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旁观者”变为“思考者”和“践行者”。2.以文本为根基:紧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逻辑、学习写法。3.以时代为语境: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生活、未来的职业选择、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品味其精准、有力、富有时代感的语言。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辨析、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3.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将抽象哲理与具体事例相结合的论证艺术,感受理性文字的力量之美。4.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三、 教学重难点重点: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难点:辨析“工匠精神”与“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是否矛盾,并理解其时代必要性。四、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精美PPT,包含关键句子、图片(如大国工匠、精密仪器、手工艺术品)、短视频(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片段或某位当代工匠的采访)。学生:预习课文,思考“我身边有哪些体现‘工匠精神’的人或事?”五、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引爆话题 (约5分钟)1. 视觉冲击:PPT快速播放两组图片。第一组:瑞士名表、日本寿司之神、中国景德镇瓷器、航天发动机。第二组:流水线作业、快餐文化、频繁跳槽的新闻标题。2. 设问激趣:“同学们,这两组图片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果让你选择,你更向往哪一种?为什么?”“在追求‘快’的今天,那些‘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是时代的‘落伍者’还是‘奢侈品’?”3. 引出课题:在学生观点碰撞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斌的《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看看作者是如何为‘工匠精神’正名,并论证它为何是雕琢时代品质的利器。”【设计意图】:通过强烈的视觉和观念对比,瞬间抓住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选择,为课堂奠定思辨的基调。(二) 任务驱动——初探“匠心” (约10分钟)核心任务:为“工匠精神”绘制一张内涵图谱1. 快速阅读:学生带着任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直接或间接定义“工匠精神”的句子。2.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将找到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类、整合。3. 成果展示与板书: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同步在黑板上(或PPT上)构建思维导图。核心内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注耐心、专业敬业。价值追求:对完美的追求、对职业的敬畏、对信誉的守护。时代解读: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气质、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信仰。【设计意图】: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发现”,通过绘制图谱的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梳理文本,初步构建对“工匠精神”的系统认知。板书生成的过程清晰直观,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轨迹。(三) 深度思辨——破解“迷思” (约15分钟)核心议题:我们真的需要“工匠精神”吗?——与作者的对话1. 抛出迷思:教师提出课堂上可能存在的“潜在质疑”:“迷思一:工匠精神=重复劳动+墨守成规?这会不会扼杀创新?”“迷思二: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重复性工作将被取代,人的‘工匠精神’还有价值吗?”“迷思三:追求极致必然意味着低效率,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是否矛盾?”2. 文本探秘:引导学生重回文本,寻找作者反驳这些观点的“论据武器”。针对迷思一:找到“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但成功必然是其副产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句,理解其内在的创新与修行。针对迷思二:找到“气质雍容、活力涌流”、“人人皆可成为工匠”等句,理解工匠精神是赋予产品和时代以“灵魂”的关键,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针对迷思三:找到“雕琢时代品质”、“重塑社会品格”等句,理解这是一种对“速成”和“浮躁”的救赎,是长远发展的基石。3. 播放视频:穿插播放《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复师工作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慢”背后的“精”与“魂”。4. 观点升华:教师总结:“作者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要我们回到手工作坊时代,而是要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注入一种‘人’的温度、一种‘魂’的坚守。它是对抗浮躁、涵养创新的时代良药。”【设计意图】:这是课堂的高潮和亮点。通过主动设置“靶子”,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这不仅是在解读课文,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生和时代的哲学讨论,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教师的教学智慧。(四) 学以致用——寻找“身边的匠人” (约10分钟)1. 情境创设:“假设学校要举办‘寻找身边的工匠精神’主题展览,请你推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并仿照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他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词。”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可以写食堂厨师、保安大叔、优秀的同学、自己的父母,或某位知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等。3. 分享展示:邀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推荐词,并简述理由。【设计意图】: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此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富有情感温度和实践意义,能有效点燃课堂气氛,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五) 课堂总结与延伸 (约5分钟)1. 学生总结:请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2. 教师寄语:“同学们,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它是你认真解对的一道题,是你精心完成的一次作业,是你对未来职业的一份敬畏与憧憬。愿我们都能用‘工匠精神’雕琢自己的青春,最终,成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独一无二的、无法被替代的‘精品’。”3. 布置作业(二选一):基础性:摘录文中你最欣赏的3个句子,并写出赏析。探究性:采访一位你身边你认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写一篇简短的人物访谈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