个来回要游2次泳池长度,4个来回需要游8次,用泳池长度乘8,即可算出一共游了多少米。据此解答。
【解析】2×4=8(次)
25×8=200(米)
游泳池长25米,小军游了4个来回,一共游了200米。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3.×
【分析】根据题意可进行举例,分别计算出325×1,12×15,100×0的积,然后再根据计算出的积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325×1=325,325=325>1;
12×15=180,180>12>15;
100×0=0,0=0<100;
综上可知,两个乘数的乘积不一定大于这两个数中的任意一个。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4.√
【分析】由题意可知,游了2个来回,即走了4个35米,用35乘4即可求出她一共游了多少米。
【解析】35×4=140(米)
则她一共游了140米。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75.×
【分析】分别计算出200×4和500×2的结果,据此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即可。
【解析】200×4=800,积的末尾有2个0;
500×2=1000,积的末尾有3个0。
200×4的积末尾有2个0,500×2的积末尾有3个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6.×
【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三位数的个位开始,按照从右向左(个位、十位、百位)的顺序,依次用一位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数。每一次乘法运算时,要注意积的数位情况。如果一位数与三位数某一位数相乘的积小于10,那么这个积就对应写在结果的相应数位上。要是积大于等于10,积的个位写在结果的相应数位上,而积的十位数字(也就是满十的部分)要向前一位进位。在计算下一位数的乘积时,要先把上一位乘积的进位数字加上,然后再把这一次乘法得到的积写在相应数位上。按照这样的方式依次计算完三位数的每一位数与一位数的乘积。
当□为1、2、3、4等,分别计算出□23×3的积,再进行判断即可。
【解析】123×3=369
223×3=669
323×3=969
423×3=1269
所以要使□23×3的积是三位数,□中最大填3,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7.×
【分析】列举极端情况即可判定:最大两位数为99,最大一位数是9;最小一位数是1,最小两位数是10,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解析】99×9=891
最大两位数为99,最大一位数是9,积为891,是三位数;
10×1=10
最小一位数是1,最小两位数是10,积为10,是两位数;
所以两位数与不为0的一位数相乘,积可能是三位数或两位数;故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8.×
【分析】计算一天两个来回的距离即可;注意一个来回是指2个500米,两个来回就是4个500米,据此解答。
【解析】500×4=2000(米)
则李老师一天走两个来回共2000米。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79.√
【分析】根据题意,用每个月存的钱数乘3,求出她积攒3个月的总钱数,再用她积攒3个月的总钱数与1180元比较,即可解答。
【解析】400×3=1200(元)
1200>1180
奶奶想买一台1180元的洗衣机。如果她每个月存400元,那么她至少需要积攒3个月就能买到。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80.×
【分析】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由题意得,两个数的乘积末尾有0,可以举例子来说明。如两个乘数分别是25和4或125和8,然后计算出它们计算的结果即可。
【解析】25×4=100,125×8=1000,它们的乘积末尾都有0,而这几个因数的末尾并没有0。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