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问题引领·学识初探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何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意义有哪些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如何理解党的八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其艰辛探索的意义有哪些 必备知识·自主导学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总路线、 总任务 “一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提醒]“一化”侧重于生产力角度,“三改”侧重于生产关系角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私营工商业: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 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重要 意义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特别提醒]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探索:遵循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党的八大:①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成就及历史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历史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明辨是非】(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分析: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一化三改”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析:“一化三改”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归纳提升】1.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体系构建】【教材探究提示】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提示:①观点一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件。②观点二正确。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政治保证和决定性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包含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2.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提示:主要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②从总体上把握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③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关键能力·探究思辨总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议题一 为何说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议题探究】材料一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材料二 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合作社经济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 0.7% 7.3%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个体经济 71.8% 7.1%探究任务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及其实质是什么 探究任务2 为何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提示:1.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质:(1)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议题二 我国是怎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议题探究】材料一 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主要标志,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经过十年发展,同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等。探究任务1 中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后,为什么要经历艰辛的探索历程 探究任务2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1.经历艰辛的探索历程的原因:(1)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必须通过艰辛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坚持毛泽东思想,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议题三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议题探究】材料 新生的社会制度激活了人民的能量,唤醒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的福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6年原油产量达到8 716万吨,全国农业总产值达1 258亿元;南京长江大桥、宝成铁路建成;霍乱、鼠疫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当初,李大钊振臂高呼:我坚信, 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探究任务 谈谈艰辛探索及其巨大成就的历史意义。提示:(1)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两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课堂达标·效果诊断考向一 过渡时期1.(2025·南通高一检测)1955年,西南地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各省强调分配与生产的一致性,结合分配试算,对劳动进行科学分工,普遍订立了土地秋收、秋耕、秋种计划,把搞好分配与做好秋季生产统一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①打破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限制②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并没有改变,①错误。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④入选。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不选。2.“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公社的青藤连万家,齐心合力种庄稼。手勤庄稼好,心齐力量大,集体经济大发展,社员心里乐开了花……”从这首歌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②集体经济让个体农业经济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新形势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公社”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形式,歌曲唱出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唱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③④入选。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在人民公社成立前,①错误。个体农业经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新形势,公社建立起来后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了集体经济,②排除。考向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①资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④正确,①错误;③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不是主要矛盾,不选。考向三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4.(2025·盐城高一检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①④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且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排除。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不是具体方案,③排除。考向四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上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二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析】(1)本题属于简答题,可以依据教材知识作答,详解略。(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可联系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共46张PPT)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01020403问题引领·学识初探必备知识·自主导学课堂达标·效果诊断关键能力·探究思辨01问题引领·学识初探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何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意义有哪些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如何理解党的八大(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其艰辛探索的意义有哪些 02必备知识·自主导学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时期 从_______________成立到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总路线、总任务 “一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三改”: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对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提醒]“一化”侧重于生产力角度,“三改”侧重于生产关系角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_____。(2)私营工商业:国家积累了_____、_____和_____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_________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___________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_________阵营的转变。主导性因素利用限制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 1956年,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重要意义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_____________,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广泛而深刻[特别提醒]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_____________、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2.探索:遵循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________________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教训中国国情3.党的八大:①最重要的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___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_____________。落后的农业国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先进的工业国4.成就及历史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历史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_________从“东亚病夫”到_______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站起来(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_____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_______历史性飞跃。(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_______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社会主义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第一次独创性中国特色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明辨是非】(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分析: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一化三改”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析:“一化三改”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归纳提升】1.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体系构建】【教材探究提示】1.教材P25【探究与分享】提示:①观点一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件。②观点二正确。无产阶级独立自主的领导权是政治保证和决定性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包含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崇高威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2.教材P27【探究与分享】提示:主要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根本扭转了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②从总体上把握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③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03关键能力·探究思辨总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议题一 为何说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议题探究】材料一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材料二 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合作社经济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 0.7% 7.3%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个体经济 71.8% 7.1%探究任务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及其实质是什么 探究任务2 为何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提示:1.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实质:(1)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议题二 我国是怎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议题探究】材料一 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为主要标志,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经过十年发展,同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石油工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经实现原油的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等。探究任务1 中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后,为什么要经历艰辛的探索历程 探究任务2 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1.经历艰辛的探索历程的原因:(1)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必须通过艰辛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坚持毛泽东思想,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议题三 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议题探究】材料 新生的社会制度激活了人民的能量,唤醒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人民的福祉。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6年原油产量达到8 716万吨,全国农业总产值达1 258亿元;南京长江大桥、宝成铁路建成;霍乱、鼠疫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当初,李大钊振臂高呼:我坚信, 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正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探究任务 谈谈艰辛探索及其巨大成就的历史意义。提示:(1)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两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04课堂达标·效果诊断考向一 过渡时期1.(2025·南通高一检测)1955年,西南地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各省强调分配与生产的一致性,结合分配试算,对劳动进行科学分工,普遍订立了土地秋收、秋耕、秋种计划,把搞好分配与做好秋季生产统一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①打破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限制②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④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并没有改变,①错误。按照“劳力报酬为主,兼顾土地报酬”的分配原则制订方案,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④入选。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③不选。2.“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公社的青藤连万家,齐心合力种庄稼。手勤庄稼好,心齐力量大,集体经济大发展,社员心里乐开了花……”从这首歌的歌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②集体经济让个体农业经济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新形势③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公社”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集体经济形式,歌曲唱出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唱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③④入选。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在人民公社成立前,①错误。个体农业经济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新形势,公社建立起来后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了集体经济,②排除。考向二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①资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④正确,①错误;③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不是主要矛盾,不选。考向三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4.(2025·盐城高一检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具体方案④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C。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①④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成功结合,且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排除。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而不是具体方案,③排除。考向四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上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二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析】(1)本题属于简答题,可以依据教材知识作答,详解略。(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审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可联系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案.docx 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ppt