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真题必刷·备战期中】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备战期中易错精选(一) 60题 6考点本练习训练范围:浙教版(2024版)七上 第1章▲内容均是历年期中真题选取一 长度的测量1.(2024秋 仙居县期中)小吴想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 B. C. D.2.(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用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结果是450.6mm,换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这一物体,其结果应是( )A.45.06厘米 B.450.6厘米 C.45.1厘米 D.45厘米3.(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小明为了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A.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B.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5米的皮卷尺C.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D.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米尺4.(2024秋 嘉兴期中)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是( )A.1米 B.468米C.东方明珠电视塔 D.测量用的尺子5.(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小科四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47cm、18.46cm、18.10cm、18.49cm,其中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18.1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可以去掉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让结果更具普遍性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6.(2024秋 温州期中)下列几种测量方法: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和①方法同类的有(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7.(2024秋 永康市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8.(2024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台湾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中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海岸线上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B.用橡皮筋与海岸线完全重合,在橡皮筋上标出海岸线的起点和终点,把橡皮筋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海岸线的长度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代替橡皮筋,测量过程同B选项一样D.用卷尺量9.(2024秋 海曙区期中)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小余和小姚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第9题图)(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选填“小余”或“小姚”)。(2)小余同学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cm。(3)小余另取一刻度尺测量小姚的身高,五次结果分别为160.2cm,160.0cm,166.2cm,160.1cm,159.9c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cm。10.(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小滨用三角板测某课本纸张的厚度,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于是他测得未压紧的课本总厚度为L,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回答:(1)请指出他的错误之处有哪些? ;A.没有压紧纸张;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2)如果他正确地测出了课本总厚度为9.0mm,总页码为18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mm;(3)小滨测一条厚薄均匀纸带方法如图乙所示: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纸带环绕了n圈,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铅笔的直径D1和圆环的直径D2。求出纸带的厚度 ;(用图中字母表示)(4)小滨用测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如下:先测一块木板的厚度L1,再把一张纸贴在木板上测出总厚度L2,这两个厚度之差L2﹣L1,就是一张纸的厚度。请评价一下这种方法可行吗?说明理由 。11.(2023秋 龙泉市期中)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使用时刻度未对齐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12.(2024秋 杭州期中)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B.取一张废弃的墙纸,用刻度尺测出长墙纸的长度为L。C.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如图所示)。(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2)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3)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4)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然后算出直径。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针的质量。13.(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刚进入五中学习的小科同学特别爱钻研,喜欢动手做实验。最近班里忙着准备第67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的节目表演,由于要买裤子,量腰围,让小科产生了许多想法:从量腰围到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探究与思考在量腰围时小科知道皮尺必须与腰完全重合,而在用“扎孔法”测量圆柱体周长时可以有如下两种测量方式:(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 (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不垂直)①小科在家中用卷纸(如A图)很方便地按甲(如B图)、乙(如C图)两种方式操作且乙方式按倾斜程度不同做了三次;②将带孔的纸条展开拉直分别如图:(1)圆柱体的周长等于两孔之间的距离,但由于牙签扎的孔过大,为使测量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 之间的距离;(2)根据你的测量结果,可知道“斜绕式”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3)请你仔细观察纸条展开拉直后的四幅图,可发现“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 ;(4)从圆柱体周长到卷纸的更多实验的思考与研究;小科用卷纸做实验后,还想到了关于卷纸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请你提出一个针对卷纸测量的问题: 。二 体积的测量14.(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15.(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水平放置,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如图乙)。则这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第15题图)A.大于9 mL B.等于9 mL C.小于9 mL D.无法判断16.(2024秋 浙江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下列选项中“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相一致的是(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A 用未甩过的体温计直接测量小科的体温 偏大B 木尺受潮膨胀,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偏小C 用排水法测量吸水性物体的体积 偏大D 在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排列疏松 偏小17.(2023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为响应国家的环保号召,小联在买奶茶时携带如图所示的杯子进行灌装。他需要测量这个不规则杯子的容积,来判断是否能装得下奶茶,下列方法中,他选用哪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最为准确( )A.将杯子浸没在盛满水的脸盆中,用量筒收集溢出的水,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B.用刻度尺测量杯子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杯子的容积C.将杯子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估算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D.原量筒中的水为V1,将水倒满杯子,剩余水为V2,V1﹣V2即为杯子的容积18.(2024秋 鄞州区期中)饮料瓶内装一部分水,倒置于水平桌面,测得底部直径为D,上方高度为L1,再正置于水平桌面,测得液面高度为L2。若瓶子厚度不计,则该瓶的容积为( )A. B. C. D.19.(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20枚、量筒。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Ⅲ.将一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1)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若不可行,请改正; ;(2)改正后,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V= ;(3)测量回形针体积时,以下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测量值会偏大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测量值会偏大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会偏小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测量值会偏大20.(2023秋 杭州期中)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明量取90毫升水、实验室中有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明应选择量程为 (选填“50mL”、“100mL”或“200mL”)。的量筒,将水倒入量筒,液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体积是 、最后小明还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第20题图) (第21题图)21.(2024秋 文成县校级期中)小文想知道巨屿某奶茶店的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纸杯奶茶哪种最经济。购买了每种奶茶各4杯,并用量筒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值 一杯单价小杯 278mL 281mL 260mL 281mL 8中杯 405mL 398mL 398mL 403mL 401mL 11大杯 504mL 497mL 498mL 501mL 500mL 12.5超大杯 700mL 702mL 698mL 700mL 700mL 17.5(1)使用量筒时应该如何读数? 。(2)小杯奶茶的平均值 。(3)请通过计算并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哪种纸杯奶茶最经济。22.(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第22题图)(1)小科需要量取45mL的水,由于读数时仰视,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5mL。(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没必要的实验步骤是 (填字母),石蜡的体积是 cm3。(3)老师用容量规格为x毫升的量筒量取液体,如图所示为量取时的实际情景(只画出有关片段),则小科认为所量取的液体体积读数正确的是 毫升。A.b+0.1 B. C.b D.b+0.223.(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杭州中学魅力实验社的同学想测量教室中粉笔的体积大小,利用两支相同的粉笔、细针、量筒等器材,分小组继续进行下列探究。(1)在利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的水应“适量”,“适量”的标准是 。甲组同学用排水法测量粉笔的体积,首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然后将粉笔放入水中,如图甲所示,测得总体积为V2,由于粉笔吸水,这样测得的粉笔体积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2)乙组同学用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外表(凡士林可有效地阻止粉笔吸水,且涂抹的凡士林很薄,体积可忽略不计),但实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为测出涂抹凡士林的粉笔体积,下一步操作是 。(3)丙组同学观察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总体积为V4,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下同)。(4)丙组同学还想进一步知道一支粉笔能吸收多少体积的水,经过与甲组同学的讨论,利用他们两组测得的实验数据,最终计算出了该粉笔的吸水量为 。24.(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24题图)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1)金属的体积是 。(2)交流讨论:兴趣小组同学认为量筒中加入的水要适量,适量指的是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4)以下会导致测得塑料盒体积偏大的是 。A.测量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B.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仰视读数C.测量水、金属块和塑料块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D.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有水溅出三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25.(2024秋 温州期中)水银温度计已经被家庭广泛使用,现在的水银温度计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1865年,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特色水银温度计——体温计,特点是设计了一个“狭道”,实现了体温计可以拿出来读数,如图是现代使用的体温计,其中 (填序号)与“狭道”作用相同;体温计使用前应该如何操作: 。国家药监局规定2026年将全面禁止生产水银温度计,你认为理由主要是 。(第25题图) (第26题图)26.(2023秋 金东区期中)如图所示,图甲为普通温度计,图乙为体温计。图甲的读数为 。体温计的最小刻度可达0.1℃,精确度比普通温度计高。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玻璃泡较大,因此受热膨胀时内部液体体积的变化较大,液柱上升更显著B.体温计玻璃管径比较细,因此在内部液体受热膨胀时,液柱上升更显著C.体温计有一段特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叫缩口,可以使体温计离开被测物进行读数D.体温计在使用前需要在沸水中消毒E.体温计可以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7.(2023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小科在甩体温计时甩错了方向,将水银柱甩到了右边,如图所示。好奇的小科想,此时将体温计放入温度为多高的水中,左侧水银柱会伸长,为此小科进行了相关实验。(第27题图)(1)由于体温计构造特殊,测量时示数 。(选填“只升不降”或“能升能降”)。(2)小科猜想,若将右侧水银柱向左移至与左侧水银柱相连,此时示数为t,则当温度高于t时,左侧水银柱就会伸长。于是小科通过测量,发现右侧水银柱比中间空白处长0.8℃的刻度长度。则t= ℃。(3)若要检验小科猜想,应将体温计放入哪个温度范围内的水中实验最合适 。A.35℃~37.8℃ B.37.8℃~42℃ C.42℃~100℃四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28.(2024秋 上城区期中)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时,必须首先看清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B.只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就行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垂直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稍候一会儿,再取出读数29.(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小明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情况进行了对比,甲温度计刻度均匀、准确;乙温度计刻度均匀、不准确。现用两支温度计测量环境一,甲显示20℃,乙显示14℃,测量环境二时,甲显示80℃,乙显示78℃,测量环境三时,乙显示是﹣2℃,则此时环境三真实温度为( )A.6℃ B.5℃ C.10℃ D.20℃30.(2024秋 金华期中)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5℃。当冰熔化后,水的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升高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变为( )A.95℃ B.96℃ C.97℃ D.98℃31.(2024秋 海曙区期中)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12cm,则这只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①;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长为②;则下列选项中与①②对应的是( )A.①35℃②21cm B.①28℃②21cm C.①28℃②16cm D.①35℃②16cm32.(2024秋 浙江期中)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鱼儿仍在游动,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最准确的是(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估计温度计示数已经与外周水温一致后,再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取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示数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温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立即读出示数33.(2024秋 温州期中)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度往往直接决定科学研究的成败。(第33题图)(1)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2)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有 (填序号)。①测量工具 ②测量者 ③测量环境34.(2024秋 海曙区期中)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验的操作,根据题意回答问题:(第34题图)(1)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地一天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 ℃,当日的最大温差(最高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差距)为 。(2)为了解决普通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金属丝直径的问题,运用了如图2所示的累积法进行测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将金属丝 (填“紧密”或“间距均匀”)地缠绕在铅笔上。35.(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温度计:一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选填“瓶内水”或“玻璃泡中空气”)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由此可以推测相同情况下 (选填“水”或“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明显。(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 B处(选填“<”“=”或“>”)。(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第35题图) (第36题图)36.(2023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两个不同横截面积的细管的装置,分别标记为S1和S2,然后分别把两套装置中的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中玻璃细管横截面积S1 S2(选填“<”、“=”或“>”)。(2)分析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 有关。(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0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1 S1 0 42 S1 20 83 S1 40 124 S2 0 45 S2 20 106 S2 40 1637.(2021秋 龙港市期中)测量工具会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1)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读数为0.980米,再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50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米;(2)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正常的室温),结果如表所示,则T1 T2(选填“>”、“<”或“=”)。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甲 7 93 T1乙 4 96 T238.(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15格处;将它放到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65格处。(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沸水的温度为 ℃;(2)则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 ℃;(3)通过计算说明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9.(2021秋 杭州期中)小阳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温度计、玻璃杯、热水、电子表等仪器,测量了热水放在玻璃杯中每隔10分钟的温度,下表是他记录的在不同时间测得的玻璃杯中的水温的几组数据。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温度(℃) 98 94 71 61 52 44 37 ? 28 25 24 24(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并说明理由: 。(2)若按表中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则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 。40.(2023秋 义乌市期中)温度计中通常有两个刻度:摄氏度(记为℃)和华氏度(记为℉)。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华氏度(℉)=摄氏度(℃)×1.8+32。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德国人华伦海特命名的,1714年他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合制造温度计,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华伦海特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玻璃水银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温度为32℉,水沸腾时温度为212℉,测量人体温度为100℉。(1)若存在一个华氏度(℉)与摄氏度(℃)刚好相同的温度,则这个温度的数值为 。(2)华伦海特测得的人体温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写明计算过程)五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41.(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42.(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用钢尺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夏天测量的结果比冬天测量的偏大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43.(2024秋 杭州期中)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6mL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44.(2023秋 龙泉市期中)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号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②号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六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5.(2024秋 新昌县校级期中)2024年第33届巴黎奥运会顺利闭幕,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C.建立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46.(2024秋 仙居县期中)学校为了方便学生饮水,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47.(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惊心动魄,最终中国队包揽五金。赛前,选手需要自己挑选比赛用球。选手通过观察乒乓球的形状、转动乒乓球观察其旋转情况等方法选择适合比赛的乒乓球,选手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48.(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49.(2025春 温州期中)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50.(2024秋 温州期中)某种鸟类在营巢里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为实验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表:蛋壳与蛋的距离和灭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51.(2025春 苍南县期中)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②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的稀释液。③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⑤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1)实验中,通过 反映抑菌效果?(2)如图1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 。(第51题图)(3)小组成员经查阅资料得: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请你说说能充分发挥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4)有同学们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其理由是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煮沸的方式杀菌。如图3是餐具上细菌在100℃沸水中的存活情况。人们在餐馆用餐前,常常会将餐具用开水烫一烫后再使用,认为这样就干净了。据图分析,这种做法有道理吗?并阐述理由 。52.(2024秋 上城区期中)小辉同学想探究番茄和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他查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一定量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含量越高,褪色程度越明显。根据这一原理,他设计了以下实验:该小组作出的假设是: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向两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2mL一定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编号为甲、乙;②再同时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柑橘榨汁、1mL番茄榨汁,振荡摇匀;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支试管中的现象。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甲与乙形成一组 实验。(2)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和 mL蒸馏水,振荡摇匀。(3)实验结果预测: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假设 ;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程度基本相近,说明假设 。(两空选填“成立”或“不成立”)(4)该小组又进行了多组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53.(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某科研团队选用除螺胺可湿性粉剂、除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聚醛 甲萘威颗粒剂、四聚乙醛4种常见的除螺剂,进行防治福寿螺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 对防治福寿螺的效果?【实验及数据】序号 除螺剂种类 2天后样本数 活螺数 死亡率1 除螺胺可湿性粉剂 200 42 79%2 除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剂 200 34 83%3 聚醛 甲萘威颗粒剂 200 62 69%4 四聚乙醛 200 68 66%5 不加除螺剂 200 196 2%(1)请你将【研究目的】补充完成 。(2)该科研团队可以通过 判断该种除螺剂的防治效果。(3)本实验中第5组不添加除螺剂成分,该组实验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是 。(4)为什么样本数要用200而不是1来完成实验 。54.(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小应开展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具体方案如下:①用玻璃制成长、宽、高均为60cm的实验舱3个,其上方的玻璃盖可移动(以便放入绿萝),实验舱一侧开一圆孔(以便通入香烟烟雾),并编号A、B、C。②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分别放入3个实验舱,并在玻璃盖接口处涂抹凡士林密封。③实验具体设置及历时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见下表,其中A、B组通过实验舱一侧的圆孔通入的香烟烟雾(由2支同型号香烟完全燃烧产生),A、C组通过胶布封闭圆孔进行密封,B组通过每间隔2小时粘揭胶布进行间隔通风。组别 绿萝 香烟烟雾 密闭情况 绿萝呈现状态(截至72小时)A组 放置 通入 密闭 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B组 放置 通入 间隔通风 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C组 放置 无 密闭 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1)步骤②中需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则此要求为 。(2)A、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3)根据本实验,小应认为通风能改善舱内空气质量,减轻香烟烟雾对绿萝的伤害。证据是 。55.(2024秋 临平区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S1、S2(S1>S2)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 液柱高度h/cm1 S1 0 42 S1 20 83 S1 40 124 S2 0 55 S2 20 116 S2 40 17(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2)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56.(2024秋 浙江期中)“使用公筷,健康你我。”使用公筷真的有助于减少细菌的传播吗?小滨就此开展了下列实验:①他在某餐厅点了5道菜,将每道菜平均分成三份,一份不食用(对照组),一份使用公筷,另一份不使用公筷。②进餐前,他带上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采集每份菜品样本。③进餐时,为保持每道菜夹菜次数一致,他对每一道菜的两份菜品交替夹菜。④餐后再次采集菜品样本。采集的样本经过48小时培养,统计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菌落/克”指每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越大,表示细菌数量越多)菜名 餐前 (菌落/克) 餐后(菌落/克)对照组 公筷组 非公筷组凉拌黄瓜(凉菜) 14000 14900 16000 45000水果沙拉(凉菜) 2000 2500 2800 4300盐水虾(热菜) 160 170 180 220炒芦笋(热菜) 30 35 50 530香辣牛蛙(热菜) 60 ? 150 560(1)进餐前,小滨带上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采集样品的目的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支持使用公筷的依据是 。(3)餐前的凉菜的菌落总数远超于热菜的可能原因 。(4)根据其他菜品实验结果,推测香辣牛蛙对照组实验数据范围 。57.(2024秋 长兴县校级期中)小科想探究蜗牛运动快慢是否与温度有关。小科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格纸,以及培养皿、棉线、记号笔、刻度尺获取蜗牛运动的距离。方案设计如下:在三张大小相同的方格纸上标注中心位置O,取其中一张纸置于培养皿下方,在培养皿内倒入温度为13℃、深为1厘米的水。将同一只蜗牛置于中心点O处水中,待蜗牛开始爬行时,计时观察3分钟。根据蜗牛在每隔30秒的位置,在标有13℃的方格纸上描点,并用光滑的曲线连接。重复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重复操作记录22℃和31℃条件下蜗牛的运动路径并计算结果。(第56题图)组别 温度 3分钟内蜗牛运动的平均距离/厘米1 13℃ a2 22℃ b3 31℃ c(1)图甲是小科观察记录的一组数据,小科依据图甲获取蜗牛运动距离的操作是 。(2)小丽认为小科的设计中用同一只蜗牛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几次实验,前一次温度对蜗牛下一次温度下的运动会产生影响。为避免这种影响,应如何改进? 。(3)小科修改方案之后,重新实验,收集并处理数据。如果温度越高,蜗牛爬的越快。则a、b、c之间的大小的关系是 。58.(2024秋 瑞安市期中)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为什么?小安经过思考,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①在3个相同的小瓶里,倒上等量的水,再分别滴入适量的牛奶、蓝墨水、黑墨水,分别形成三种颜色深度依次增加的白色、蓝色、黑色液体。②分别向3个小瓶中插入一支相同的温度计,一段时间后,分别记录三瓶液体的初始温度。③同时将小瓶放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后,再观察3种不同颜色液体的温度,记录数据。颜色 初始温度(℃) 5分钟后温度(℃)白色液体 22.4 26.4蓝色液体 22.5 27.8黑色液体 22.3 29.2(1)根据表格,小安得出物体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他作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根据实验结论解释:“越寒冷的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的原因是 。(3)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对此作出你的假设: 。59.(2023秋 杭州期中)在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叶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深绿色的小肉虫、这就是菜青虫。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则看不到这种昆虫。菜肯虫只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吗?(第59题图)(1)小江设置对照实验为:用十字花科植物汁液涂抹的滤纸与 进行对照。(2)控制单一变量,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图是实验材料放置的几种方式,其中只有丙能保持单一变量,请分别说出其他两种放置方式影响变量单一的原因,甲 ;乙 。(3)在实验进行到什么程度开始计数,需要下操作性定义。本实验中判断菜青虫取食的标准应是 。A.菜青虫离“叶片”比较近时 B.菜青虫爬到了“叶片”上时C.菜青虫开始吃“叶片”时 D.菜青虫把“叶片”吃完时(4)按上述设计进行实验后,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结论,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60.(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白鹭被称为大自然的检验师。在镇海炼化这座由钢铁塔林构筑的石化之城内,坐落着一个占地约15000平方米的白鹭园,每年3月到9月,上千只鹭鸟在园内繁衍生息,它们与工人和谐共处、和钢铁丛林相伴相生。(1)白鹭常集小群活动于浅水或河滩。常白天于水域觅食,夜晚飞回林地休息。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蛙类、软体动物、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它和丹顶鹤同属于 类动物。(2)白鹭是一种卵生动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窝产卵2﹣4枚。其孵化时间一般为24~26天,小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白鹭的孵化时间远大于家鸽,对此他提出疑问:涉禽类动物受精卵孵化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1:收集到的白鹭、家鸽、鸡、鸭受精卵各2枚。步骤2:分别测量白鹭、家鸽、鸡、鸭受精卵的体积,并记录在表格中。步骤3:将收集到的家鸽、鸡、鸭受精卵放入适宜的环境下,观察并记录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记录数据如表所示,据表回答:序号 受精卵 体积(mL) 温度 光照 孵化时间1 家鸽 15mL 36.5℃ 良好 18天2 家鸽 15mL 36.5℃ 不良 22天3 白鹭 23mL 36.5℃ 良好 20天4 白鹭 23mL 36.5℃ 不良 24天5 鸡 50mL 36.5℃ 良好 22天6 鸡 50mL 36.5℃ 不良 25天7 鸭 65mL 36.5℃ 良好 26天8 鸭 65mL 36.5℃ 不良 30天①本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②本实验中设计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③结合表中序号1、3、5、7的实验数据请写出本实验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真题必刷·备战期中】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学期·备战期中易错精选(一) 60题 6考点本练习训练范围:浙教版(2024版)七上 第1章▲内容均是历年期中真题选取一 长度的测量1.(2024秋 仙居县期中)小吴想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A. B.C. D.【答案】C【分析】在对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时,一定要确定物体的直径,再通过一些测量方法测量出它的直径。【解答】解:A.采用A选项的测量方式不能确定直尺所测量的就是硬币的直径,直径是过圆心的,而这样测量无法保证刻度尺过圆心,故A错误;B.B选项中右边的三角板没有固定,容易滑动,导致测量出现较大的误差,故B错误;C.该选项中左右两块三角板与硬币相切,能够保证所测量的是硬币的直径,故C正确;D.该选项的零刻度线没有对准硬币的一端,故D错误。故选:C。2.(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用最小刻度值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结果是450.6mm,换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这一物体,其结果应是( )A.45.06厘米 B.450.6厘米 C.45.1厘米 D.45厘米【答案】C【分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准确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在分度值之后还应再估读一位,据此分析答题。【解答】解: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时结果是450.6mm=45.06cm,用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测量这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应准确到1cm,然后再cm下再估读一位,则测量结果是45.1cm,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小明为了给窗户配上一块玻璃,在以下的测量工具中,你认为选用哪种工具来测量窗框的尺寸最合理( )A.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0厘米的学生用尺B.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5米的皮卷尺C.最小刻度是1毫米,长度是2米的钢卷尺D.最小刻度是1厘米,长度是1米的米尺【答案】C【分析】生活中我们经历过许多测量,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包括量程,分度值);2.测量中误差不可避免,但应尽量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来减小误差;3.长度测量中一定要做到估读。【解答】解:A.学生尺分度值大小可以,但量程偏小,故A错误;B.皮卷尺的分度值和量程明显偏大,不合适用来测量玻璃的长,故B错误;C.分度值是1毫米,量程是2米得钢卷尺用来测玻璃合适,故C正确;D.分度值1cm,长度1m的米尺,分度值没有C选项的更精准,故D错误;故选:C。4.(2024秋 嘉兴期中)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在这一测量中,“测量”定义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是( )A.1米 B.468米C.东方明珠电视塔 D.测量用的尺子【答案】A【分析】在物理学中,要想进行比较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比较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故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单位。【解答】解: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为了测量的需要和方便;为了便于各国间科技、文化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故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中所说的“公认的标准量”是1米,故A正确。故选:A。5.(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小科四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47cm、18.46cm、18.10cm、18.49cm,其中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18.1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可以去掉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让结果更具普遍性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答案】D【分析】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B.18.10cm中最后一位“0“是有意义的,它表示的是估读值,不可以去掉,故B错误;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错误;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故选:D。6.(2024秋 温州期中)下列几种测量方法: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和 ①方法同类的有(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的了解与运用,对被测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解答】解:①③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②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与①③不同。故选:B。7.(2024秋 永康市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C【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故选:C。8.(2024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台湾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中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海岸线上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B.用橡皮筋与海岸线完全重合,在橡皮筋上标出海岸线的起点和终点,把橡皮筋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海岸线的长度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代替橡皮筋,测量过程同B选项一样D.用卷尺量【答案】C【分析】在物理学测量中,有多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累积法、等效替代法、建模法等,故据上面所提到的方法对题目中的各种说法逐个分析即可。【解答】解:AD.用刻度尺和卷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AD错误;B.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B错误;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丝线代替橡皮筋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C正确。故选:C。9.(2024秋 海曙区期中)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小余和小姚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小姚 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选填“小余”或“小姚”)。(2)小余同学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3.80 cm。(3)小余另取一刻度尺测量小姚的身高,五次结果分别为160.2cm,160.0cm,166.2cm,160.1cm,159.9c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cm ,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160.1 cm。【答案】( 1 )小姚;(2)3.80;(3)1cm;160.1。【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2)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计算出所有数据的平均值即可。【解答】解:(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则小姚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2)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3.80cm;(3)测量数据中,166.2cm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是错误的;根据160.2cm可知,数字“0”所在的单位cm是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那么最终的测量结果为:。故答案为:( 1 )小姚;(2)3.80;(3)1cm;160.1。10.(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小滨用三角板测某课本纸张的厚度,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于是他测得未压紧的课本总厚度为L,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回答:(1)请指出他的错误之处有哪些? ABC ;A.没有压紧纸张;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2)如果他正确地测出了课本总厚度为9.0mm,总页码为18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0.1 mm;(3)小滨测一条厚薄均匀纸带方法如图乙所示: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纸带环绕了n圈,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铅笔的直径D1和圆环的直径D2。求出纸带的厚度 ;(用图中字母表示)(4)小滨用测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如下:先测一块木板的厚度L1,再把一张纸贴在木板上测出总厚度L2,这两个厚度之差L2﹣L1,就是一张纸的厚度。请评价一下这种方法可行吗?说明理由 不可行,一张纸的厚度太薄,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答案】(1)ABC;(2)0.1;(3);(4)不可行,一张纸的厚度太薄,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析】纸张或纸带的厚度很小,如果用常用的刻度尺直接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即累积法。【解答】解:(1)A.不压紧中间会有空隙,这种是可以避免的,属于错误,不属于误差,故A符合题意;B.用总厚度L除以总页数n,得到的不是一张纸的厚度,因为一张纸有2页,这种可以避免,属于错误,故B符合题意;C.课本封面纸张厚度比内页更厚,没有除去封面测量的话,结果会偏大,这种可以避免,属于错误,故C符合题意。(2)一张纸的厚度为(3)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则一张纸的厚度为(4)不可行,因为一张纸的厚度远远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两者之差仅为一张纸的厚度,无法测出。故答案为:(1)ABC;(2)0.1;(3);(4)不可行,一张纸的厚度太薄,小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11.(2023秋 龙泉市期中)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取一张废弃的墙纸长度为L1B.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BCD 。(2)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h 。(3)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墙纸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BC 。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B.刻度尺使用时刻度未对齐C.墙纸厚度不均匀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答案】(1)A;BCD;(2)h;(3)AC。【分析】(1)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2)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3)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解答】解:(1)正确测量一张墙纸的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为A,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BCD;(2)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所以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h;(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A、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B、刻度尺使用时刻度未对齐,未对齐产生的是错误,不属于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C、墙纸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故答案为:(1)A;BCD;(2)h;(3)AC。12.(2024秋 杭州期中)某同学家里装修,所用墙纸的规格是“0.53m×10m(宽×长),厚度0.63mm”,他想测量一下墙纸厚度是否属实,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B.取一张废弃的墙纸,用刻度尺测出长墙纸的长度为L。C.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如图所示)。(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B 。(2)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A、C、D 。(3)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是 h 。(4)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①③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然后算出直径。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针的质量。【答案】(1)B;(2)A、C、D;(3)h;(4)①③。【分析】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利用积少成多的方法。【解答】解:(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B。(2)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的直径为D1;C.把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数出圈数为n圈;D.用刻度尺测出圆环的直径为D2(如图所示);即A、C、D。(3)用圆环的直径D2减去铅笔的直径D1除去2n就是墙纸的厚度,所以墙纸的厚度的表达式为:h。(4)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与该题方法(累积法)同类的有①③。因为: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然后算出直径,运用了累积法。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运用了排水法。③为了测量一枚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针的质量,运用了累积法。故答案为:(1)B;(2)A、C、D;(3)h;(4)①③。13.(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刚进入五中学习的小科同学特别爱钻研,喜欢动手做实验。最近班里忙着准备第67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的节目表演,由于要买裤子,量腰围,让小科产生了许多想法:从量腰围到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探究与思考在量腰围时小科知道皮尺必须与腰完全重合,而在用“扎孔法”测量圆柱体周长时可以有如下两种测量方式:(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 (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不垂直)①小科在家中用卷纸(如A图)很方便地按甲(如B图)、乙(如C图)两种方式操作且乙方式按倾斜程度不同做了三次;②将带孔的纸条展开拉直分别如图:根据以上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圆柱体的周长等于两孔之间的距离,但由于牙签扎的孔过大,为使测量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 圆心 之间的距离;(2)根据你的测量结果,可知道“斜绕式”是 正确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3)请你仔细观察纸条展开拉直后的四幅图,可发现“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 垂直 ;(4)从圆柱体周长到卷纸的更多实验的思考与研究;小科用卷纸做实验后,还想到了关于卷纸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请你提出一个针对卷纸测量的问题: 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 。【答案】(1)圆心;(2)正确;(3)垂直;(4)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或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答】解:(1)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使测量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因为牙签扎的孔过大,测量两孔边缘之间的距离会增大误差。(2)将“斜绕式”纸条展开,测出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即为圆柱体周长,由于平面上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测出两点间距离,即为圆柱周长,故“斜绕式”是正确的。(3)由图可知,四幅图中两孔的连线与圆柱体的轴线始终是垂直的,所以可知“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斜绕式”与“垂直式”纸条展开拉直后,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垂直。(4)当测量卷纸卷绕的圆柱体时,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特别是当卷绕多圈时,通过实验可以确认在不同层数的纸卷在测量结果中可能的误差。故答案为:(1)圆心;(2)正确;(3)垂直;(4)纸张的厚度可能会影响被测量的周长。二 体积的测量14.(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一只量筒有50毫升水,里面放入一木块,静止时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A.6厘米3 B.0.6分米3 C.12厘米3 D.12分米3【答案】C【分析】浸在液体中的固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已知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和放入木块后的体积,可以得到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进一步得到木块的总体积。【解答】解:木块一半浸入水中,木块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56mL﹣50mL=6mL=6cm3,所以木块的体积V=2×6cm3=12cm3。故选:C。15.(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水平放置,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如图乙)。则这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A.大于9 mL B.等于9 mL C.小于9 mL D.无法判断【答案】A【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产生误差的情况来考虑本题,可以利用假设数值的方法来解题。【解答】解: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液体体积实际大于24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小于15mL;根据24mL﹣15mL=9mL,而实际情况是被减数增大,减数减小,所以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大于9mL。故选:A。16.(2024秋 浙江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下列选项中“错误操作”与“测量结果”相一致的是(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A 用未甩过的体温计直接测量小科的体温 偏大B 木尺受潮膨胀,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偏小C 用排水法测量吸水性物体的体积 偏大D 在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排列疏松 偏小A.A B.B C.C D.D【答案】BC【分析】(1 )根据体温计的“缩口”这一特殊结构,分析作答;(2)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3)用排水法测量吸水性物体的体积会使所测的体积变大;(4 )在用积累法测量头发直径时,要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否则测出的头发总直径偏大。【解答】解:A、用未甩过的体温计直接测量小科的体温,可能偏大,故A错误;B、木尺受潮膨胀后,刻度间距离将变大,即分度值将偏大。用这样的刻度尺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会偏小,故B正确;C、用排水法测量吸水性物体的体积会使所测的体积变大,故C正确;D、在用积累法测量头发直径时,若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上,则测出的头发总直径偏大,导致求得的头发直径偏大,故D错误。故选:BC。17.(2023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为响应国家的环保号召,小联在买奶茶时携带如图所示的杯子进行灌装。他需要测量这个不规则杯子的容积,来判断是否能装得下奶茶,下列方法中,他选用哪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最为准确( )A.将杯子浸没在盛满水的脸盆中,用量筒收集溢出的水,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B.用刻度尺测量杯子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杯子的容积C.将杯子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估算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D.原量筒中的水为V1,将水倒满杯子,剩余水为V2,V1﹣V2即为杯子的容积【答案】D【分析】比较四种测量的方法,找出误差较小的方法。【解答】解:A、将杯子浸没在盛满水的脸盆中,用量筒收集溢出的水,水的体积等于杯子材料的体积,不等于杯子的容积,故A不符合题意;B、杯子不规则,用刻度尺测量杯子的长、宽、高,利用公式,计算杯子的容积误差较大,故B不符合题意;C、将杯子灌满水后,再将水倒入烧杯中,杯壁挂水,估算出水的体积小于杯子的容积,故C不符合题意;D、原量筒中的水为V1,将水倒满杯子,剩余水为V2,V1﹣V2即为杯子的容积,此方法测得的结果最为准确,故D符合题意。故选:D。18.(2024秋 鄞州区期中)饮料瓶内装一部分水,倒置于水平桌面,测得底部直径为D,上方高度为L1,再正置于水平桌面,测得液面高度为L2。若瓶子厚度不计,则该瓶的容积为( )A. B.C. D.【答案】D【分析】利用V=Sh求出水和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瓶的容积等于水的容积和瓶中空出部分的体积之和。【解答】解: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底面积:S=π()2;水的体积为:V水=SL2=π()2×L2,根据图甲可知,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V′=SH2=π()2×L1,水瓶的容积:V总=V水+V′=π()2×L1+π()2×L2(L1+L2)。故选:D。19.(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20枚、量筒。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Ⅲ.将一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1)你认为她的这种操作可行吗?若不可行,请改正; 不可行,应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 (2)改正后,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V= ;(3)测量回形针体积时,以下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D 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测量值会偏大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测量值会偏大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会偏小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测量值会偏大【答案】(1)不可行,应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2);(3)D。【分析】(1)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很小,小于量筒的分度值;(2)回形针的体积为量筒内两次体积示数之差;(3)根据各个选项的操作判断出误差。【解答】解:(1)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很小,放入量筒中后水面上升的高度很小,无法读出与V1不同的数值,不可能计算出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故不可行;可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2)20枚回形针的体积为量筒内两次体积示数之差V2﹣V1,则一枚回形针的体积表达式为:;(3)A.若回形针有小部分露出水面,回形针没有完全浸没,测量值V2会偏小,计算出回形针的体积V会偏小,故A不合理;B.若回形针取出时有部分水带出,对V1和V2都没有影响,所以测量值没有偏差,故B不合理;C.若回形针金属丝上有气泡附着,测量值V2会偏大,计算出回形针的体积V会偏大,故C不合理;D.若回形针上有些部位生锈,回形针的体积会变大,测量值V2会偏大,计算出回形针的体积V会偏大,故D合理。故选:D。故答案为:(1)不可行,应该将20枚回形针轻轻地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体积V2;(2);(3)D。20.(2023秋 杭州期中)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明量取90毫升水、实验室中有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明应选择量程为 100mL (选填“50mL”、“100mL”或“200mL”)。的量筒,将水倒入量筒,液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体积是 88mL 、最后小明还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胶头滴管 。【答案】100mL;88mL;胶头滴管。【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该选择比所测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相平;量取定量的液体时还要使用胶头滴管。【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该选择比所测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因为小科要量取90mL水,所以应该选择100mL的量筒;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相平,故此时水的体积是88mL;然后再用胶头滴管慢慢加水至90毫升。故答案为:100mL;88mL;胶头滴管。21.(2024秋 文成县校级期中)小文想知道巨屿某奶茶店的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纸杯奶茶哪种最经济。购买了每种奶茶各4杯,并用量筒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平均值 一杯单价小杯 278mL 281mL 260mL 281mL 275mL 8中杯 405mL 398mL 398mL 403mL 401mL 11大杯 504mL 497mL 498mL 501mL 500mL 12.5超大杯 700mL 702mL 698mL 700mL 700mL 17.5(1)使用量筒时应该如何读数? 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平视凹陷液面最低处 。(2)小杯奶茶的平均值 275mL 。(3)请通过计算并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哪种纸杯奶茶最经济。【答案】(1)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平视凹陷液面最低处;(2)275mL;(3)见解析。【分析】(1)使用前:首先认清量筒的量程(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每个小格所代表的刻度值)。(2)使用时,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是凹液面,比如水、煤油等的液面。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保持相平。如果是凸液面,比如水银,读数时应与凸液面的顶部相平。(3)通过计算比较经济合理性。【解答】解:(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读数时,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平视凹陷液面最低处,不得仰视或俯视。(2)小杯奶茶体积的平均值;(3)1mL奶茶的价格分别为由此可知,大杯和超大杯每毫升奶茶的价格一样,比小杯和中杯的便宜,但结合生活实际可知,超大杯的纸杯成本价高于大杯,并且超大杯纸杯的回收价高于大杯,综上所述,超大杯的奶茶最经济。故答案为:(1)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平视凹陷液面最低处;(2)275mL;(3)见解析。22.(2024秋 兰溪市校级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小科需要量取45mL的水,由于读数时仰视,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5mL。(2)石蜡不能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没必要的实验步骤是 AC (填字母),石蜡的体积是 6 cm3。(3)老师用容量规格为x毫升的量筒量取液体,如图所示为量取时的实际情景(只画出有关片段),则小科认为所量取的液体体积读数正确的是 C 毫升。A.b+0.1B.C.bD.b+0.2【答案】(1)大于;(3)AC;6cm3;(3)C。【分析】(1)量筒的仰视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较大;(2)因为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用悬重法测出石蜡的体积,即在石蜡下方系一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3)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相齐平。【解答】解:(1)量筒中倒入水,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所以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偏多,要大于70毫升;(2)悬重法测石蜡的体积,具体做法是: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并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1,再用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读出水面的刻度V2,则石蜡的体积V=V2﹣V1=55cm3﹣49cm3=6cm3;据此分析,测量石蜡的体积只需要B和D两次测量,A和C可以省去;(3)该量筒的分度值为mL,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相齐平,所以小科认为所量取的液体体积读数正确的是bmL,故选:C。故答案为:(1)大于;(3)AC;6cm3;(3)C。23.(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杭州中学魅力实验社的同学想测量教室中粉笔的体积大小,利用两支相同的粉笔、细针、量筒等器材,分小组继续进行下列探究。(1)在利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的水应“适量”,“适量”的标准是 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 。甲组同学用排水法测量粉笔的体积,首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然后将粉笔放入水中,如图甲所示,测得总体积为V2,由于粉笔吸水,这样测得的粉笔体积将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2)乙组同学用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外表(凡士林可有效地阻止粉笔吸水,且涂抹的凡士林很薄,体积可忽略不计),但实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为测出涂抹凡士林的粉笔体积,下一步操作是 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 。(3)丙组同学观察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总体积为V4,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 V4﹣V3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下同)。(4)丙组同学还想进一步知道一支粉笔能吸收多少体积的水,经过与甲组同学的讨论,利用他们两组测得的实验数据,最终计算出了该粉笔的吸水量为 V1+V4﹣V3﹣V2 。【答案】(1)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偏小;(2)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3)V4﹣V3;(4)V1+V4﹣V3﹣V2。【分析】(1)粉笔放入水中吸水,使测得的体积偏小;(2)对于排水法比较适合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所以需要将物体压入水中,采用针压法和沉降法,针压法就是将物体用细针(忽略体积不变)压入水中,沉降法是将物体捆绑与密度大的物体而使物体沉入水中测体积;(3)吸饱水后的粉笔和水的体积之和减去水的体积,等于粉笔的体积;(4)吸饱水后的粉笔的体积加上第1次水的体积,减去吸水后得水的体积(第2次水的体积)等于吸入的水的体积。【解答】解:(1)在利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的水应“适量”,“适量”的标准是: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甲组同学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将粉笔放入水中,粉笔完全浸没,测得总体积为V2,则粉笔的体积为V2﹣V1;由于粉笔会吸水,导致水的体积减小,故得到的粉笔体积偏小;(2)由于涂了凡士林的粉笔漂浮,则可选择针压法测体积,故操作是: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3)由于粉笔不再吸收水分,也不膨胀,故再把粉笔投入水中,增加的体积就是粉笔的体积,所以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V4﹣V3;(4)由丙组同学可知:粉笔的体积V4﹣V3,V1为水的体积,V2为加入粉笔后水和粉笔的总体积,故粉笔吸收水的体积为:V1+V4﹣V3﹣V2。故答案为:(1)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偏小;(2)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3)V4﹣V3;(4)V1+V4﹣V3﹣V2。24.(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小明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1)金属的体积是 11cm3 。(2)交流讨论:兴趣小组同学认为量筒中加入的水要适量,适量指的是 既要能淹没物体,又要确保淹没后的液面不能超过量程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明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c 。(4)以下会导致测得塑料盒体积偏大的是 BCD 。A.测量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B.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仰视读数C.测量水、金属块和塑料块的体积时俯视读数D.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有水溅出【答案】(1)11cm3;(2)既要能淹没物体,又要确保淹没后的液面不能超过量程;(3)c;(4)BCD。【分析】形状不规则小固体体积测量:(1)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能浸没固体且水不溢出),记下此时的体积V1;(2)将被测小固体用细线系好(若该固体能漂浮起来,则可用细针压住),缓慢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3)小固体的体积V=V2﹣V1。【解答】解:(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V金=61mL﹣50mL=11mL=11cm3;(2)量筒中加入的水量要适量,既要能淹没物体,又要确保淹没后的液面不能超过量程,这样才能正确读数。(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短导管进入,长导管出去,进入量筒中的水的体积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4)塑料盒体积等于塑料盒和金属块的总体积减去金属块的体积。则:A.测量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B.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小,则测得塑料盒体积偏大,故B符合题意;C.测量水、金属块和塑料块的体积时俯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大,则测得塑料盒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D.测量水和金属块的体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水和金属块的体积偏小,则测得塑料盒体积偏大,故D符合题意。故选BCD。故答案为:(1)11cm3;(2)既要能淹没物体,又要确保淹没后的液面不能超过量程;(3)c;(4)BCD。三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25.(2024秋 温州期中)水银温度计已经被家庭广泛使用,现在的水银温度计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1865年,阿尔伯特发明了一种特色水银温度计——体温计,特点是设计了一个“狭道”,实现了体温计可以拿出来读数,如图是现代使用的体温计,其中 ② (填序号)与“狭道”作用相同;体温计使用前应该如何操作: 将体温计玻璃管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 。国家药监局规定2026年将全面禁止生产水银温度计,你认为理由主要是 水银有毒 。【答案】②;将体温计玻璃管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水银有毒。【分析】(1)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两者的原理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2)体温计量程为35~42℃;(3)体温计有缩口,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没有,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解答】解:如图是现代使用体温计,其中的细而弯的玻璃管与“狭道”的作用相同,故选②。由于体温计的液柱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在使用前应用力甩几下,将体温计玻璃管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用电子体温计来替代水银体温计是因为它使用更便捷,且水银温度计易碎,里面的水银有毒,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故答案为:②;将体温计玻璃管内的水银甩回玻璃泡;水银有毒。26.(2023秋 金东区期中)如图所示,图甲为普通温度计,图乙为体温计。图甲的读数为 ﹣12℃ 。体温计的最小刻度可达0.1℃,精确度比普通温度计高。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 。A.体温计玻璃泡较大,因此受热膨胀时内部液体体积的变化较大,液柱上升更显著B.体温计玻璃管径比较细,因此在内部液体受热膨胀时,液柱上升更显著C.体温计有一段特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叫缩口,可以使体温计离开被测物进行读数D.体温计在使用前需要在沸水中消毒E.体温计可以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答案】(1)﹣12℃;(2)ABC。【分析】(1)使用温度计时要先确定分度值,然后根据温度计上标注数字的大小关系确定标注数字是零上还是零下,最后根据液柱上表面对应的刻度读出此时测量的温度值。(2)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和量程进行分析。【解答】解:(1)在图甲中标注数字10和20之间有10小格,故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该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上部标注数字是10,下部标注数字是20,上小下大,说明液柱上表面在0℃以下,液柱上表面距离﹣10℃有2小格,故温度计读数为﹣12℃。(2)A.体温计的玻璃泡较大,因此受热膨胀时内部液体体积的变化较大,液柱上升更显著,故A正确;B.体温计玻璃管径比较细,因此在内部液体受热膨胀时,液柱上升更显著,故B正确;C.体温计有一段特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叫缩口,可以使体温计离开被测物进行读数,故C正确;D.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沸水的温度远远超过了体温计的量程,在使用前在沸水中消毒会导致体温计损坏,故D错误;E.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的温度为0℃,体温计不能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故E错误。故选:ABC。故答案为:(1)﹣12℃;(2)ABC。27.(2023秋 余姚市校级期中)小科在甩体温计时甩错了方向,将水银柱甩到了右边,如图所示。好奇的小科想,此时将体温计放入温度为多高的水中,左侧水银柱会伸长,为此小科进行了相关实验。(1)由于体温计构造特殊,测量时示数 只升不降 。(选填“只升不降”或“能升能降”)。(2)小科猜想,若将右侧水银柱向左移至与左侧水银柱相连,此时示数为t,则当温度高于t时,左侧水银柱就会伸长。于是小科通过测量,发现右侧水银柱比中间空白处长0.8℃的刻度长度。则t= 37.8 ℃。(3)若要检验小科猜想,应将体温计放入哪个温度范围内的水中实验最合适 B 。A.35℃~37.8℃B.37.8℃~42℃C.42℃~100℃【答案】(1)只升不降;(2)37.8;(3)B。【分析】(1)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分析;(2)根据图片分析即可;(3)根据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分析判断。【解答】解:(1)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则当温度降低时,水银的体积缩小,但是水银无法通过这个弯曲处流回液泡,因此测量时示数只升不降;(2)根据题意可知,右侧水银柱将空白部分补齐后还剩余0.8℃的刻度长度,而空白部分对应的刻度长度为37℃,那么t=37℃+0.8℃=37.8℃;(3)根据图片和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支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为37.8℃~42℃,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温度无法测量,因此水的温度范围应该为37.8℃~42℃,故选B。故答案为:(1)只升不降;(2)37.8;(3)B。四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28.(2024秋 上城区期中)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时,必须首先看清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B.只要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就行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垂直D.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水中,稍候一会儿,再取出读数【答案】A【分析】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①测量前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解答】解:A、使用温度计时,首先看清它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故A正确;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错误;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错误;D、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不能取出读数,故D错误。故选:A。29.(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小明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情况进行了对比,甲温度计刻度均匀、准确;乙温度计刻度均匀、不准确。现用两支温度计测量环境一,甲显示20℃,乙显示14℃,测量环境二时,甲显示80℃,乙显示78℃,测量环境三时,乙显示是﹣2℃,则此时环境三真实温度为( )A.6℃ B.5℃ C.10℃ D.20℃【答案】B【分析】先算出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与标准分度值之间的关系,再计算真实温度。【解答】解:乙温度计上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乙温度计上示数从14℃变化到﹣2℃,变化了14﹣(﹣2)=16格,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20℃﹣16℃=5℃,故B正确。故选:B。30.(2024秋 金华期中)某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5℃。当冰熔化后,水的温度升高到某一数值时,发现它的示数恰好与真实温度相等;让水温再升高10℃,而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那么,当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变为( )A.95℃ B.96℃ C.97℃ D.98℃【答案】A【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解答】解:水温增加10℃,温度计的示数只增加了9℃,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一个格就表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则在实际温度0~100℃间,该温度计共有,由于用不准的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示数是5℃,因此用此温度计去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的示数为:90℃+5℃=95℃,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1.(2024秋 海曙区期中)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5cm;在100℃时水银柱长25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12cm,则这只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 ①;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长为②;则下列选项中与①②对应的是( )A.①35℃②21cm B.①28℃②21cm C.①28℃②16cm D.①35℃②16cm【答案】A【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20cm(25cm﹣5cm)表示,即1cm表示5℃,再根据测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为12cm,求出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再根据5℃对应1cm,可求温度为80℃时水银柱的长度。【解答】解:水银柱5cm时的温度是0℃,25cm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为5℃/cm;测一杯水的温度时水银柱长度为12cm,与0℃相比,水银柱的长度增加了12cm﹣5cm=7cm,则此时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7cm×5℃/cm=35℃;当温度显示的读数为80℃时,对应水银柱的长度比0℃增加了80℃,16cm,则水银柱的长度为16cm+5cm=21cm,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2.(2024秋 浙江期中)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鱼儿仍在游动,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最准确的是(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估计温度计示数已经与外周水温一致后,再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取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示数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温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立即读出示数【答案】B【分析】温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后,要等一段时间,使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然后读出数据,读数时,温度计不可以从待测液体中取出。【解答】解: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故A错;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取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示数,这样能保证瓶取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不会降低,故B正确;C、水灌满瓶后取出,温度会升高,不再是河水的温度,相当于取出温度计再读数,故C错;D、从水中取出后再读出示数,不符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故D错。故选:B。33.(2024秋 温州期中)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度往往直接决定科学研究的成败。(1)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13 ℃。(2)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有 ①②③ (填序号)。①测量工具②测量者③测量环境【答案】(1)13 (2)①②③。【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2)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等。错误是测量时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解答】解:(1)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示数分别为:﹣7℃、6℃、﹣4℃、﹣7℃,当日的最大温差为6℃﹣(﹣7℃)=13℃。(2)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①测量工具、②测量者、③测量环境都属于产生误差原因。故答案为:(1)13 (2)①②③。34.(2024秋 海曙区期中)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实验的操作,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地一天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 1 ℃,当日的最大温差(最高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差距)为 16℃ 。(2)为了解决普通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金属丝直径的问题,运用了如图2所示的累积法进行测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小 误差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将金属丝 紧密 (填“紧密”或“间距均匀”)地缠绕在铅笔上。【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由图1可知;(2)运用“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度。【解答】(1)由图1可知,温度计上一大格为5℃,一个大格分为5小格,一个小格1℃,即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第一幅图温度为10℃,第二幅画温度为6℃;第三幅图温度为﹣4℃,第四幅图温度为﹣6℃,因此最大误差是16℃;(2)运用“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进行测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将金属丝紧密地缠绕在铅笔上,如果缠绕不紧密,测得的结果偏大,不准确。故答案为:(1)1 16℃;(2)误差 紧密。35.(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曾设计过这样的一个温度计:一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玻璃泡中空气 (选填“瓶内水”或“玻璃泡中空气”)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由此可以推测相同情况下 空气 (选填“水”或“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明显。(2)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的关系是:A处 < B处(选填“<”“=”或“>”)。(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增大玻璃泡的体积 。【答案】(1)玻璃泡中空气;空气;(2)<;(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分析】(1)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据此分析;(2)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解答】解:(1)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其工作物质是玻璃泡中空气,故可推测出相同情况下空气热胀冷缩效果比水明显。(2)温度越高,气体膨胀越大,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越低,故A处温度小于B处温度。(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可以在温度变化相同时,玻璃泡内空气体积变化大,便于精确读数。故答案为:(1)玻璃泡中空气;空气;(2)<;(3)增大玻璃泡的体积。36.(2023秋 海曙区校级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两个不同横截面积的细管的装置,分别标记为S1和S2,然后分别把两套装置中的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中玻璃细管横截面积S1 > S2(选填“<”、“=”或“>”)。(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玻璃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 温度 有关。(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0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30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1 S1 0 42 S1 20 83 S1 40 124 S2 0 45 S2 20 106 S2 40 16【答案】(1)>;(2)温度;(3)30。【分析】(1)温度计示数相同,玻璃泡内液体体积相等,内径粗细不同的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不同;(2)根据控制变量法,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温度,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据此分析解答;(3)由表中数据求出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时,液柱每增加1cm,温度增加的数值,再求液柱高度为10厘米时,水的温度。【解答】解:(1)温度计示数相同,玻璃泡中液体体积相等,说明液体受热后膨胀程度相同,即增大的体积是相同的,内径的不同影响的是液体升高的高度。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低;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升得较高,所以S1>S2;(2)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可知,薄壁细管的液柱高度与温度有关,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的液柱高度越高;(3)由表中数据可知,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时,液柱每增加1cm,温度增加值为:Δt5℃/cm,液柱高度为10厘米时,水的温度是t=Δt×Δh=5℃/cm×(10cm﹣4cm)=30℃;故答案为:(1)>;(2)温度;(3)30。37.(2021秋 龙港市期中)测量工具会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1)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读数为0.980米,再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50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0.931 米;(2)两支刻度不准确但均匀的温度计分别测量冰水混合物、沸水和教室内的温度(正常的室温),结果如表所示,则T1 > T2(选填“>”、“<”或“=”)。温度计 温度计示数(℃)冰水混合物 沸水 教室甲 7 93 T1乙 4 96 T2【答案】(1)0.931;(2)>。【分析】(1)该刻度尺的实际的长度小于其刻度的长度,其分度值就变小了,其测量值就偏小,然后结合它们的比例关系解答即可。(2)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①而题目中甲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7℃,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3℃,中间是86个小格,乙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6℃,中间是92个小格,首先求出甲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②用甲测得某教室温度为T1时,距离7℃有T1﹣7个小格,求出T1﹣7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7℃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教室内的实际温度T,求出T1与T的关系式;用乙测得某教室温度为T2时,距离4℃有T1﹣4个小格,求出T1﹣4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教室内的实际温度t,求出T2与t的关系式;对T1﹣T2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1)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桌子的高度为0.980米,可知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cm;由题可知,发现长度是1m的米尺实际长度是0.950米,则每1cm的实际的长度为0.95cm,桌面边长的测量值为0.980m=98.0cm,则其实际值为:L=0.95cm×98=93.1cm=0.931m;(2)甲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乙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为:,设室温为t,用甲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T,则甲温度计的示数为:T1,用乙温度计所测得的教室内温度为:T,则乙温度计的示数为:T2,所以:T1﹣T2,当T1=T2时解得:T=50℃,由于室温一定小于50℃,故150℃﹣3T>0,所以T1>T2。故答案为:(1)0.931;(2)>。38.(2024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15格处;将它放到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65格处。(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沸水的温度为 100 ℃;(2)则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 2 ℃;(3)通过计算说明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0℃——210℃ 。【答案】(1)0;100;(2)2;(3)﹣30℃~210℃【分析】(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2)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15格处;将它放到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65格处,所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2℃;(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210℃。【解答】解:(1)摄氏温度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2)由于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15格处;将它放到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65格处,所以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3)温度计表面刻有120格均匀的刻度,第15格处代表0℃,则起点代表最低温度t1=(﹣15)×2℃=﹣30℃,最上面的120处刻度对应的是最高温度t2=2℃×120﹣30℃=21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210℃。故答案为:(1)0;100;(2)2;(3)﹣30℃~210℃39.(2021秋 杭州期中)小阳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用温度计、玻璃杯、热水、电子表等仪器,测量了热水放在玻璃杯中每隔10分钟的温度,下表是他记录的在不同时间测得的玻璃杯中的水温的几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请你回答以下问题:时间(分)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温度(℃) 98 94 71 61 52 44 37 ? 28 25 24 24(1)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并说明理由: 水银温度计,98℃在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 。(2)若按表中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则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的是 D 。【答案】(1)水银温度计,98℃在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2)D。【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热水降温的变化规律,对照各选项中图象,得出正确结论。【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知,水的最高温度是98℃,98℃一定要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水银温度计,量程为﹣33℃~357℃,98℃在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酒精温度计(量程为﹣117℃~78℃),98℃不在酒精温度计测量范围内;故选择水银温度计;(2)由表格数据知:热水放在室内后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当与室温温度相同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应是先降低,后不变;故D正确。故答案为:(1)水银温度计,98℃在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内;(2)D。40.(2023秋 义乌市期中)温度计中通常有两个刻度:摄氏度(记为℃)和华氏度(记为℉)。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华氏度(℉)=摄氏度(℃)×1.8+32。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德国人华伦海特命名的,1714年他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合制造温度计,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华伦海特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玻璃水银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温度为32℉,水沸腾时温度为212℉,测量人体温度为100℉。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若存在一个华氏度(℉)与摄氏度(℃)刚好相同的温度,则这个温度的数值为 ﹣40 。(2)华伦海特测得的人体温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1,写明计算过程)【答案】﹣40;37.8℃。【分析】(1)设华氏度T与摄氏度刚好相同,根据题意列出T=1.8T+32,求出T的值即可;(2)设华伦海特测得人体温度是t℃,根据人体温度为100℉,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1)设华氏度T与摄氏度刚好相同,根据题意得:T=1.8T+32.解得T= 40,(2)设华伦海特认为人体温度是t℃,人体温度为100℉,则100=1.8t+32解得:t≈37.8答:华氏度( 40℉)与摄氏度( 40℃)刚好相同;华伦海特测得人体温度是37.8℃。故答案为:﹣40;37.8℃。五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41.(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答案】D【分析】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说明猜想是错的,应该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解答】解:AD、经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D正确;BC、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故选:D。42.(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中)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用钢尺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夏天测量的结果比冬天测量的偏大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答案】B【分析】利用累积法测量长度、刻度尺的读数、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解答】解: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钢尺在夏天受热膨胀,刻度间隔变大,会使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会使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43.(2024秋 杭州期中)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6mL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答案】A【分析】量筒读数时,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而俯视则会导致读数偏大。温度计的使用:热胀冷缩测温度,量程分度看仔细,玻璃泡浸液体中,不碰杯底与杯壁,液柱稳定再读数,视线刻度相平齐。刻度尺不正常使用时的偏大偏小分析。【解答】解: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偏小,因为量筒读数时,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而俯视则会导致读数偏大,故①符合题意;②如果细铁丝线圈缠绕的不紧密,会造成细铁丝线圈长度测量结果偏大,细铁丝线圈圈数一定,所以会造成铁丝直径测量结果偏大,故②不符合题意;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会偏小,因为通常环境温度低于水的沸点,故③符合题意;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5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9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9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大于6mL,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④符合题意;⑤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⑤不符合题意;⑥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故⑥符合题意。故①③④⑥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4.(2023秋 龙泉市期中)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状况 ①号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②号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10个月的存活率% 43 72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5月25日至6月16日 0→6.2 0→31.06月17日至8月3日 6.2→10.2 31.0→72.9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蚂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答案】D【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2)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解答】解:A、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实验的变量是蚂蚁的有无。A错误;B、从表格中看出,①②两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蚂蚁,其它条件都相同,①号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起对照作用;B错误;C、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所以蚂蚁对金合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C错误;D、从表中信息可知,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比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幼苗存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因此实验表明:蚂蚁能促进合欢幼苗的生长。D正确。故选:D。六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5.(2024秋 新昌县校级期中)2024年第33届巴黎奥运会顺利闭幕,中国代表团共获得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 )A.提出问题 B.合作与交流C.建立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答案】D【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解:A.检测人员的行动(尿检、血检),不是在提出问题,A不符合题意。B.合作与交流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要,但在这个特定的问题中,它并不是检测人员采取尿检、血检行动的直接目的,B不符合题意。C.建立假设通常是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实验或调查前的步骤,用于指导后续的研究或调查。在这个情境下,检测人员已经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尿检、血检),而不是在建立假设,C不符合题意。D.尿检和血检的直接目的是检测运动员是否使用违禁物质,以获取事实与证据,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D符合题意。故选:D。46.(2024秋 仙居县期中)学校为了方便学生饮水,在各楼层安装了直饮水机.小明在第一次在教学楼使用直饮水机时,观察到机器上显示的温度是100℃,而从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却不怎么烫手,为了确定水温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发现水温只比体温稍高.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科学探究,那么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和证据 D.制订探究计划【答案】C【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中的小明“用嘴轻轻地尝了一下”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事实和证据。故选:C。47.(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惊心动魄,最终中国队包揽五金。赛前,选手需要自己挑选比赛用球。选手通过观察乒乓球的形状、转动乒乓球观察其旋转情况等方法选择适合比赛的乒乓球,选手的行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估【答案】C【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解释、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解:选手通过观察乒乓球的形状、转动乒乓球观察其旋转情况等可知,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8.(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蚂蚁放在离蚁窝远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符合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一组剪去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解答】解:A.该实验旨在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如何回家,因此假设为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A正确;B.实验中应确保两只蚂蚁与蚁窝的距离相同,若将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蚁窝近的地方,另一只放在远的地方,则距离成为额外变量,导致变量不唯一,故B错误;C.若两只蚂蚁都回家,则说明蚂蚁不依赖触角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结果不支持实验假设,故C正确;D.本实验仅用两只蚂蚁,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应增加蚂蚁数量,故D正确。故选:B。49.(2025春 温州期中)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分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包括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结果。【解答】解: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可见C③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50.(2024秋 温州期中)某种鸟类在营巢里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为实验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表:蛋壳与蛋的距离和灭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答案】B【分析】由表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解答】解: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故选:B。51.(2025春 苍南县期中)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了大肠杆菌,用于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①将新鲜大蒜压成蒜泥,双层纱布包住挤压过滤,制成100%大蒜提取液。②用无菌水将100%大蒜提取液依次稀释成浓度为50%、25%的稀释液。③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④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⑤拍照记录抑菌圈大小,并测量其直径。(1)实验中,通过 出现抑菌圈的大小 反映抑菌效果?(2)如图1所示,含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皿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 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3)小组成员经查阅资料得:大蒜中的主要抑菌成分是大蒜素,完整的蒜瓣被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请你说说能充分发挥大蒜抑菌效果的食用方法: 将大蒜切碎食用 。(4)有同学们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其理由是 没有设置对照组 。(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通过煮沸的方式杀菌。如图3是餐具上细菌在100℃沸水中的存活情况。人们在餐馆用餐前,常常会将餐具用开水烫一烫后再使用,认为这样就干净了。据图分析,这种做法有道理吗?并阐述理由 没有道理,烫一烫时间过短,据图可知,至少20分钟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效果 。【答案】(1)出现抑菌圈的大小;(2)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3)将大蒜切碎食用;(4)没有设置对照组;(5)没有道理,烫一烫时间过短,据图可知,至少20分钟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效果(3分)。【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吸取适量且等量的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分别滴入制备好的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18~24小时。通过观察抑菌圈的大小来反映抑菌效果。(2)图甲中加入100%大蒜提取液后,周围出现了抑菌圈,说明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据图2可知,大蒜提取液浓度为100%时,抑菌圈直径最大,所以效果最佳的是100%大蒜提取液。(3)因为完整的大蒜瓣破坏后才会形成大蒜素,因此我们可以将大蒜切碎食用。(4)探究大蒜对大肠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实验变量是不同浓度大蒜提取液。为了使实验更加严谨,需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等量的无菌水滴入含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5)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由题干分析可知,只用开水烫一烫并不能真正起到杀菌的目的,烫一烫的时间过短,至少2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灭菌的效果。故答案为:(1)出现抑菌圈的大小;(2)大蒜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生长;(3)将大蒜切碎食用;(4)没有设置对照组;(5)没有道理,烫一烫时间过短,据图可知,至少20分钟以上可以达到灭菌效果(3分)。52.(2024秋 上城区期中)小辉同学想探究番茄和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他查阅资料得知,维生素C溶液能使一定量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含量越高,褪色程度越明显。根据这一原理,他设计了以下实验:该小组作出的假设是: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向两支洁净试管中各加入2mL一定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编号为甲、乙;②再同时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柑橘榨汁、1mL番茄榨汁,振荡摇匀;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支试管中的现象。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甲与乙形成一组 对照 实验。(2)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和 1 mL蒸馏水,振荡摇匀。(3)实验结果预测: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假设 成立 ;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程度基本相近,说明假设 不成立 。(两空选填“成立”或“不成立”)(4)该小组又进行了多组重复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本实验中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柑橘榨汁、1mL番茄榨汁,甲组与乙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2)甲组与乙组形成对照,变量是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为了使实验更严谨、更科学,可再加丙组实验:向丙组试管中加入2ml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1ml蒸馏水,振荡摇匀。(3)如果甲试管中颜色褪色比乙试管中明显,说明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高,假设成立;如果乙试管中颜色褪色比甲试管中明显,或是两支试管中颜色褪色基本相近,说明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中的低,假设不成立。(4)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故答案为:(1)对照(2)1(3)成立;不成立(4)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意近即可)53.(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某科研团队选用除螺胺可湿性粉剂、除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聚醛 甲萘威颗粒剂、四聚乙醛4种常见的除螺剂,进行防治福寿螺的研究。【研究目的】探究 对防治福寿螺的效果?【实验及数据】序号 除螺剂种类 2天后样本数 活螺数 死亡率1 除螺胺可湿性粉剂 200 42 79%2 除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剂 200 34 83%3 聚醛 甲萘威颗粒剂 200 62 69%4 四聚乙醛 200 68 66%5 不加除螺剂 200 196 2%(1)请你将【研究目的】补充完成 除螺剂种类 。(2)该科研团队可以通过 福寿螺的死亡率 判断该种除螺剂的防治效果。(3)本实验中第5组不添加除螺剂成分,该组实验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是 作对照 。(4)为什么样本数要用200而不是1来完成实验 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 。【答案】(1)除螺剂种类(2)福寿螺的死亡率(3)作对照(4)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变量为除螺剂种类,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除螺剂种类对防治福寿螺的效果。(2)根据表格可知,该科研团队可以通过福寿螺的死亡率判断该种除螺剂的防治效果,与第5组相比,福寿螺的死亡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3)本实验中第5组不添加除螺剂成分,该组实验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是作对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4)实验过程中,样本数要用200而不是1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故答案为:(1)除螺剂种类(2)福寿螺的死亡率(3)作对照(4)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54.(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小应开展了“香烟烟雾对绿萝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的探究活动。具体方案如下:①用玻璃制成长、宽、高均为60cm的实验舱3个,其上方的玻璃盖可移动(以便放入绿萝),实验舱一侧开一圆孔(以便通入香烟烟雾),并编号A、B、C。②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分别放入3个实验舱,并在玻璃盖接口处涂抹凡士林密封。③实验具体设置及历时72小时后绿萝呈现的状态见下表,其中A、B组通过实验舱一侧的圆孔通入的香烟烟雾(由2支同型号香烟完全燃烧产生),A、C组通过胶布封闭圆孔进行密封,B组通过每间隔2小时粘揭胶布进行间隔通风。组别 绿萝 香烟烟雾 密闭情况 绿萝呈现状态(截至72小时)A组 放置 通入 密闭 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B组 放置 通入 间隔通风 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C组 放置 无 密闭 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回答问题:(1)步骤②中需选取符合实验要求的绿萝,则此要求为 控制单一变量 。(2)A、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是否通入香烟烟雾 。(3)根据本实验,小应认为通风能改善舱内空气质量,减轻香烟烟雾对绿萝的伤害。证据是 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 。【答案】(1)控制单一变量(2)是否通入香烟烟雾(3)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步骤②中需选取符合实验要求(植株大小相同,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萝,则此要求为控制单一变量。(2)A、C两组实验变量是否通入香烟烟雾,两组实验相比较,通入香烟烟雾的A组绿萝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不通入香烟烟雾的C组绿萝的个别叶尖微黄,叶面未见水渍状斑点。(3)A、B两组实验变量是否通风,两组实验比较,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所以通风能改善实验舱内空气质量,减轻香烟烟雾对绿萝的伤害。故答案为:(1)控制单一变量(2)是否通入香烟烟雾(3)不通风的A组多数叶片发黄,叶面多见水渍状斑点。通风的B组少数叶尖发黄,叶面偶见水渍状斑点55.(2024秋 临平区期中)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S1、S2(S1>S2)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 液柱高度h/cm1 S1 0 42 S1 20 83 S1 40 124 S2 0 55 S2 20 116 S2 40 17(1)分析比较序号1和4(2和5或3和6)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 。(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 。(3)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2)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10 ℃。【答案】(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2)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3)10。【分析】(1)控制液泡和温度t相同,改变细管横截面积S,观察液柱高度h的变化;(2)根据控制变量法,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温度,观察液柱高度的变化;【解答】解:(1)分析比较序号1和4(或2和5,或3和6)的数据,我们发现当温度相同时,细管的横截面积不同,液柱的高度也不同。这表明液柱高度可能与细管的横截面积有关。因此,小科基于的假设是液柱高度与细管的横截面积有关。(2)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细管的横截面积S1保持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柱的高度h也在增加。这表明在细管横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液柱高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细管横截面积一定时,液柱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2时,温度增加20℃,液体的高度升高6cm,则液柱增加1cm时,表示的温度为:℃/cm;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2)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8厘米,即比5cm增加3cm,则此时的温度为:10℃。故答案为:(1)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横截面积有关;(2)当薄壁细管的横截面积相同时,温度越高,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越高;(3)10。56.(2024秋 浙江期中)“使用公筷,健康你我。”使用公筷真的有助于减少细菌的传播吗?小滨就此开展了下列实验:①他在某餐厅点了5道菜,将每道菜平均分成三份,一份不食用(对照组),一份使用公筷,另一份不使用公筷。②进餐前,他带上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采集每份菜品样本。③进餐时,为保持每道菜夹菜次数一致,他对每一道菜的两份菜品交替夹菜。④餐后再次采集菜品样本。采集的样本经过48小时培养,统计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菌落/克”指每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总数越大,表示细菌数量越多)菜名 餐前(菌落/克) 餐后(菌落/克)对照组 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真题必刷·备战期中】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易错精选(一)【60题6考点,第1章】(原卷版).docx 【真题必刷·备战期中】七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易错精选(一)【60题6考点,第1章】(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